1 頁 (共 1 頁)

好好一個人為什麼

發表於 : 週三 3月 24, 2010 7:12 pm
catball
〈好好一個人為什麼要寫詩〉

  我們經常會問一個寫詩的人「為什麼要寫詩」,這是相當有道理的,你完全可以從一個人回答這問題的方式感覺到他對詩的熱愛。那我們為什麼不問一個人為什麼要寫小說、散文呢,寫小說、散文有比寫詩來得普通,或者說寫詩有那麼特別嗎?以我自己的經驗,其實問者往往不是想知道你「為什麼」要寫詩,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是你「為了什麼事」寫某首詩,他們比較想知道你的詩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時我們很容易可以想像一個年輕詩人說「詩很方便,可以幫我隱藏很多事情,可以讓我自由地說想說的話。」言者想說的是「我想說話但我不希望某些人知道太多」,聽者聽到的是「詩人根本不想讓我們知道任何事情」。於是聽者心中對詩人與詩的刻板印象越來越深,詩人往往也被自己催眠,忘了促使自己開始寫詩的真正原因。

  以一門藝術來說,這真是特別,你不會去問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悲愴》中的故事是什麼;也不會去問《拾穗》中的故事是什麼,你完全有可能滿足於旋律與色彩而不用理解背景,你會覺得那些故事與你享受的藝術品並非一體的,只是單純的因果關係罷了。蔣勳也提到,欣賞梵谷的畫,意境並非那麼重要,而是要讓他大膽的用色將你燃燒。怎麼看畫、聽音樂不需要作者的故事,讀詩倒是經常性地需要?現代詩的符號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用語是重疊的,讀者很容易在無法進入一首詩作時,循往他們對文字最熟悉的敘述用途來試圖理解作品,而因為大部分人都如此,一首詩在「敘述」什麼就顯得好像真的很重要。這個時候的年輕詩人,可能想說「讓你知道也沒關係」就說了一個故事,然後讀者就恍然大悟,一切謎底都解開了。一首詩變成了一個事件的縮寫。一位年輕畫家是否欣賞最多的是自己的畫作?一位年輕音樂家是否大量聆聽的都是自己的曲子?我想許多年輕詩人接觸最多的,都是自己的詩作。他們可能照著自己想像的詩來寫,也被他們自己想像出來的詩所困惑。

  我經常遇到一個情況,某位並非以文學為興趣的朋友忽然傳來這樣的訊息「我寫了一首詩耶,但我不知道這算不算詩,幫我看一下吧。」隨後出現在視窗中的詩,十之八九都是關於愛情的,另外一二則關於親情。這時我總要息事寧人地說「既然你都拿來給我看了,就代表這篇在你心目中是以詩的樣子存在的。」這時不管這位朋友是否直接開口,他總是會想問「那你覺得我這篇在講什麼?」就好像你將姓名報給路邊一位算命仙,然後期待你的過去未來被準確命中,期待你能相信這個人的預言。我沒說出口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是詩?是不是詩很重要嗎?我們平常隨意哼了自創的曲子,不會跑去問一位音樂家「你覺得我哼的這調子爵不爵士?」隨意畫了塗鴉,不會拿去問一位畫家「你覺得我這畫是否能算印象派?」那為什麼要是詩?我想像一個人在情感上遭遇挫折,便開始尋求抒發的管道,可能他找朋友去唱歌了酒也喝了車也飆了,夜闌人靜面對清冷的網路,又開始悲從中來,便滿懷情意地將心情記錄下來。然後他考慮到,這可能會放在網路上,有很多相關人士會來看,便將一些重點以「意象」代替,將一些事件時序打亂、句子中斷,終於完成了一篇密碼般的心情記錄。在這過程中,期待對方會來看到這篇文字,感受到自己的難過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在「可解與不可解」的妥協拉扯中,他覺得自己似乎完成了一篇詩作,就像那模糊的印象中的「詩」。詩,真是浪漫的想法,要是真是一篇詩作該有多好?「來問問喵球好了,要是我這篇讓中文系的掛了詩的保證,那我的這篇就有了附加價值!不過如果不是的話就算了,反正我本來也不是搞這個的。如果這篇是詩的話,是否能改變我的困境?是否能感動對方?」

  於是敝人在下我就出場了。在我們的傳統中,詩常是一種至高的稱讚而且不學詩無以言,許多人在學校教育的詩教中,都留下了這類模糊的印象。但現代詩並沒有那麼神,如果這位朋友想知道他的這篇文字是否具備感動人心的詩意,那他應該去問他想感動的人。更何況,這篇文字如果真具備令我嘆服的詩意,他的對象很可能反而看不懂。那為什麼要是詩?為什麼這時候需要一篇目的為「傳達心意」的現代詩?而不是一篇能傳達心意的散文或小說?個人認為是因為想像中詩更接近於歌,比起小說或散文更有一種「親手做的藝術品」的感覺,而且想像中較為含蓄超逸,較不會流於發牢騷。「我為你寫了一篇散文」、「我為你寫了一首詩」確實有種高下立見的錯覺,但散文應該比當代現代詩更適合傳達心意啊?什麼?你說席慕蓉?你說鄭愁予?現代的詩學早已無法滿足於〈一棵開花的樹〉或〈錯誤〉了;現代的席慕蓉跟鄭愁予也非當年那兩位詩人了,他們也都來到了2010年。原來是我這位朋友靠著學校教育中保留的「詩想」,來想像詩應該有的樣子啊!如果他出生在徐志摩的年代,以其「斷字用句」的大膽,必定是位極有地位的大詩人。他想當的是徐志摩,可惜,現在是2010年,活躍的不是徐志摩。這麼說來我也不算太息事寧人,他寫的肯定是詩在1920年代。詩的美學與語言會變,但人之常情是否會變?當代的詩人我朋友與徐志摩的心情可能相差無幾。這種什麼事都做了,卻仍有什麼一定想傳達,首次感受到一般語言之無力,才是求助於詩之所以。詩是一種傳達的最後手段,如果你需要用一首詩來傳達一件事,這件事對你一定有特別的意義,而不是什麼能輕易隱瞞的事情。反之,你就得考慮「詩」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Re: 好好一個人為什麼

發表於 : 週六 4月 17, 2010 6:39 am
憶逸
為什麼詩要搞得這麼難懂呢?想彰顯什麼?或者,是否真有想傳達的想法嗎?
好不容易把意識變成了文字,又努力精挑細琢成詩,更特化了意向的對象,總該有想要傳達的吧?
常常看到一堆晦澀難懂的辭語湊著模糊主題的典故,再搭配錯亂的時序與排版,並以極度難以理解的轉化修辭來串聯,
看了半天,總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心裡只是讚嘆「如此少見的詞硬是出現在這首詩裡了。」(也許這正他想表達的。)
很想問內容想表達什麼,卻常會得到這種的答案:「看不懂啊?那就別問了!」「我寫得很用心耶!你怎麼可以看不懂?」
唉!就是看不懂嘛!我還能怎樣,也許自己書讀得太少,經歷或功力還不足以看懂吧!(努力練功,也許有一天我就能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