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形式的籠子來抓合適的鳥
導讀詩人向陽的〈水歌〉和〈立場〉
〈水歌〉和〈立場〉是詩人向陽《十行集》裡的作品,大約寫於1976至79年,當時向陽才二十來歲。向陽自承:「前期立意寫十行,多少總為了要自鑄格律,是拿著形式的籠子來抓合適的鳥;後期雖有十行的形式,但已偏向於精神層面的發掘。」1。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就有「自鑄格律」的實驗精神,相較於同輩詩人,多數還跟著前輩詩人,在現代主義的風潮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搖旗吶喊,向陽對自己的期許,的確使得他交出《十行集》,如此與眾不同卻相當亮麗的成績。在中文系裡所受的古典詩詞的薰陶和創作訓練,使得向陽能充分掌握古典詩詞「精緻洗練」的要領,在極有限的形式裡,形塑出完整的意境,表達自己的情思。
〈水歌〉
乾杯。二十年後
想必都已老去,一如葉落
遍地。園中此時小徑暗幽
且讓我們聯袂
夜遊,掌起燈火
隨意。二十年前
猶是十分年輕,一如花開
繁枝。樹下明晨落紅勾雨
請聽我們西窗
吟哦,慢唱秋色
這首詩前後兩段,就是兩個畫面(時空場景)和兩種心境(少年和中年)的「對比」。
從形式設計觀點檢視,這首詩是「寬式對偶」裡的「排比對」:由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對偶句排列而成。從結構面觀察,這首詩的前後兩段則是「雙襯」:一體兩面的「段落對比」,即對同一個人、事、物,用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
前段先以「預言示現」,把時空往後拉到「中年」,落葉遍地的蕭瑟場景。歲月不待人,詩人有感於尋歡行樂得及時,「園中此時小徑暗幽」,氣氛頗宜秉燭夜遊,於是詩人對友人提議,掌起燈火聯袂夜遊。
後段則是以「追述示現」,把時空拉回到「少年」,那時「猶是十分年輕,一如花開/繁枝」,意氣風發神彩飛揚。但青春畢竟一去不復返,「樹下明晨落紅勾雨/請聽我們西窗/吟哦,慢唱秋色」,這氛圍不就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語時」(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人從古典詩詞的意境裡,找到創作的靈感,加入自己對歲月的感懷,雖然使用古典的意象,卻能翻出新意。詩評家蕭蕭指出「乾杯」與「隨意」,正是年少豪情與中年心境的絕佳寫照,簡單的兩個字,分別勾勒了不同的情景。2這首詩的巧妙處在於「現在的時空裡,有未來的預示;未來的時空裡,有過去的懷想。」,詩人從線性的時間軸上,刻意剪輯出「少年和中年」兩段對比畫面,讓畫面來表達詩人所經歷的歲月和心境的轉折。
〈立場〉
你問我立場,沈默地
我望著天空的飛鳥而拒絕
答腔,在人群中我們一樣
呼吸空氣,喜樂或者哀傷
站著,且在同一塊土地上
不一樣的是眼光,我們
同時目睹馬路兩旁
腳步來來往往。如果忘掉
不同路向,我會答覆你
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
70 年代初期,台灣社會還處於「戒嚴時期」, KMT一黨獨大。敢言的知識份子紛紛遭到政治迫害和司法整肅。當時還沒有所謂的「反對黨」,議會裡只有極少數的「黨外人士」。這首詩擺在70年代的時空裡,相當地「耐人尋味」。
當有好奇者向詩人探問他的「立場」,詩人以「沉默」來代替回答,無疑地這是適應當時時空環境,「趨吉避凶」的必然的反應模式。接著詩人刻意以迂迴的方式,提醒提問者,既然彼此「在人群中我們一樣/呼吸空氣,喜樂或者哀傷/站著,且在同一塊土地上」,無論你來自何處,是新住民還是原住者,我們彼此如今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就不應該關起門來搞「內部鬥爭」。
「不一樣的是眼光,我們/同時目睹馬路兩旁/腳步來來往往。」,之所以會有不同的「立場」,是由於彼此的意識型態,導致看待人事物的「著眼點」(眼光)不同,所以如果彼此能夠拋開「意識型態」,就不會存在著「對立和衝突」這些問題:「如果忘掉/不同路向,我會答覆你/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 ,「對立」的情結消除了,那麼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的你和我,就是同鄉的兄弟手足。
在「藍綠對抗」逐漸白熱化的今天,每當選舉或政治活動時,總有人趁機挑起「省籍情結」和「族群對立」,這首詩如今重新讀來,讀者們應該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和感觸吧?
注釋:
1、 參見向陽的〈試以十行寫天地 _我為何及如何從事十行詩創作〉,收錄蕭蕭著《現代詩入門》),
http://xiang-yang.pbworks.com/%E8%AB%96 ... C%E9%9B%86
。
2、同注
1。
導讀詩人向陽的〈水歌〉和〈立場〉
〈水歌〉和〈立場〉是詩人向陽《十行集》裡的作品,大約寫於1976至79年,當時向陽才二十來歲。向陽自承:「前期立意寫十行,多少總為了要自鑄格律,是拿著形式的籠子來抓合適的鳥;後期雖有十行的形式,但已偏向於精神層面的發掘。」1。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就有「自鑄格律」的實驗精神,相較於同輩詩人,多數還跟著前輩詩人,在現代主義的風潮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搖旗吶喊,向陽對自己的期許,的確使得他交出《十行集》,如此與眾不同卻相當亮麗的成績。在中文系裡所受的古典詩詞的薰陶和創作訓練,使得向陽能充分掌握古典詩詞「精緻洗練」的要領,在極有限的形式裡,形塑出完整的意境,表達自己的情思。
〈水歌〉
乾杯。二十年後
想必都已老去,一如葉落
遍地。園中此時小徑暗幽
且讓我們聯袂
夜遊,掌起燈火
隨意。二十年前
猶是十分年輕,一如花開
繁枝。樹下明晨落紅勾雨
請聽我們西窗
吟哦,慢唱秋色
這首詩前後兩段,就是兩個畫面(時空場景)和兩種心境(少年和中年)的「對比」。
從形式設計觀點檢視,這首詩是「寬式對偶」裡的「排比對」:由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對偶句排列而成。從結構面觀察,這首詩的前後兩段則是「雙襯」:一體兩面的「段落對比」,即對同一個人、事、物,用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
前段先以「預言示現」,把時空往後拉到「中年」,落葉遍地的蕭瑟場景。歲月不待人,詩人有感於尋歡行樂得及時,「園中此時小徑暗幽」,氣氛頗宜秉燭夜遊,於是詩人對友人提議,掌起燈火聯袂夜遊。
後段則是以「追述示現」,把時空拉回到「少年」,那時「猶是十分年輕,一如花開/繁枝」,意氣風發神彩飛揚。但青春畢竟一去不復返,「樹下明晨落紅勾雨/請聽我們西窗/吟哦,慢唱秋色」,這氛圍不就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語時」(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人從古典詩詞的意境裡,找到創作的靈感,加入自己對歲月的感懷,雖然使用古典的意象,卻能翻出新意。詩評家蕭蕭指出「乾杯」與「隨意」,正是年少豪情與中年心境的絕佳寫照,簡單的兩個字,分別勾勒了不同的情景。2這首詩的巧妙處在於「現在的時空裡,有未來的預示;未來的時空裡,有過去的懷想。」,詩人從線性的時間軸上,刻意剪輯出「少年和中年」兩段對比畫面,讓畫面來表達詩人所經歷的歲月和心境的轉折。
〈立場〉
你問我立場,沈默地
我望著天空的飛鳥而拒絕
答腔,在人群中我們一樣
呼吸空氣,喜樂或者哀傷
站著,且在同一塊土地上
不一樣的是眼光,我們
同時目睹馬路兩旁
腳步來來往往。如果忘掉
不同路向,我會答覆你
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
70 年代初期,台灣社會還處於「戒嚴時期」, KMT一黨獨大。敢言的知識份子紛紛遭到政治迫害和司法整肅。當時還沒有所謂的「反對黨」,議會裡只有極少數的「黨外人士」。這首詩擺在70年代的時空裡,相當地「耐人尋味」。
當有好奇者向詩人探問他的「立場」,詩人以「沉默」來代替回答,無疑地這是適應當時時空環境,「趨吉避凶」的必然的反應模式。接著詩人刻意以迂迴的方式,提醒提問者,既然彼此「在人群中我們一樣/呼吸空氣,喜樂或者哀傷/站著,且在同一塊土地上」,無論你來自何處,是新住民還是原住者,我們彼此如今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就不應該關起門來搞「內部鬥爭」。
「不一樣的是眼光,我們/同時目睹馬路兩旁/腳步來來往往。」,之所以會有不同的「立場」,是由於彼此的意識型態,導致看待人事物的「著眼點」(眼光)不同,所以如果彼此能夠拋開「意識型態」,就不會存在著「對立和衝突」這些問題:「如果忘掉/不同路向,我會答覆你/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 ,「對立」的情結消除了,那麼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的你和我,就是同鄉的兄弟手足。
在「藍綠對抗」逐漸白熱化的今天,每當選舉或政治活動時,總有人趁機挑起「省籍情結」和「族群對立」,這首詩如今重新讀來,讀者們應該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和感觸吧?
注釋:
1、 參見向陽的〈試以十行寫天地 _我為何及如何從事十行詩創作〉,收錄蕭蕭著《現代詩入門》),
http://xiang-yang.pbworks.com/%E8%AB%96 ... C%E9%9B%86
。
2、同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