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紅塵有夢猶未醒:析論席慕蓉詩之修辭美(1)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0, 2007 11:07 am
陳去非
紅塵有夢猶未醒:析論席慕蓉詩之修辭美
作者:台灣文學碩士陳去非

席慕蓉的詩,以男女感情為主要題材,用字用辭淺明、意象明朗、節奏柔美,風格浪漫感性,歷來深受華人地區青年男女讀者、莘莘學子的歡迎與喜愛,形成一股持續二十幾年的「席慕蓉旋風」,更被譽為「詩壇天后」、「詩界瓊瑤」。對於此一現象,兩岸詩評界長期以來,似乎有意地予以「冷處理」,無論質與量,均顯著地不符比例(1)。
席慕蓉的詩,之所以廣受情年讀者青睞,筆者不擬如坊間評論者予以簡化為「媚俗的大眾化」,此種「倒果為因」的籠統論點(2)。在細讀過她的詩文本之後,筆者的初步認知為:「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故能雅俗共賞」。軟性的基調、清新的語言、淺朗的意象、揉合美麗與哀愁的氛圍以及柔美的節奏,這些女性詩人的作品特質,以及以情愛為著墨主題,相較於男性詩人的陽剛風格,如意象奇詭格局宏偉的洛夫、溫文典雅的余光中、浪漫感性的鄭愁予,無疑地更能引起青年男女的普遍共鳴。
本文僅就席慕蓉的詩,其中的修辭美感予以探討,期能找出席詩之所以能夠廣受青年男女讀者喜愛,在詩質方面的修辭特色,作為台灣新詩界日後推廣新詩閱讀,一則參考性指標。
關鍵字:女性詩人、修辭、美感
壹:詩是生命情調的鏡面
席慕蓉的詩之所以廣受青年階層讀者喜愛,因素很多,當然不僅在於她所選取的題材多半以感情為主,同樣以書寫感情為主的敻虹、沈花末等女性詩人,作品受歡迎的程度均遠不及席。分析席的作品之後,筆者發現,她的作品語言淺白、意象清澈明朗、抒情的基調帶著淡淡的哀愁,風格淒美婉約卻甜而不膩。這些不僅是席慕蓉的女性特質,同時也是其生命情調的投射。對於懷有真性情的詩人,詩作品無論出於寫實或寫意,多半即是其自身生活閱歷的體現和生命情調的投射。
有論者質疑席慕蓉書寫男女感情,數十年如一日,彷彿「拒絕長大的懷春少女」(3),固然,直到中年,男女感情議題仍然是席著墨的重心,這同時也成為她的「自我侷限」。近期以來,她的視野裡開始出現故鄉蒙古草原,鄉愁和親情成為她關切的主題,有論者認為這是席的一次重要轉折,並以期待席成長的心情加以看待(4)。筆者認為,任何一位詩人,在其創作歷程裡,若出現明顯「轉折」(或「風格轉向」),起因多半來自外在環境的劇烈變化,且多半會反映在其題材選取、作品形式或語言使用方面,甚至於修辭等表現手法,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被論者(或讀者)所發現的外在條件;至於生命情調、悲喜起落等內在的心理因素,則必須經過心理分析或原型批評等等,方能透過前後期的比較梳理出頭緒。席慕蓉在1989年回到故鄉內蒙古,草原和沙漠的壯美景觀成為她詩筆下的重要場景,豐富了她的題材,使得席的創作格局擴大,視野開闊起來,這些外在環境所帶來的感動,激勵她從時空、歷史感、鄉愁等比較深刻的層面去進行書寫,論者將之視為席在創作歷程上的「重要轉折」(5),本為理所應然。值是之故,本文將以分析席慕蓉詩作品中的修辭技巧,探討其修辭的美感為論述主旨。
鍾情於男女情感議題,其實不必和「拒絕成長」畫上等號,那是詩人的「視野」或「個人偏好」,除非詩人的「表現技巧」始終在原地踏步,但這種情形,筆者從席不同時期的作品裡,並沒有發現。換言之,直指席「拒絕成長」,似乎言過其實,筆者認為若以《邊緣光影》作為席詩風格轉向的分水嶺,比較持平的看法,應該是席慕蓉前期的格局較狹窄,表現技巧變化不大,後期格局放大,但詩質穩定度還有許多進展的空間,因為席向來不擅長處理大格局的題材,如此而已。就筆者的閱讀經驗,有些詩人的作品,後期不如前期,出現「走下坡」現象,如浪子詩人鄭愁予即是。
對於論者「拒絕成長」、「原地踏步」的指摘,席的應對方式是採取「你不會做我的詩,正如我不會做你的夢」(胡適詩句),笑罵由人的態度,且看她在〈詩的囹圄〉(收錄於《迷途詩冊》)一詩裡如何自我解嘲:
這天地何其遼闊
我愛 為什麼總有人不能明白
他們苦守的王國 其實就是
我們從來也不想進入的 囹圄
每個詩人都有其獨特的人格氣質、思維模式和價值體系,無論其所關注的議題為何,只要他(或「她」)的詩能夠引起某些階層讀者的共鳴,基本上就已經是個名副其實的詩人,至於詩評論家們對詩人作品藝術性方面的考察,這些批評與論斷,往往「不必然」能夠改變既成的事實或歷史的評價,唐代社會詩人元稹、白居易即為顯著的史例,我們不能武斷地說:「白居易和杜甫若干淺白的社會詩,就毫無『藝術性』;艾略特(T.S.Eliot)的〈荒原〉這類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巨構才是值得流傳的好詩。」,因為「藝術性」並不是決定詩作品能否廣泛地被讀者接受,在歷史長河裡流傳下來的「唯一條件」。所以,詩評論家大可不必以自己的美學規準來「放諸四海」,要求每一位詩人都得經過這套規準的「篩選」,甚至喧賓奪主,要求詩人服膺這個詩評論家自定的「框格」,才願意以詩人的桂冠來予以嘉勉。固然,筆者書寫評論文字,也有自己的一套美學規準,這規準建立在「修辭」的學理基礎上,以便進行「砂中淘金」,但筆者認為「修辭美」只是表現技巧裡,較具客觀性質的操作工具,是檢視詩作品良窳的最基礎的一套方法論,至於詩的意境與精神、作品的風格等等,則必須再使用更有系統的方法論(如精神分析、美學評鑑),經由歸納演繹、比較辯證等程序來加以提煉與淬取。

發表於 : 週一 6月 16, 2008 11:32 pm
芝言
席慕容的詩,種種的優點特質誠如所言。用一句更淺顯的方式說吧:「就是喜歡,不用理由。」
更特別的一點你卻沒有提到,她的詩據記憶所及,好像都有配合著插畫來表現。
插畫實在對於文字是一種很大的幫助(也可能變敗筆),席詩配的插畫一直都是用線條來表現,
沒有陰影或複筆,線條不交叉,整體清清爽爽一如她的詩。印象中對飄逸的頭髮和花朵的表達更
有韻味。
這個版面的文字都是長長的篇幅,又似乎為了保持學術的莊嚴、正式,總以一種道貌的姿態出現
,是不便或不願,還是--不敢將版面處理得更容易閱讀些?更親切些?對學者而言,不會說視力
特別好吧?
至少對我而,像行駛在高速公路看路面一樣,看得很吃力、也滿疲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