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廢江河萬古流:第十一次鮮文學網集創作品總評

文學相關理論
每日限貼兩篇
不廢江河萬古流:第十一次集創作品總評
壹:吊一下書袋
一、文學創作的風格與文人的生活哲學
(一)經世致用
杜甫有詩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這首詩點出幾層意思:(1)文章寫得好不好,作者心裡自有數,讀者也會有客觀評價。(2)能夠流傳千年百代的不朽文章,一定具有某些特色,這些特色不會因時與境移而泯滅。(3)那些留名文學史冊的文人騷客,他們的作品經得起歷史這張沙網的反覆淘洗,沒有「爾曹身與名俱滅」(杜甫詩句)隨著時代而灰飛煙滅,詩名聲望當然不是浪得虛名的。
在「詩中自有黃金屋」的科舉時代,古人賦詩為文,往往懷有相當的抱負,所以「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唐朝詩人朱慶餘〈閨意上張水部〉)雖是「投石問路」的「行卷」試作,卻是意有所指,「入時」即為合於「時尚」,亦即不偏離當代的美學主流。如此亦步亦趨,無非期望文章得以行於世,進而擠身士林,經世致用,實現自己的抱負,所謂「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
(二)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即便文人以詩文作為晉身之階,仍然還有陶潛這類型的文人,堪破官位爵祿,不為五斗米折腰,遠離名利場,罷官回去終南隱居山野,過著怡然自得的村夫生活。更有自覺性較高的詩人,不願成為攀龍客,如魏晉文人左思者流,自我放逐於山林之間,高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這當然是另一種胸襟視野和淡泊情懷
無論「入世與出世」的生活態度,無論「寫實與寫意」的創作觀念,在朝為官或山野庶民,文人都有自己立身處世的一套生活哲學。杜甫捻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詩文關照社稷生民,反映悲慘的現實社會實況;或者杜牧吟唱「十年一覺楊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覺醒後的坦然灑脫;或者林逋詠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體物細膩入微,意境優雅悅人官感。各式各樣的風格與意境,每每正是詩人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的真實寫照。
二、語不驚人死不休:詩要怎麼寫?詩評要寫些什麼?
中國的文人社會裡,詩人常常是時代裡最挺拔突出男(女)高音,受到較多的矚目,因為詩人的自我期許:「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詩),總是在覓詩尋句裡,要從中提煉出精警之句,以期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詩),蘊蓄著晨鐘暮鼓的那種「震聾發聵」的能量。詩人如此的苦心孤詣地修練,當作品技巧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胸懷視野當然就會有「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詩)的體會。
各位讀著這篇評文,並且勉強忍受筆者這個非中文系的論者吊了一大段書袋之後,最想知道的就是我「言歸正傳」地討論與這次集創,你們所關切的議題。
(一)「詩要怎麼寫?」
古人說:「文無定法、詩無定式」,又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兩句話皆有深意。對於一個已卓然有成的文學作家而言,在創作走到某種境界之後,我相信他們會傾向於「老莊」一派的自然無為創作態度和立場。換言之,對於已然成一家之言的文學作家,他們的確有這個先決條件說出以上的話語,甚至他們會說出「修行在各人」這種高來高去的話,而不會提醒你們,這句話還有前一句:「師父領進門」(抱歉,筆者如此說,並未意味我「好為人師」,請勿做過度聯想與解讀。)。相反地,對於還在摸索階段的初學者,關於文學和創作,你們的概念還很模糊,經驗也還很有限,主要是因為你們還年輕,人生閱歷尚停留「隙中窺月」的階段。你們當然有你們的優勢:可塑性高、思維柔軟,不像我這種不老不少的中年人,思維逐漸「固著化」,骨質逐漸「鈣化」,失去變通的彈性。「年輕,自有無限可能」,我對你們的期許是比我們這代人更「腳踏實地」地去學習事物、汲取新知,那麼,當你們走到我這個年紀,我絕對相信你們之中的多數一定會「青出於藍而更甚於藍」,無論文學創作或學理研發,都能超越我和我們這一代人。這是我必然的期待,因為「文化是進化的」,是一代一代深宏、一層一層積累的。
對於你們,我必須以前行者的心情,盡到善意的提醒責任。你們不須把這種提醒當成「耳提面命」,這種對前輩作家心存謙恭的態度,只流行在我們這個世代及更往前的各個世代。「文無定法」,指的不是文章可以「想到啥就寫啥」和「想怎麼寫或怎麼掰就怎麼寫怎麼掰」,除非你的境界已經走到「意在筆先,胸有成竹」,這時你才能「行雲流水,筆隨意走」。
至於「詩無定式」,就當代流行的自由詩體,的確已經解除了大部份所加諸詩歌的「形式」束縛,沒有古典詩詞形式上的嚴格限制:包括行數(律詩、絕句)、字數(詩經四言、古詩樂府五言、律詩五七言、楚辭八言)、押韻、平仄與對仗。但你們別忘了,詩歌共通的外在形式「語言」、「意象」與「音樂性」三位一體,以及屬於表達內容,內在本質的「情意」。詩歌是詩人的創造物,換中國詩人和詩論者的說法,詩歌是「意」(內容)與「象」(形式)的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裡,從西方符號學的觀點來看,包括:(1)從詩歌在文學史裡的系譜研究而言,有所謂的時間的「歷時性」(diachronic)與空間的共時性(Synchronic)(2)形式上具體可見的「能指」(意符;signifier,即「符號」)和抽象卻可感的「所指」(意旨;signified,即「概念」),(3)在創作過程裡還有橫組合關係(syntagmatique)的「結合軸」(axis of combination)與縱聚合關係(paradigmatique)的「選擇軸」(axis of selection)(4)在詞義與意境的探究裡,則有表達層和內容層的外部與內在層次關係,表達層就是「語言形式」,又稱為「表層結構」(suraface structure);內容層則是「思維內容」,又稱為「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如同一粒蘋果,形狀、顏色、香味等是它外部可見的表達層(視覺形式);香脆和甜味等口感(味覺內容)是它的內容層。(以上介紹,參見拙作http://ww3.myfreshnet.com/BIG5/literature/li_poem/100073043/index.asp?center=101074816.asp&page=100083841.asp)
「詩要怎麼寫?」,這個命題很值得思考。我們可以把它延伸出去,擴張地去想:(1)「詩如何才能寫出佳作」?或「如何能夠避免寫出劣作」?
(2)「詩如何能夠避免寫出劣作」?又可以挖深來思考:「要怎麼修改劣詩或段落間的敗筆」?
(3)「詩的創作有沒有方法論可以依循?可以事半功倍,少走一些冤枉路?」
前面兩道次命題,在此,我不打算以自己的創作經驗或心得來回答,因為自從人類開始有文字以來,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人的創作經驗或心得可以「雄偉到放諸四海而皆準」。(在後面的逐首詩作品評論時,我會隨著論述需要,即時穿插一下我自己的創作經驗和心得。)但我得這麼說,文學創作的確存在著一座龐大的「方法論」資料庫。在詩歌創作方面,從中國傳統詩學的觀點切入,居於主核心位置的方法論,至少應包括:「語(文)法學」、「章法學」(篇章結構學)、「聲韻學」此三者;居於第二層內核心的,則有「修辭學」;處於外圍的則有「美學」;最外圍的則是「哲學」。從西方詩學的觀點切入,居於主核心位置的方法論,至少應包括:「語言學」(符號學的一個主要領域)裡的「語意(語義)學」、「語音(含音位)學」、「語法學」;居於第二層內核心的,則有「語言結構學」和「修辭學」、「敘事(故事)學」;處於外圍的則有「美學」、「心理學」、「語用學」、「詮釋學」;最外圍的同樣也是「哲學」(包含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等)。
看到筆者臚列的這些學科領域,你們心理上大概就已經先氣餒了,別這樣,我的話還沒說完,以上這些由內核到外延的學科領域,如果你只想成為一個快活自在的創作者,那麼你不須要每一門學科都花時間和心血去接觸(這是專職文學評論家的修為),只需對主核心的那幾門學科,重點地涉獵,具有基礎的和大略的概念即可。如果你想更上層樓,使你的詩作品能夠獲得詩評家的賞識與引介,那麼你應該去重點地涉第二層內核心的那幾門學科,同樣地具備大略的概念即可,這時,你已經具備可以被前行代詩人和詩評家評價為「詩人」的實力與條件(是否成為「詩人」,不是你自己一廂情願地「覺得是」或「說自己是」就算數,還得你的作品「質與量」,能夠通過前行代詩人及當代詩評家的公証和認可。)。除非你雄心壯志,想成為一代詩家,那麼就得再擴張出去,廣泛地涉獵第三層外核的學科領域,並至少以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厚實最外圍的「哲學」領域;同樣地,你只需重點地涉獵,具有基礎的和大略的概念即可。要大範圍地且深入地研究每一層的所有學科,並且完整而通透地由內到外,實際上是很有限的,因為你的壽命和精神體力不可能允許你這麼做,所以,除非你想跨過藩籬,像我一樣
走入學術研究領域,否則你不須要成為任何一門學科的「專家」(這時,你的頭銜往往不再是「詩作者」或「詩人」,而是比較嚴肅的「學者」了。)
作為一個「詩作者」或「詩人」,你不需要精通以上我所說的任何一門學科,只需要按照你個人的自我期許程度高低,去重點地涉獵各種層次的學科,而且只需要具備初淺的或者稍微有些系統化的概念。這是我必須再次強調的,因為你是個「詩作者」或「詩人」,不是文學這方面的「學者專家」。當你在創作的成長歷程的不同階段裡,依序遭遇到以下的幾種創作瓶頸或思考困境時,請記得我在這一篇文章裡,這一節的善意提醒,去重點地涉獵這些相應學科,或者同時向前行代詩人、詩評家請益(這樣會更便捷有效率):
(1)我寫詩時,經常得搜索枯腸,卻仍所得有限,在原地打轉。
(2)我寫詩時,非常依賴靈感,沒有靈感就得停擺。
(3)我寫出來的詩作品,讀者往往反應說「內容空洞」、「不耐咀嚼」。
ANS:如果是「生活歷練」和常識缺乏,我只能提醒你想辦法豐富你自己的生活。或者改變或者局部調整你現時的生活方式與坐息步調,結交一些比你年長、生活歷練較多的朋友,參加一些能夠增廣見聞的活動:文學方面如逛書店、逛書展,報名參加文藝營及寫作班,其他如登山、旅行、參觀美術雕塑作品等展覽,或去聽音樂會相聲、參加地方文化活動、培養若干興趣(如園藝、相聲)等等,充實你的生活領域,擴大視野和增廣見聞。
如果你已具備豐富的「生活歷練」和常識,那麼可能原因是你的「聯想性思考」、「創造性思考」這兩類「想像力」還沒有開發(激發)出來。這時,你不妨去涉獵「心理學」和「文藝心理學」(和「美學」很接近),初步瞭解一些關鍵性的概念,讓這些概念教你如何「活化」你的想像力。
(4)我寫出來的詩,讀者往往反應說他們在許多詞語、句子和段落上,遭遇「有看沒有懂」,甚至「不知所云」的詞義與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
(5)我寫出來的詩,讀者勉強可以讀得懂或猜得到我的詞義和句義,但卻覺得很多詞語的用字遣詞、句子的組合和段落的組織,讀起不太順暢(或者有岔到氣的頓挫感)。
ANS:這表示你對詞義的理解、斷句、造句的法則和前後句子的組織等等,這些能力還待加強提升,不妨請教身邊比較有經驗的詩作者,請他們替你「按脈觸診」一下,也許他能針對詞義的釐清、語法的調整及段落的組織,給你一些具體的建議。不過,如果你有心想較全面性地瞭解,這時你不妨涉獵「語義學」、「語(文)法學」、「語言結構學」和「章法學(篇章結構學)」,這些概念有助於你「對詞義的釐清、語法的調整及段落的組織」。
(6)我寫出來的詩,讀起來不會拗口,感覺還稱得上通順,但是寫景寓情、敘事說理卻顯得平直呆板、深度不足,不僅形式缺乏變化,且表現手法(表意方法)幾乎只有慣用的那兩三樣(如譬喻裡的明喻、示現、摹況(摹寫))辭格,變不出新的花樣。
ANS:請你去找一兩本辭格介紹完整一些的「修辭學」著作,如黃慶萱和沈謙教授寫的《修辭學》專書,就書裡比較常用的辭格,取得概念上和用法上的理解,據此實地去豐富你的表現形式(形式設計:如類疊、層遞、排比、頂真、倒裝…等)和表意方法(如仿擬、轉化、婉曲、夸飾、映襯、轉品、雙關、倒反、借代、象徵…等)。從表現技巧方面去下功夫,具備了修辭學的概念後,你不僅有能力在形式設計及表意方法兩方面,去求新穎求變化,並且你還會有相當的能力去改寫前人或文友的詩作,把別人的靈感與智慧,「內化」為自己的創作養份。
(7)我的詩已經寫了好一段時間,修辭技巧方面也能靈活運用各種辭格,在行文時變化使用各種表現手法,但總覺得語詞(意象)選用得不夠貼切傳神,句子感覺不夠精警深刻。
ANS:恭喜你,到了此一階段,你已經告別「菜鳥詩作者」,晉升為「寫手級」之林。你可以大膽出擊,向平面媒體(報紙副刊、文學雜誌、詩刊)攻城掠地,建立橋頭堡,並且和更多詩壇高手在「文學獎」裡「比劃過招」了。
如果你的詩作品想在「文學獎」的競賽裡脫穎而出,你就必須比其他高手「語言更豐腴飽滿」、「想像更奇詭耐人尋味」、「意象更精準貼切」、「節奏更流麗優美」、「意境更高深遠闊」,換言之,詩作品整體的張力更強勁深沉。那麼,你就得多花些苦心在「詮釋學」、「敘事學」、「美學」、「心理學」等學門領域,有計劃有步驟地修練,同時參考那些在競賽裡脫穎而出的得獎作品,詳細推敲詩的行間字裡,每一個可能是你所沒有或待加強的優點,如果你的參賽經驗豐富,你甚至可以從最近幾屆別人的比賽得獎作品和你自己參賽作品裡,推測出評審們的「集體偏好」,往後的參賽,你就可以「投其所好」,來個「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了。
(8)我已經是個詩壇公認的中堅詩人,獲獎無數,佳評如潮,我想更上層樓,成為時代裡的一方詩家,請問我該怎麼「修成正果」呢?
ANS:拍勢哩!這個「橫綱」級的境界,我自己也還在修練,可能這一輩子都達不到。去夢裡問李白、杜甫、陸游、蘇軾、李後主、李清照…吧?如果你通多國外文,可以在夢到天堂時,親自專訪拜倫、葉慈、普希金、泰戈爾、惠特曼、艾略特…。千萬拜託,請你抱著數位攝影機上床睡覺覺,等你回魂過來後,順便拷貝一份影音光碟送我,我一定「執子之手」,感激得五體投地、涕淚縱橫!
不過,我曾如此天真地想:多接觸中西哲學、宗教學、社會學、文化學等等,多少有幫助吧?到了這個「羽化登仙」的境界,坦白說,我只能「偷偷地笑想」(台語),一點兒也不敢說一些「壯志凌雲」的話語,以免被儕輩罵「你這條死魚:白目得很」。這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
(二)「詩評要寫些什麼?」
其次,各位感興趣的議題,會是我寫這篇詩評文章,接下來將要寫些什麼?
會採用那些理論學科的方法論(methodology)作為論述主軸及附線。我不會皮笑肉不笑(這叫「奸笑」)地對你們說:「此時無招勝有招」,我雖然會打据說是張三豐傳下來的「太極拳」,但我不是金庸筆下智慧與悟性過人的「楊過」,打完後幾招,前面幾招就忘得精光,然後跟你推辭說:「我想到啥米就屁啥米」(法學上這叫「自由心証」,文學批評上這叫「自由詮釋」或者「印象式批評」。),因為這會讓我的無知與無能立刻「露出馬腳」。好歹我得有個一招半式,給花時間讀完這篇「落落長」的詩評的讀者,一些具體的記憶,你們才不會嘲笑我:「原來這隻台灣現代詩壇盛傳戰力十足的戰鬥雞,熱開水燙去雞毛之後,只剩一副小指頭大小的雞胗哩!真是浪得雞名哩!」
首先,在解讀這些入選詩作時,遇到不適當的造詞和造句,我會從語義學和語法學的觀點,點出那些可能「凸鎚」的地方,但我不能再進一步告訴你,該怎麼修改或換詞(換個說法),否則這句或這段詩會變成是「made by 陳去非」,不只「捏熄」了你(入選作者)的改進的欲念,而且還「限制」了你的聰明才智的發展。
其二,遇到入選作者在詩裡使用到各種「修辭格」,我會儘可能把比較能表現作者「情思」及作品「語言風格特色」的修辭格挑出來,稍加評論。換言之,不是作品裡所有的修辭格,我都會逐一挑出來說,否則這篇詩評會像長長長長,長得跟「放風吹」一樣,消失在雲深不知處,拉不回來。
其三,如果入選作品有較明顯的敘事(故事)脈絡,我會以「敘事學」的觀點挑出來,同樣稍加評論,簡明扼要地把「敘事結構」勾勒出來,至於作品裡的「敘事結構」有哪些欠缺或改善方法,我也只能「點到為止」。「敘事學」這學門就留待我的下一篇「小論文」:〈論現代詩裡的敘事結構〉,來集中論述。
其四,若遇到入選作品裡出現「無理而妙」的精警之句及絕版段落,令我「擊節再三、拍案叫絕」,而我竟然在使用「修辭學」和「美學」等學理之後,還是敲不開它的「硬果核」,請容許我使用「乾坤大挪移」:「詮釋學」來做補救。要是解說得不合讀者老爺夫人的心意,就當我是在「碎碎(晬晬?)唸」好了,您只好「多多海涵」或者「不吝批評指教」囉。

Ps: (1)入選作品,依主題分三批點評,分別在此版面刊載,每回貼文相隔一到兩天。請密切注意筆者在「詩的園地」上的公告。
(2)整編評論全數完成後,在三月底下檔,轉到「五更鼓現代文學社文學電子報」版面。
(3)歡迎入選作者及讀者針對此篇詩評批評指教,但拜託請先細讀(close-reading)完全文。批評指教時,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被「戰鬥雞」給啄得遍體鱗傷。
(4)針對此篇詩評提問題時,請儘可能別「離題」(扯太遠)或「太抽象」(不知所云),否則我會只回應:「你講啥米我聽冇」或者「我有看沒有懂你在講啥米」這樣的「簡單句」。


全文請上:
http://ww3.myfreshnet.com/BIG5/literatu ... /index.asp
貳:個別作品點評(1)
一、三個主題:「解夢」、「青苔」、「情繭」
這三個主題,分別具有寫意、即物寫實和抒情的題材特性,正是年輕詩友們比較喜愛的題材類型。同一個主題,每位詩作者所掌握的方向、理解的輻面和感受的深淺均不相同,所使用的修辭技巧也各有所異,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盛況。
當然,從修辭技巧和意境高低,可評比出不同的詩作者之間的差異性,但這些差異性只能作為當前有限的參考指標,對於日後每位詩作者在詩歌創作方面的成就,幾乎沒什麼「預示功能」,畢竟每位詩作者的先天的秉賦和後天的努力均不相同,基於此,詩作者無須過度在意筆者所做的高下評比,反而得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汲取別人作品裡的優點,並思考如何改善自己作品裡的缺失。
二、解夢
作夢是每個人共同的經驗,夢的內容可以千奇百怪,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有意義的精神現象,事實上是一種願望的達成。它可以算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它是由高度錯綜複雜的智慧活動所產生的。」(《夢的解析》:第三章:夢是願望的達成,p56,志文版)且看詩人們怎麼為自己的夢分說。
解夢:02
作者:冬殮
  你坐在那裡搖搖晃晃/滿鼻子溼氣/還有草汁的香/今年桃花含苞/一枝條上
  你問我愛哪朵?
  他家的水牛正忙/明兒個我要趕集上市逛逛/誰放在門口的紙傘兒?/初糊的紙
又新又漂亮/娘說我是大姑娘/是該點胭脂多些香
  今天桑樹底下你約我把蠶養/昨日他送我一把鮮摘茅草心/明朝爹娘說我該學繡
花縫衣/怎地我 線總不成一團紡?
  廟前老人家鬍子很長/爹娘見了都要恭恭敬敬把腰彎/我惱 要把他老問個倒/
  怎麼夢裡叫我挑衣裳?/一件漂亮絲綢裙裝好/還是厚實鋪棉小短襖/傻的!/
  姑娘怎麼挑?/我要笑笑!
等級:b- 評語:亂針繡法,夾纏不清
這首詩的語言很流暢,可借都是散文語句,詩味稍淡了些。語法上稍有邏輯瑕疵:「明朝爹娘說我該學繡花縫衣」,既然是未來式,除非線索明顯,作者焉能如此預料?
所選用的意象透露出淳樸的鄉村場景,每段的尾韻都不相同,以換段換韻的方式來佈設,音樂性相當輕快,有民歌的況味,整體的感覺不像是「夢境」,反倒像是寫實的鄉村青年男女情事。人物的敘寫有些紊亂(分別有「他」、「你」、「我」、「爹娘」、「老人」),顯現出複雜的人際關係,若把這些人際間錯雜的互動,當成「夢境」,似乎勉強說得過去。但是焦點移動頻繁,不易集中焦點,做深化的敘寫,使得感情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表面。加上示現辭格使用不當,現在、過去和未來夾纏不清,以致敘事脈絡錯亂,不利讀者解讀。
這首詩的敘事主角是採取第一人稱(我),這個「我」是鄉村裡待嫁的少女,同時被兩個男孩喜歡著,女孩對著其中的那個「你」,說出另一個「他」也正在追求自己,以致女孩心裡矛盾,表現出舉棋不定的迷惘。

作者:戀海
從這頭到那頭迢迢五千里/迢迢五千里的洶湧相隔/這時才知道思念如何的牽掛在
一條濁黃的河水
問我為什麼要發愁呢?/昨夜,昨夜我還溫柔躺於/一片星光閃爍的曠野/想像天地一隻沙鷗飛翔/靜靜飛越你潺潺流洩的詩流/而夜醉日醒以後/那排趕工的粗壯手臂/敲啊敲的就把河道/彎成你不再哽咽的姿態了
如何能夠告訴你/你的美麗/成了我不再靠近你的藉口
等級:c 評語:有點離題,流於老套
這首詩句子的語法沒啥麼問題,技巧上也分別使用「回憶示現」(如「昨夜,昨夜我還溫柔躺於」;)來拉長敘事時空;使用「摹況」(如:想像天地一隻沙鷗飛翔)來活化敘事過程、豐富內容;以及「借代」(如:那排趕工的粗壯手)來說明無數修築河堤的民工,但是整個主題「懷鄉」所指涉的「整治黃河」,似乎和作者個人的「現實生活經驗」沒啥麼相干,生長在台灣寶島的戀海,應該不會做這種「天馬行空」的夢,除非他的身份是來台避秦的「老兵」或「外省人士」。
詩裡敘事主角,第一人稱的那個「我」,作者給的線索不太明顯,他的身份是「老兵」嗎?讀者大概和我一樣,只能「瞎猜」。作者說話的對象那個「你」,則可以推理出是「一條濁黃的河水」,是主角「我」心裡所懸念的故鄉夢土。
「夢」是現實精神活動的延伸,是「願望達成」的渴望。在老一輩來台的「外省人」的文學作品裡,經常流露出「心繫故鄉、魂縈夢遷」的「思鄉情懷」,古詩十九首裡即有「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的說法,思鄉情懷千古相同,但是這首詩的敘事結構不完整,讀者的感受應該是很「朦朧」的吧?加上「黃河」這個主意象,作者也沒有寫出較深刻的情思,鋪陳出輪廓完整的一段故事,感覺很浮面,形象與思維均有些因襲、老套,筆者所讀過的外省詩人如洛夫、張默、向明等人的懷鄉詩作品,印象裡都還比這首詩來得真實與深刻。
對於不是自身生活經驗裡熟悉的題材,詩人還是「少碰為妙」,以免「隔了一層」去寫,給讀者「瞎子摸象」的感覺。
解夢:06
作者:楚影
提神之物/我通通敬而遠之/疲累欲睡/關上靈魂的窗戶
佛洛伊德問我一個夢:/【(柏拉圖+陶淵明)÷社會】=X/我試著將這個夢境/套入他的公式/解析再解析
看似簡單也很困難/我翻開歷史小心驗算/求證完畢,寫下:/「Answer:X=夢」
等級:b 評語:顛覆主題,別出心裁
這首詩語言不僅沒有詩味,更誇張的是使用「人工語言」(計算符號)來書寫。筆者之所以選錄這首計算程式的「詩?」,不是由於它正面發揮詩的主題,而是它採取顛覆主題的反面立場,就「創意」而言,相當別出心裁。不過,在正式的文學獎競賽裡,「顛覆主題」的詩即使語言、意象突出顯眼,大概也不容易被評審接受,而以「人工語言」來書寫,更是「不可能」被當作「詩作品」來受理。因而,筆者是以「遊戲筆墨」來看待這首詩。
首段裡詩人就以高分貝宣示:「夢不存在」的主觀立場,接著煞有介事地拉出一套「據說是」弗洛伊德給的四則運算式,其中還硬塞進柏拉圖和陶淵明兩個古人,表現出中西雜燴的突兀(干他們兩人啥事?),感覺就是很「無厘頭」。這當狀然不是「夢境」所見,作者強調他正在使用這套「運算式」來解夢。
就顛覆主題(去中心化)的意圖而言,這首詩有「後現代」的況味,只可借作者只兜了一個圈子,還是回到「歷史如夢」的原點,下了這個結論,沒有真的顛覆主題:否定夢的存在,感覺像是「虛幌一招」的文字遊戲。
(未完,待續)
貳:個別作品點評(2)

作者:旻晏明貞
家鄉是父親手裡/種下的五穀/是母親將收成煮熟的炊煙/那裊裊的白色/獻給無邊的落寞/讓兒時所仰望的天空/不再蒼涼孤獨
犁鋤刨過的記憶/像烙印/繞著成長的土地生根/每當秋收的聲音/緩緩在田的上空划過/一首熟悉的小曲/便會在心扉底潺流
就像/沉思的血液/不斷在土地上汩汩地淌/家鄉終於養大了我們的盼望/如今
我僅能拾起一把麥穗/製成一罈醉人的酒/到過去/再夢一回
等級:b+ 評語:有些離題,清新柔美
這首詩採取「以景寓情」的筆調敘寫,節奏柔美、語言寫實清新。
詩的開場,作者即以「回憶示現」將時空拉回童年,感覺彷彿現代版的「兒時記趣」,不像是在「解夢」,而是在寫「童年回憶」。
作者使用譬喻貫串全詩,隱喻:「家鄉是父親手裡/種下的五穀/是母親將收成煮熟的炊煙」;明喻:「犁鋤刨過的記憶/像烙印/繞著成長的土地生根」、「一首熟悉的小曲/便會在心扉底潺流/就像/沉思的血液」,若能兼用其它辭格,使意境多些變化,應該會更好。
本詩故事節構完整,作者似乎已有敘事學的概念,語言有散文詩的詩質。改一下題目,這首詩可以投稿平面媒體。

作者:柴大官人
那晚我騎馬走過風的深處/月光下臉上掛著乾涸的淚痕/那天晚上的風又大又急/
塵沙飛濺視野中一片茫然
你知道嗎?我想要找你回來/但卻不知道你會在哪裡守候/我就像是一個孤獨的孩子/站在空曠的大地上/面對天空絕望地眨著眼睛
不知道所面對的是怎樣的旅程/我只知道這條路我將走下去/前面是大江大海還是平坦的大道/走過去便可以獲得屬於自己的感受/然而我依然是喜歡在月下行走的感覺/這感覺清晰如無法破解的幻境/但卻清楚地知道/沒有人能夠安排我行進的日程
父親啊,昨夜我又夢見了你/你的笑、你花白的頭髮/看起來是那麼的親切、熟悉/
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在夢中/但是我無法抓住你向我伸出的手/如同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淚水/當我們在月光下錯身而過的時候/我只能用力閉上疲憊的雙眼/靜靜地感謝上蒼的安排
等級:a- 評語:深刻感人,敘事結構完整
彼岸詩友寫得好的相當多,不是筆者妄自菲薄,台灣本地的詩友無論修辭技巧和意境,都有待急起直追。
這首詩採用散文詩的語言,前三段以「回憶示現」依序展開,第一人稱的「對話型」敘述,對象是遠行的父親。在前三段裡,詩人以父親離家的那晚,自己急忙騎馬四處找尋。儘管第二段「我就像是一個孤獨的孩子」透露出一條索,然而閱讀必須來到第四段,聽見詩人在現實世界裡的呼告:「父親啊,昨夜我又夢見了你」,才能確知前三段詩人所急欲找尋的「你」,其實是詩人的父親,才確定這是兒子是招喚父親回家。
修辭技巧變化不大,主要仍是「示現」:「那晚我騎馬走過風的深處」、「父親啊,昨夜我又夢見了你」;以及「明喻」:「這感覺清晰如無法破解的幻境」。末段情調的處理相當感人,若干年後,父子兩人不期然相逢時,竟是如此無奈的場景「當我們在月光下錯身而過的時候」,令筆者不禁想起蘇東坡的一首悼亡詩:「十年生死兩茫茫…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骨肉乖離,這份深刻的遺憾,在結尾處當真令人低迴再三,唏噓唏不已!這首詩可以直接投稿報紙副刊,柴大官人的這首詩裡含蘊真情,令人動容,副刊主編多半喜歡這種敘寫親情,有血有肉、深刻感人的佳作。

作者:紫薇
陰冷雨天/騎樓外癱軟的水鏡/害了冥想症候群
下午三點,灰濛濛的天映著月牙/黑貓乏味地旋轉毛線/半杯剩下的泡麵偷了誰的腸胃/老愛把枯黃的葉塗上憂鬱的藍
數算喝了多少消愁的咖啡/老鼠追著我家的黑貓/消失在烏雲無盡的遠點
夢驚醒幾分醉意…(晾乾的衣服早已被雨淋濕了!)
等級:b- 評語:拼貼意象,虎頭蛇尾
這首詩試圖以後現代的「拼貼」手法來演出,呈現出間接性的意象跳躍:「半杯剩下的泡麵偷了誰的腸胃/老愛把枯黃的葉塗上憂鬱的藍」,頗能抓住「夢境」的特徵,不作此理解,則這兩句上下文的邏輯聯繫恐有斷層,也就是「上下文語意互不相干」。「剩下的泡麵偷了誰的腸胃」以擬人手法,化被動為主動,感覺較新奇活潑。
這首詩仍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1)沒有觸及心理及思考層面的描寫,只停留在景象的前後交替。(2)收束得太快,中間那段可以再延伸出去,放大聯想輻面。(3)結尾那兩句不知所云,有「畫蛇添足」之嫌。
「解夢」這類題材,使用拼貼手法或跳躍性聯想,比較能表達出題材的內涵,不過,這得發揮創造性的想像才行。
貳:個別作品點評(3)

作者:海上日出
今天是無法重復的/而你所堅持的/將永遠成為海浪在沙灘上的談資/愛 曾經相仿
你將心事講給風聽/風變得溫柔且晦澀/回眸時的多情也與春天擦身而過
這一切 是不是你/不再沉默的理由/問我,可曾顫慄著夢中的嘆息 ?
是的 我剛從嘆息中醒來/臉上有傷感的唇印/你滿意地關上了車門/春天溫柔地走向夏季
等級:a- 評語:浪漫雋永,節奏柔美
  這首詩無論語言的質地、意象的流轉和節奏的鋪排,都相當出色。作者能把抒情詩寫得如此浪漫雋永,是需要相當歲月的創作淬練。就筆者擔任「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特約審稿,所接觸過數千首彼岸詩人來稿,和作者:「海上日出」一樣出色的彼岸詩人,我所認識的不下上百人。
作者採取「第人一稱對話體」,這是抒情詩最常使用的「敘事觀點」。這首詩的敘事焦點集中在「對話者」短暫交談時,情緒的起伏與心思的流動。敘事結構相當簡單,兩個有情人偶然間重逢,然而往日情懷已事過境遷,「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經過短暫交談,兩人旋即別過。
詩裡所呈現的,是人生現實的場景,不像是夢裡所見,感覺不是很切題。但如果純就詩在氛圍的營造方面,這首抒情詩裡所透露的淡淡的哀愁,的確相當迷人。「你將心事講給風聽/風變得溫柔且晦澀/回眸時的多情也與春天擦身而過」
經過擬人化的手法處理,風變得善解人意,「回眸時的多情」語帶「歧義」(ambiguity),「回眸」可以指人:「你」,也可以指物:「風」,因為在前一句裡,「風」已經成為一個「傾聽者」。
好詩不必「落落長」,篇幅不是決定詩的「敘事結構」和「表意內容」是否完整的充要條件。浪漫淒美的意象,柔美的音樂性、精彩而簡潔的故事性和具感染力的淡淡哀愁的氛圍,是這首詩值得稱許的特色。

作者:駱燁
剝壁的白/那裡曾經有名貫/有來自晚霞及晚霞外的熙攘
開鑿臆想吧/我的指背/正撫弄哪一長夜的言說?
術士,請用鳥喙叨出遣返的傷口/縫補半畝龜兆/要不給你我的掌心/我的胎記/連同這疋蒼莽的歸期/也捧去呦/口占兩行別後仍濕的灰翳
莫完整我,我本是多驚多情/費一盞茶/遠渡怔忡石鐘乳下/匿名的書寫,莫完整我
等級:b 評語:玄思異想,應避免拗口費解

駱燁的詩,經常有玄妙的自由聯想,呈現後現代的況味。她不像多數中規中矩的詩作者,寫一些無關痛癢卻也淡而乏味的詩,這些乖乖牌詩人,儘管作品裡沒啥語病,卻也沒啥深刻的內涵。駱燁的詩蘊含強烈的「輻射線」,經常令人不敢逼視,因為無論用字遣詞或語法,她總是不按牌裡出牌,即使讀者用心去揣摩意象,推理情節,到頭來往往還是「火車碰壁」:頭冒金星,眼花繚亂。
在理解和使用語彙以及行文的語法這兩方面,駱燁常有不知該說是狀況外的「凸鎚」,該是刻意的「咬文嚼字」,令人感到「費解」,諸如:
(1)那裡曾經有「名貫」 
啥米是「名貫」?猜不出來吧?
(2)縫補半畝「龜兆」?
是「龜裂的土地寓有某種兆頭」吧?
(3)口占兩行別後仍濕的「灰翳」
啥米是「灰翳」?是「灰黑色的天空吧」?
要完全讀懂駱燁的詩,筆者得進化成「萬用電腦詞典」才行。
「莫完整我,我本是多驚多情/…/匿名的書寫,莫完整我」,末段呼告的語氣,原本渾厚有力,但硬是插進來兩句「費一盞茶/遠渡怔忡石鐘乳下」,這兩句話出現了兩個毛病:(1)時間上的誤解:一盞茶是很短的時間,如何去「遠渡」呢?(2)「石鐘乳」在沒有經「擬人化」處理前,是「無感無知」的礦物,如何能發出或表達出「怔仲」的情緒?其實,作者的意思是說她睡了「一盞茶」的午覺,在短暫的午睡裡,夢見自己遠渡海洋,去到一處有著石鐘乳的地方,接著發生什麼事呢?沒有下文,因為午覺醒了。所以,詩的意象如果跳接得太快,加上所選用的詞彙都是「作者獨創的」,如前舉的「名貫」、「龜兆」,恐怕連我這種讀詩經驗豐富的評家,都難免會在她的「行間字裡」一再地絆倒。
不過,換個角度想,初學的詩作者最常遭遇的難題,倒不是意象紛芸,所謂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語出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不知如何剪裁取捨;而是「腹笥甚窘、腦袋空空」,自由聯想能力薄弱,詩裡意象貧脊,詩情淡如水,乏善可陳。與其如此,筆者倒是喜歡駱燁現在的情況,因為過度的豐腴所形成的紛芸與冗雜,這只是「選擇」與「組織」方面須要改善,通常只需要幾個步驟來導引:(1)語法上的調整,避免拗口(2)詞彙方面的推敲與慎選,避免冷僻費解(3)意象和語句的適度剪裁,即可逐漸步上正軌,往後漸入佳境。但若是自由聯想能力薄弱,詩裡意象貧脊,那就得「開發想像力」和「培養觀察力和感受力」,從頭打根基了。因此,對於像駱燁這類已具備成為詩人的潛在條件的詩作者,筆者是懷著「期待他成長」的心情。
在網路文學裡,筆者所看到的作者和他們的作品,大約七、八成都還停留在「從頭打根基」的基礎階段,他們的作品其實還不能稱為「詩」,只能勉強以「習作」來看待。要成為一個詩人,除了後天的努力:「充實知識、累積生活閱歷」,筆者認為先天的氣質上,還必須具備三項基本條件:(1)活潑的自由聯想能力和創造性想像力(2)精準的觀察力和敏銳感受力(3)語言的高敏感度與意象的組織能力。不具有這三項基本條件的作者,即使寫詩數十年,仍然「數十年如一日」,作品給讀者的觀感會是這樣:一來「你寫的感覺不像是詩」,二來「你怎麼老是在原地踏步」。

作者:舒嫚

猶是風裡一抺夢塵無依/淚花蒸散/難以挽回的飛逝
若飄落/安歸何處?/
莫要輕易拂去/當尋著你肩上的淺歇/我凝結以三百年/只餘下那一點痴盼的
凝眸/
早已遺忘/你說/於一百零八聲佛號裡/以無情輾轉輪迴我/最後無主的/萬世莊周
等級:b- 評語:古詩今唱,浮面空泛,不耐咀嚼
這首詩使用較為典雅的語言,有「新古典」的「古詩今唱」韻味,但語法方面問題不少:
(1)猶是風裡一抺夢塵「無依」:形容詞擺在名詞後面,這不是「倒裝句」的修飾語法,這類「詞的倒裝」讀起來很拗口,而且在這裡,似乎也沒有刻意「倒裝」,以凸顯「無依」的情緒的必要性,因為「無依」的情緒在下文裡,也沒有延伸敘述。
(2)淚花「蒸散」/難以挽回的飛逝:「蒸散」是表示狀態的動狀詞,用在表示「淚花」這個主語,強調「蒸散」的被動狀態,這在古典詩詞裡這類雖然找得到實例,但卻不適宜直接移用到現代詩裡,因為古典詩詞和現代詩在語言的密度和質地上相去甚遠,勉強湊合會產生「突兀」感。如果加入「被陽光(或「風」)」這個被動賓語:「淚花被陽光蒸散」,或改成「陽光蒸散淚花」的主動句型,就不會有語法上的「突兀」感。
(3)當尋著你肩上的「淺歇」,「淺歇」這個詞不是「名詞」,不能當成「賓語」,來接在「肩上」這個「謂語」後頭,當作「受詞」使用。「淺歇」若是指「落在肩上的花瓣」,就直接使用「花瓣」,不僅語法沒問題,也比較不那麼「費解」。
至於「以無情輾轉輪迴我」,佛教密宗一派有「轉法輪」的儀式,「輪迴」在此為「名詞」當「動詞」使用,是「轉品」辭格的應用。
全詩採取「第一人稱對話體」,意境上感覺作者似乎「點到即止」,不僅未能深刻探討宗教對男女情愛觀,所採取的戒律立場,也沒有在這對情深緣淺的男女之間,拉出一條較具體的故事。因而意境上顯得浮面、空泛,不耐咀嚼玩味。
詩歌是「意」(內容)與「象」(形式)的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裡,從西方符號學的觀點來看,包括:(1)從詩歌在文學史裡的系譜研究而言,有所謂的時間的「歷時性」(diachronic)與空間的共時性(Synchronic)(2)形式上具體可見的「能指」(意符;signifier,即「符號」)和抽象卻可感的「所指」(意旨;signified,即「概念」),(3)在創作過程裡還有橫組合關係(syntagmatique)的「結合軸」(axis of combination)與縱聚合關係(paradigmatique)的「選擇軸」(axis of selection)(4)在詞義與意境的探究裡,則有表達層和內容層的外部與內在層次關係,表達層就是「語言形式」,又稱為「表層結構」(suraface structure);內容層則是「思維內容」,又稱為「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
不才在下舉手發問...OTL

關於這幾項特點的解說,可以說是精確的學術文字。

譯作「白話」,我的理解不知道有沒有錯

一)詩歌必須要能經歷時間洗練,並且其主題在不同的時間背景下也可突顯(歷時性與共時性)

二)詩歌有字面上的意義,也有「言外之意」

至於三和四,可能需要解說了,尤其是三

第四項的意思可是「字面上的意義是表面的結構,而其言外之意則蘊含較多信息,能給予讀者衝擊和省思」?

說真的,在下並非「學而不思」,只是在感受知識的同時,我希望自己的胡思亂想不要讓我走岔路。

還有您的詩評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文人最好不要隨便觸及自己所不熟悉的主題,以免「瞎子摸象」兼「不知所云」。但是有另一個說法則是「作者如果不能超脫自己的經驗,則無法捕捉人類共有的情操」

對於這樣乍看有些對立的說法,您可有高見?
貳:個別作品點評(4)

作者:浟瀲

搗碎溫柔/在櫻花盛開的季節/雨水埋葬我的面容/落花似人/似我墜樓前的遺憾/我不做落花;做墜樓人

你特愛與花交談,神秘/在月光特殊的角度/你聽懂花兒的心聲? /當時,你/
看著我點點了頭/我還不明白/映在,你/瞳孔裡蒼涼的花朵

深怕/艷陽玩弄起夜晚的簾幕/迷迭香燃起我那襲紗/燃燒血紅的枯骨/等待一朽間的春夢/只剩下枯色的荒蕪

你看我的眼神像你看花那般溫柔/我以為我在你眼中是嬌羞的花朵/這一夜,我夢見我是朵花/你用淚水灌溉我的期盼/這是我ㄧ生/最長的夢
等級:b+ 評語:語病不少,自覺性高

浟瀲是個相當有自覺性的詩作者,不停的蛻變使她的詩呈現令人驚喜的進展。自覺性是一種促使自己向上提升的「驅力」:反覆地以「反省」作為手段,「改進」作為標的,向更精緻的技巧、更美好的境界邁進。
在「解夢」這個主題裡,這首詩應是這次參選的本地詩作品裡,技巧與意境表現較佳的,但是,缺點還是不少,包括(1)語病、(2)語言不夠凝練、(3)換行與斷句不妥。
(1)語病:語病有兩類,一類是違反語法的使用規則,一類則是違反自然或經驗法則。浟瀲的語病兩者都有:
違反語法的使用規則:「等待一朽間的春夢」,單位量詞「一朽間」不是精確的詞彙。
  違反自然或經驗法則:「艷陽玩弄起夜晚的簾幕」、「迷迭香燃起我那襲紗」、「燃燒血紅的枯骨」。
(2)語言不夠凝練:末段經刪除數個字後,如下:「看我的眼神是你看花的那種溫柔/以為我在你眼中是嬌羞的花朵/今夜,夢見我是朵花/你用淚水灌溉我的想望/這是我今生/最長的夢」
(3)換行與斷句不妥:
「當時,你/…/…/映在,你/瞳孔裡…」,詩的形式一行就是一句,語意不完整的詞彙,不宜獨立成句,除非意在「凸顯」或「特別強調」。
這首詩,第一段寫得較佳,「再而衰,三面竭」,至第三段己經是「錯誤示範」。這首詩,如果投稿西子灣副刊,還是會被我「退稿」,因為這首詩,雖然創意和技巧不算太差,但毛病還真不少。不過,筆者相信浟瀲不需要任何我給她的「激勵」,因為我知道她是個自我要求很高的詩作者。


作者:不正經

事物不爆炸/只會逐漸的衰退、凋萎
像陽光從大地撤退/海灘無水花而涸竭
就如夢的浮現/也因時光而無如雷的結尾
他的死亡/像泡沫像春花的短暫人間
推開夢扉/一串串剃刀一回回懸空的表演
在落入貝多芬的靜寂包圍後/又在海頓驚愕交響樂聲中/重新彈起蕭邦的
那首柔美音樂 
等級:a- 評語:有哲學意蘊,因果關係欠缺
這首詩採取第三人稱旁視觀點,作者彷彿攝影機的鏡頭,在攝錄一個特定對象。
重複使用「譬喻」(明喻),一層又一層地推演,一個譬喻接著一個譬喻,前四句竟然連用三個譬喻,彷彿波浪一波接一波襲來,以此壓迫讀者的情緒,製造緊湊而詭異的氛圍。
末段的意象演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彷彿「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裡裡的一段場景。
解讀正經兄的詩,不能單用修辭學來剖析,筆者得憑感覺來「詮釋」。所以,有可能出現誤讀或踰讀(over-read)的情形。不過,這首詩同樣有「點到即止」的情形,敘事結構不夠完整,難以確切感受到詩裡的「他」,在死亡之前,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又出現了那些情緒變化,換言之,「因果關係」有欠缺,只有果而不見因。
貳:個別作品點評(5)

三、青苔
「青苔」這類詠物題材,無論採取第一人稱擬物觀點(即:化人為物,敘述者變成青苔,以青苔的觀點來發言),或第二人稱對話體(即作者為「我」,對話的對象為「你」,這個「你」就是青苔),或第三人稱旁視觀點(即把「青苔」當成「他」來敘寫),均能表現「青苔」這個主題。詠物題材,可以「藉物言志」,表達思想;也可以「寓情於物」,流露情意。第二和第三人稱,若加上把「青苔」擬人化的表現手法,應該更能表達思想和情意。
歷代詩詞名家詠物,往往不以批風抹月,繪聲繪影等物華聲色而自足,實則寄意於物,意在言外。同樣以「蟬」為題,且看以下三則詠「蟬」:
【1】唐虞世南的絕句:「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即是不點明敘事觀點的物色描寫,詩人不摹形摹狀,專從「摹聲」著墨,表現出蟬特出的高潔情操,不趨炎附勢的志節與風格。
【2】李商隱的律詩:「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前半片是詠物,同樣採取「隱藏作者」的敘寫方式,後半段是藉物以抒懷,讀者看見詩人不甘落拓寂寞,跳出來發一下牢騷,詩人改採「第一人稱對話體」,以致詩行裡出現兩人的對話:「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3】駱賓王的律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首詩則是採取第一人稱獨白體,因為末句「誰為表予心」,透露出詩人自答又自問的無可奈何。
這三首「詠蟬」詩,詩裡的「蟬」都是詩人自身處境與心境的反映,詩人以蟬自況,「蟬」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成為詩人人格和情操的「象徵」。
對這三首詠蟬,清代施補華《峴傭說詩》裡有段精闢扼要的講評:「此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由於作者社會地位、現實遭遇、人格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託,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成爲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青苔:

作者:星華

傭懶的 只倚在牆角/偶爾 也想晒晒太陽/卻 聽見無情的聲音
醜陋無罪/就算 只能依靠在/角落生存
只要 有意志/雜草也生偷生的權利
奈何 擋不過 流言緋語
醜陋的事物/難道沒有生存的權利?

等級:b 評語:說理太過,表達方式稍嫌直接
星華這首詩,是詠物題材的另一種書寫典型,全篇沒有「你、我、他」這些人稱代名詞,從敘事學而言,這種「隱藏作者」的敘寫方式,不容易看出敘事觀點所採取的「人稱」。不過,就敘述方式裡的「語態」來觀察,則屬於「獨白體」,因為詩裡找不到「你」這類明顯的對話對象。
這種「隱藏作者」的敘寫方式,其實在中國詠物詩裡俯拾皆是,例如前舉虞世南的〈蟬〉,正是「詠物詩」最常使用的敘事觀點。
施補華說:「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佣說詩》),星華這首詩,語言其實是「非詩」的,說理的意圖相當明顯,敘述觀點太直接,以致落入言詮,讓讀者毫無聯想空間,去思索、玩味題旨。星華所表達的題意,未經修飾,就直接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在行間字裡:
醜陋無罪/就算 只能依靠在/角落生存 
只要 有意志/雜草也生偷生的權利
醜陋的事物/難道沒有生存的權利?
雖然,這種一再重覆的直接表述,容易使讀者感到疲倦與厭煩,但作者如此鋪排段落,獨白的語氣由肯定至堅信到反問,似乎在營造一種帶有壓迫感的情緒,要令讀者捫心自問並且在心裡自行表態。
作者:楚影

光陰腐蝕青春的速度/也不過從早上到了下午/然而我的四肢卻已經麻木/冰冷是我現在所擁有的溫度
就連輕到不能再輕的呼吸/都可以讓我的聽覺感到懷疑/那自夜空傾洩而下的月光/
不包括我──對萬物做了最好的滋養
碑上的青苔無聲無息/倍速生長,掩蓋著我的名字/也蔓延在你的回憶裡/此刻我與凋零為敵/因我和永恆將融為一體
等級:a- 評語:蘊意深長,旋律優雅
楚影這首詩,語言流暢,意象鮮活貼切、節奏自然優美,彷彿釆采流泉,泠泠之聲悅人耳目沁人心脾,修辭技巧的使用更是精純,絲亳不露痕跡,允為佳作。這首詩藉物詠志,意境相當深宏,詩質稠密,意象呈現飽和狀態,筆者樂意給予相當高等級的評價。
這首詩以第一人稱對話體的方式來演出,在詩裡,「我」這個主角,從「然而我的四肢卻已經麻木/冰冷是我現在所擁有的溫度」這兩行推理,似乎是剛「入土為安」的死者,死後仍不甘寂寞地胡思亂想,接著讀者又在「碑上的青苔無聲無息/倍速生長,掩蓋著我的名字/也蔓延在你的回憶裡/此刻我與凋零為敵/因我和永恆將融為一體」,找到直接証據。整首詩的氛圍來到末段,當真是「歌聲魅影」,令人不寒而慄。詩人以簡潔的意象,營造森冷的氛圍,感覺相當成功,滿像現代版的「倩女幽魂」。
在修辭技巧方面,詩人也有相當水準的演出:【1】時間的夸飾:「光陰腐蝕青春的速度/也不過從早上到了下午」,光陰腐蝕青春的速度,被急速壓縮,縮短成朝夕之間。【2】隱喻的使用:「冰冷是我現在所擁有的溫度」,暗示「我」已身故。
【3】摹狀的演出:「碑上的青苔無聲無息/倍速生長,掩蓋著我的名字/也蔓延在你的回憶裡」,以白描手法,凸顯青苔生長的快速與人世間多數人們的無情健忘。【4】象徵的寓意:「此刻我與凋零為敵/因我和永恆將融為一體」,死者自認為身雖入土,但精神長在,象徵著死者對自己的自信與期許,彷彿那些無聲息而迅速蔓延開來的青苔。
貳:個別作品點評(6)

作者:浟瀲

我永遠也無法明瞭/在你將舌頭綁在電話線上時/最後丟給我的那冰冷的 吻
(涵義?除了我愛你以外.......)
是什麼時候了解並想起...... /我是條在黑暗裡扭動的蛇/關在老是開合的象牙塔裡 期待/太想要出去 就會弄疼了眼睛
窗台上生著早苔/還在嫩綠裡成長/聽說....... /石頭在變成泥土前/是靠著青苔不停地灌餵/如果我的毒液真能風化你的心/那將會是種榮耀
在你的舌頭上種苔/不算是一種園藝的樂趣/(如果我有綠手指;如果我可以選擇) /我會在你心中種苔
青綠色的那種
等級:b+ 評語:情韻動人,善用創造性聯想
法國詩人梵樂希(或譯:瓦雷里,Paul Valery, 1871-1945)曾說:「散文是散步,詩歌是跳舞」,詩歌是「感性(情)」與「理智(思)」的調和,詩歌的語言是「情緒語言」與「意象語言」的相輔相成,必須善用各類自由聯想(包含「接近聯想」、「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關係聯想」和「感官聯想」)與創造性想像(如象徵、夸飾),使得語言精煉準確、意象含蘊暗示性飽滿張力、節奏優雅柔美,節奏尤其是抒情詩的特色,因為抒情詩(lyric)在希臘時代,即起源於「豎琴樂」(lyre-playing)(參見亞里士多德《詩論》)。
浟瀲的詩,在語言方面表現出靈活與彈性,意象方面呈現跳躍的想像,節奏方面則有豎琴樂優雅夢幻的旋律與音色。她似乎就是個與生俱來的豎琴樂手:抒情詩人,且看:「石頭在變成泥土前/是靠著青苔不停地灌餵/如果我的毒液真能風化你的心/那將會是種榮耀」,她直言:「柔弱的青苔足以化頑石成泥土」,而在情愛的象牙塔裡,她把自己「擬物化」成一條毒蛇,以毒液來「風化」情人堅若頑石的心,這當然是她的玄思異想,但卻也是宣示著一種不服輸的心理,難怪有「蛇蠍美人」這樣的成語。
這首詩使用第一人稱對話體的敘事觀點,故事的大意是一個心如蛇蠍的女人,對「你」這個情人愛恨交織的情緒。詩裡仍然看得到青澀,這讓筆者得以「從雞蛋裡挑骨頭」:
(1)語言不夠精準貼切:「如果我的毒液真能風化你的心」,「毒液」不能「風化」,這個詞有違「常識」(即「經驗法則」)。若不用「麻痺」,勉強只能以「銷蝕」來做情態動詞。
(2)敘事主軸稍嫌紊亂,焦點渙散,偏離主題:
整首詩的敘事依序推衍如次:從第一段兩人透過電話交談揭起序幕,作者就試圖以「舌頭」、「蛇」和「青苔」這三個主意象,來架構故事,「舌頭」與「蛇」除了有形象上的相似性,還有語音上的相關,所以作者使用「蛇」作為自身形象的象徵,但這條「蛇美人」卻只是自閉於「開合的象牙塔裡」,有口難言。這時,青苔出現在窗台,給予蛇美人玄思異想的靈感,以毒液:想說卻沒說出口的惡毒言語,來「報復」那個無情負心的「你」,但蛇美人自知,這種願望終歸是徒勞無功的。
這時,作者想起「青苔」才是主題所在,於是趕緊把它搬到舞台中央,以末段「在你的舌頭上種苔/…/我會在你心中種苔」匆匆作結束,勉強讓「青苔」這個「主題」,在謝幕的鎂光燈裡,不知所措地「亮一下相」。
主題既然是「青苔」,則青苔這個「核心意象」,應該一出場即擺在舞台中央來演出,「舌和蛇」這兩個具有諧音關係的主意象,則是用來烘托「青苔」的。然而在詩裡「主意象」卻「喧賓奪主」,搶了「核心意象」的主角位置和戲份(主要的敘事主題),掩蓋了核心意象的光芒,使得「焦點旁落」,讀者感覺意象渙散,主題變得模糊且無關緊要,因為讀者弄不清楚作者的那些情緒和蛇的玄想,和「青苔」到底有哪些因果關係?這是作者對「青苔」這個主題掌握得還不夠深入,沒有把青苔的「形象」和「情感」、「情緒」這些思維充分地聯結起來。
詩齡尚淺的的浟瀲,還不能精準地操作「自由聯想」和有效地制約「創造性想像」,以致在這首詩裡,出現「焦點旁落」,誤走岔路的情形,這是她必須沈靜下來,去思考並克服的難題。筆者給她的建議是,在創作的「醞釀」階段,就把可能適用的「主意象」找出來,進行敘事的「模擬推演」,若發現「主意象」不容易烘托「核心意象」,或者可能出現「喧賓奪主」,就必須認真考慮「另闢蹊徑」。

作者:戀海

小河清清淺淺的石上/我滑落小時候/與你攜手涉過的青苔/當你撿起我滴落的晶瑩/或許就在當時/我已經將幸福放在/尚且來不及擦拭的季節裡
二十年記憶就在等候的牆垣/四壁蕭然卻只是秋風/我想這回準是你回來的腳步聲了/黏在窗口不寐的雙眼/閃爍如天空星芒/望向著小徑/青苔石上一路爬行
等級:a- 評語:善用示現辭格,鮮明可感
「示現」辭格是詩人在詩裡,用來「穿梭時空」的「時光機」,讓詩人穿上想像力的一雙翅膀,天馬行空地來去自如。
在這首詩裡,作者先後使用了「回憶(追述)示現」和「懸想示現」:
【1】回憶示現:「我滑落小時候/…/或許就在當時/…」
【2】懸想示現:「我想這回準是你回來的腳步聲了/…」
兩種示現的使用,是作者給的「任意門」,使得這首詩的時空在「過去-現在」、「此地-他處」來回穿梭,讀者得以跟隨作者的想像的翅膀,去體會作者的成長經驗。
這首詩,也是採取「第一人稱對話體」的敘事觀點,故事輪廓鮮明,意象清新可感,因為這是作者真實的成長經驗。在詩裡,作者給予讀者一幅美好的童年畫冊:「當你撿起我滴落的晶瑩/或許就在當時/我已經將幸福放在/尚且來不及擦拭的季節裡」,輕柔的語調,述說著童年時,與「你」兩小無猜的那份幸福感,令人為之嚮往不已。
「二十年記憶就在等候的牆垣/四壁蕭然卻只是秋風/我想…」,時空拉回現實世界,作者在懸想之際出神,似乎聽見「你」這個童年的夥伴的腳步聲。接近的「腳步聲」意謂著「你」即將出現,從佈滿青苔的小徑的彼端。「黏在窗口不寐的雙眼/閃爍如天空星芒」,是貼切的明喻,使不寐的雙眼炯炯有神。
這首詩挑不出明顯的缺失,詩質比「散文詩」還要好一些。明朗的意象,即使青少年讀了,不僅懂得而且也會有「美的感動」。「美的感動」是一首好詩給讀者最主要的感受。
貳:個別作品點評(7)

駱燁

那一年/天已然是全灰了/自從二嬤嬤的東洋歌謠/在灶邊失傳/在最後這把地瓜葉中迷路/火鉗就不再是唯一悶疼的了
醒過冬眠/獨缺優雅的急步/麻雀在屋簷下,我聽不清楚/蒲公英的方言/他們吃愆陽壯大,在我頰上/撫煽著自由
喔,別再挑弄我/我的暗潮/不能到遠方/我的根箍緊額頭/日夜做夢/和記憶耳朵貼耳朵
黃花讓瘦瘠的斷語落款了明日/倘風領來冒險的勇者/我可打開豔色的角度/ 俯向你們/踩入我半生未乾的墨跡/到這裡來
跌碎一口長長,長長的喟嘆
等級:b+ 評語:意象新奇,毛病不少
這首詩採用第一人稱獨白體,詩裡雖出現「他們」、「你們」這些人稱代名詞,但只有作者這邊有單方面的動靜,對方並未因此與作者產生對話。
詩人將自己擬物化為「青苔」,以第一人稱獨白方式來訴說自己的故事,這是詠物詩常用的表現手法,優點是「視點由內而外」,比較貼近物的本質,不像第二、第三人稱,是把「青苔」當成對話或觀察的對象,「視點由外而內」,描摹「青苔」此一物色主題的形象與思維。
這首詩首段破題有力,「自從二嬤嬤的東洋歌謠/在灶邊失傳/在最後這把地瓜葉中迷路/火鉗就不再是唯一悶疼的了」語法和語調頗有詩人亞弦的味道:活潑詼諧中寓有反省,但是,似乎和後面的段落在敘事脈絡方面連接不上,成為一個「不相干(缺乏因果關係)的獨立事件」。以致於即使刪除此段,也不會有任何影響。
「別再挑弄我/我的暗潮/不能到遠方/我的根箍緊額頭/日夜做夢/和記憶耳朵貼耳朵」,這一段自述,意象相當新奇鮮活,節奏輕柔旋律優美,詩質稠密飽滿,創造性的想象在詩行間閃爍,如火樹銀花,迸射出令人驚艷的聲光顏色,是最精彩的段落,令人激賞。
  這首詩本來可以評價為a等,「語病」使它減色不少,若能把底下所提到的缺失修改,並且在故事性方面稍加一些懸疑和衝突,讓它有更豐富的戲劇性張力,
這會是一篇令讀者印象深刻的佳作:
【1】不合語法方面:
(甲)「醒過冬眠」:它是個「動賓詞組」,「醒過」這個動詞後接名詞「冬眠」作賓語,「所指」(意指)相當令人「費解」,原意究竟是「自冬眠甦醒」,還是「在萬物進入冬眠之際,惟我獨自醒著」?這裡不只有前述「歧義」的存在,而且還有語義狀態上的自相矛盾,「冬眠」即是長時間睡著,哪來的「醒過」?「醒」和「睡」是對立的狀態,怎可能「醒著度過冬眠」?
(乙)造語太奇怪:
「他們吃愆陽壯大」,啥米是「愆陽」,是指強烈的陽光或者即將落往西山的「夕陽餘暉」?這個造詞太光怪陸離,光是這個「愆陽」,就足以把讀者搞得暈頭轉向。
【2】「錯別字」:
「在我頰上/撫煽著自由」,「煽」是別字,正確的字應是「搧風」的「搧」。
【3】違反經驗法則(常識)所生的語病:
「獨缺優雅的急步」違反一般人的經驗法則,既然是「急步」,就不太可能具有舒緩柔美的姿態等,可以被評價為「優雅」。
【4】違反「虛實互補」的造句原理:
「我可打開豔色的角度/俯向你們」,「艷色的角度」違反「虛實互補」的造句原理,這一句若改為「我張開鮮艷的懷抱」,則可以理解。
【5】語意上的前後自相矛盾:
「我可打開豔色的角度/俯向你們/踩入我半生未乾的墨跡」,「墨跡」從經驗裡思考應屬「黑色系」,和「豔色」這個泛稱詞的顏色多樣性的「能指」(意符),出現語意上的前後自相矛盾。筆者以為若將「墨跡」,改為「顏色」,不僅矛盾消除了,整段(這三句)意象的流轉鮮活可感,而且意境上會有意在言外,深遠優美的韻味。
【6】違反詞性的合理使用:
「黃花讓瘦瘠的斷語落款了明日」,其中的「落款」,、辭典義可以當動詞或名詞使用,但「斷語落款了明日」在語意上含糊不清、撲朔迷離。啥米是「斷語」?請恕筆者不敢胡猜瞎掰,「妄下斷語」。如果要修改,似乎可改成「萎黃的花朵妄下斷語,在明日的眉批裡提早落款」。
【7】語意不精碓:「跌碎一口長長,長長的喟嘆」,是否因花朵盛開形狀如「人口」,作者才想出「一口」這樣一個形象化的「單位詞」?「跌碎」是動作動詞,「喟嘆」本質是抽象的「情緒語言」,如何能「跌碎」呢?若是「夢」、「夢話」之類較具體可見的「意象語言」,則「跌碎一個長長,長長的夢語」,語意就能為讀者所理解。


作者:鷹羽翼
石階上的一抹綠/千年前的等待不變
朝露滋潤思念的根/向外持續望遠
回憶糾纏成ㄧ張地毯/鋪在門前
跫音漸近/歸來的是否是你?
等級:a- 評語:意象新奇,毛病不少
這首詩個頭(篇幅),但形象具體可感,故事內容完整,是首「小而美」的小詩。
作者採用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把自己形塑成一位「守著家門望君歸」的思婦,藉著偶然間注意到的石階上的那一抹青苔,抒發內心的情思,堪稱為典型的「藉物詠志」。
在詩裡,作者絕口不提「我」(自己),如何思念遠遊(遠行)的「你」,卻透過對階前青苔的審美直觀,以「移情作用」將「我」的情思,巧妙地轉移到「物色」(青苔)上面,藉著「物色」間接吐露心聲,表達得相當含蓄蘊藉。
以鷹羽翼這麼一個高二學生的年紀和生活閱歷,能夠寫出如此精緻的小詩,筆者相信她是一塊質地與成色俱佳的璞玉,假以時日的淬練琢磨,她在新詩創作上的成就,一定會超越現今詩壇那些被夸夸之言,給吹捧上天的女詩人。
弦月:拍勢喔!你提的問題其實見人見智,沒有標準答案。
西方文學理論裡有所謂「親近化與陌生化」,請移駕我的網頁,有一篇轉載文章介紹得很詳細。
我個人對這問題的理解是:對創作者來說,必須從「親近化」來尋找題材,但創作者所找到的題材以及表現方式(敘事結構)和修辭技巧,必須使讀者有陌生化的感覺,形成新的刺激,開展新的視野。
二十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文學批評學派的一個基本的美學觀念:陌生化。陌生化,首先就是語義的陌生化。
貳:個別作品點評(8)

作者:海上日出
一定是誰忽略了明日的細節/人流被迫逃避某些生存的困惑
總有一群落伍者唏噓著/我等因而被戲寵為城市的主人
成群的乞者踩踏著城市的尊嚴/尊嚴的規則何曾使用你我的語言
救助站的台階不長青苔/青苔長滿了人們鄙夷的目光
這個城市被強奸的時候我們都在圍觀/顯然潮濕了許多角落
不停唏噓的人被嘲笑/因飢餓而漠視了寂寞和季節
等級:a 評語:人道關懷,發人深省
台灣前輩詩人亞弦曾說:「詩人多半是個左派。」這句話裡的「左派」,不僅指和政治當局「意見相左」,也與社會上多數後知後覺的人們「意見相左」。勇於揭發社會黑暗面,替乞丐、民工等弱勢者發聲,向當局請命,詩人成為社會裡一盞盞洞見黑暗的「良心燈」,才會受到人們的敬重與景仰。詩人北島如此,海上日出亦然。
這首詩,以「對比」手法描寫冷漠的城市居民和艱困環境裡討生活的民工、乞丐。「青苔長滿了人們鄙夷的目光」,救助站前排隊等著發放救助物資的乞丐,承受著市民鄙夷的目光,乞丐在市民的眼裡卑微如青苔。「這個城市被強奸的時候我們都在圍觀/顯然潮濕了許多角落」,市民的冷漠,是視若無睹地看待這些下階層的弱勢者,坐視他們被強者、威權者欺凌。
詩裡,「青苔」的意象,是個多層指涉的象徵,既意味著卑微的弱勢者,更暗示著這些弱勢者,在城市裡蔓延開來的「生存的困惑」,他們是社會裡跟不上「進步」腳步的落伍者,他們嘆息自己跟不上步伐,只能在有一頓沒一頓的饑餓裡,忍受市民的嘲笑與難堪的寂寞,煎熬過一季又一季。
這首詩以第一人稱全視觀點俯瞰城市裡的芸芸眾生,可惜只點出市民如何冷漠對待這些弱勢者,以及弱勢者的生活掙扎,表達出「我們」、「我等」旁觀者無可如何的人道關懷,沒有更進一層觸及,是哪些因素造成這種「貧富懸殊」的社會,以及如何改善這些被社會「邊緣化」了的弱勢者的生活,使他們擺脫現實生活的煎熬。不過,筆者無意苛求詩人必須是個積極入世的社會或政治改革者,詩人能夠關照弱勢者,替他們發聲提出社會問題所在就足夠了,伸張正義的工作,應該留給更具影響力的社會或政治改革者。

作者:不正經
非樹/非花/雖是渺小/但生活裡依然自在/未曾因比草小/而垂頭於時光下
或許無頂天立地的心志/也無剛強如石的個性/面對於一切風雨/無憂無懼/
恬淡無慾的生長在潮濕的泥土
滔滔塵世,莫看我如此渺小無用/我也有一層淺薄的青綠/為世上提供一份春的氣息/如茵無芳的/攀附在最不可能的/角落裡
等級:a- 評語:意蘊深遠,出世情懷可知可感

此詩以第一人稱獨白體的全視觀點展開,採取「擬物化」(擬人為物)的手法敘述,是詠物詩典型的表現手法。詩人對青苔的認知「渺小無用」,經由「移情作用」,將自己的生活哲學投射到青苔之上,所揭櫫的正是莊子「無用之用」的觀點:「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至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莊 子‧ 雜 篇‧ 外 物 第 二 十 六 》)。此外,尚有自「無用之用」衍生而來的「恬淡無欲」的生活觀:「或許無頂天立地的心志/也無剛強如石的個性/面對於一切風雨/無憂無懼/恬淡無慾的生長在潮濕的泥土」,頗能呼應莊子「無欲則剛」的生活哲學。
這首詩的意蘊深遠,不是一般年輕人的閱歷所能涵養的,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一首富予哲學意味的詩,頗能洞見莊子的智慧,意象精準素樸,語法四平八穩,風格健康明朗。

作者:舒嫚
不得不承認已有/應是沉睡莫被驚擾的年歲/猶枕在階畔/尋望那遙遠彼方蹄馬/使一種靜寂的等待
是久未臨的寂/衣相思細微漫漫/裸著心思/一觸即毀的脆弱姿態卻仍/盼著那份無終的可能
願附上飄泊的足底/就算揉成一抺悲烈的碧血/也想要去追隨/去追隨那不再回歸的旅人背影
等級:b- 評語:古典意象消化不良,語法拗口節奏不順暢
這首詩所表達的主角情思,與鷹羽翼所寫的同樣是「閨中思婦」,但顯然曾受到鄭愁予「錯誤」、「情婦」這兩首詩的影響。作者使用「尋望那遙遠彼方蹄馬/使一種靜寂的等待」、「就算揉成一抺悲烈的碧血/也想要去追隨/去追隨那不再回歸的旅人背影」,感覺未能脫離愁予的「意象暴風半徑」,加上古典意象(例如:枕在階畔;衣相思細微漫漫;悲烈的碧血)消化不良,以致未能翻出新意,只在前人的醬缸裡打轉,相當可惜。
「使一種靜寂的等待/是久未臨的寂/衣相思細微漫漫」,非古(文言)非今(白話)的「仿古語法」,使得語言節奏支離破碎,既失去詩詞這類韻文的音律美感,也不具現代語言的節奏美感,讀起來相當拗口。特別是「未臨的寂」和「衣相思細微漫漫」,語法相當饒舌,雖然語意可解,卻不是現代人的語言。
許多出身中文系的創作者,或長期浸淫古典詩詞的創作者,經常都會罹患這類「古典詩詞消化不良症」,把現代詩當成古詩來寫,弄得語法拗口,意象非古非今,節奏拖泥帶水。解決的辦法不是沒有,筆者認為以現代語法,來處理古典意象時,必須隨時注意以下兩點:【1】詞語的選用:避免以單一字作為「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或副詞)來起句或收句,如起句「『衣』相思…」的「衣」,收句「未臨的『寂』」的「寂」。【2】節奏的調整:如「斷句」的處理「一觸即毀的脆弱姿態卻仍/盼著那份無終的可能」,修改為:「一觸即毀的脆弱姿態/卻仍盼著,那份無終的可能」。
貳:個別作品點評(9)


「情繭」這個題材,可以抒情寫意,也可以詠物寓意。前清張心齋《幽夢影》曾云:「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元代詞家元好問云:「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若能參透題意,此題不難發揮。
情繭:01
作者:楚影
撫摸著若有還無/柔弱身軀上的傷痛/治癒的細絲從我口中一吐/仍然隱約感覺到,深處的疼
困擾的迷惑從未停歇/孤單蓄勢在相聚的最後一夜/在繭裡納悶,我已殘缺/該如何迎著陽光飛翔成蝶?
脫離了感情枷鎖/我留在樹梢上沉默/看著那一季春天從眼前走過/寂靜地像花在泥上凋落
等級:a- 評語:節奏柔美,情韻動人
從年輕的楚影的作品,筆者看見抒情詩的傳人,寫抒情詩多半有賴天份,敏銳的觀察力,多愁善感的氣質以及行文走筆的修辭技巧,都是成為抒情詩人的基本條件。抒情詩易寫而難工,情感的表達是否貼切,意象的選取是否精準,節奏的鋪排是否合宜,此三者共同構成詩作品的質感。
此詩以第一人稱獨白體的語調敘寫,詩人楚影(筆者願意以桂冠來加冕他)將自己化身為一隻「蛹」,自困於情感的繭殼裡。從化蛹之前的嘔絲作繭,至羽化成蝶,擺脫情感的牽絆,如此的過程,彷彿正是《楞巖經》裡所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經百千劫,終在纏縛。
」蛹的覺悟,由憂心的設問裡透露出來:「在繭裡納悶,我已殘缺/該如何迎著陽光飛翔成蝶?」
此詩僅使用明喻的修辭:「看著那一季春天從眼前走過/寂靜地像花在泥上凋落」,語感清新,情韻含蓄動人。在節奏的安排方面,年輕的詩人楚影別出心裁,首節交叉使用「ㄥ」、「ㄨ」兩個韻腳;次節轉為「ㄝ」韻,末節再轉為「ㄛ」韻。現代詩雖不強調句子的尾韻,但若能用韻自然,使詩行有歌曲的旋律,更能增色不少,營造出更迷人的氛圍。
語法方面,仍有幾處小語病:如【1】「治癒的細絲」,「治癒」在前後文的對照裡,似乎是個可有可無的「贅詞」,即使刪除也不會影響語意。【2】「困擾的迷惑」為虛詞(形容詞接抽象名詞),使語意變得很抽象,宜再斟酌,換個具體些的語詞,如「困惑的陽光仍在外頭徘徊」。【3】「脫離了感情枷鎖」,「枷鎖」一詞過於沉重,有違「經驗法則」,宜改為「束縛」。雖然如此,瑕不掩瑜,這首詩仍是一首佳作。

作者:浟瀲
當怨恨深地足以淹死你的笑容/我也成為你八角網下的禁肉/這就是天擇的遊戲嗎? /你期待我更掙扎更莽動/將我臨死前的慘樣化做你唇邊的恥笑/你並不心急 急迫地餓的人/是我,忘了/這不算是垂死的脫逃/用盡最後的力氣吐出來 思念/纏了又纏把曾經和過往都捆進了/做一隻蝶的夢
當怨恨淺地不再想起你殘冷的噬笑/破繭而出的我/連翅膀都還半乾/又黏在你惡毒的情網上/等待/被稱為食物的 宿命
等級:a- 評語:殘酷之美,有波特萊爾的情調
這首詩讀起來「怵目驚心」,但是感覺很過癮,詩裡透露的「殘酷之美」,頗有法國象徵派詩人波特萊爾的情調。法國詩人瓦雷里(梵樂希)說:「法國詩歌有了波德萊爾,終於走出國境線。」英國詩人愛略特認為他是「 現代各國詩人的最偉大的原型。」此詩以第一人稱對話體的語調開展敘述,對話的對象「你」,其實是一隻大蜘蛛,作者採取反襯法(Oxymoron):「你期待我更掙扎更莽動/將我臨死前的慘樣化做你唇邊的恥笑」來凸顯深陷情網的蝴蝶,那種「難以自拔」的絕境,頗能暗合波特萊爾別樹一幟的頹廢美學,令人讀來唏噓唏不已。「你並不心急 急迫地餓的人/是我」,作者佈置懸疑,讓讀者去反思,深陷情網的青虫,內心的飢渴使牠迷狂,但是牠垂死地掙扎,企圖吐絲結繭來保護自身改變命運。青虫好不容易破繭羽化,原以為有雙翅膀即可脫離險境,沒想到這個可惡的獵食者大蜘蛛,早已等著要把蝴蝶飽餐一頓。這首詩寫出弱勢者的「宿命論」,相當程度地暗示著,傳統女性在婚姻裡,絕望地爭扎。
  「我也成為你八角網下的禁肉」,此句略有語病,宜將「禁肉」改為「禁臠」。這首詩的情節,在掙扎與包覆裡拉鋸,頗有「歌劇魅影」裡,那種森冷的氛圍,使讀者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