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已授權研討會,轉載請先經由作者同意
E-Mail:FLYFAY1979@YAHOO.COM.TW


壹、前言
Blog具有網路上匿名身分書寫的特質。因為匿名性的書寫,內容尺度便有極大延展性,隱晦或是露骨,全由創作者自行度衡。然而,blog是為公開發聲的媒體,其創作內容的私密性或真實性便容易啟人竇疑,甚至造成「匿名身分」的危機,也就是創作一旦引人注目,作者便得被迫現形,甚至挺身接受社會道德的批判。在對岸,「木子美」就是一個例子。

這位2003年6月開始在blog發表性愛筆記《遺情書》的女編輯,因為在同年8月寫出與著名的搖滾樂手發生關係而一炮而紅,甚至出版了性愛筆記《遺情書》的書籍。木子美不僅僅是一個爆炸性的話題,她所引致的評斷聲浪更是不可小覷:在2003年11月18日,光是媒體報導就有十四篇以上,評斷聲浪由讀者、媒體、擴展到社會甚至震盪到研究學者。有人說她解放了權力,也有人以道德尺度責難。這裡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研究觀點:權力的解放。

她真的解放了權力嗎?這裡有幾個研究的角度:
一、 性別權力的解放:女性書寫情慾,甚至物化男性,是性別解放的可能嗎?以身體作為一種實驗的場域是否恰當?
二、 觀看者與被觀看者權力的解放:藉由觀看,權力如何產生以及運作?書寫者與觀看者如何產生權力的角力?
三、 文學創作權力的解放:誰有權力創作文字?誰有權力界定文字是否具有文學價值或藝術價值?文字是否有其主體地位的權力?

本研究將以二手資料分析、文本分析法探究「木子美」現象中的權力競逐關係。


關鍵字:BLOG(網路日記)﹔權力﹔女性主義﹔網路文學﹔網路作家

貳、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一、 研究背景
(一)「blog」的脈絡探究
關於blog,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西方媒體將專有名詞——Weblog或blog概括化為: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的。(千龍新聞網/蒲紅果 2002-12-10 )

起初,Bloggers將其每天瀏覽網站的心得和意見記錄下來,並予以公開,來給其他人參考和遵循。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人們乾脆把blog叫做網路日記。它的革命性也正是它最簡單的形式,最樸素的技術和平民化精神。由於具隱密性(網址非公開),在時代動盪的時期,如遇戰爭或天災,甚至成為媒介消息來源之一。

但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目前網路上數以千計的Bloggers發表的內容已經不限於瀏覽網站的心得和意見,它的目的與最初已相去甚遠。不過,由於溝通方式比Email、BBS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爲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blog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

共識精神和交流需求是blog發展的兩大核心支柱。《blog中國》發起人、互聯網實驗室董事長方興東博士說,「blog就是以網上日記爲表達方式,把個人一天所見、所看、所想的東西隨意地發表出來,與他人分享、交流。內容就是一個個倒敍排列的日記體帖子,頻繁更新並充分利用超鏈結。」(千龍新聞網/蒲紅果 2002-12-10 )

blog(部落格)的發表型態,形成網路上個人站台創作的風潮。在台灣,交大學生所架構的無名小站,會員數已達十五萬人﹔而擁有八十萬會員的優勢網所推出的「愛情國小」則是最受歡迎的blog。Blog兼具網路文學的類型,其內容卻比網路文學多元化。表現手法除了傳統文字創作,更因數位相機的普及,加入許多創作者攝影作品,形成「相片日記」,這其中不免看出超文本的結構﹔超鏈結的運用使blog跳脫單一化的閱讀習慣﹔在網路日記中附加動畫檔、mp3更發揮了多媒體的精神。尤其blog具有隨選的個人化殊異性,使用者可以量身訂做自己想要紀錄、傳達的訊息,內容從文學創作、新聞摘要、演藝娛樂消息、文化政治角度,使得blog不再只是日記,更可視為個人論壇或交友管道。

(二)「木子美現象」
Blog具有網路上匿名身分書寫的特質,因為匿名性的書寫,內容尺度便有極大延展性,隱晦或是露骨,全由創作者自行度衡。然而,blog是為公開發聲的媒體,其創作內容的私密性或真實性便容易啟人竇疑,甚至造成「匿名身分」的危機,也就是創作一旦引人注目,作者便得被迫現形,甚至挺身接受社會道德的批判。在對岸,「木子美」就是一個例子。

2003年中國國內網路最熱門的關鍵詞就是「木子美」。(大紀元,2004)木子美,本名李美,中國廣東人,一位1978年出生的雜誌編輯。2003年6月,木子美開始在中國blog發表性愛筆記,並將個人blog命名為《遺情書》。當時她所撰寫的床笫辛辣內容並為引發太多注目,同年8月,木子美因寫出與著名的搖滾樂手發生關係而一炮而紅,不僅吸引了媒體的注目,更引起出版商的注意,而將她在blog的性愛筆記出版付梓,出版了性愛筆記《遺情書》的書籍。自此,「木子美現象」由網路blog延燒至平面出版場域,原本blog所特有的「匿名書寫」特質,因為紙本出版而使得木子美的身分與相片大量曝光。

木子美不僅僅是一個爆炸性的話題,她所引致的評斷聲浪更是不可小覷:在2003年11月18日,光是媒體報導就有十四篇以上,評斷聲浪由讀者、媒體、擴展到社會甚至震盪到研究學者。有人說她解放了權力,也有人以道德尺度責難。到後來,評斷木子美日誌的聲浪已經比木子美本人的創作還甚囂塵上,甚至可以說這些聲浪已經越過木子美的文本,形成一種「超文本的木子美現象」。聲浪之中的權力角力,便是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意識。

二、問題意識
本研究將以二手資料分析、文本分析探究「木子美現象」中的權力競逐關係。以下有幾個研究的角度:

1、性別權力的解放:
Plant(1993,1994)發表「網路女性主義」的論點,肯定了女性在網際網路上所獲的性、言語、思想、文字解放﹔Berdahl & Craig(1995-1996)更提出網際網路的電腦中介傳播提供了性別平權化的可能性。羅燦瑛(2002)則指出「線上性別vs.線下性別」的性別形構不如她所想像的「完全解放」。
女性書寫情慾,甚至物化男性,是性別解放的可能嗎?以身體作為一種實驗的場域是否恰當?

2、看者與被觀看者權力的解放:
當第一人稱的自白作品被寫定,作者便容易被物化成了文字中的形象。此時,無論社經地位是否相當,觀看者便掌握了評斷的權力。文字的真實性與藝術性成了道德的尺所丈量的對象。藉由閱讀,權力如何產生以及運作?書寫者與觀看者如何產生權力的角力?

3、文學創作權力的解放:
誰有權力創作文字?誰有權力界定文字是否具有文學價值或藝術價值?文字是否有其主體地位的權力?

參、文獻探討
一、 女權思想歷史溯源
女性主義追本溯源其歷史脈落,可從最原始的部落結構開始說起。遠古時代的女性是與男性一樣具備狩獵能力的,甚至有女性為了狩獵射箭方便而割除一邊乳房(由此可知,乳房在最早並非性感象徵,而回歸到身體器官的一部份)﹔進入文明之後,父權思想建立,母系社會結構開始鬆動,一些政治場合和文學作品開始出現貶抑女性的字眼。十六世紀,盧梭的一句:「女性是附著在男性身上的菟絲花。」展開了一場「女權的辯護」。沃爾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在1792年的著作《女權的辯護》中反對盧梭:「女人應該被視為具有理性動物的行為能力,不應將他們視為依賴他人而存在的畜類。教養他們應該涵養他們的心智,給予崇高的原則與訓練,使其經由自覺而依賴人性本身的尊嚴﹔教育他們如同男子一般,接受挑戰而非滿足需要,使他們成為更好的一性。」之後一些學者和作家陸續著作關於女權探討的書籍:米爾(John S. Mill,1806-1873)與他的妻子泰勒(Harriet Taylor)在1861年共同完成了《論婦女的附屬地位》,文中提到,婚姻使女人成為合法的奴隸;女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創作更是直探女性被壓抑的情狀。十九世紀,女性意識昂然發展,Steeres(1987)指出,女性次級地位的角色被社會上優勢階級透過型塑(image)和語言結構不斷地複製,也關懷性別不平等的經濟決定論,它越來越重視女性如何選擇與使用文本來表達她們的認同和情感。女作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著作《第二性》可算是女性思潮下的先趨,二十世紀的女性主義發展更是開枝散葉、百家爭鳴,女性主義分支為: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斯主義女性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女同志理論、生態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後殖民女性主義……。

在中國,周代以前是母系社會結構,家國大事皆由母系長輩決定裁斷。漢以後獨尊儒術,提倡男尊女卑 、女性三從四德 思想,魏晉時期,更編纂《女四書》 以規訓女子言行舉動,明代敞言:「女子無才便是德」,五代到清朝所流行的纏足更是深深禁錮女性行動自由,一直到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後,女性意識才漸漸抬頭。

台灣的女性主義思潮自1970開始崛起,諸如呂秀蓮、張小虹、李昂,皆參與了或多或少的文字或行動上的革命.,更有學者將女性主義結合流行文化的內容作為論述,如張錦華、柯永輝《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張錦華(1996)在《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 中提到,台灣的傳播內容中,充滿著對女性的不平等對待方式:「例如在流行音樂中的『女性』往往成為:(1)男性慾望下的性對象;(2)撫慰、支持、等待男性的『無我』女性;(3)限於感情、感性範疇的『自主』女性。又例如在廣告中的『女性』往往成為:(1)父權家庭結構中「無我」的女性;(2)空間有限的職業婦女;(3)男性慾望的性對象。」足見女性形象無論在社會或是消費文化中不平等的狀態。張小虹(1996)在《情慾微物論》 談及:「男女性對性器與內褲作為情慾裝置的不同解讀態度:女人對自己性器的嫌惡與『他者化』(為男人所屬)、男人色情刊物將女性性器的『薔薇色化』。」更是指出男女性對於女體的不公平地位和視角。

不過,女性主義的過度擴張與誤用,到最後便容易形成非理性的評斷。例如性別對立的過度化約、為了控告男性而取消男性的成就、過度鼓吹女人的情慾解放,而使得「豪爽女人」等同於自由性交,女性主義墮落為「交配主義」……,這些過於粗糙的論斷反而使得女性主義容易讓人有「非理性主義」的迷思。

女性主義發展至今,走過馬克思女性主義的公私領域的爭論、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形上論點、基進女性主義的性別身體權力,身為後進學者的我們的使命,便是將女性思潮的觸角延伸到更為生活化的層面,讓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權力滲透無所遁形。

二、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psychoanalytic feminism)
(一)拉岡(Jacques Lacan,1901-1980)的「鏡像論」。
拉岡認為,人在形成主體意識和自我概念的過程中,是藉由鏡像階段(mirror phase)來認知。他所指的鏡像階段,是六到十八個月的嬰幼兒所經歷的經驗。此時嬰幼兒本身尚未有走路的能力,甚至還未能自行站立,要依靠外力才能在鏡中看到自己的影像;儘管此時的嬰孩智力尚未發展,還未掌握身體的能動性,但嬰孩已經能夠在鏡中辨認出自己的影像,並表現出高度興奮的神情,這也是人初始產生自戀的體驗。(引自:梁濃剛,1989: 98-99) 藉由鏡像所提供的完形(Gestalt)來達到自我完整的形象,是種「從不足到期待」(from insufficiency to anticipation)的過程,主體藉此將其實並不完整的身體透過鏡像所提供的幻覺形象延伸為全形 (Lacan 1977: 3-4)。當主體透過鏡像認同來認識自己的時候,同時產生了異化 (alienation)的現象(Lacan 1993: 39):因為主體是藉由外界的他者(other)去意識自己的存在,在揭露自身形體時,同時也產生「我就是他者」的弔詭(Lacan 1993: 39)。鏡像階段(mirror phase)不只是人認知主體的體驗、初始自戀的體驗,更是一種主體異化的體驗。

(二)佛洛伊德(Freud, 1856-1939)的「陽具妒羨」(penis envy)。
佛洛伊德認為,人無論男女性,天生便具有「陽具妒羨」(penis envy)。男性因為擁有陽具而容易產生戀母的「伊底帕斯情結」以及「閹割焦慮」﹔而女性則因不具備陽具而有「陽具妒羨」(penis envy),因為忌妒羨慕男性而產生對自己性別角色的困擾,使得幼年產生戀父情節,年長後則展開陽具的追尋,藉由性的結合以及生育來延伸陽具的擁有感。佛洛伊德一直是站在男性的立場去看待兩性的性心理,過分提高男性/陽具的重要性,並強調男性是比女性高等的性別,使得佛洛伊德的學說不只被指控為「泛性說」,更是男性以陽具結構來壓抑女性的罪證。

由於父權主義時常沿用以上兩種學說來壓制女權,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者便跳出來指控以上兩種學說的偏誤。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者強調,女性在社會地位的無力感主因並非來自女性生理構造不同於男人的「陽具妒羨」,而是來自社會上性別建構的影響,以社會化方式將女性變成「社會無能」的一群。同時,他們也疾呼,女性不可停留在鏡像階段,只藉由男性的視角去認同主體(女為悅己者容),應該更建立自己的主體性和認同感。

三、 全景敞視理論
Foucualt在《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中提到邊沁(Jeremy Bentham)在一七八九年所設計的圓形監獄。(見圖一):
圖檔
(圖一)邊沁的全景敞視建築模型(出自Foucualt《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此圓環型監獄的建築基本原理為:「四周是一個環型建築,中心是一座瞭望塔樓。瞭望塔樓有一圈大窗戶,對著環型建築。環型建築被分成許多小囚室,每個囚室都貫穿建築物的橫切面。各囚室都有兩個窗戶,一個對著裡面,與塔的窗戶相對,另一個對著外面,能使光亮從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這樣的可見性之特色,顛覆了過去監獄的建構原則-封閉、剝奪光線和隱藏。它只保留了第一個功能,消除了另外兩個功能。……因為它使權力自動化和非個性化,權力不在體現於某個人身上,而是體現在對於肉體、平面、光線、關注的某種統一分配上,體現在一種安排上。這種安排的內在機制能夠產生制約每個人的關係。」這座圓環型監獄的特色為「一種分解觀看/被觀看二元統一體的機制。在環形邊緣,人徹底被觀看,但不能觀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觀看一切,但不會被觀看到。」因為這樣的機制產生了一種持續與強大的監視與規訓的效果。

延伸圓形監獄的概念,權力因為觀看與被觀看產生規訓,並滲透到生活的任何一刻。因為被監控(外界或是自我監控),人因此產生道德與羞愧感,並以指控他人的不道德行為達到己身「是道德的」的自我標榜。

肆、研究方法
本研究延伸以上文獻,並以二手資料分析、文本分析法探究「木子美現象」中的權力競逐關係。

伍、文本分析與結論
一、 文本分析
木子美2003年6月開始在blog發表性愛筆記《遺情書》,當時她所撰寫的床笫辛辣內容並為引發太多注目,同年8月因寫出與著名的搖滾樂手發生關係而一炮而紅,甚至出版了性愛筆記《遺情書》的書籍。自此,「木子美現象」由網路blog延燒至平面出版場域,原本blog所特有的「匿名書寫」特質,因為紙本出版而使得木子美的身分與相片大量曝光。
木子美書寫性愛的內容不僅僅是一個爆炸性的話題,她所引致的評斷聲浪更是不可小覷。書籍出版後,評斷聲浪不歇,關於木子美所引致的討論篇幅甚至比她所創作的文本(《遺情書》)還要多出許多。光是在2003年11月18日,是媒體報導便有十四篇以上,評斷聲浪從媒體、學者,甚至到社會上不同階層的讀者皆有之。有人說她解放了權力,也有人以道德尺度責難。本研究將在此以「權力解放」的觀點,摘取木子美的文本內容比對批評的聲浪,並歸整之。

(一)道德非難的爭議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界,中國人對於女性的貞操觀念仍舊守成。木子美在blog中所寫的性愛場面以及她的性愛觀,在書籍出版後成了千夫所指的「悖德」罪行。男女性的性愛觀訴諸文字所引致的批評聲浪有極大的落差,男性豐富的性經驗被解讀為「風流」,女性豐富的性經驗則被指控為「淫亂放蕩」。以下摘取木子美的文本內容比對批評的聲浪。

木子美的文本:
《遺情書》<早在3年前我就確立了自己的性世界觀>「說實在的,一夜情本身並不噁心,我一直還比較推崇……。 越來越多海洛因風貌的少年,徘徊在道德的圍欄外,甚至絕症也是種誘惑。有誰保證來自性的危險遊戲不會將人自虐的本領進行到無以復加呢? 好好愛自己,愛得不太爲難。我的態度是:荒淫無度的性行爲儘量控制在物質技術能够發揮作用的層面,這是保證身體完好無缺,讓你有機會後悔或繼續享樂的前提;然後是心理上單純地將性行爲看成是它本身,它跟其他行爲一樣爲人所需而設罷,這是防止心靈支離破碎的途徑。自衛式嵌體運動大體如是。」。(木子美,2003/11/06)

批評的聲浪:
一位因為自己十二歲女兒迷戀上木子美的母親的投書:「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我們是人,我們不是動物!是人,就要遵守社會道德。我女兒正在讀高中,她說同學中有不少女生每天都看木子美,有的女生甚至很崇拜她。這不能不使我擔憂。難道就沒人管管這種不顧廉恥、傷風敗俗的人嗎!」(新華網友,2003)

「木子美的讀者並非都像李銀河博士那樣受過良好教育,可以做到『坐懷不亂』。中國現在還有很多低教育人群,更有缺乏理性判斷的未成年人。在性知識普及不夠充分的情況下,為他們展示如此誇張的描寫難免會誤導他們的行為。」(新華網友,2003)

「從木子美的本身行為來看,木子美的行為明顯有悖於我們現行的道德倫理規範的,即使在性觀念開放的西方社會,類似木子美這樣崇尚淫亂、放蕩也不為主流價值所認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專家周孝正教授認為:木子美現象並非個體現象,它只是中國社會新興的缺少社會責任感的群體代表。……一位一直關注青少年性教育的基層工作者憂心仲仲地指出:『我們缺少的不是性知識教育,而是性道德教育,其實她(他)們懂得比我們還多,從書刊上,從影視上,從網路上,她們都可以較全面的獲取更多的性知識,而對於性道德教育,我們幾乎是一片空白。越來越低齡化的性關係就是一個明證。』」 (吳行妙整理,2003)

「道德家們義無反顧地揮戈上陣,把這個有暴露慾、談性交如談家常的女人,罵了個一佛出世,二佛昇天。仍然持「萬惡淫為首」教條的人們,視木子美為導致社會淪喪的「文化腫瘤」,必慾除之而後快。殊不知,一個小女子沒有那麼大的能耐,她只是隨意寫下自己換性伴侶的經歷與感受,怎麼就將一個社會「淪喪」了呢?」(茉莉,2003)

「要說道德,最大的道德就是政治道德。一個政府壓制異己,造成冤獄和嚴重腐敗,這種專制腫瘤的巨大危害,與只是享受私生活、並不傷害他人的木子美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道德家與其去譴責木子美,還不如好好思考一下,這個社會制度究竟出了甚麼毛病,以致一個體驗隨意性交的小女人,能夠掀起如此軒然大波?西方人也愛談『性』,但西方談性的女人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不可能被炒到如此熱門的地步。」(茉莉,2003)

在木子美之前,也有許多男性書寫情慾場面(如笑笑生《金瓶梅》、李漁《肉蒲團》、村上春樹、村上龍),然而因為道德在兩性間尺度不一(男性的「三妻四妾」對比女性的「三從四德」),使得男性在性書寫上引發的批評和反彈相較於女性的性書寫,顯得薄弱。木子美不畏道德批判大膽書寫性愛場面,便有女性主義者搭順風車,讚賞木子美挑戰傳統道德下被壓抑的女性情慾。然而此類書寫女性「情慾解放/淫亂形象」的書寫,卻正中道德/男性窺視的下懷。而僅僅關於性的書寫,卻是將女性主義化約為「性解放主義/交配主義」,女性主義所關注的層面不僅止於性解放,也關注階級、種族問題,環保和人權等權力的政治面向。

張小虹在《情慾微物論》提到:「性與政治從來就緊緊相依,不僅性與政治的轉欲層出不窮,檯面下也充滿著性與政治的交易。……政治場域中,女人的主體性根本不存在,只以女體為媒介,引起情緒上的對抗」(張小虹,2003)如何將性從政治場域中解放,性道德解放或許是一種可能,但不能視為唯一的革命展現。


(二)女性情慾解放
「木子美打破了一批人的陰暗心理,也就是那種表面正義、實際上男盜女娼的遮遮掩掩的男女關係。」(新華網友,2003)

「一些觀念前衛的人眼中,木子美是勇敢的『女權主義者』。在性方面,新新人類有新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隨意性交在他們看來是天賦人權。木子美這樣的女人,與他人性交不必牽扯感情糾葛,不必讓男人承擔責任後果,連錢都不要,這才真叫『女性獨立』。而且,木子美打破了自古以來性交由男人控制的局面,主動向男人叫板,挑戰男性的性能力,因此『堪稱當代中國女權運動第一人』。 」(茉莉,2003)

「著名社會學專家李銀河就認為,中國在短短的十幾年間,發生了一場空前的性革命,處於像西方六、七十年代性革命時期,性活動大量增加,很多性行為規範被打破。她說:『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道德根深蒂固的社會中,人們行為模式所發生的如此劇烈的變遷,應當說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茉莉,2003)

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在一場座談會上說:「以往性是不可說的,所以女人不知道別人的感受,女人都被有經驗的男人教導。……現在女人以自己的言語說出自己的感受,也打破女性彈性的空間。」(轉引自張小虹,2003)木子美勇於挑戰平日女性所避談、避做的性,並將之視為「性跟其他行爲一樣爲人所需而設罷」,意圖將性的道德色彩淡化成人體必須的慾望,連帶將自己「性愛分離」的行為合理化。就此表現,便有女性主義者大為讚賞,並將之視為「女性情慾解放的可能」,然而這只是女性在文字書寫上的實驗,對於社會上真正的性思潮解放並於具體的幫助,反而容易使思想未成熟的讀者藉由恣意的性交達到「偽情慾解放」。如同張小虹在《情慾微物論》提到的:「把私領域的內褲拿到公領域來展示,有可能是突破社會禁忌,也有可能倒過來強化社會禁忌。」(張小虹,2003)

女性主義革命的里程是相當艱難而且緩慢的,Kate Millett在《性革命》一書中提到:「性革命的領域主要是在人類的思想意識方面,而不是人類的制度。……但由於其目標是對生活的性質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因此它比大多數政治革命都更為激進」(Kate Millett,2003)


(三)觀看與消費的權力
「大眾的偷窺心理和好奇心需要滿足,真人的私生活即使描寫得很次等,也是萬萬不可放過的。」。(茉莉,2003)

綜觀這些批評,有無孔不入的媒體,有不書寫的讀者,有研究性別權力的學者,也有專事書寫的作家,這些評斷木子美的對象不一定真正具備評論的能力,然而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觀看」。藉由觀看,媒體帶著放大鏡去檢視和炒作木子美﹔不書寫的讀者持著道德的尺去批評木子美﹔研究性別權力的學者藉由文本去解構木子美﹔專事書寫者以文章的詞藻和結構去評議木子美。如同傅柯提到的「全景敞視主義」的高塔,每個走入高塔者便能經由觀看去規訓被觀看者。但這些觀看者同時也意識到被他者所觀看,所以將尺度把守得更嚴苛更謹慎。不只觀看可以產生權力,消費與被消費者的權力關係也是不等同的。藉由金錢的消費,消費者得以在消費物質之外,同時擁有評斷消費物的權力。木子美的曝光(網站及書籍)同時具備了「被觀看」和「被消費」的兩種特性,因此成為眾矢之的。

(四)文學桂冠的權力解放
「那些和木子美上床(或者就地)做愛(其實是只性不愛)的男人活該倒霉,他們一不小心,就糊里糊塗地成了小女人走紅的資本。」(茉莉,2003)

金庸對木子美書寫情慾的看法:「對於文學作品中性愛的描寫,我自己是不寫的。我想性愛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小說和生活是不一樣的。我自己的小說里就不寫(性愛描寫)。當然在小說里也可以寫,比如說《金瓶梅》也有很多性愛的描寫。但我個人是不大贊成,我覺得人的一些具體生活狀況不能在小說里詳細描寫,比如用不著花大篇幅去寫刷牙、太陽升起、上廁所這些事情。」(記者何姍、肖萍,2003)

一九九五年之前,網路文學尚未發燒,文學創作者多半需要經過一連串報社、出版社等平面媒體編輯或是文學獎的認可才能出版書籍。因此,文字的問世不在於市場,而在於編輯和文學獎給的桂冠光芒。然而,台灣自從第一本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狂賣一百五十萬冊後,以市場導向為主流的網路小說便就此飛黃騰達。木子美的日誌具備了讀者/市場想要窺視的性愛和悖德描寫,於是得到出版商的許可付梓。在華文出版裡,金庸的文字地位不容置疑,但在性方面的書寫,金庸卻是十分匱乏的,站在「完全不書寫性」的位置去評斷「性書寫得不得當/是否具文學價值」似乎有失公允。文字是依賴創作者而生成,難有其主體地位,那麼文字的使用權力能否脫離社會地位而自成一格呢?

二、結論
木子美的書寫無疑是挑戰了道德和女性情慾的尺度,開啟了一種解放的方式,由於性革命的歷程是緩慢漸進的,木子美的書籍至今不過出版一年餘,不論批評或後面跟進書寫者都尚未成熟蓬勃,難以達到真正的性思潮解放。然而,「木子美現象」卻讓我們看見無所不在的權力展現。權力在此不是單方面的壓制,而是一場競逐角力賽。經過理性主義和啟蒙的思潮,觀看者/評論者不再只有單方面的論述。這些拉鋸的論述提供我們多方面的解讀視野,也使我們體現了微血管權力觀的無所不在。對於女性主義和權力的反動革命,還是一場遙遠而漫長的奮鬥呢。

陸.參考書目
一、 木子美,(2003),《遺情書》,東文林堂。

二、 蒲紅果,(2002),<「黑客」不黑,「閃客」不閃,「博客」牛了?>,千龍新聞網,2002/12/10。http://www.21dnn.com/3413/2002-12-11/98@574174.htm
二、 羅燦瑛,(2002),<線上性別vs. 線下性別:網路互動中的性別形構>,《新聞學研究》。

三、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

四、 Mary Ellen Brown,(1998),<feminist cultural television criticism—culture, theory and pratice>,《Television and Women's Culture-The Politics of the Popular》。

五、 張錦華、柯永輝,(1996),《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碩人出版。

六、 張小虹,(1999),《情慾微物論》,大田出版。

七、 梁濃剛(1989)《快感與兩性差別-後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的一些側面》。台北:遠流。

八、 Lacan, Jacques著,黃涵榆譯(1998)<自佛洛依德以來文字在潛意識或理性中的作用>《中外文學》,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頁4-33。

九、 Lacan, Jacques著,李家沂譯(1998)<精神分析經驗所揭示形塑『我』之功能的鏡像階段>《中外文學》,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頁34-42。

十、 Foucualt傅科著,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桂冠圖書。

十一、 Kate Millett著,宋文偉、張慧芝譯(2003)《性政治》,桂冠圖書。

十二、 茉莉,<關於「木子美現象」的評論種種>,大紀元5月25日訊。(原載《中國僑聲》,http://www.dajiyuan.com

十三、 新華網友,吳行妙整理,<從「木子美」透視性道德教育的缺失」>,新華網。

十四、 何姍、肖萍,(2003),<金庸評點木子美:不贊成花大篇幅去描寫性愛>,金羊網-新快報,2003/11/18,www.xawb.com

十五、 許景泰,(2001),《網路是造就一個「性別理想國」或「性別貧民窟」?》,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南方電子報,2001/9/24。

十六、 王強,(2000),《網絡文學的興起與發展》,大地周刊,2000/11/11。

十七、 吳興文,(1999),《網絡文學興起,類型小說成為書市主流》,出版精選。

十八、 余友梅,(1999),《從排行榜看‘98非文學書》,出版精選。

十九、 須文蔚,(1998/5),《一九九七文學上網的觀察》,文迅別冊,頁37-41。

二十、 周月英,(1998/4),《文學野火正在網路蔓延》,文迅雜誌,頁45-46。

二十一、 陳香吟,(1997),《BBS上的文學現象--以新詩創作為例》。

二十二、 諸葛俊元,(2001/3),《略論網路文學創作之現況》,國文天地,頁100-105。

二十三、 張樂生,(2000),《中時電子報藝文網改版個案報告》,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十四、 楊佳幸,(2001)《高雄區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十五、 王家茗,(2002)《網路書寫動機與意義之探討-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十六、 Berdahl, J. L., & Craig, K. M., 1996, "Equality of participation and influence in groups: The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medium and sex compositi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4(2-3), pp. 15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