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右云:
顧材氣不足,充其見聞;學問不足,闡其微蘊,
不敢以聞諸世人。
(《白雲稿》卷四〈羽庭稿序〉,1228-P.46-47)
又云:
師嘗厭世之為文辭者,識性不高,則見地膚陋;
體裁無度,則鋪敘失倫。
(《白雲稿》卷五〈全室集序〉,1228-P.73)
第一、 就「材氣」言,行萬里路去涵詠各地的地理環境與風俗民情,有助於生命境界的推擴與材氣之充滿。
第二、 就「學問」言,指的是知識之追求,但必須透過「天文祕奧,疆域圖籍,家國興廢之故,史記、傳志、諸子百氏之言」(《白雲稿》卷五〈諤軒詩集序〉,1228-P.70)等載籍,「日鈔夜誦,考見得失」(同上),我們不難發現朱右對於知識的工夫,並不只是限定儒家六經之言,而是包含著地理書、史書、諸子、甚至天文學之書,如此才能使創作者養承包蘊宇宙的浩然正氣。可見浙東群詩人所謂師古之意的來源並非只是儒家典籍,而有著相當豐富甚至於包含科學性的書籍。
第三、 就「識性」言,是內在氣質生命與道德生命品質的培養,換句話說就是見地的養成,就是「志」的發揚充擴,必須透過「材氣」與「學問」的積累後,篤志於生命品質而力行,並深思實踐於「事業」中,那麼才識品格必然有所增益,作品也必然具備感發力量。
第四、 就「體裁」言,指的並不是創作者內在品質的問題,而是指涉創作本身對於作品形式掌握的問題,創作者須熟悉掌握「古詩、樂府、歌行、唐律」等各種體裁風格,因著題材之不同,選取最能發揮其主題內容的體裁來書寫,使作品能夠精確地表達書寫者的生命意蘊。
朱右從四個角度論詩歌創作的工夫,不僅包含了地理環境對詩人的影響,更透過對於知識的涵養(不僅是儒家六經之言),道德品格與人生見地的增益,對內在生命品質達到高度的發揚。但朱右並不只是停在創作者內在生命的思維而已,更是對於創作本身面對的體裁選取之問題,提出主題與體裁配合的工夫模式,強調各種體裁的熟習與辨析,以達到「充於內而行乎外」的高度境界。
顧材氣不足,充其見聞;學問不足,闡其微蘊,
不敢以聞諸世人。
(《白雲稿》卷四〈羽庭稿序〉,1228-P.46-47)
又云:
師嘗厭世之為文辭者,識性不高,則見地膚陋;
體裁無度,則鋪敘失倫。
(《白雲稿》卷五〈全室集序〉,1228-P.73)
第一、 就「材氣」言,行萬里路去涵詠各地的地理環境與風俗民情,有助於生命境界的推擴與材氣之充滿。
第二、 就「學問」言,指的是知識之追求,但必須透過「天文祕奧,疆域圖籍,家國興廢之故,史記、傳志、諸子百氏之言」(《白雲稿》卷五〈諤軒詩集序〉,1228-P.70)等載籍,「日鈔夜誦,考見得失」(同上),我們不難發現朱右對於知識的工夫,並不只是限定儒家六經之言,而是包含著地理書、史書、諸子、甚至天文學之書,如此才能使創作者養承包蘊宇宙的浩然正氣。可見浙東群詩人所謂師古之意的來源並非只是儒家典籍,而有著相當豐富甚至於包含科學性的書籍。
第三、 就「識性」言,是內在氣質生命與道德生命品質的培養,換句話說就是見地的養成,就是「志」的發揚充擴,必須透過「材氣」與「學問」的積累後,篤志於生命品質而力行,並深思實踐於「事業」中,那麼才識品格必然有所增益,作品也必然具備感發力量。
第四、 就「體裁」言,指的並不是創作者內在品質的問題,而是指涉創作本身對於作品形式掌握的問題,創作者須熟悉掌握「古詩、樂府、歌行、唐律」等各種體裁風格,因著題材之不同,選取最能發揮其主題內容的體裁來書寫,使作品能夠精確地表達書寫者的生命意蘊。
朱右從四個角度論詩歌創作的工夫,不僅包含了地理環境對詩人的影響,更透過對於知識的涵養(不僅是儒家六經之言),道德品格與人生見地的增益,對內在生命品質達到高度的發揚。但朱右並不只是停在創作者內在生命的思維而已,更是對於創作本身面對的體裁選取之問題,提出主題與體裁配合的工夫模式,強調各種體裁的熟習與辨析,以達到「充於內而行乎外」的高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