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論琦君橘子紅了人物

文學相關理論
每日限貼兩篇
此書描述一個富裕的大家庭,卻充斥傳統倫理的心,大太太找了個女孩嫁給老爺,以傳宗接代,矛盾地想藉此挽回老爺的心……

書中的主角:秀芬,她所背負的身分很悲淒與感傷,連作者都說:很不忍讓她扛那麼多輩受折磨的橋段,所以才賜死於她。她是個工具,是個聯繫大娘與老爺感情的橋樑,也是替周家傳宗接代的生產機器。除此之外,她的任務便沒了。她是那種甘心付出所有的女子,像其他中國傳統的婦女般,無怨無悔。她唯一愧對周家的,只有愛上了周平。我很明白琦君女士安排此段的用意,因為周家欠她太多,她(琦君)得平衡,讓周家給秀芬有愛的機會,而秀芬卻十分責備自己,沒有一般婚後婦女該有的矜持,她瞞著大媽與老爺,私下和周平來往。她十分徬徨,失去了方向。而後,她便發現:越逃避,就越愛周平;當我看這個橋段時,有些平衡,一股腦兒要讓秀芬承受這所有,倫理道德一切都可以拋開來說的:周家要她下嫁給一個大她那麼多歲的大伯,本就是違;兒女私情對一個已婚婦女來說,也是個違;然而當一個弱女子承受一個這麼龐大的違時,她就應該有屬於她這自個兒小小的違的權力的,總覺得她不須對這小小的違而感到有所罪惡的,她似乎真的過於自責了!過度自責對那時的中國女子來說,或許是正常的,中國傳統思想的傳承,導致倫理道德的根深蒂固,傳統倫理思想在民初時,被認為是導致中國腐敗的真正原因,然而對周家這個傳統的大家族而言,這是中國老祖先所留下來的寶藏,不得違背。中國傳統女子默默地將淚往肚內吞,沒有申冤的餘地,而秀芬和她們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是:秀芬她沒有愛的權力,她只能幫周家傳宗接代,而沒有談兒女私情的機會。她還是瞞著大媽與老爺,即使愧對自己良心,她依然勇敢地與周平私會,她知道一切是不對的,然而在愛的驅使之下,她迷失方向。拋開所有人情所施予的壓力,享受著私會的時光,即使她明瞭,紙是包不住火的,但她還是在逃,即使有著幾分、幾秒,依舊幻化成美麗時光;即使苟且偷安,卻依然歡愉。或許大家會覺得奇怪,究竟是什麼力量,讓她從默默承受、逃避,轉變成勇敢去愛呢?我想,一切都是周平給她的吧!

男主角:周平(六叔),他是吸收現代科學思想、民主思維的新青年,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的他,要傳達給所有沉睡中的同胞們,要他們甦醒,他們要讓迂腐的中國社會思想受到西方思想主義的影響。然而當他發現自己周家竟蓄一個十五、六歲的妾時,他當然極力反對,而在大娘的苦苦勸說之下,他才不得已地接受這個事實,甚至得稱呼比他小的女子為大嫂,使他有點難堪。即使多麼不願意,他還是得放下所有所學的新知識與思想,只因攤在眼前的事實還是得接受,即使難以接受,一切卻都在周家傳宗接代的家族觀念與老爺再不有後代可能就無法生育的衝擊之下,折服了。之後的他對秀芬,從原本的同情,轉變成了愛。在秀芬身上,有著一種罪惡感,和周平不太一樣。他是那種為了愛可以不顧一切、為愛走天涯的人,但當此事被大伯及大媽發現後,便將他與未婚妻趕緊論及婚嫁,提早拜堂了;總覺得這個角色被琦君女士刻畫的十分逼真,身處左右為難之下,他愛秀芬,也愛她的未婚妻,兩者間,他沒法抉擇,於是被迫讓大伯與大娘決定了他的終生幸福,那種自選擇幸福的權力被剝削時,痛不欲生。雖然與大嫂的戀情,在老爺與大媽的眼裡是不倫的,。然而在周平的眼裡,老爺與秀芬,才是真正違反人倫的。他矛盾的感情,被困在十字路口,向左或向右,他真的無法也無權決定;最後,他傷心的離開秀芬,去迎接她的未婚妻。總覺得,他不能說是自私,他也沒有錯,縱使腳踏兩條船怎麼說都是不對的,或許他是不捨秀芬這年輕女子和大爺在一起,才愛上她的。總之,周平的內心深處,始終不願、不捨秀芬,礙於倫理下,被迫與秀芬分離,他是新青年、新知識分子、感染秀芬思想的人,一個真正迷失方向、一個改變別人思想卻救不了自己的人,受到傳統的包袱而拘束……

大伯(老爺),他是一個很有擔當的人,對於自己遲遲沒有後代,十分著急,脾氣也漸漸暴躁。他與大媽的感情一直都很好,可是婚後大媽一直沒替大爺添個後代,大爺在一氣之下,到了城內討了個葉交際花做為二媽,然而還是沒有子嗣,於是回到橘園與秀芬拜堂,而知道周平與秀芬的私情之後,大怒之下,又回到了城內;坦白說,老爺真的是一個不善不惡的人,這是琦君的一貫作風,在他的小說當中,很難找到那種惡人,只有被環境所逼才做出對不起良知的人,我想老爺應該就是吧!他遍尋能為他生子的女人,卻沒發現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就像現代的人一樣,時常責怪他人的缺點,卻沒發現自己的缺點更多,亦如自私。大爺在城裡,很少回到家,因為他是那種努力工作不懈怠的老爺,家鄉的橘園,紅了才回,他不是無情,也不是與二媽在一起就忘了大媽,只是在他那種認真工作的態度下,是很難停下來的-大媽一直很了解這點,所以也很體諒老爺。大爺不時會寄錢回家,他就是那種傳統的中國男性。一致的行事作風,直到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有很多縮影,充斥在這個車水馬龍的社會裡,猶如繁忙的大老闆、加班的上班族。大男人主義是老爺的最好說法,不,應該說是面子拉不下來,才板著一號表情,只是在他撲克表情下,藏匿著無限的關懷與愛,被外表給蒙蔽了,或許說是外冷內熱較為恰當。所以在此書中,琦君女士時而稱他為「大伯」,時而叫他「老爺」,因為他有著兩種性情,時而嚴肅,時而又和藹,如同現代人般,有些人變臉如翻書,人個性難以捉摸,如同大伯,如同老爺,如同我們……

大媽(大娘):她擔憂大伯真的絕後,於是找了秀芬,意圖叫老爺回鄉,看是否能有一線生機,她純真地認為,或許比較年輕的女子會較有機會,然而她卻不知道,一個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子,就將被她這樣抹滅……;有人說,大媽會找秀芬,是為了要挽回大爺對她的愛,也有人說他只是單純的替大爺著想,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此書裡,所表現出來的,是個慈悲為懷的大媽,不管你要叫她大娘還是大媽,聽起來都一樣親切,我覺得她是那種凡事都替他人著想的濫好人,毫不圖自己的利,從不有任何私慾。她是中國傳統婦女的代表,那種從不替自己謀求幸福、為兒女與丈夫付出自己一輩子的愛與心血的偉大女性。她在自己的黑夜裡,放一道光芒,屬於自己的黑暗之光,照亮其他她想幫助的人,就那麼簡單的想法,純粹替老爺製造萌生後代的機會,單純的,她不知是否傷害到秀芬,她只是為大伯好而已。我很能體會琦君描述大媽這個角色的心情,她要替那種平凡、單純的好人,不小心鑄成了大錯,就得承受世人責備的無奈來說話。大媽是真的心地善良,只是料想不到秀芬會愛上六叔,強迫她們分離也是不得已,真的不能把所有的錯都怪罪在大娘身上,或許應該平均分配:要不是大伯不孕,大媽就不會找上秀芬;要不是秀芬自己願意,她就不會賠上自己的年華與和愛人分離的所遭受到的傷害;要不是周平同情秀芬,兩人就不會互相戀愛;要不是老爺將他們強行分離,秀芬就不會如此傷心……;好多的「要不是」,是證明這不全是大媽的錯,像大媽這種善良的人,是該受到大家讚許,而不是批評的,好比現代人,越善良的人,便越容易被人欺負與謾罵;他們並沒有錯,只是少了拒絕的魄力與傷害人的心而已。大媽為人心地善良,照理說是不該受到痛楚的,然而琦君卻偏偏安排這些橋段,要讓我們認清事實,認清這世界的殘酷,接受這難以接受的矛盾與不公平……

琦君的筆觸,刻劃出中國人的通病與盲點;懷舊風格裡,彰顯出現代人的詬病:改也改不過來。讀她的文章,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她的遺憾與無奈;秀芬最後,流產死了,孩子是周平的,但事實上的秀芬並沒死,只是不忍心讓秀芬擔負如此多痛苦的事,所以琦君女士便在書裡提早結束她的苦痛,也在故事裡留下了完美的句點,只是活下來的秀芬真的會比較好嗎?抑或更為淒涼沉痛呢?最後琦君在【關於橘子紅了】裡提到,有人遇見秀芬,她只平淡的表示:「我的墳已經做好了。」那是16年前的事了,現在的秀芬,應在橘園裡與大伯、大媽共寢……

那種甩都甩不掉的哀愁,是此書的一字一句所感染給我的,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種子,會散播給每個用心讀此書的人,而在各自心中萌芽。只是在下一秒鐘,又會有多少個秀芬誕生抑或是逝去呢?秀芬的生命,獨自穿越,她一點一滴地燃燒自己;只是,最後付出了一切的一切,被剝削、被啃蝕去的愛,不捨地散發出一種不願地憤懣和怨懟,稍縱即逝了……

愛其實毫無對錯可言
其實之前就看過這本小說 對於書中
人物的刻畫和他們給自己套上的一個個的結
充滿深深的矛盾和感動

許  纏住我們自己的
從來都是自己吧?
只可惜  太苦了些了。。。這人生!

還記得某個片段是這樣的--男女主角
在昏黃中吃水果
男主角對女主角說 "不 不要分<梨>離"
這段讓人感觸良深 真覺得
替這場悲劇感到難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