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之二章:
示現(vision;propopoeia)辭格
第一節:示現辭格
探源、定義、及構成要素分析
【一】:示現辭格探源:
「光」是世界上目前行進速度最快的,一秒鐘繞地球七圈半,沒有任何物質足以超越光速。而人類的「想像力」則是無遠弗屆,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穿梭於過去、現在、未來,把遠方的場景拉到眼前。所以,想像力比光更快速、曲折、神奇。
利用人的想像力,把不同時間、空間裡的情景、事物湊合在一起,或者把實際上不聞不見的事物,以文字來刻畫形容,使讀者感覺「身歷其境、狀溢目前」,彷彿親見親聞,這種「變換時空、再現場景」的表現方法,就是「示現」修辭。
對於人的想像力此類精神活動,如何經由「示現」修辭,表現在文學作品中,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第二十六〉有如次具體生動的描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卷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目色,而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遯心。」
劉勰就「思—意—言」的關係作了說明:思指神思,即想像力的精神活動;意指意象,即文思;言指語言,即文辭。也就是「意受於思,言受於意」,從神思到意象到言辭。「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是說明神思在時間方面的超越能力;「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是說明神思在空間方面的超越能力。基於神思在時間、空間雙重的超越能力,所以創作者就可以憑據想像力「神與物遊」: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卷風雲之色。(註1)
【二】:示現辭格定義:
(1)學者的定義與解說:
學者陳望道首先提出「示現」辭格,並如次界定其意義:「示現是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所謂不見不聞,或者早已過去,或者還在未來,或者不過是超絕時地、超實在的非常辭格。」,
學者黃麗貞則從方法論的角度說:「用回憶、預想、懸想的方法,把過去的、未來的、或者這時在另一個地方所發生的事,生動地顯現出來,就是示現修辭法。」,並進而申言之:「示現修辭,是一種完全憑藉『想像』,把過去或未來的時間、空間變換到『目前』來的手法;所以,『目前』是示現修辭的基本建構立場,忽略了『目前』這個立場,就不能談『變換』了。」指出「示現」辭格一方面是建立在「想像力」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則是以「目前」作為「變換時空」的基準。
(3)筆者的定義:
綜合以上諸位學者見解,筆者試著採取心理學和美學角度,歸納如下:
創作者發揮豐富的想像力,透過接近聯想,把握主體物和對象物在時間或空間上的相當接近,以具有連繫作用的「揣想提示詞」將兩者連綴在一起,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場景或情境,說得如見如聞,產生「穿梭時空、狀溢目前」的臨場效果。其目地在於訴諸讀者的感官和想像,使想像的情境和現實的情境形成強烈對比,引起鮮明的印象
,激發起讀者的共鳴。(註2)
【三】:示現辭格構成要素:
「示現辭格」的結構分析如次:
「現在」的時空場景+遙想、遙知、念、應是、記得、何當等「揣想提示詞」+(1)回憶過去場景或
(2)預言未來的時空場景或
(3)懸想另一個空間場景
這是「示現辭格」的正常結構,若省略「揣想提示詞」,則成為變體結構。
(1)正常結構:如下列詩例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韋應物〈秋夜寄邱十二員外〉)
「應」字是「揣想提示詞」,「幽人應未眠」則是懸想另一個空間場景裡,好朋友邱十二員外,現在或許正和作者一樣,正享受這寧靜冷涼的秋夜,還未休息安眠。
(2)變體結構:如下列詩例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怨(王昌齡〈閨怨〉)
當這位閨中少婦化好妝,獨自爬上春日的翠樓觀景,面對一片春和景明的景色,忽然瞥見陌頭楊柳青青,觸景傷情,想起以往夫妻相處時的幸福光景,於是後悔當初不該鼓勵夫婿去尋求功名爵位,才使得如今夫妻分隔兩地,自己得獨自領略相思苦楚。此詩下聯兩句並無「揣想提示語」,但是從「悔」字可以合理推想出作者使用「追述示現」,將時空場景拉回到過去。
第二節:示現辭格的次元類型
「示現辭格」的分類,學者多採「三分法」,即概分為「追述示現」、「預言示現」和「懸想示現」三種(註3)。如何判斷詩作品所使用的「示現辭格」,以及如何辨別它們所屬的表現類型,究竟是「追述示現」、「預言示現」或「懸想示現」,固然可以從「時態副詞」著手,往往八九不離十,但若能同時找出詩句裡的「揣想提示語」,相互參照,就更能準確找到所處的時間和空間場域。賞析詩作品如此,實際應用「示現辭格」於創作時,則須妥善規劃「時態副詞」及「揣想提示語」的配置,「過猶不及」都不好:使用頻率太高、太密集,容易使詩句鬆弛冗長,流於散文化;用得不夠,會使時空錯亂,讀者摸不著頭緒。
筆者先引古詩例,說明古人如何發揮想像力,藉著「示現辭格」,穿梭時空,將過去和未來的時空場景予以重新組合;接著以詩壇素有「浪子」美譽的詩人鄭愁予的作品作為解說實例,愁予的詩,廣泛使用「示現」辭格,很有特色。
【一】「追述示現」:對過去的追述
學者陳正治說:「追述的示現就是把過去發生的事情,應用想像力,加以繪形繪色地再現出來。」學者黃麗貞則說:「即把過去的事情,再現到目前來。所要回想的事情,無分古今人我,但當一進入回想,時間和空間,便都一起轉換到過去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宋、蘇軾〈念奴嬌〉
「遙想」是使用「追述示現」時,常出現的「過去式的提示語」,這闕〈念奴嬌〉,行筆至「當年」以下,即進入所謂的「追述示現」的時空倒敘,時間和空間隨即轉換,讀者立刻就被帶回三國時代,跳進想像的場景中。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唐、杜甫〈蜀相〉
這帖七言律詩有著極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末二句更被推崇為千古絕唱,據說中唐時王叔文(王安石(1021~1086))文實行政治改革失敗,吟此詩末二句「欷歔泣下」;南北宋之交抗金名將宗澤多次上書請求偏安江左的高宗還都開封,受到排抑,憂憤成疾,臨終時也吟誦「出師未捷」二句,真是令千古英雄同聲一哭。本詩上帖寫景,「映階碧色」一聯,以春光的枉自明媚,反襯杜甫懷古人而不見的惆悵;下帖由景入情,以「追述示現」的手法再現史實,用典故深化情意理,「三顧」兩句則以簡練的敘筆綜括了諸葛亮(181年-234年)一生的功業;末聯深深痛惜諸葛亮大業未竟而魂歸黃泉,這種遺憾和悲愴不獨諸葛亮有,千古百代未能成就功業的英雄率皆有之,其中也寄寓著杜甫對於自身遭遇深沉無奈的喟嘆。杜甫另有〈詠懷古跡五首〉,均是出以「追述示現」的表現手法,讀者可自行參照。
(二) 「預言示現」:對未來的預言
學者陳正治說:「預言的示現就是把未來將發生的事情,先搬到眼前,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的修辭法。」,學者黃麗貞則說:「把未來的事情說得就像在眼前,如見如聞。所以能預知將來的事情,主要是根據事物發展的常規,來推斷它的發生可能,並加以形象的描繪
。」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語時。」-----------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李商隱(813年— 858年)的抒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善長象徵手法和使用典故的李商隱,詩語多暗示而富予玄機,故而歷代詩評家咸認其詩晦澀費解。但這帖寄內詩卻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詩中的思念與牽掛溢於言表,令人為之動容。「何當」二字以下,是「想像的未來式」:即「預言示現」,為預想他日返家之後,夫妻歡聚的情景。末句「巴山夜雨」又將時空拉回現在,即眼前當下的場景,同時也是詩人日後要告訴妻子的話題,可以說是「未來的過去完成式」。「所以在末後這兩句中,是在『預言』中包含了『追述』的混合手法,在他寫這信之時,時、空就隨著他的筆尖在輪轉。」(黃麗貞語)。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宋、柳永〈雨霖鈴〉
柳永(約987-1053)這首〈雨霖鈴〉,被譽為「送別詞」裡的「千古絕唱」。這首詞寫柳永離開汴京(今河南開封)向南方飄泊,與所愛的女子分別的情景。通過難分難捨的離情,寫出了平民社會少年男女刻骨銘心的愛情。上片寫分別時的情景,下片以「預言示現」設想分別後的情景,各分三層。
上片前三句點明送別的時間、地點和環境,運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寒蟬、秋雨、日暮,看似寫景,實際是以場景營造淒涼的氣氛。「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具體描寫臨別時情景,筵席間的心緒、船家頻頻催促、執手淚眼話別,帶有很強的敘事成分。這裡全用白描,把一件件事情明明白白寫出,擺在讀者面前,不借助象徵、隱喻等間接迂迴手法,但細緻生動,使人有「狀溢目前」的真實臨場感。上片的最後兩句以「預言示現」帶出未來的時空場景,「念去去」為「為來式」的「揣想提示語」,點明所去地點,設想楚地景象。
下片以議論開頭,作為對上片的總結:這清秋時節的分別更讓人難以承受。「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繼續以「設問法」提問,採取「預言示現」的表現手法,帶出別後次日清晨設想的景象,用的是融情入景、緣景抒情的手法,只見楊柳、曉風、殘月,卻不見所愛的人,孤單淒涼之感全由景中透露出來。「此去經年」以下使用「預言示現」,「應是」為「未來式」的「揣想提示語」,把時空拉到未來,設想別後的孤單情景與心境。整首詞寫情寫景,鏡頭在「現在」和「想像的未來」之間切換,現在和未來時空場景交錯進行,順序寫了送別的環境、分別的過程,當時的心情和別後的孤單寂寞,敘事與抒情相結合,不僅層次分明,詞裡又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樣的經典名句使全詞生色,所以能夠傳唱千古,「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柳永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本詞正是婉約派風格的代表作,「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俞文豹《吹劍續錄》),這種纏綿悱惻的詞,合該是朱顏紅唇的青樓歌妓,拿著檀木拍板擊節歌唱。
(三) 「懸想示現」:就現在的懸想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701-761)早慧,這首詩是他十七歲時所作,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抒寫作客異鄉,重陽佳節時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感,「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精譬深刻,道前人所未道,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幾乎家喻戶曉。「遙知」以下採「懸想示現」的表現手法,想像兄弟登高採摘茱萸佩帶時,遺憾自己遠行在外,情意曲折有味。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唐、杜甫〈月夜〉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杜甫(712 - 770)困居淪陷的長安城中,在月夜裡思念妻子,寫下這首深情的五言律詩。詩人不從自己的思鄉之情著筆,而以「懸想示現」的表現手法,設想妻子在月下思念丈夫的情狀,以「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如此清奇深刻的詩句,來表現妻子獨自望月思夫的愁苦。末聯以「預言示現」設想日後會面時,夫妻對月舒愁的場景作結束,足見詩人即使在艱困危難的現實處境中,對於未來猶抱著樂觀的心情。
第四節:鄭愁予詩作品裡的示現辭格
詩人鄭愁予素有詩壇「浪子」的美譽,愁予的抒情詩風和浪漫情懷,自五○年代中期傳唱於詩壇,風靡至今。筆者留意到愁予擅長使用「示現辭格」,以此營造出穿梭時空場景的迷人氛圍,且看以下詩例分析:
【一】「追述示現」:
【裸的先知】
與一艘郵輪同裸於熱帶的海灣
那鋼鐵動物的好看的肌膚
被春天刺了些綠色的紋身
我記得,而我什麽都沒穿
(連紋身都沒有)
如果不是一些鳳凰木的陰影
我會被長羽毛的海鳥羞死
我那時,正是個被擲的水手
因我割了所有旅人的影子用以釀酒
(那些僞蓋著下肢的過客
爲了留下滿世的子女?)
啊,當春來,飲著那
飲著那酒的我的裸體便美成一支紅珊瑚
這首詩以倒敘的手法,採取「追述示現」,追憶作者在水手生涯裡的往事。首節第四行的「我記得」為「過去式」的「揣想提示語」,第四行以下時空場景拉回過去。在首節的前三行裡,作者觸景生情,第四行起,將時空以倒敘方式拉回過去,由景轉入敘寫回憶當時的感受。
末節首句「我那時…」仍為「過去式」的「揣想提示語」,再一次強調作者所敘述的仍是過去的時空場景,說自己當時是個遺世獨立的水手,過著漂流海上的航海生活。
【召魂】
爲楊喚十年祭作
當長夜向黎明陡斜
其不禁漸漸滑入冥思的
是惘然佇候的召魂人
在多騎樓的臺北
猶須披起鞍一樣的上衣
我已中年的軀體畏懼早寒
星敲門 遄訪星 皆爲攜手放逐
而此夜惟盼你這菊花客來(注)
如與我結伴的信約一似十年前
要遨遊去(便不能讓你擔心)
我會多喝些酒 掩飾我衰竭的雙膝
但晨空澹澹如水
那浮著的薄月如即溶的冰
(不就是騎樓下的百萬姓氏!)
但窄門無聲 你不來
哎哎 我豈是情怯於摒擋的人
(注)楊喚生於菊花
楊喚(1930年-1954年)英年早逝,此詩一方面悼念亡友楊喚,一方面也敘寫自身到了中年,經歷生活滄桑後的悲涼情緒岛
此詩以「追述示現」,追憶作者與詩人楊喚十年前,飲酒同遊的往事,第二節「一似十年前」的倒裝語法,正是「過去式」的「揣想提示語」,將時空拉回十年前,作者與楊喚交往的經過。「悼亡」之作多半會使用「追述示現」,追憶死者活著時的言行事蹟。
(二)「預言示現」:
【雪的可能】
哎,睡吧。
母親不是這麼說過
明天,太陽會像金鹿那般
從愛波雷神山後,勇敢地
頂著花枝跳出來
風,將從新選的方向,十里
一波,十里一波地
湧過來
明天,遠山的叢林先醒,血液
必定在根鬚間開始
緩流………許多許多的根鬚
像網筋一樣的兜住了……
--------節錄〈雪的可能〉
這帖〈雪的可能〉的時空場景是預想的、虛擬的未來式,詩人所使用的表現方法正是「預言示現」,讀者可以從詩句裡的「明天」的未來時態以及「會像」、「將從」、「必定」等「未來式」的「揣想提示語」獲知,詩人正在設想明天可能會出現的場景與將會發生的事件。
「太陽會像金鹿那般/從愛波雷神山後,勇敢地/頂著花枝跳出來」
則是以「擬人法」,使太陽「像金鹿那般,頂著花枝跳出來」,使得活潑而生動。
(三)「懸想示現」
【黃昏的來客——邊塞組曲之四】
是誰向這邊馳來了呢?
這裹有直立的炊姻
和睡意矇矓的駝鈴
你也許是來自沙原的孤客
多情而爽朗的
邊城的孩子
你也許帶著被放逐的憂憤
摔著鞭子似的雙眉
然而,你有輕輕的哨音啊
輕輕地——
撩起沉重的黃昏
讓我點起燈來吧
像守更的雁
此詩以「設問法」開頭,作為第二節那個「你」此一主角出場前的伏筆。第二節前五行中分別有兩個「你也許…」,「猜測式」的「揣想提示語」,想像此時身在大漠邊陲的你,現在可能的舉動和作為:也許正策馬馳騁沙原,發出爽朗的笑聲,也許正帶著被放逐的憂憤,雙眉緊蹙,揮舞著馬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正是「同時異地並置」的「懸想示現」。「然而」以下,語氣一轉,時空拉回到現實,作者終於見到來人,原來「你有輕輕的哨音啊」,「你」是那麼地不在意被放逐邊陲的遭遇,還能夠瀟灑自若地吹著輕輕的哨音。
【小小的島】
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
那兒屬於熱帶,屬於青青的國度
淺沙上,老是棲息著五色的魚群
小鳥跳響在枝上,如琴鍵的起落
那兒的山崖都愛凝望,披垂著長藤如髮
那兒的草地都善等待,鋪綴著野花如果盤
那兒浴你的陽光是藍的,海風是綠的
則你的健康是鬱鬱的,愛情是徐徐的
雲的幽默與隱隱的雷笑
林叢的舞樂與冷冷的流歌
你住的那小小的島我難描繪
難繪那兒的午寐有輕輕的地震
如果,我去了,將帶著我的笛杖
那時我是牧童而你是小羊
要不,我去了,我便化做螢火蟲
以我的一生爲你點盞燈
此詩首節第一行「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我正思念」倒裝語法拉出序幕,「我正思念」在此具有和「猜測式」的「揣測提示語」相當的導引性質,第二行起「那兒…」以下都是「懸想示現」,島上的淺沙、五色的魚群、跳響枝頭的小鳥,都是跨越空間的懸想作用下,依次出現的景物。第二節繼續進行想像的深化描寫,從沙岸轉進島嶼的內陸,山崖、如髮的長藤、如果盤鋪綴著野花的草地…等等。末節「如果,我去了…」話鋒一轉,改採「預言示現」,想像來年自己親自前往尋訪那座島嶼時的情景,說自己將帶著笛杖,像個牧童四地出現在「你」的面前。
(四)「示現辭格混合運用」:時空的穿梭與交錯
在現代詩裡,適度地混合使用「追述」、「預言」、「懸想」等三種「示現」辭格,可以產生時空場景穿梭交錯的美感:透過「追述示現」進行「回憶式的倒敘」,把時空拉回到過去;或者經由「預言示現」進行「未來式的預言」,將時空前移到未來世界;或者以「懸想示現」帶出同一時間的另一段空間場景。這種「穿梭時空」的「示現」修辭手法,類似電影鏡頭的運鏡原理,可以隨時切換場景,進行過場轉位(轉位:transition),使得畫面跟隨作者的敘事,隨時作相應的轉換。
【旅程】
對我說 微溫的夕陽 如
懷孕的妻的吻 在去年
我們窮過 在許多友人家借了宿
可是 總得有個巢才行
在明春雪溶後 香椿芽兒那麽地
會短暫地被喜愛
而今年 我們沿著鐵道走
靠許多電杆木休息
(真像背標子)
擠揚旗柱熬更
(多想吃那複葉)
而先 病蟲害了的我們
在兩個城市之間
夕陽又照著了 可是 妻
妻
被黃昏的列車輾死了………咳。
就讓那嬰兒 像流星那麽
胎殞罷 別惦著姓氏 與乎存嗣
反正 大荒年以後 還要談戰爭
我不如仍去當傭兵
(我不如仍去當傭兵)
我曾夫過 父過 也幾乎走到過
愁予的這帖〈旅程〉,描寫國共內戰時,一對夫婦悲慘的流亡遭遇,詩裡兼用「追述示現」及「預言示現」,使得時空場景來回穿梭在「過去、現在和未來」。
第一節自「在去年」以下,以「去年」這個過去式的時間副詞作為「回憶提示語」,帶出去年流亡時的場景:「我們窮過 在許多友人家借了宿」,如此難堪的遭遇;隨即又以「在明春」這個未來式的時間副詞作為「預想提示語」,預言明年春天雪溶後,就會有個暫時的住所,以此安慰流亡生活裡的自己和妻子。
第二節從「而今年」以下,仍是追述今年稍早時的遭遇:「我們沿著鐵道走/靠許多電杆木休息……/妻/被黃昏的列車輾死」。
末節先是以「反正 大荒年以後 還要談戰爭/我不如仍去當傭兵」,「反正」以下那三行使用預言示現,預言大荒年以後,內戰將會持續,走投無路的自己不如面對現實,去當傭兵,糊一口飯度日。最後一句又拉回到過去的記憶,說自己曾經為人夫為人父,也差點喪命於荒年和戰爭裡。
【賦別】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
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
想你在梳理長髮或是整理濕了的外衣,
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
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
哎,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
這次我離開你,便不再想見你了,
念此際你已靜靜入睡。
留我們未完的一切,留給這世界,
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著,
而已是你底夢境了………
-----------節錄〈賦別〉
這帖〈賦別〉,詩人所處的是「現在的時間」,但由於交錯使用「追述示現」、「懸想示現」和「預言示現」,以致場景一分為三,「過去」、「現在」、「未來」不同的時空場景,在詩裡交會,出現兩條敘述主線:一條是作者目前身處的場景,即「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 / 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以及「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著」,另一條則是作者「推測」詩中的那個「你」目前「可能」的動靜和舉措,即「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在梳理長髮或是整理濕了的外衣」以及「已是你底夢境了」。
析分此詩,作者在首節第三句「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首先埋下「追述示現」的伏筆,並且在接下來的詩行中,給出了「念此際」、「想你」、「而已是你底」等具有「懸想」性質的「揣想提示語」,因而讀者可以從這些提示語找到作者使用「懸想示現」線索。「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哎,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這三行使用「預言示現」,說明詩裡的「我」正在風雨的歸程趕路,而這段歸程「可以預見」是相當漫長的一段路途。
末節「這次我離開你,便不再想見你了」又出現預言示現,說明此回分手,自己已然下定決心,此後不再相見,情緒表現得相當絕決。
次句「念此際你已靜靜入睡。」伴隨又一個「懸想示現」,空間場景又轉換到揣想「你此刻的動靜」,接著「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著,」時空又拉到現實的我,依然清醒地趕著歸程,「而已是你底夢境了…」最後再來一個「懸想示現」,空間場景又轉換到揣想「你此刻的動靜」,以此作為全詩收束,從懸想中的「你的夢境」裡徐徐淡出(fade out)。
作者巧妙地交錯使用「追述」、「預言」、「懸想」等三種「示現辭格」,使得「你我」的時空場景一再交替,出現類似電影鏡頭般,快速且頻繁的「鏡頭切換」,讀者腦海裡的畫面也隨著這些「揣想提示語」一再更迭。
附註:
【1】:參見《文心雕龍注釋》,周振甫注,〈神思地二十六〉第529頁,臺灣台北里仁書局84年5月版。此段經筆者改寫,以適合行文需要。
【2】:參見〈第十二章 示現〉一文,關於「示現」辭格的使用原則,作者黃慶萱,收錄《修辭學》第317頁,臺灣三民書局民國72年十月四版。
【3】:參見《修辭通鑑》,成偉均、唐仲揚、向宏業主編,該書將「示現辭格」的三種次元類型分別再作細分,「追述示現」分出「回想的示現」、「哀悼的示現」、「懷念的示現」、「神往的示現」、「披露的示現」五種;「預言示現」分出「判斷的示現」、「推測的示現」、「理想的示現」三種;「懸想示現」分出「設想的示現」、「幻想的示現」、「玄想的示現」、「暢想的示現」、「幻覺的示現」、「夢想的示現」六種,限於篇幅,僅按通說闡明「追述示現」、「預言示現」、「懸想示現」三種。
示現(vision;propopoeia)辭格
第一節:示現辭格
探源、定義、及構成要素分析
【一】:示現辭格探源:
「光」是世界上目前行進速度最快的,一秒鐘繞地球七圈半,沒有任何物質足以超越光速。而人類的「想像力」則是無遠弗屆,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穿梭於過去、現在、未來,把遠方的場景拉到眼前。所以,想像力比光更快速、曲折、神奇。
利用人的想像力,把不同時間、空間裡的情景、事物湊合在一起,或者把實際上不聞不見的事物,以文字來刻畫形容,使讀者感覺「身歷其境、狀溢目前」,彷彿親見親聞,這種「變換時空、再現場景」的表現方法,就是「示現」修辭。
對於人的想像力此類精神活動,如何經由「示現」修辭,表現在文學作品中,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第二十六〉有如次具體生動的描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卷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目色,而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遯心。」
劉勰就「思—意—言」的關係作了說明:思指神思,即想像力的精神活動;意指意象,即文思;言指語言,即文辭。也就是「意受於思,言受於意」,從神思到意象到言辭。「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是說明神思在時間方面的超越能力;「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是說明神思在空間方面的超越能力。基於神思在時間、空間雙重的超越能力,所以創作者就可以憑據想像力「神與物遊」: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卷風雲之色。(註1)
【二】:示現辭格定義:
(1)學者的定義與解說:
學者陳望道首先提出「示現」辭格,並如次界定其意義:「示現是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所謂不見不聞,或者早已過去,或者還在未來,或者不過是超絕時地、超實在的非常辭格。」,
學者黃麗貞則從方法論的角度說:「用回憶、預想、懸想的方法,把過去的、未來的、或者這時在另一個地方所發生的事,生動地顯現出來,就是示現修辭法。」,並進而申言之:「示現修辭,是一種完全憑藉『想像』,把過去或未來的時間、空間變換到『目前』來的手法;所以,『目前』是示現修辭的基本建構立場,忽略了『目前』這個立場,就不能談『變換』了。」指出「示現」辭格一方面是建立在「想像力」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則是以「目前」作為「變換時空」的基準。
(3)筆者的定義:
綜合以上諸位學者見解,筆者試著採取心理學和美學角度,歸納如下:
創作者發揮豐富的想像力,透過接近聯想,把握主體物和對象物在時間或空間上的相當接近,以具有連繫作用的「揣想提示詞」將兩者連綴在一起,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場景或情境,說得如見如聞,產生「穿梭時空、狀溢目前」的臨場效果。其目地在於訴諸讀者的感官和想像,使想像的情境和現實的情境形成強烈對比,引起鮮明的印象
,激發起讀者的共鳴。(註2)
【三】:示現辭格構成要素:
「示現辭格」的結構分析如次:
「現在」的時空場景+遙想、遙知、念、應是、記得、何當等「揣想提示詞」+(1)回憶過去場景或
(2)預言未來的時空場景或
(3)懸想另一個空間場景
這是「示現辭格」的正常結構,若省略「揣想提示詞」,則成為變體結構。
(1)正常結構:如下列詩例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韋應物〈秋夜寄邱十二員外〉)
「應」字是「揣想提示詞」,「幽人應未眠」則是懸想另一個空間場景裡,好朋友邱十二員外,現在或許正和作者一樣,正享受這寧靜冷涼的秋夜,還未休息安眠。
(2)變體結構:如下列詩例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怨(王昌齡〈閨怨〉)
當這位閨中少婦化好妝,獨自爬上春日的翠樓觀景,面對一片春和景明的景色,忽然瞥見陌頭楊柳青青,觸景傷情,想起以往夫妻相處時的幸福光景,於是後悔當初不該鼓勵夫婿去尋求功名爵位,才使得如今夫妻分隔兩地,自己得獨自領略相思苦楚。此詩下聯兩句並無「揣想提示語」,但是從「悔」字可以合理推想出作者使用「追述示現」,將時空場景拉回到過去。
第二節:示現辭格的次元類型
「示現辭格」的分類,學者多採「三分法」,即概分為「追述示現」、「預言示現」和「懸想示現」三種(註3)。如何判斷詩作品所使用的「示現辭格」,以及如何辨別它們所屬的表現類型,究竟是「追述示現」、「預言示現」或「懸想示現」,固然可以從「時態副詞」著手,往往八九不離十,但若能同時找出詩句裡的「揣想提示語」,相互參照,就更能準確找到所處的時間和空間場域。賞析詩作品如此,實際應用「示現辭格」於創作時,則須妥善規劃「時態副詞」及「揣想提示語」的配置,「過猶不及」都不好:使用頻率太高、太密集,容易使詩句鬆弛冗長,流於散文化;用得不夠,會使時空錯亂,讀者摸不著頭緒。
筆者先引古詩例,說明古人如何發揮想像力,藉著「示現辭格」,穿梭時空,將過去和未來的時空場景予以重新組合;接著以詩壇素有「浪子」美譽的詩人鄭愁予的作品作為解說實例,愁予的詩,廣泛使用「示現」辭格,很有特色。
【一】「追述示現」:對過去的追述
學者陳正治說:「追述的示現就是把過去發生的事情,應用想像力,加以繪形繪色地再現出來。」學者黃麗貞則說:「即把過去的事情,再現到目前來。所要回想的事情,無分古今人我,但當一進入回想,時間和空間,便都一起轉換到過去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宋、蘇軾〈念奴嬌〉
「遙想」是使用「追述示現」時,常出現的「過去式的提示語」,這闕〈念奴嬌〉,行筆至「當年」以下,即進入所謂的「追述示現」的時空倒敘,時間和空間隨即轉換,讀者立刻就被帶回三國時代,跳進想像的場景中。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唐、杜甫〈蜀相〉
這帖七言律詩有著極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末二句更被推崇為千古絕唱,據說中唐時王叔文(王安石(1021~1086))文實行政治改革失敗,吟此詩末二句「欷歔泣下」;南北宋之交抗金名將宗澤多次上書請求偏安江左的高宗還都開封,受到排抑,憂憤成疾,臨終時也吟誦「出師未捷」二句,真是令千古英雄同聲一哭。本詩上帖寫景,「映階碧色」一聯,以春光的枉自明媚,反襯杜甫懷古人而不見的惆悵;下帖由景入情,以「追述示現」的手法再現史實,用典故深化情意理,「三顧」兩句則以簡練的敘筆綜括了諸葛亮(181年-234年)一生的功業;末聯深深痛惜諸葛亮大業未竟而魂歸黃泉,這種遺憾和悲愴不獨諸葛亮有,千古百代未能成就功業的英雄率皆有之,其中也寄寓著杜甫對於自身遭遇深沉無奈的喟嘆。杜甫另有〈詠懷古跡五首〉,均是出以「追述示現」的表現手法,讀者可自行參照。
(二) 「預言示現」:對未來的預言
學者陳正治說:「預言的示現就是把未來將發生的事情,先搬到眼前,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的修辭法。」,學者黃麗貞則說:「把未來的事情說得就像在眼前,如見如聞。所以能預知將來的事情,主要是根據事物發展的常規,來推斷它的發生可能,並加以形象的描繪
。」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語時。」-----------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李商隱(813年— 858年)的抒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善長象徵手法和使用典故的李商隱,詩語多暗示而富予玄機,故而歷代詩評家咸認其詩晦澀費解。但這帖寄內詩卻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詩中的思念與牽掛溢於言表,令人為之動容。「何當」二字以下,是「想像的未來式」:即「預言示現」,為預想他日返家之後,夫妻歡聚的情景。末句「巴山夜雨」又將時空拉回現在,即眼前當下的場景,同時也是詩人日後要告訴妻子的話題,可以說是「未來的過去完成式」。「所以在末後這兩句中,是在『預言』中包含了『追述』的混合手法,在他寫這信之時,時、空就隨著他的筆尖在輪轉。」(黃麗貞語)。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宋、柳永〈雨霖鈴〉
柳永(約987-1053)這首〈雨霖鈴〉,被譽為「送別詞」裡的「千古絕唱」。這首詞寫柳永離開汴京(今河南開封)向南方飄泊,與所愛的女子分別的情景。通過難分難捨的離情,寫出了平民社會少年男女刻骨銘心的愛情。上片寫分別時的情景,下片以「預言示現」設想分別後的情景,各分三層。
上片前三句點明送別的時間、地點和環境,運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寒蟬、秋雨、日暮,看似寫景,實際是以場景營造淒涼的氣氛。「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具體描寫臨別時情景,筵席間的心緒、船家頻頻催促、執手淚眼話別,帶有很強的敘事成分。這裡全用白描,把一件件事情明明白白寫出,擺在讀者面前,不借助象徵、隱喻等間接迂迴手法,但細緻生動,使人有「狀溢目前」的真實臨場感。上片的最後兩句以「預言示現」帶出未來的時空場景,「念去去」為「為來式」的「揣想提示語」,點明所去地點,設想楚地景象。
下片以議論開頭,作為對上片的總結:這清秋時節的分別更讓人難以承受。「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繼續以「設問法」提問,採取「預言示現」的表現手法,帶出別後次日清晨設想的景象,用的是融情入景、緣景抒情的手法,只見楊柳、曉風、殘月,卻不見所愛的人,孤單淒涼之感全由景中透露出來。「此去經年」以下使用「預言示現」,「應是」為「未來式」的「揣想提示語」,把時空拉到未來,設想別後的孤單情景與心境。整首詞寫情寫景,鏡頭在「現在」和「想像的未來」之間切換,現在和未來時空場景交錯進行,順序寫了送別的環境、分別的過程,當時的心情和別後的孤單寂寞,敘事與抒情相結合,不僅層次分明,詞裡又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樣的經典名句使全詞生色,所以能夠傳唱千古,「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柳永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本詞正是婉約派風格的代表作,「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俞文豹《吹劍續錄》),這種纏綿悱惻的詞,合該是朱顏紅唇的青樓歌妓,拿著檀木拍板擊節歌唱。
(三) 「懸想示現」:就現在的懸想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701-761)早慧,這首詩是他十七歲時所作,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抒寫作客異鄉,重陽佳節時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感,「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精譬深刻,道前人所未道,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幾乎家喻戶曉。「遙知」以下採「懸想示現」的表現手法,想像兄弟登高採摘茱萸佩帶時,遺憾自己遠行在外,情意曲折有味。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唐、杜甫〈月夜〉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杜甫(712 - 770)困居淪陷的長安城中,在月夜裡思念妻子,寫下這首深情的五言律詩。詩人不從自己的思鄉之情著筆,而以「懸想示現」的表現手法,設想妻子在月下思念丈夫的情狀,以「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如此清奇深刻的詩句,來表現妻子獨自望月思夫的愁苦。末聯以「預言示現」設想日後會面時,夫妻對月舒愁的場景作結束,足見詩人即使在艱困危難的現實處境中,對於未來猶抱著樂觀的心情。
第四節:鄭愁予詩作品裡的示現辭格
詩人鄭愁予素有詩壇「浪子」的美譽,愁予的抒情詩風和浪漫情懷,自五○年代中期傳唱於詩壇,風靡至今。筆者留意到愁予擅長使用「示現辭格」,以此營造出穿梭時空場景的迷人氛圍,且看以下詩例分析:
【一】「追述示現」:
【裸的先知】
與一艘郵輪同裸於熱帶的海灣
那鋼鐵動物的好看的肌膚
被春天刺了些綠色的紋身
我記得,而我什麽都沒穿
(連紋身都沒有)
如果不是一些鳳凰木的陰影
我會被長羽毛的海鳥羞死
我那時,正是個被擲的水手
因我割了所有旅人的影子用以釀酒
(那些僞蓋著下肢的過客
爲了留下滿世的子女?)
啊,當春來,飲著那
飲著那酒的我的裸體便美成一支紅珊瑚
這首詩以倒敘的手法,採取「追述示現」,追憶作者在水手生涯裡的往事。首節第四行的「我記得」為「過去式」的「揣想提示語」,第四行以下時空場景拉回過去。在首節的前三行裡,作者觸景生情,第四行起,將時空以倒敘方式拉回過去,由景轉入敘寫回憶當時的感受。
末節首句「我那時…」仍為「過去式」的「揣想提示語」,再一次強調作者所敘述的仍是過去的時空場景,說自己當時是個遺世獨立的水手,過著漂流海上的航海生活。
【召魂】
爲楊喚十年祭作
當長夜向黎明陡斜
其不禁漸漸滑入冥思的
是惘然佇候的召魂人
在多騎樓的臺北
猶須披起鞍一樣的上衣
我已中年的軀體畏懼早寒
星敲門 遄訪星 皆爲攜手放逐
而此夜惟盼你這菊花客來(注)
如與我結伴的信約一似十年前
要遨遊去(便不能讓你擔心)
我會多喝些酒 掩飾我衰竭的雙膝
但晨空澹澹如水
那浮著的薄月如即溶的冰
(不就是騎樓下的百萬姓氏!)
但窄門無聲 你不來
哎哎 我豈是情怯於摒擋的人
(注)楊喚生於菊花
楊喚(1930年-1954年)英年早逝,此詩一方面悼念亡友楊喚,一方面也敘寫自身到了中年,經歷生活滄桑後的悲涼情緒岛
此詩以「追述示現」,追憶作者與詩人楊喚十年前,飲酒同遊的往事,第二節「一似十年前」的倒裝語法,正是「過去式」的「揣想提示語」,將時空拉回十年前,作者與楊喚交往的經過。「悼亡」之作多半會使用「追述示現」,追憶死者活著時的言行事蹟。
(二)「預言示現」:
【雪的可能】
哎,睡吧。
母親不是這麼說過
明天,太陽會像金鹿那般
從愛波雷神山後,勇敢地
頂著花枝跳出來
風,將從新選的方向,十里
一波,十里一波地
湧過來
明天,遠山的叢林先醒,血液
必定在根鬚間開始
緩流………許多許多的根鬚
像網筋一樣的兜住了……
--------節錄〈雪的可能〉
這帖〈雪的可能〉的時空場景是預想的、虛擬的未來式,詩人所使用的表現方法正是「預言示現」,讀者可以從詩句裡的「明天」的未來時態以及「會像」、「將從」、「必定」等「未來式」的「揣想提示語」獲知,詩人正在設想明天可能會出現的場景與將會發生的事件。
「太陽會像金鹿那般/從愛波雷神山後,勇敢地/頂著花枝跳出來」
則是以「擬人法」,使太陽「像金鹿那般,頂著花枝跳出來」,使得活潑而生動。
(三)「懸想示現」
【黃昏的來客——邊塞組曲之四】
是誰向這邊馳來了呢?
這裹有直立的炊姻
和睡意矇矓的駝鈴
你也許是來自沙原的孤客
多情而爽朗的
邊城的孩子
你也許帶著被放逐的憂憤
摔著鞭子似的雙眉
然而,你有輕輕的哨音啊
輕輕地——
撩起沉重的黃昏
讓我點起燈來吧
像守更的雁
此詩以「設問法」開頭,作為第二節那個「你」此一主角出場前的伏筆。第二節前五行中分別有兩個「你也許…」,「猜測式」的「揣想提示語」,想像此時身在大漠邊陲的你,現在可能的舉動和作為:也許正策馬馳騁沙原,發出爽朗的笑聲,也許正帶著被放逐的憂憤,雙眉緊蹙,揮舞著馬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正是「同時異地並置」的「懸想示現」。「然而」以下,語氣一轉,時空拉回到現實,作者終於見到來人,原來「你有輕輕的哨音啊」,「你」是那麼地不在意被放逐邊陲的遭遇,還能夠瀟灑自若地吹著輕輕的哨音。
【小小的島】
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
那兒屬於熱帶,屬於青青的國度
淺沙上,老是棲息著五色的魚群
小鳥跳響在枝上,如琴鍵的起落
那兒的山崖都愛凝望,披垂著長藤如髮
那兒的草地都善等待,鋪綴著野花如果盤
那兒浴你的陽光是藍的,海風是綠的
則你的健康是鬱鬱的,愛情是徐徐的
雲的幽默與隱隱的雷笑
林叢的舞樂與冷冷的流歌
你住的那小小的島我難描繪
難繪那兒的午寐有輕輕的地震
如果,我去了,將帶著我的笛杖
那時我是牧童而你是小羊
要不,我去了,我便化做螢火蟲
以我的一生爲你點盞燈
此詩首節第一行「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我正思念」倒裝語法拉出序幕,「我正思念」在此具有和「猜測式」的「揣測提示語」相當的導引性質,第二行起「那兒…」以下都是「懸想示現」,島上的淺沙、五色的魚群、跳響枝頭的小鳥,都是跨越空間的懸想作用下,依次出現的景物。第二節繼續進行想像的深化描寫,從沙岸轉進島嶼的內陸,山崖、如髮的長藤、如果盤鋪綴著野花的草地…等等。末節「如果,我去了…」話鋒一轉,改採「預言示現」,想像來年自己親自前往尋訪那座島嶼時的情景,說自己將帶著笛杖,像個牧童四地出現在「你」的面前。
(四)「示現辭格混合運用」:時空的穿梭與交錯
在現代詩裡,適度地混合使用「追述」、「預言」、「懸想」等三種「示現」辭格,可以產生時空場景穿梭交錯的美感:透過「追述示現」進行「回憶式的倒敘」,把時空拉回到過去;或者經由「預言示現」進行「未來式的預言」,將時空前移到未來世界;或者以「懸想示現」帶出同一時間的另一段空間場景。這種「穿梭時空」的「示現」修辭手法,類似電影鏡頭的運鏡原理,可以隨時切換場景,進行過場轉位(轉位:transition),使得畫面跟隨作者的敘事,隨時作相應的轉換。
【旅程】
對我說 微溫的夕陽 如
懷孕的妻的吻 在去年
我們窮過 在許多友人家借了宿
可是 總得有個巢才行
在明春雪溶後 香椿芽兒那麽地
會短暫地被喜愛
而今年 我們沿著鐵道走
靠許多電杆木休息
(真像背標子)
擠揚旗柱熬更
(多想吃那複葉)
而先 病蟲害了的我們
在兩個城市之間
夕陽又照著了 可是 妻
妻
被黃昏的列車輾死了………咳。
就讓那嬰兒 像流星那麽
胎殞罷 別惦著姓氏 與乎存嗣
反正 大荒年以後 還要談戰爭
我不如仍去當傭兵
(我不如仍去當傭兵)
我曾夫過 父過 也幾乎走到過
愁予的這帖〈旅程〉,描寫國共內戰時,一對夫婦悲慘的流亡遭遇,詩裡兼用「追述示現」及「預言示現」,使得時空場景來回穿梭在「過去、現在和未來」。
第一節自「在去年」以下,以「去年」這個過去式的時間副詞作為「回憶提示語」,帶出去年流亡時的場景:「我們窮過 在許多友人家借了宿」,如此難堪的遭遇;隨即又以「在明春」這個未來式的時間副詞作為「預想提示語」,預言明年春天雪溶後,就會有個暫時的住所,以此安慰流亡生活裡的自己和妻子。
第二節從「而今年」以下,仍是追述今年稍早時的遭遇:「我們沿著鐵道走/靠許多電杆木休息……/妻/被黃昏的列車輾死」。
末節先是以「反正 大荒年以後 還要談戰爭/我不如仍去當傭兵」,「反正」以下那三行使用預言示現,預言大荒年以後,內戰將會持續,走投無路的自己不如面對現實,去當傭兵,糊一口飯度日。最後一句又拉回到過去的記憶,說自己曾經為人夫為人父,也差點喪命於荒年和戰爭裡。
【賦別】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
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
想你在梳理長髮或是整理濕了的外衣,
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
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
哎,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
這次我離開你,便不再想見你了,
念此際你已靜靜入睡。
留我們未完的一切,留給這世界,
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著,
而已是你底夢境了………
-----------節錄〈賦別〉
這帖〈賦別〉,詩人所處的是「現在的時間」,但由於交錯使用「追述示現」、「懸想示現」和「預言示現」,以致場景一分為三,「過去」、「現在」、「未來」不同的時空場景,在詩裡交會,出現兩條敘述主線:一條是作者目前身處的場景,即「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 / 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以及「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著」,另一條則是作者「推測」詩中的那個「你」目前「可能」的動靜和舉措,即「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在梳理長髮或是整理濕了的外衣」以及「已是你底夢境了」。
析分此詩,作者在首節第三句「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首先埋下「追述示現」的伏筆,並且在接下來的詩行中,給出了「念此際」、「想你」、「而已是你底」等具有「懸想」性質的「揣想提示語」,因而讀者可以從這些提示語找到作者使用「懸想示現」線索。「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哎,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這三行使用「預言示現」,說明詩裡的「我」正在風雨的歸程趕路,而這段歸程「可以預見」是相當漫長的一段路途。
末節「這次我離開你,便不再想見你了」又出現預言示現,說明此回分手,自己已然下定決心,此後不再相見,情緒表現得相當絕決。
次句「念此際你已靜靜入睡。」伴隨又一個「懸想示現」,空間場景又轉換到揣想「你此刻的動靜」,接著「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著,」時空又拉到現實的我,依然清醒地趕著歸程,「而已是你底夢境了…」最後再來一個「懸想示現」,空間場景又轉換到揣想「你此刻的動靜」,以此作為全詩收束,從懸想中的「你的夢境」裡徐徐淡出(fade out)。
作者巧妙地交錯使用「追述」、「預言」、「懸想」等三種「示現辭格」,使得「你我」的時空場景一再交替,出現類似電影鏡頭般,快速且頻繁的「鏡頭切換」,讀者腦海裡的畫面也隨著這些「揣想提示語」一再更迭。
附註:
【1】:參見《文心雕龍注釋》,周振甫注,〈神思地二十六〉第529頁,臺灣台北里仁書局84年5月版。此段經筆者改寫,以適合行文需要。
【2】:參見〈第十二章 示現〉一文,關於「示現」辭格的使用原則,作者黃慶萱,收錄《修辭學》第317頁,臺灣三民書局民國72年十月四版。
【3】:參見《修辭通鑑》,成偉均、唐仲揚、向宏業主編,該書將「示現辭格」的三種次元類型分別再作細分,「追述示現」分出「回想的示現」、「哀悼的示現」、「懷念的示現」、「神往的示現」、「披露的示現」五種;「預言示現」分出「判斷的示現」、「推測的示現」、「理想的示現」三種;「懸想示現」分出「設想的示現」、「幻想的示現」、「玄想的示現」、「暢想的示現」、「幻覺的示現」、「夢想的示現」六種,限於篇幅,僅按通說闡明「追述示現」、「預言示現」、「懸想示現」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