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網路文學社群/區漸漸勃發,紛紛躍上各種文學媒體的專輯,成為文學座談研討的焦點,文學界一時之間波濤四起風起雲湧,彷彿以往的創作環境將因網路的出現而被徹底顛覆掉。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網路文學社群的存在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就好像資訊傳播從報紙時代進入廣播時代,又從廣播時代進入電視時代,人們習慣了收聽廣播之後,報紙並沒有消失,習慣了收看電視之後,廣播也沒有消失,我們只是有了更多選擇,我們也許會在使用上對它們進行功能區分,吃早餐時看報紙、開車時聽廣播、晚上休閒時看電視、追求深層知識及心靈滌洗時讀書……。


所謂「文學社群」,是指以閱讀與寫作為共通興趣的自發性社群,「網路文學社群」,則是以網際網路為主要活動場域、以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為主要溝通形式的文學社群。這些網路文學社群展現了與傳統的文學社群(例如實體詩社、文學協會)不盡相同的型態,以實體詩社為例,許多以詩刊為陣地的實體詩社多在創作主張上訂定方向(如創世紀詩社、笠詩社),網路詩社群則否;互動模式上,網路詩社群的發表/閱讀媒介和互動場域一體兩面,不像實體詩社主要透過平面詩刊來進行作品交流,而另以實際會面來進行情感聯誼;組織結構方面,網路詩社群較實體詩社略為鬆散,雖然也有「網聚」的現象,但除了日常線上往來之外,比較少有組織規範下的額外活動,為數不少的網路文友仍安於隱身在網路ID之後,以其文學自我示人。


除了與傳統的文學社群有所不同,網路文學社群本身也各自有所差異,例如設有註冊門檻的站台與對所有人開放的站台相較,顯得封閉性較高,也因此更容易在站內製造出一種同為「局內人」的緊密情感。而形形色色的文學站,也可概分為專業站與個人站兩大類,專業站如「喜菡文學網」,設有留言版、磨詩區、投稿區、文學論壇、飆詩區、收藏區、國文課、專題區等,分類完整、資料豐富,網站架構有系統性的規劃;個人站如數量龐大的明日報個人新聞台,主要放置站長自己的作品,隨性許多,此種站台多強調個人風格。




網路文學社群的文化功能


網路文學社群至少有以下四大文化功能:


一、文學參與管道多元化


網路文學社群提供了一個新的文學參與空間,除了傳統的管道,如進入文學學院、平面媒體發表、參加文學獎、參與傳統的文學社群,在此之外,如今又多了網路文學社群一項選擇。


二、文學交往跨越時空藩籬


由於網路文學社群的出現,使得日常居住地域相去甚遠的文學愛好者可在線上進行文學交流與情感聯繫,往返速度比平面書信快了許多。如此的發展將有希望突破文學資源過度集中於台灣北部、台北文人圈獨大的不均衡現象。


三、培養個性化文學,創造新文風


當個人或小團體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取得常態性的網路發聲空間(許多網路文學社群平台乃免付費,如明日報個人新聞台),文學媒體便個人化了,文學創作也連帶地有更多個性化的可能,大眾文學媒體(如報紙副刊、實體出版)需承受一定的大眾讀者壓力,內容設定上自然有大眾口味的限制,網路文學社群不一定追求大眾化及商業化,在這樣的環境中寫作發表、吸取文學養分,其作品整體面貌長遠來講將較平面文學更多元多樣。


四、推廣文學文化


在平面媒體上的純文學空間逐漸萎縮的當下,報紙文學副刊、實體文學出版愈來愈大眾化,網路文學社群更會是培育文學參與人口的重要基地,尤其網路文學社群中的讀者角色可以輕易發聲,透過評論意見介入作品的生產過程,有助提高讀者的主動性,泯滅作者與讀者間的明確界線。




孕生文學的環境,從沙龍、文人咖啡館、小雜誌、文學社團流派、詩社到網路文學社群,一方面體現了文化差異,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歷史變革。文學社群作為文學制度的一環,與文學學院、大眾媒體、出版事業佔據著不同的結構位置,發揮了不同的功能。網路文學社群在台灣發展了約十年,有些在燃燒一時的熱情後迅即隕落或進入休眠狀態(尤里西斯文社、晨曦詩刊),有些隨著社群的年齡漸長,個人及群體的成績也開始醒目(我們這群詩妖、我們隱匿的馬戲班、楓情萬種文學網、文學創作者),有些在商業力量挹注資源之下,經營出穩定發展的讀者俱樂部(網戀LOVE POST、優秀文學網、野葡萄文學網),開花結果之餘,網路文學社群也面臨到一些或大或小的難題,如匿名攻擊、駭客入侵、論戰激情脫軌、社群參與由熱到冷、外界對社群污名化、商業體系的權力優勢……。




網路文學社群的結構模式


網路文學社群確實具備了一些不同於傳統創作環境的特質,但也有許多共通之處,以下分別從聚合動因、社群維繫、組織結構、社區變遷諸面向,探討網路文學社群的興起、經營與發展,引領讀者認識此一新興的文學社會現象。


一、聚合動因


從個體的角度來看,人們參與網路文學社群的動機不外乎:


1.追求作品的發表空間


2.追求與同好的互動空間


3.追求作品的存放空間


4.追求孕育新型態作品的空間


5.追求創作的動力


6.追求文學運動


在網路上發表作品比在傳統平面媒體上發表作品更為自由、快速,尤其網路還兼具互動、儲存等功能,這種互動可以跨越時空、不必同步上線,十分方便而且低成本。另外,此種新文化環境的生成帶給人一種想像:「我們可以在此創造新的文學作品、開啟新的文學運動」,蘇紹連等人的超文本網路詩實驗便是一個絕佳的實踐例證。


從社群的角度來看,集結對文學創作有興趣的人口乃各個網路文學社群共同的聚合動因,所謂「同類相聚」,當人們因志趣相投、生活風格相近而相遇,從而想要擁有一個更固定、更長久的交流機制,社群於焉形成,這裡所指的交流,有創作和資訊分享,亦有情感互動。有些網路文學社群在此之外,還有更積極的企圖,企圖培養創作者(如「田寮別業」BBS藝文專業站)、推廣文學(如吹鼓吹詩論壇),有些甚至以社群名義辦理小型文學獎來促成這兩個目標(如「喜菡文學網」和「楓情萬種文學網」)。


二、社群維繫


社群「認同基礎」與社群「聚合動因」息息相關,聚合的原由可能涉及一些機遇性的因素,認同基礎則是社群能否長久維繫的大關鍵。筆者曾對網路詩社群成員進行焦點團體訪談(註),透過「什麼樣的台是您比較會去造訪的?您比較希望跟什麼樣的人互動?您比較美好的互動經驗為何?」來探尋網路文學社群的認同基礎,根據受訪者回答,可歸納出四種認同基礎:認同高檔文學素質、認同優質台長(管理人)風格、認同某種共通觀念、認同某種互動氛圍。


無論是個人台(版)式的小型文學社群或由一群個人台架構出的文學社群網絡,「高檔文學素質」、「優質台長風格」、「理念實踐」以及「特定互動氛圍的維繫」,關乎社群人口的去留。以田寮別業詩版群為例,不少社群成員感受到人口流失的問題,其始因涉及WWW詩社群的「吸人」效應,一些版主及讀者分力參與其他網路文學社群之後,使得田寮原有的發表盛況及互動氛圍減弱,此時當新進者踏入田寮,將感受不到高峰期的熱力,對其吸引力自然微弱。


當社群「變樣」,其他未「轉檯」的舊成員面臨到一個抉擇:放任社群陷入冰原期危機,或者用更大力氣耕耘之,透過一些理念鼓吹或活動推行來重塑社群意識,幫助社群邁向另一個成長階段。


三、組織結構


關於網路文學社群是否應該組織化,不同社群成員有不同看法。一個社群不可能完全沒有組織,只是在組織化程度上有所差別,組織化程度愈高,愈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及目標,社群事務的份量便較高。


當社群管理者具備了「團隊」規模,則該社群往往有較細密的職能規劃,並需要一組人來營運執行,如此社群組織化程度便較高,「吹鼓吹詩論壇」、「喜菡文學網」和「楓情萬種文學網」即屬於此類社群。但是組織化卻可能讓部分成員感覺受到束縛,此類成員往往社群意識較低。其實加強組織化後所帶來的重擔,主要還是落在社群管理人身上,他們需要花更多時間執行社群職能規劃、進行一些例行互動,犧牲掉部分個人創作與隨性互動的時間。


四、社群變遷


社群一旦形成,便開始其社群發展歷程,社群變遷可概分為「正向變遷」與「負向變遷」兩種。正向的社群變遷如:


1.社群成員文學成績成長


2.社群平台設施改善


3.社群知名度提昇


4.社群意識提昇


5.社群言談素質提昇。


負向的社群變遷往往由社群問題造成,歸納起來,網路文學社群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1.匿名攻擊


2.論戰激情脫軌


3.商業體系的權力優勢


4.外界對社群污名化


5.社群管理權力的濫用


6.社群參與由熱到冷


7.線下聚合不易


8.組織化程度提昇有限


9.社群發展資源匱乏


10.駭客入侵。


匿名攻擊、論戰激情脫軌是缺乏社群互動倫理導致的結果,嚴重時會惡化社群互動環境。商業體系的權力優勢是社群平台非自行建置的社群特別容易面臨的問題,有時會壓抑社群發展的自主性。外界對社群污名化,主要源自實體文學社群或平面媒體的誤解。社群管理權力的濫用,是極難防範的社群問題,只能盼擁權者自重,否則搞壞了社群名聲,最後將使得網友對此社群敬而遠之。社群參與由熱到冷,往往會導致社群人口流失。線下聚合可加強社群凝聚力,不過時空隔閡、時間協調是一大問題。組織化可加強社群整合,但人力等資源是一大問題。社群發展經常面臨人力、財力與技術資源上的匱乏。駭客入侵,嚴重時會癱瘓整個社群平台,甚至導致資料流失。


網路有其多功能及方便性,卻也有其特殊的問題。以上諸種社群問題,有些彼此高度關聯,例如要對付駭客入侵,社群必須要有強而有力的網路技術支援,而若要提昇組織化程度,則往往必須投注更大的管理人力。另外,以上所列的問題並不具備普遍性,例如有些社群並未把線下聚合及提昇組織化程度視為重要目標,當然就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




文學社群的發展繫乎成員參與態度


網路文學社群的面貌質地如何,關鍵在於它如何被經營,除了努力匯聚高檔文學作品之外,優質台長風格、特定互動氛圍的營造也是不可乎忽略的。互動及書寫的平台條件是否「豪華」倒不是影響網路文學社群優劣的最重要因素,因為即使是有官方資助的文學網站,也曾發生疏於管理而導致部分功能荒廢的狀況,所以,不論平台是自行架設或是免費提供,社群的管理者及參與者皆可竭盡一己之力、思索發揮該平台最大潛能,持續投入、熱情維繫才是長命仙丹。


在網路化時代,建立一個社群的經濟成本極低,有些平台甚至是免費提供的,只需去註冊申請即可。不過,經營一個社群並未因此變得輕鬆容易起來,文學社群的聚合經常是一開始各方同好蜂擁而至,然而一旦熱情消退,成員四散的速度也快,僅存的幾位核心成員,支持其走下去的,往往是當初一份對文學的信念與理想。要維繫一個文學社群,你必須投入它、提昇它,那需要的是堅持、努力甚至是犧牲,這道理,我們早就從辦詩社、編詩刊的前輩們身上看到了。




【註】見2003年春季號《創世紀詩雜誌》134期上刊登的「網路詩社區的參與經驗—數位世代詩人小談」紀錄,未經刪節的訪談全文收錄於「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兔牙小熊詩磨坊(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erato/index.html)。




(本文已徵求作者同意,由喜菡代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