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吳瀛濤詩中的兩種空間意涵:海與角落

一、前言

  吳瀛濤是「笠詩社」的一員,由於戰後即能自如的地運用中文寫作,因此相對於其它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而言,其詩句比較散文化,較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思,但其詩作也因此少了些許詩意。本文以《吳瀛濤詩集》為討論的範圍,發現吳瀛濤詩作中不少有關於「海」與「巷子」的意象,而這二個空間上的意象或多或少地透露了詩人獨特的生命的感動,體現詩人不同生命層次的充實。以下將深入吳瀛濤的詩作,分別探析吳瀛濤詩作中「海」與「巷子」其中的意涵,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空間感裡,詩人於詩作中展現了什麼樣的思考與情懷。

二、海的意象

  海,是詩人吳瀛濤在其詩作中常常出現的意象,對於海,吳瀛濤總是不吝地在詩作中表現出讚嘆之聲,喜愛之情溢於言表,甚至詩人年輕時出版過一本散文集《海》,以表達他對海的感受。在<海五章>之五,我們可以清楚地捕捉詩人對於海的欣慕:「終於來到海/好久沒有來過呀/想起了那本用散文寫的「海」/已不能再寫像那樣的啦/那時候還年青/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海/如此浩大,簡直是宇宙本身/看天空也要來海看呀/會把人間忘記/忘記掉也好/祗有海啦/夜也好/住夜來寫詩/不寫詩也好呀/祗要聽聽海音就好/看不見也好,祗要看看就好/總是已來了海啦/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來/說起來還是海好呀」 。詩人觀海,看的並非完全是海景本身,在欣賞海景之餘,真正能讓詩人感動的,是觀海的過程。面對海的浩大,詩人相對地變得渺小,如在<海五章>之二中,詩人如是說:


與天合一
這蔚藍的世界

波浪與浮雲
貝殼與星月
及一粒沙的我

  詩人不但自覺渺小,更成為海的一份子,成為海灘中的一粒沙。在面對浩瀚的自然時,人們雖然會自覺渺小,然而卻因為謙卑的心態,我們更能夠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自我的存在與認同,因此,即使是「一粒沙的我」,也有其自我的地位,因為那一粒沙並非其它,而是「我」;那一粒沙的存在證明了詩人的存在。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真意識到微不足道的自我,我們就會產生龐然巨大的意識。於是,我們就被帶回到我們浩然擴充中的存有的自然活動裡」 。我們回到<海五章>之五,詩人觀海有其放鬆心情的目的,面對著自然大海,世間的俗物自然不再提及也不再想起,所以詩人說「會把人間忘記」,忘記人間種種的紛擾,使其令詩人回歸至一純粹的狀態,這樣純粹的狀態甚至可以回溯至初生時的靜默,在母親的身體裡,一個屬於自己私密空間的回憶。海,於是成為詩人精神的原鄉,如同<詩的短章十二章>之一說:「人生似海/海又似鄉愁/因而聆聽吧/你將會聽到隱隱傳來的鄉愁的潮音」 。這裡的「鄉」並非出生之地,或現實生活中的家屋、生存的環境等等,而是精神上的歸屬與認同。這首小詩將人生比喻成海,又將海比喻成鄉愁,要人們仔細聆聽自我生命之潮音,鄉愁的潮音。這是詩人將自我投射到海的本體裡,以達成物我合一的想像,如同海就在詩人的體內,在觀海的同時,也在觀看著自己;聆聽潮音,同時也是在聆聽自我內心深處的告白。「透過私密空間與世界空間的『浩瀚感』,這兩種空間相互和諧共鳴。當人類巨大的孤寂越趨加深,這兩種浩瀚感便相互接觸、變得相似」 。我們再來看<詩的短章>之九,貝殼:「貝殼,海的耳朶/貝殼,海的回音/在海灘上拾起那海的回音/拾起那遠遠遠遠的鄉愁」 ;而在<海的微笑>的第二段詩人又說:「在你那金黃的沙灘,我永遠是一忠實的貝殼」。詩人將自己比喻成海的忠實的貝殼,對於海的鄉愁的想像,是較直接的連結,將自身的情感付予貝殼,而貝殼對海的鄉愁就如同詩人對海的傾戀。因此,「海」對於詩人而言,不再只是外在的景物,而是在更深沉的感受中,隱然成為詩人的歸屬,是最初也是最終,是鄉愁亦是長眠之地。我們來看<海邊二章>之二,海墓:

海邊有一塊墓地
墓邊是一片沙丘
沙丘蔓生雜蕪的野草
野草顫搖於瑟瑟的風中

鄉愁的風吹自海那邊
帶來遙遠的潮濕,帶來飄零的行雲
一葉浮舟消失於漫渺的海角
劃破虛空,海鳥長鳴

這海邊墓地的寥寂
我常到這裡徘徊
被莫名的懷念引領

那墓碑的字跡已模糊了
且被荒草與風沙埋沒
………………

  鄉愁是對於記憶中家園的一切事物一無所知而產生的痛苦與愁緒,那是一種回歸的渴望。在<海墓>一詩裡,以墓地想像鄉愁是此詩中的反差所在,我們所謂「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死後的墓地應是我們最後的安居之所,最後的家鄉,又為何有鄉愁呢?其實詩人所想的是與海同一,因此孤立於沙丘上的墓由於無法回歸海裡,因而產生了對於海的鄉愁。但另一個問題是,墓地如何產生鄉愁呢,它僅僅是一處墓地啊,它沒有思緒,它的鄉愁從何而來?在這裡,詩人藉著海風,替墓地下的死者將鄉愁帶來,此外,這遠方吹來的風也符合了鄉愁的意象。能解鄉愁的,是遠方捎來的消息,如今捎來的消息卻因為風的性質的緣故,反而顯得無消無息,更憑添愁悵之感。此詩雖然沒有點出是誰之墓,但我們可以從「這海邊墓地的寥寂/我常到這裡徘徊/被莫名的懷念引領」這段看出詩人內心情感的自我投射,欲終老於此的懷想。
  海,除了是詩人精神的家園之外,詩人更進一步地讚嘆海的風貌與存在,它在這脫離了之前所講的「與海合一」,而是將它看作是一個心所敬仰的對象,我們來看這首<海的微笑>:

一年一次的海信又到
帶來海的潮音
帶來海的邀請
我點點頭,微笑著

我當然樂於應邀,去加你這一年將更盛大的海會
海!你比往年還會更壯大,還會更光耀
我仍樂於聽你七海的故事
在你那金黃的沙灘,我永遠是一個忠實的貝殼

啊,海!你總是那樣地安祥
你總是那樣地微笑著
對我這無知的小孩
你總是那樣地親善和諧,又那樣地遼濶無邊

你的盛會是聚集了宇宙的精華
白天陽和夜晚的星月
波浪會奏出崇高的交響樂,海鳥會合唱
雲伴你飄舞在碧藍的天空

你微笑著
你藍色的微笑魅盡了我
你的微笑是多麼完美
你的存在就是神的存在

  第一段與第二段寫詩人因受海的邀請而去參與一年一度的盛會,在盛會中詩人自謙是忠實的貝殼,永遠地樂於傾聽海的故事。詩人會去海邊與其說是受到海的邀請,不如說是詩人聽見了自己內心的渴望,因為想看海,而才去海邊。在這裡有兩種位置的差異,受到海的邀請是一被動的位置,而自己想去是一主動的位置。將主動的位置轉位成被動的位置除了為整首詩多了故事性外,亦給了海一個與自己相對的位置,將它擬人化,這樣海便能與詩人互動對話,海彷彿有了人格特質、有表情可以微笑。第三段寫的是盛會的景像與內容,第四段將海的地位推崇至神的位格,詩人以「完美的微笑」描述海的無暇,而最後一句「你的存在就是神的存在」,將詩人敬仰的心拉到最高,是這首詩最重要的一句。而前面如「壯大」、「光耀」、「我這無知的小孩」、「聚集了宇宙的精華」等形容詞句在最後一句道出時,更顯得「壯大」與「光耀」,亦與最後一句做了相互的呼應。「海的存在就是神的存在」,但何嘗不是詩人的存在。當海與詩人內心物我合一時,追尋海的過程也就等同於是詩人追尋自我存在的過程。在<我向海走過去>中,詩人是這麼形容的:

「我是誰
是在什麼地方
是在做什麼
又為什麼……………」

森林裡一連串孤獨的反問
一再地不能肯定
不能滿足於自己
更不能茍安於世界的謊言

於是,踏入原始的森林
我是天真的孩子
也是閱歷風霜的老人
每在森林的獨步,海音回響著

我是走向那海那邊的人
海浪起伏,海澎湃
海將會給我唯一的回答
啊,走過森林,我向海走過去

  與其說是海會給詩人一連串問題的答案,倒不如說是詩人藉由回到生命的原點,以尋求自我之所以存在、又為何存在的意義。向海走去,其實是向自己的回憶,自己的純真、純粹走去。詩人由於已無法容忍充斥於世界的各種謊言,世間種種的虛偽已令詩人的生命扭曲變形,不再是天真的孩子,人性的光輝在詩人的眼中逐漸黯淡,在閱歷人世社會的風霜後,世故的性格無法得到深處自我的認同,於是詩人放下一切,「踏入原始的森林」,向海走過去。詩人追尋自我存在的路程是回溯生命本質的過程,他進入「原始」,成為「天真的孩子」,向海走過去也就是向詩人自我私密的空間走過去,而這一私密的空間的想像彷彿就是母親的子宮,詩人以海隱喻,以海作為精神的家園,那投入海的懷想就如同是回到母親懷抱的溫暖,在四周都是羊水的腹腔中,沒有世事的紛擾,沒有虛假的面孔,面對的只有自己,那裡,是詩人所欲找尋生命純粹的盡頭,亦是生命的起源,如同詩人在<大海>中所說:「大海/創生與埋葬的廣大境域」 。詩人從原點而來,向原點而去。在那裡,「我是誰」的問題不再是個問題,因為無法定位的自我已來到一處安居之所,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形容詞來形容此處:庇護地、避風港、棲息地、落腳處、藏身之所等等。透過場所的定位,自我的存在感不再迷失,「海」對於詩人而言便是這樣的一處地方,如同一處遼闊的家屋,顯立在詩人的心靈之前,詩人的存有因這遼濶的家屋而開放。

三、角落的意象

  巷子是詩人詩作中另一個常出現的意象,它不同於海的那種浩瀚的私密感,相反地,它給人的感覺是狹仄的、暗淡的、所有老舊的事物皆發生於此,但這並不意味著巷子是「死」的,它反而是一處誔生之所,時光的流在此特別緩慢,甚至是停頓。由於詩人的童年之火照亮了巷子的每一處角落,使得每個角落都因那火炬的遊走而留下了痕跡,回憶由此而生。小巷,是城市的角落,是詩人童年時的遊樂場,當詩人成年後又回到這裡時,小巷它依然靜靜地在那上演著詩人童年的點滴,「在角落裡,我們不會自言自語。當我們回憶起在自己的角落所度過的時光,所記得的是一片寂靜,連思慮也沈寂下來的寂靜」 。詩人在<小巷>中是這麼回憶的:

回來故鄉,沿著古舊小巷走
我童年的朋友喲!你還是以前一樣
一樣的明朗,一樣的活潑快樂
和你一起走,我會忘記了在外奔忙的歲月

懷念的黃昏也為我帶來了甘美的回憶
當我走到家裡附近
記起昔日隣居少女的名字和她可愛的容姿
此刻,夜燈仍點亮在那小小的窗邊

啊,久違的朋友喲!
你還記不記得小時候的故事
我們一群頑童整天玩得多麼痛快
在這一條古老的小巷裡

  這城市的角落收藏著詩人童年的記憶,它是詩人童年回憶的珠寶盒,只要走進那角落、那巷子,珠寶盒中的音樂便接續著舊日的時光悠然響起。所有不在場的人物都活了起來,童年的朋友、鄰居的少女,在詩人的召喚下一個一個地現身於前,「角落成了回憶的衣櫃。跨過無數個委諸塵土的零碎用物所搭就的、低微的紊亂門檻,這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瑣物安置了過往。使得這個凝煉的靜定感與朝向已消逝世界啓航的旅程相連結」 。曾經熟悉的空間,這條古老的小巷,成了詩人記憶的居所,裡頭所有的東西連結著往日的童年回憶,不論是一草一木或是一磚一瓦,甚至是小巷中的黃昏的光影,皆在小巷的靜定之中塵封著童年的快樂時光,而那是詩人存在過的證明。
  快樂的時光畢竟已成為過去,當詩人在這被遺忘的墮落揀拾過往的回憶時,也不免帶上淡淡的愁嘆,尤其回憶當中若有過一段難忘的少年情愫時,更是如此,在那<遺忘的角落>中有著深刻的美好時光:

沿著一條塞滿垃圾堆的水溝,有一條很少有人走的
 小巷
那一帶被遺忘的角落,祇有天空還是那樣青藍
我却自小喜愛那條小巷古老的風景

那邊有一家異國情調的破落的古屋
據說那是幾十年前外國人住過的洋樓,當時那一帶
 因靠近河邊,常有外國商船出入
後來河床淤塞,隨歲月的遷移,這一家洋樓遂成為
 歷史的陳跡
且多年來任其荒廢,竟變成貧民的住家

記得少年時候,那家破舊的洋樓門口
常看見一個皮膚淺黑的貧家少女
她略帶憂愁的臉不知怎地至今難忘
或許是由於一抹淡淡的戀情

二十多年啦,當我有一天再去那一帶散步
那間破舊的洋還在,也有一個容貌很像昔日少女
 的女人在那門口
她詫異地看我好久……
──自從那次,我再也沒有去過那邊

  或許是靦腆,或許是尷尬,在面對昔日的記憶時,詩人選擇了迴避,只因為一個彷彿當年的她將詩人舊時的回憶酸澀湧上心頭,一種不知所措的心情,令詩人不再回到自小喜愛的那條小巷。
  巷子的意象除了是詩人召喚往日的時光連結外,在其詩作中,巷子通常被詩人看做是倉白的、破陋的、孤獨的、冰冷的、荒涼的,在熱鬧的城市裡,它靜靜地隱匿其中,不為人所熟知,不被人所歌誦,如同一處被遺棄的角落般,在<街巷>中:

像病了那樣蒼白的
歲月裡有那麼樣一條荒涼的街巷

在那冷暗的街巷
盡是疲倦於生活的人

那是一塊被遺忘的角落
那是一片世紀末的荒地

  處於都市中的街巷,與鬧區成為對比,在街巷中「盡是疲倦於生活的人」,詩人以灰色的筆調描敘街巷的特色,「那是一塊被遺忘的角落」、「一片世紀末的荒地」,這裡的街巷不同於詩人童年時遊樂時的場所,它沒有詩人的回憶,詩人以旁觀者的角度來感受它,這樣的視角有別於之前的<小巷>與<被遺忘的角落>。<小巷>與<被遺忘的角落>中,巷子是詩人童年活動的天地,對於年少的詩人而言,這個空間感是他大多數感知經驗的來源,於是,童年時遊樂巷子就詩人而言是他小生命中的小天地,在小巷裡,詩人掌握這空間中的每一處密祕,「在許多層面上,一個『真實經驗』(vénu)中的角落傾向於拒絕、抑制以及隱藏生命的活動,因此角落成為天地(Univers)一個否定」 。相對於城市中心的繁華,小巷在詩人筆下所顯現出來蒼白、荒涼、冷暗、疲倦、被遺忘,皆成了商業都市的反動語詞,就像角落是天地的一個否定,詩人筆下的小巷,也是對於商業化都市的一個否定。在<陋巷斷唱>中:「冬日低罩/陋巷裡,貧困的詩章/在那北風刮吹的地涯/正有一隻彷徨的獸」 。詩人提醒人們,在多金的商業都市裡,貧困的陋巷於冬日正受北風的攻擊,與工商都市相比,小巷中的天地看似處於較低的位階,是都市的邊緣地帶,詩人寫出小巷的特質以做為對於以城市為中心的天地的反動潛能。我們再看另一首<陋巷>:

奇兀地
有時候,感情會高昂

那時候
總是一個人徘徊於寥寂的陋巷

每一個角落
都像往昔一樣

騎樓坍塌
樓梯倒斜

憂鬱的少女
塗泥巴的頑童

夜來了
孤獨的人走向陌生的巷底

那邊
一塊石冰冷地被濃霧閉蓋

且在深處
一朶火紅的花驀地開綻
奇兀地
有時候,感情會高昂

那時候
總是一個人徘徊於寥寂的陋巷

每一個角落
都像往昔一樣

騎樓坍塌
樓梯倒斜

憂鬱的少女
塗泥巴的頑童

夜來了
孤獨的人走向陌生的巷底

那邊
一塊石冰冷地被濃霧閉蓋

且在深處
一朶火紅的花驀地開綻

  詩人對小巷的喜愛,在此又得到印證,否則又何必在情緒高昂時徘徊於「寥寂的陋巷」!此詩之特別之處在於,詩人除了描寫小巷的破陋、寥寂、孤獨外,他在小巷的深處有了新的發現:「一朶火紅的花驀地開綻」,這朶火紅的花在這首詩中格外地重要,它顯現了詩人對小巷的印象與情感不再是負面的,而是在巷中之巷,巷中深處發現了另一種生命的美,這是正面的體悟。小巷不再如路人匆匆一瞥而得的負面印象,詩人替我們找到小巷真正存有的價值,一種必須停下腳步,靜下心來深入探求的存有之美。開綻的花不是只有城市裡的花店、花市中才能見得,其實開在小巷深處的火紅的花,更令人驚豔,更令人覺得「那才是花」。小巷中的花,無人悉心照顧,無人理會,它兀自默默地開綻著,於是,這裡火紅的花在詩中有第二層的意涵,它代表著小巷居民的生命力,他們於城市的邊緣角落中努力地生存著,那是一種生命堅靭之美,相對於沈溺在名利以及各名牌符號的都市人,純樸簡陋的小巷或許令他們看不上眼,但這卻是詩人童年的天地,實踐存有的場所,生命的意義在此實現,雖然堅苦,也不受注目,但小巷回饋給詩人的卻是更為充實的生命的飽滿。

四、結語

  「海」帶給詩人的,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生命的終點。它是精神的原鄉,而詩人所期望的則是在這精神的家園中落葉歸根;而那遺忘的角落,「小巷」,則是詩人現實生活中童年回憶的居所,在巷子裡,詩人找回過往的自己,那是一種單純的快樂,在那裡,雖然地處於城市之中,時空卻相異於熱鬧的都市中心,沒有城市的喧擾,小巷就靜靜地等待著詩人的回歸,回歸到他童年最熟悉的地方,詩人童年的天地。「海」與「小巷」看似無關的兩個意象,其實與詩人的生活哲學有著相同的連結,那就是「純粹」。「小巷」是詩人童年時生命的單純的展演,而「海」則是詩人成年後逃離城市另尋的一處單純。它們各自象徵著詩人不同時期對於生命意義的演繹,不論是在小巷中懷想的過去、發現的花朶;或是在海邊成為貝殼,做海忠實的僕人,詩人各自在這二者中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而他也似乎感覺到了什麼,並以詩的語言將它記錄下來,即使他也知道那是無法用言語說得清的。就像詩人在<海邊即吟九章>之三所言:「來海邊,我突然變成啞者/言語被波浪掠奪,不再回來」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