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using the Figure in the Text: Black Performance / White Audience
裴新(Cindy Patton)教授是個國際知名的學者,她研究的關注點在於同性戀論述、女性主義、以及包括弱勢族群在內的文化研究。今年受中央大學之邀擔任客座教授半年,並中央大學開授「同性戀論述」課程,許多其他院校的學生也聞名而來,使得修課的學生人數多達十多位。無法到中央聆聽裴新教授授課的同學,並不會「怨嘆」,因為裴新教授在台期間有一系列的巡迴演講活動,其中的一場就是由本校比較文學所主辦,於十一月十一日早上在舉行,與會教師與同學約達六十人,場面十分熱絡。
此次裴新教授演講的題目為〈Refusing the Figure in the Text: Black Performance / White Audience〉。演講一開始她就先說明她目前的研究重點,乃是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文化中的身份認同問題,她所要研究的是這些身份的在歷史和社會層面上的特殊意義,整個研究計劃的分析對象是1947至1951年期間在美國上映的一系列與黑人相關之電影。此次演講中,裴新教授就以其中一部電影為分析文本,電影名為Pinky,是一部記載女主角Pinky如何徘徊在白人與黑人的世界,有趣的是Pinky這個黑女人的角色是由白人演員Jeanne Crain扮演的。劇情安排Pinky到北方與白人Tom相戀,Tom一直無法看清Pinky是個黑人,可見人身份的浮動。後來Pinky照顧一位已將垂死的白女人,這個白女人與其祖母共同住在一起,形成一個由兩種種族的女人共同組成的一個「無男人」家庭。因為這位白女人死後將所有財產遺留給Pinky,因此,在片中又出現一場白人和黑人在法院上的公然對勢。
在分析這部電影時,裴新教授非常有條理地引進李歐塔(Loytard)的「衍異理論」(differend),並下結論認為文類就像人的身份一樣,並不是固定的,而是被社會建構起來的。性別認同和種族認同本身都是不穩定的。這種建構之說就是批判本質中心論,認為採取某些特定形式的身份認同已是不合所需。人們的身份是不斷地轉變的,而裴新教授也提出後殖民理論家Homi Bhabha的「刺激閾地帶」(liminal space),以呈現身份轉換的現象,即指舊的身份轉至新的身份時的中間過程,就是身份瓦解與重組的過程。
藉以談論身份的不穩定性以及新舊身份的轉換,裴新教授並指出文類的轉換過程也是同樣的情形。她以黑人的的藍調歌曲為例,當初藍調歌曲所傳送的黑人有異於白人的特殊身份認定,然而,後來由於藍調後來也是由白人演唱,並在白人的時間內(White Time)演唱,藍調漸漸無法完全表達黑人的身份,於是黑人想尋找另一種文類表達黑人特有的文化與生活經驗,然後就有Rap的產生,即使如此,當黑人想以Rap表現黑人特有的文化、生活經驗時,白人觀眾仍然無法瞭解其中的含意,而且也逐漸有不少白人開始唱Rap。可見文類也是因為如此而有所替換,扭轉一個文類再開啟另一個文類。所以,即使是自傳體,其逼真性仍是可被質疑的,自傳體所傳達的身份認同也是被社會建構,沒有中心的,最主要是要抗拒固定的自傳文類。裴新教授的演講內容十分充實,分析的技巧犀利,使用理論時更有詳盡的解說,經由她的分析與介紹,不但可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讓學生學習到如何適當地運用理論分析文本。與會學生都深覺得收穫豐富。
-by Gillian Feng
http://www.complit.fju.edu.tw/activity/ ... rd-2-1.htm
裴新(Cindy Patton)教授是個國際知名的學者,她研究的關注點在於同性戀論述、女性主義、以及包括弱勢族群在內的文化研究。今年受中央大學之邀擔任客座教授半年,並中央大學開授「同性戀論述」課程,許多其他院校的學生也聞名而來,使得修課的學生人數多達十多位。無法到中央聆聽裴新教授授課的同學,並不會「怨嘆」,因為裴新教授在台期間有一系列的巡迴演講活動,其中的一場就是由本校比較文學所主辦,於十一月十一日早上在舉行,與會教師與同學約達六十人,場面十分熱絡。
此次裴新教授演講的題目為〈Refusing the Figure in the Text: Black Performance / White Audience〉。演講一開始她就先說明她目前的研究重點,乃是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文化中的身份認同問題,她所要研究的是這些身份的在歷史和社會層面上的特殊意義,整個研究計劃的分析對象是1947至1951年期間在美國上映的一系列與黑人相關之電影。此次演講中,裴新教授就以其中一部電影為分析文本,電影名為Pinky,是一部記載女主角Pinky如何徘徊在白人與黑人的世界,有趣的是Pinky這個黑女人的角色是由白人演員Jeanne Crain扮演的。劇情安排Pinky到北方與白人Tom相戀,Tom一直無法看清Pinky是個黑人,可見人身份的浮動。後來Pinky照顧一位已將垂死的白女人,這個白女人與其祖母共同住在一起,形成一個由兩種種族的女人共同組成的一個「無男人」家庭。因為這位白女人死後將所有財產遺留給Pinky,因此,在片中又出現一場白人和黑人在法院上的公然對勢。
在分析這部電影時,裴新教授非常有條理地引進李歐塔(Loytard)的「衍異理論」(differend),並下結論認為文類就像人的身份一樣,並不是固定的,而是被社會建構起來的。性別認同和種族認同本身都是不穩定的。這種建構之說就是批判本質中心論,認為採取某些特定形式的身份認同已是不合所需。人們的身份是不斷地轉變的,而裴新教授也提出後殖民理論家Homi Bhabha的「刺激閾地帶」(liminal space),以呈現身份轉換的現象,即指舊的身份轉至新的身份時的中間過程,就是身份瓦解與重組的過程。
藉以談論身份的不穩定性以及新舊身份的轉換,裴新教授並指出文類的轉換過程也是同樣的情形。她以黑人的的藍調歌曲為例,當初藍調歌曲所傳送的黑人有異於白人的特殊身份認定,然而,後來由於藍調後來也是由白人演唱,並在白人的時間內(White Time)演唱,藍調漸漸無法完全表達黑人的身份,於是黑人想尋找另一種文類表達黑人特有的文化與生活經驗,然後就有Rap的產生,即使如此,當黑人想以Rap表現黑人特有的文化、生活經驗時,白人觀眾仍然無法瞭解其中的含意,而且也逐漸有不少白人開始唱Rap。可見文類也是因為如此而有所替換,扭轉一個文類再開啟另一個文類。所以,即使是自傳體,其逼真性仍是可被質疑的,自傳體所傳達的身份認同也是被社會建構,沒有中心的,最主要是要抗拒固定的自傳文類。裴新教授的演講內容十分充實,分析的技巧犀利,使用理論時更有詳盡的解說,經由她的分析與介紹,不但可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讓學生學習到如何適當地運用理論分析文本。與會學生都深覺得收穫豐富。
-by Gillian Feng
http://www.complit.fju.edu.tw/activity/ ... rd-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