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的社會實踐

時間:3/5-4/16(每週六)14:00-17:00 費用:免費
地點:紫藤廬(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電話:23637375
主辦:紫藤文化協會、婦女新知基金會
徵求論壇義工:活動協調、資料整理
聯絡人:黃粱 0928515565 copper.msa@msa.hinet.net


  從一九八○年代算起,有組織的婦女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已超過二十年。至今,許多古老的命題仍有待繼續努力,不少新興議題又不斷冒出。而歷經解嚴與政黨輪替之後的台灣,也正一步步朝往現代公民社會的目標邁進,性別平等當然是其中一個基本核心價值。二、三十年來,作為主要社會改革力量的其中一環,婦女運動或女性主義,到底發揮了多大的影響力?達成了什麼改變?她又如何能被多元普遍地實踐?本系列講座試圖從六個不同面向進行回顧、檢討與前瞻。

第一場【女性主流化-女性參政的歷史反思】

時間:3/5(六)14:00-17:00
主持人:黃長玲 (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引言人:李元貞 (國策顧問)、顧燕翎 (台北市政府顧問)、楊芳婉 (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理事)、張晉芬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自1995年聯合國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提出「性別主流化」的行動綱領後,許多國家不僅在政策上重視性別議題,在國家體制上也有相應的調整,使得性別平權的價值得以實現。回顧婦女參政的歷史過程,女性從實踐公民權到影響國家政策,乃至於改變國家體制,在每一個階段都遭遇不同的挑戰。「性別主流化」的概念及其實踐,既是婦女運動的成果,也是婦女運動所面臨的新挑戰。

  作為一個新興的民主國家,台灣持續的在各方面進行體制的改造與選擇,這些改造與選擇是否能使台灣向性別平權邁進,仍然是婦運參與者的重要關懷。在婦運發展超過二十年後的今天,對於過往經驗的回顧及對於未來發展的展望,可以使婦運參與者持續的思考平等與差異,性別與權力,以及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第二場【全球化與性/別流動-再思差異政治與多元文化】

時間:3/12(六)14:00-17:00
主持人:孫瑞穗(台灣大學地理系博士後研究、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
引言人:藍佩嘉(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夏曉鵑(世新大學社發所副教授)、游美惠(師大性別教育研所所長)、廖元豪(政大法律系教授)

 近三十年來的資本全球化不僅帶動了資本的跨國流動,也直接促成了資訊與勞動人口的越界移動。台灣作為東亞四小龍之一,在累積了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之後,九十年代以來漸漸變成東南亞勞動力的輸入國,以及中國大陸等地區婚姻移民的移入國。女性勞動力在這股龐大的人口流動過程中顯然為數眾多。原本根植於土地和國族內的龐大底層勞動力為了找工作求溫飽,被迫跨國越界地從此國到彼國謀生,不但引發了輸出國當地社會的家庭與再生產危機,也間接造成了輸入國當地社會性別與家庭結構的重組。

「菲傭」、「大陸新娘」、「印尼新娘」、「越南新娘」…等等帶有污名的社會身份逐漸在台灣底層蔓延開來,家庭暴力,階級歧視,甚至新的種族歧視也層出不窮。以上種種建立在舊價值觀上的新性/別歧視逐漸挑戰著台灣婦女運動過去辛苦建立起來的個人自主權與性/別平等觀。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這個新經濟條件帶來的社會巨變,以深刻再思未來如何面對新的差異政治與多元文化。

第三場【性解放與愛無能-家庭,婚姻,以及親密關係的大轉變】

時間:3/19(六)14:00-17:00
主持人:范雲(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助研究員、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
引言人:成令方(高醫性別所所長)、林淑蓉(清華人類學教授)、胡淑雯(媒體工作者,婦女新知董事)

 「性解放」過時了嗎?這個曾經在九○年代引領風騷的婦運重要口號,的確帶領台灣社會打破處女情節,衝撞了社會片面嚴苛的道德標準;然而,十年走過,當情人節的媒體報導不再是濃濃情意的鮮花巧克力,而是火辣辣的賓館性愛輔助設施時,這個社會還需要「性解放」這個口號嗎?

  性的自由解放,不僅為女人,也為男人卸除外在與內在的道德枷鎖,然而當人被拋擲到自由的大海中時,反而產生新的內在衝突,因為自由並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人的存在從身體出發,卻不停止於身體。性解放也並不等於親密關係的平等。當這個社會飢渴愈來愈多的身體技巧、不斷地觸碰性禁忌的邊界,卻也弔詭地彰顯了關於實踐「愛」的無能。女性主義者們,該如何面對過去十年親密關係面貌的劇烈轉變?

第四場【性/別與身體戰鬥-回顧與前瞻】

時間:3/26(六)14:00-17:00
主持人:胡淑雯(媒體工作者、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
引言人:孫瑞穗(台灣大學地理系博士後研究、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陳美華(高醫大性別所助理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前秘書長)、吳嘉苓(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身體是意識型態的主戰場,是性別控制的中樞,也是解放運動的核心。台灣的女性主義運動,沿著身體政治的軸線,曾經(或有先後,或同時併進的)投入以下幾個議題:從反抗性暴力與性騷擾,到主張性自主與性解放。從性別正義的客體論,到女性快感的主體論,推進至主客辯證的流動論。從反對人口販賣,到質疑「罰娼不罰嫖」,乃致妓權的聲張。其間,針對性勞動的「本質、真相」,至今仍是一場塵埃未定的辯論。

  懷孕與養育,是高密度的母性勞動。從優生保健到近日的鼓勵生育,從樂普、避孕藥到保險套、RU486,從早年的性別篩檢到先進的人工生殖與代理孕母,我們如何拆解醫療技術與人口政策當中的母性控制,又如何能藉由「進步的」使用科技,解放母性與性慾? 清(輕)瘦的小臉,平坦的小腹,無皺無痕無重力的皮膚--當下女性美的主流,在商業利益的慫恿下,變得愈來愈容易取得,規範著女性的食慾、裝扮、審美觀,也影響了女性的性欲表現,以及親密關係中的自我想像。整型、減肥、健身、脈衝光。「美貌迷思」說來容易,突圍很難,我們如何迎戰這個不斷演繹幻化的、艱難的對手?

第五場【影像生產,性/別主體與文化公民權的實踐】

時間:4/9(六)14:00-17:00
主持人:夏曉鵑(世新大學社發所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
引言人:方念萱(政大新聞系副教授)、陳俊志(紀錄片導演)、范情(東海大學通識課程教師、婦女新知基金會前秘書長)、簡扶育(攝影家、作家、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簡偉斯(紀錄片導演)

  在主流商業媒體中,女性(特別是弱勢女性)是無聲的,她們的面目模糊,彷彿是炫麗世界舞台上的背景;她們往往被描繪為無助的弱者或是成功男人背後的無名推手。當她們偶而成為主角時,卻成為「社會問題」的焦點,例如狠心傷害丈夫和子女的惡婦,或者被或明或暗地質疑為不適社會重任,例如前經濟部長宗才怡。而面對性傾向的少數,充滿異性戀父權霸權的主流媒體,更是極盡地偷窺,將之「社會問題化」,甚至「妖魔化」。

  近年來許多影像工作者透過鏡頭紀錄並呈現許多性/別議題,在這些另類媒體作品中,女性及性傾向少數的面容清晰可見,她們的生命與聲音,躍為舞台的核心。本次座談邀請了另類媒體工作者、女性主義的媒體研究者和運動者,一同討論這樣的另類影像生產展現了何種性/別主體性?與婦女運動有何關連?是否開拓出婦運另一條戰線?而影像與性別文化公民權間的意義與可能為何?

第六場【性別平等作為一種新公民運動】

時間:4/16(六)14:00-17:00
主持人:蘇芊玲(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
引言人:畢恆達(台大城鄉所副教授)、陳惠馨(政大法律系教授)、 劉毓秀(台大外文系教授、彭婉如基金會董事長)、賴友梅(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婦女新知基金會前秘書長)

  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與她/他人互動,如何認識她/他所身處的世界,受到其背後龐大綿密的社會結構所形塑,而她/他是否自在幸福,也被社會資源與權力如何分配所影響。女性主義因此主張:「個人即政治」,意即每個人的生老病死、食衣住行育樂,甚至身體、情感、性等諸事,都應被當成大事,由國家政策與社會資源充分妥善照顧。性別平等是其中不容妥協的根本原則。

  反過來說,性別平等如果是現代民主社會的一項基本政治主張,那麼它也應該被普及深入於個人,不僅在觀念層次,更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面向。本次講座特別從一般生活、社區空間、校園環境、家庭人際關係、大眾流行文化的性別現狀談起,檢視性別平等可以如何被落實為一種新公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