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獅子亭
鮪魚唸小學時,家住九龍,每逢禮拜天,倘若有空,總愛溜到住處附近的山頭晨運,每次都和小貓去,她是我小學到中學的同學。
山的名字叫『觀音山』,因山中一座觀音廟而得名。 後來知道不少地方都有觀音山,台灣淡水就有一座,可惜仍沒機會去呢。
那時候兩個女孩子兩手空空,沒有裝備,連食物和水都沒帶,便踏著涼鞋出發。
我們走一條小石徑上山,那是一道大石鋪成的梯級,起初由附近居民草建,走的人越來越多,後來政府撥款修建成較寬闊的石梯路。
(登山小徑)
石梯路依山勢建做,每小段或五六級或十數級,然後一段平坦路,讓行人休息。石路左邊山壁,右邊臨空,拾級而上,越高眺看景物越遠,人說登泰山而小天下,觀音山自不能跟泰山比,但感覺仍滿暢快的,尤其初春霧降的時候,看著腳下的景物漸漸沒入濃霧中,有入山訪仙的妙趣。
登山的路不時有晨運客擦肩而過,上山下山的都有。
我們約在早上七時多啟程,碰見從山上下來的人大約晨曦五、六時已經起程了。一般晨運客在山上逗留一至兩小時,呼吸清新空氣,做做體操,聊聊家常閒話,然後大夥兒下山各自返家或去吃個早餐什麼的。
開始時山路易走,我們並不趕路,走累了便找塊平整的大石坐下來休息片刻。
這樣走走停停,約二十分鐘便到達觀音廟前的小山路,其實我們分不清是寺還是廟,總之是個拜祭神佛的地方罷了。在入廟的山徑處有個分叉路口,向上走直達觀音廟,向左是一條通往山頂獅子亭的狹窄山路,大部份晨運客都在這時候左轉,因為較易行走。我們反正有空,仰望進寺這一條清幽的林徑筆直如天梯,蠻引人好奇呢。
說它是山路絕不相稱,敢情是一道斜放了的石梯,陡斜幾成直角,攀登時須身軀前傾,重心靠向前,兩手抓扶著山壁的草木,一步一跨的拾級而上,石級間的距離有小腿般高,想想每一踏步有多吃力,難怪年長的晨運客都望之卻步了。我們兩個女孩子就攀得十分辛苦,因為人矮腿短,幾乎像小狗爬,手腳並用才可勉強應付。這時候,看見那些腳長步闊的男人就很氣結,往往我們爬到中途,眼見那些男生三步拼二步的上下往來,懂輕功似的,視那些陡直的石梯有如平地,一蹬而上,毫不費力,真的恨得牙癢癢。
石梯難登,但景緻卻別於先前開揚日照的山路。陽光這時被遮隔在濃密的樹影外,四周幽闇寧靜,道旁竹樹參差,長草自竹幹間橫伸怒展,當作登山的扶手,鳥鳴蟲叫,泥土味和著草香陣陣飄至,每一下呼吸像吐納大自然的氣息,洗滌心靈,頓感神清氣爽。
好容易來到寺門前,約略舒展手腳的疲累,整理雙手泥污,稍事休息,才去參觀這個昏暗幽靜,香火不盛的山中寺廟。
(觀音廟)
紫竹林傳送淡翠的絃樂
自誰孅指間的彈撥,弄午夜的玄虛
幽篁清冷,南海多群島的仙域
風自海面吹來,獨向蓮壇四圍的竹子
輕注今夕的梵音。從管間洞通的節子
迴響素葉互拍,連串一連串的絲和竹
掌天籟的樂司神在紅孩兒側
指點玉帝欽賜的新章
譜今晚的南海,風中,宮商柔拖著徵羽
頌詠大士的芙容憐憐不落
海潮聲在山外,分隔仙凡的一道屏
凡音俗響漁歌櫓節都在群沙外
漁火孤落,獨照晚後的魚容,驚起了
千燕自竹梢飛凌,呢喃覆呢喃
一段段經文起落,篇篇
法華普世的祥文。慈航那一張玉臉中
眉宇間鮮紅的丹照,影暗北天
七星護斗的明燈。遙指銀漢疏落
橫跨一彎白帶,是菩薩的頭飾
菩薩襌隱修竹篁裡,駕千瓣盤蓮
水域的仙子,座下一圈圈無上真靈之蓮托
挺擎的百子宮中,乳白的肉身孕育
中間一點輕翠的苦心含著
仙界歲月,淡鮮紅的小咀翹指,合數
宮中日月,細細說出了寂寞的心疇
然而輕紗淡薄,無塵的花液素膚
非人間的俗筆,夢寐能分化出
依依是點降的無色,無我
妙法蓮華,一簿流落人間的雅集
檃括三世的念語聽進耳中
百錦的屏風後,巧膜共鳴
聆接天地間的風雨潮汐
岳陽樓記不盡南北的霧雪
范公鬃豪太短,而洞庭太闊
乾坤日夜,點蒼茫不比念珠迴盪不絕
清音響徹雲巔,百解自天靈徐下
好比一把黃傘,蓋暖了人間
南天門下一面凈鏡,善財龍女
雙雙待守蓮旁。仙籍的童齡和你胸前佛號
皆難參難徹。自恒河,白水黑國的流傳
那手端白瓷瓶,仙子含悲回眸
青柳彎彎的眉綠,玉露自瓶口
眶縫閃過一片濟眾的淚光
瓶握掌中,兩者透著一種通體玄機
瓶口敢情亦聽進了四海岸沙的細語
確然有那附屬的靈契互犀
小時候,窗口的木欄杆上
端立一身白玉的美人,這明透的瓷像
奉放在紅軒閣上,佛龕溫馨
檀香總把燈台的絨蕊烘成朵朵棗花
慈母天天祈禱,春暉無斷在晨光中
倆雙雙的慈心保百災不犯
只是,我總嫌台上烽火太盛,蠻煙無識
恐惘惘然太濃的祝語刺目
薰黃了超凡的面宇,天地間一枚佛
之後,便欲以一掌桂棹自西樵南麓
齋沐了,向你無定的島界,裙邊的波意
茜香由縫合的線步、輕輕,揚了起來
而案首慣常的白玉蘭修長的花蕾
淡白的子房緩發,決定在誕辰那天
邀齊了山後的喜鵲,群集紫林之外
以花蓓為苗,羽族暫充琴箏
吹彈一套柔錦的婉音,陣陣
沿岸迤邐向北方的海崖老港,傳遍五湖
瓊音玉磬琢磨不滅,一點點
渾成般若的意識,為我的筆
洗濯,為我的石硯研引無窮的黑素
溶五百斤油,法龍的濃焦,墨的漩渦
把這夜漫填作山山水水,方池中
僕僕然,一幅無上的潔帕裡
蜻蜓牠龍矯的飛態,乘紫玉的高低
借菩薩的真意,深信的法門
普渡眾生的,千身的蓮舟隱隱
是一禪實實在在的靈肉在心裡
因為年紀小,生怕人家罵,不敢到處亂闖,每走一步都小心奕奕。
觀音廟門前,亂草怒長及膝,大概許久無人清理了,門上紅漆剝落,看來古老破舊,就是微風偶爾吹過,兩扇大木門微微擺動也顯得懶懶洋洋,宛如飽歷風霜的老人,萬事不繫於心,不受紫竹林外的繁華俗世叨擾。
觀音廟依山而建,門庭業已破落,香客鮮至,過去歷史悠久的祠院現已淪為一座破廟,大殿內供奉的先人骨灰早搬走了,野草蓋著庭園,破爛生鏽的窗框隨風搖動,結滿蜘蛛網,景物一片蕭瑟,只餘一方「慈雲勝地」的牌坊和一尊觀音像供人朝拜。
觀音為佛家的菩薩之一,千百年來皆被奉為慈悲之神,俯聽下界生民苦難。有關觀音的出處、名位及性別,仍未有定論。從中國十二世紀前的歷史、傳記、圖畫及塑像可見,觀音本為男身;乃是天竺之神,其教義相信大約在公元五世紀傳入中國。其後觀音被變為女神,一方面可能是中國佛教缺乏女神有關;另方面相信與天竺的刻像有關,因古代的刻像對性別的區分並不重視,是男是女,並不易辨識,且神具兩性亦不為奇。
有說觀音為古興林國 (今柬埔寨) 的公主,本名妙善,生於二月十九日,為苗莊王之幼女。由於父親無兒,乃決定由諸女繼承大統,並選賢為駙馬。惟妙善不從,為王所戮。妙善死後下至地獄,惟妙善慈愛溫柔,使地獄頓成樂土。閻王不得已,求玉帝使妙善還陽;妙善經九年修煉以後,卒成佛相。
另一說以妙善為苗莊王之獨女,生於二月十九日,為人溫順,王甚寵之;惟妙善一心向佛,無意繼統。一日,妙善於御苑見蟋蟀捕蟬,頓起惻隱之心, 攀樹救之,惟被蟋蟀刺手而墮地,損其容顏,王盡召國中之名醫亦無法補其憾。一日,僧人於殿上稱蓮花能復公主之原貌,惟蓮花世間罕有,分別在上天、仙山 (今喜瑪拉雅山) 及南海。妙善不怕艱辛,長途跋涉往仙山尋找蓮花。仙人對其說,摒棄俗世物慾,受佛門戒,容貌自復原;臨別贈以玉花瓶,教妙善朝夕禱告,待有苗茁壯成長,神明即降。妙善回國後,決心皈依佛法;多年後羽化登仙,手擁玉花瓶,冉冉於天際,是時為九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九日,觀音入海成水神。
觀音廟又稱水月宮,以水與月清靜無華,脫離塵俗之意。觀音廟亦稱蓮花宮,因蓮花為佛教的象徵。該廟初期由慈雲村村民主持,後與司祝發生糾紛,至1928年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善信以廣東、福建人居多,其中以婦女佔大多數。香火最旺盛之時日為觀音誕 (分別為二月、六月、九月及十一月的十九日,按序為觀音之生日、受戒日、登仙日及為水神日)、觀音開庫、歲暮及歲首。戰前到該廟上香的善信甚眾,與侯王廟實不遑多讓。
戰後該廟殘破不堪,經華人廟宇委員會修葺後,始得今貌。及後更加建三寶佛堂、膳堂、亭台。廟內外有龍床、姻緣石及照寶石等神跡。
慈雲山昔日稱為廟山。此山後來稱為慈雲山,因山上有一觀音廟之故。可是近年觀音山下城市變化極大,且新建一觀音閣,香火善信都捨遠圖近,觀音古廟不復昔年風貌。
廟中擺設和許多佛像已移往山下的觀音閣了,廟內長日陰暗冷清,香火寂寥。但我反而喜歡這裡的闇靜,有一份安祥寧息,比起觀音閣終日煙火燻目,別是一種閒逸的氣氛。
我們在觀音廟內駐留一會,便從廟宇旁的小門離開,走上一條窄小的幽道,向原來的登山徑邁進。
這段路較先前入山石路陡斜,雖不若剛才那道天梯難登,卻有另一番艱苦。大約走了十幾分鐘,經過一條清溪,溪水會集山中儲水,四季不竭,就是嚴寒的冬天,也涓涓滴滴、不休不涸。
我們蹲下身子,雙手掬一捧清水,先拍打微沾汗珠的臉龐,再掬水往咀裡送,一道清泉瞬即在胸腹奔流,若在盛夏,暑氣立即消解,嚴冬更有灌頂的效果,頓時精神大振,渾身暢快。我們相視微笑,坐在溪旁大石歇息,看著每位經過的晨運客或喝水或洗臉,有時他們會交談幾句,彼此臉上綻放的笑容同樣燦欄、同樣無慮無愁。
稍事休息,氣力漸漸回復,繼續行程。接著是登臨獅子亭前最後的一段路,也是全程最艱難的。這路沿清溪旁蜿蜒向上,地上沒有鋪上石塊,只是遊人多年來踐踏而成的泥路,攀爬時手足並用,雙手抓緊附近長草,前腳作試探找立足點,身子挪上,然後另一腳伸前,周而復始,越攀越險。老實說,這和爬山沒有分別,幸好只是五分鐘的路程,否則以我們微薄的氣力,根本不能支持下去。有好幾次,一些好心的晨運客伸出援手,或在上面伸手牽拉,或在下面輕托,我們一一報以微笑答謝,他們問為什麼兩個女孩子走這樣陡斜的山路,又沒有大人作伴,不怕危險嗎?我們不知怎樣回答,只好展露笑容,點頭躬身,有點不好意思。
也曾想過拿一根柺杖助行,瞧那群上了年紀的嬸嬸伯伯都是人手一根,走起路來健步如飛,如履平地。但這樣一副老人賣相若給同學見到,很丟人的耶!
這樣邊爬邊走,好不容易離開山徑,踏上車行的馬路--沙田拗道,這路段一般汽車(雙層巴士或大貨柜車當然不可以進入)自然可以輕易駛到。其實要上觀音山或獅子亭,最快的方法莫過於乘車由山下的沙田拗道出發,沿山路花十分鐘車程便可到達。像我們兩個傻妹攀山越嶺的走上來不是沒有,那群每天早晨,風雨不改走山路上來的晨運客便是如此,但這樣才可順道遊覽觀音廟和享受登山的樂趣啊。
(獅子亭)
獅子亭是個小亭子,十個人便站得滿滿,旁邊的獅子園才是此行的重點。那是個偌大依山而建的園子,上下有幾個大平台,中間以迴廊貫通,向南開天,整個九龍半島的面貌盡在眼下,背山對海,維多利亞海峽曲折的港灣漾映對岸高廈臨立,灰暗的太平山山影雄踞在香港島上,像一座大堡壘,固守著這片繁華樂土似的。
獅子亭是個十尺不到的細小亭子,亭頂飛簷朝天,四柱支撐,柱身雕以龍紋,亭子中間一張圓桌子,想不起上面是否刻有棋盤,看來或許有吧,但記憶中未見有人在這處下棋。
亭中奕棋這景像在許多山水國畫中出現過:在群山萬壑的半山小陘上,一座遺世獨立的小亭,二位仙人當中對奕,旁邊有小書童斟酒奉待,閒閒幾筆,已將那種閒情意趣表露無遺。
我們經過獅子亭,駐足一會,朝右方攀登陡斜的石梯,走上面積較大的獅子園。登臨園頂,早見幾位老人在,有些伸手屈腿做體操,一些躺在附近的長椅上閉目養神,也有幾個人圍在一起熱烈交談。其實早晨的這個時光,來來去去都是幾副老面孔,大家蠻熟識了,可是跟他們年紀差太遠,在這群長者眼裡,我們只是兩個小孩子,不是交談的對象。這樣也好,樂得自在,況且聽不懂他們說什麼,談個啥?
獅子園面積約有籃球場般大,依觀音山山勢而建,位置最高的平台便是我們腳踏之處。從另一邊往下走,經過迴廊,到達另外幾處較小的平台,每個平台都栽植了不同品種的花草樹木,亦有長椅供遊人休息。因著山高,無論坐在園中那個角落,都可以看到九龍半島的風貌:較近的慈雲山,往下的黃大仙,兩側的新蒲崗和樂富,再遠一點的九龍塘、何文田直至九龍半島的末梢尖沙咀也依稀可辨。這時目光跳過維多利亞海峽,日方東昇,一道灼目燿眼的粼光從觀塘的避風港一直閃爍到紅磡碼頭,彷彿把港島對岸沿海的高樓大廈點起了火頭,片片的光影便由大廈的琉璃窗中煇射出來。
(山下景致)
天色晴朗時,一碧藍天,香港和九龍大部份的景物盡入眼底,腳下城市生氣蓬勃,道路車子往來,宛如小人國的玩具一樣。我和小貓最喜歡在這幅廣大真實的地圖上指指點點,猜想遠處的白色小方塊是什麼建築,右方清綠的小片草地位處那方,或者猜猜某某街道到底躺在何處,當然這些問題最終沒有答案,因為大家都認為自己正確,對方錯誤,在沒有公証人的情況下,爭辯最後不了了之。
在這塊大地圖中,最觸目要算是位於九龍城的啟德機場了。我們初上獅子園時(約1997,還在唸小學),大嶼山赤蠟角新機場還未啟用,所有飛機的昇降仍得靠這個位處鬧市中心的機場。啟德機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已經建成,一直負責香港對外的航空交通。
觀看飛機昇降是登獅子園的最大娛樂。機場跑道上每部飛機遠看都像一隻鐵鳥,機身漆了鮮艷的色彩。開始時,準備起飛的飛機緩緩駛離停機坪,身子轉向,跟跑道成水平,突然,機翼側兩個渦輪引擎噴出長長的白煙,飛機加速前行,越跑越快,跑到臨海的邊沿時,機頭仰起,成三十度向上爬昇,隨即收回起落輪,轟轟隆隆的引擎巨響,遠遠的山頭都在迴盪,情境壯觀。這時,飛機已經爬到太平山的上空,兩縷煙尾巴緊跟在後。再過一會,飛機越過山嶺,向香港島的西面--吸水門馳去。
飛機降落又是另一番趣味,通常大型的飛機如波音747,要降落這個高廈林立的城市機場,據說要有十年民航經驗的機師才能勝任。飛機準備降落時,機師操控飛機飛抵香港的外島--長洲,便要提高警覺,直到看見機場最大的13號跑道才可著手降落。只見飛機打個盤旋,由右方的獅子山頂滑翔而下,越降越低,掠過九龍塘、何文田,最後是九龍城,這時飛機高度極低,機肚子距離最高的民居只幾十公尺,隨時會相撞一起似的,這時機底伸出兩支起落輪,以水平的角度落在跑道上,大車輪即時冒起白煙,發出一陣尖銳的制動聲音,機身震動了一下,仍以高速前衝,直駛到跑道末端才完全停止,再轉向駛回機場大樓讓乘客下機。
站在獅子園看飛機升降,每次看上十幾次也不厭惓。可惜自從機場遷到赤蠟角後,啟德機場失去了昔日的活潑,繁華不再,只餘下冷冷清清的機場大樓。然而對機場附近的民居卻是好事,終于脫離忍受了幾十年的噪音,日間得以睡個甜美的午覺了。
(啟 德 機 場 向 東 南 / 西 北 升 降 的 跑 道 ,
於 一 九 五 六 年 興 建 時 情 況)
(啟 德 機 場 )
時近中午,陽光由頭頂貫下,獅子園上的長者大都下山去了,亦是我們回家的時候。倘若再由這處出發,向東爬過幾個山頭,便是極度陡斜,年中總有幾人掉下來摔傷摔死的獅子山;向西沿車路前行是山頂的發射站,九龍半島大部份家中的電視電台都非它不行;若再艱苦一點向北走,由一條崎嶇的石澗捷徑下山,不怕滿身傷痕的話,必定可以到達山後的沙田--另一個新界市鎮。
就這樣,半天時間花在登山、入園、看景和看飛機,回家通常走平坦的車路,比較省力。
下山路上,日光已在頭頂,曬得人昏昏卻睡,該是回去睡個午覺的時候了。
鮪魚唸小學時,家住九龍,每逢禮拜天,倘若有空,總愛溜到住處附近的山頭晨運,每次都和小貓去,她是我小學到中學的同學。
山的名字叫『觀音山』,因山中一座觀音廟而得名。 後來知道不少地方都有觀音山,台灣淡水就有一座,可惜仍沒機會去呢。
那時候兩個女孩子兩手空空,沒有裝備,連食物和水都沒帶,便踏著涼鞋出發。
我們走一條小石徑上山,那是一道大石鋪成的梯級,起初由附近居民草建,走的人越來越多,後來政府撥款修建成較寬闊的石梯路。
(登山小徑)
石梯路依山勢建做,每小段或五六級或十數級,然後一段平坦路,讓行人休息。石路左邊山壁,右邊臨空,拾級而上,越高眺看景物越遠,人說登泰山而小天下,觀音山自不能跟泰山比,但感覺仍滿暢快的,尤其初春霧降的時候,看著腳下的景物漸漸沒入濃霧中,有入山訪仙的妙趣。
登山的路不時有晨運客擦肩而過,上山下山的都有。
我們約在早上七時多啟程,碰見從山上下來的人大約晨曦五、六時已經起程了。一般晨運客在山上逗留一至兩小時,呼吸清新空氣,做做體操,聊聊家常閒話,然後大夥兒下山各自返家或去吃個早餐什麼的。
開始時山路易走,我們並不趕路,走累了便找塊平整的大石坐下來休息片刻。
這樣走走停停,約二十分鐘便到達觀音廟前的小山路,其實我們分不清是寺還是廟,總之是個拜祭神佛的地方罷了。在入廟的山徑處有個分叉路口,向上走直達觀音廟,向左是一條通往山頂獅子亭的狹窄山路,大部份晨運客都在這時候左轉,因為較易行走。我們反正有空,仰望進寺這一條清幽的林徑筆直如天梯,蠻引人好奇呢。
說它是山路絕不相稱,敢情是一道斜放了的石梯,陡斜幾成直角,攀登時須身軀前傾,重心靠向前,兩手抓扶著山壁的草木,一步一跨的拾級而上,石級間的距離有小腿般高,想想每一踏步有多吃力,難怪年長的晨運客都望之卻步了。我們兩個女孩子就攀得十分辛苦,因為人矮腿短,幾乎像小狗爬,手腳並用才可勉強應付。這時候,看見那些腳長步闊的男人就很氣結,往往我們爬到中途,眼見那些男生三步拼二步的上下往來,懂輕功似的,視那些陡直的石梯有如平地,一蹬而上,毫不費力,真的恨得牙癢癢。
石梯難登,但景緻卻別於先前開揚日照的山路。陽光這時被遮隔在濃密的樹影外,四周幽闇寧靜,道旁竹樹參差,長草自竹幹間橫伸怒展,當作登山的扶手,鳥鳴蟲叫,泥土味和著草香陣陣飄至,每一下呼吸像吐納大自然的氣息,洗滌心靈,頓感神清氣爽。
好容易來到寺門前,約略舒展手腳的疲累,整理雙手泥污,稍事休息,才去參觀這個昏暗幽靜,香火不盛的山中寺廟。
(觀音廟)
紫竹林傳送淡翠的絃樂
自誰孅指間的彈撥,弄午夜的玄虛
幽篁清冷,南海多群島的仙域
風自海面吹來,獨向蓮壇四圍的竹子
輕注今夕的梵音。從管間洞通的節子
迴響素葉互拍,連串一連串的絲和竹
掌天籟的樂司神在紅孩兒側
指點玉帝欽賜的新章
譜今晚的南海,風中,宮商柔拖著徵羽
頌詠大士的芙容憐憐不落
海潮聲在山外,分隔仙凡的一道屏
凡音俗響漁歌櫓節都在群沙外
漁火孤落,獨照晚後的魚容,驚起了
千燕自竹梢飛凌,呢喃覆呢喃
一段段經文起落,篇篇
法華普世的祥文。慈航那一張玉臉中
眉宇間鮮紅的丹照,影暗北天
七星護斗的明燈。遙指銀漢疏落
橫跨一彎白帶,是菩薩的頭飾
菩薩襌隱修竹篁裡,駕千瓣盤蓮
水域的仙子,座下一圈圈無上真靈之蓮托
挺擎的百子宮中,乳白的肉身孕育
中間一點輕翠的苦心含著
仙界歲月,淡鮮紅的小咀翹指,合數
宮中日月,細細說出了寂寞的心疇
然而輕紗淡薄,無塵的花液素膚
非人間的俗筆,夢寐能分化出
依依是點降的無色,無我
妙法蓮華,一簿流落人間的雅集
檃括三世的念語聽進耳中
百錦的屏風後,巧膜共鳴
聆接天地間的風雨潮汐
岳陽樓記不盡南北的霧雪
范公鬃豪太短,而洞庭太闊
乾坤日夜,點蒼茫不比念珠迴盪不絕
清音響徹雲巔,百解自天靈徐下
好比一把黃傘,蓋暖了人間
南天門下一面凈鏡,善財龍女
雙雙待守蓮旁。仙籍的童齡和你胸前佛號
皆難參難徹。自恒河,白水黑國的流傳
那手端白瓷瓶,仙子含悲回眸
青柳彎彎的眉綠,玉露自瓶口
眶縫閃過一片濟眾的淚光
瓶握掌中,兩者透著一種通體玄機
瓶口敢情亦聽進了四海岸沙的細語
確然有那附屬的靈契互犀
小時候,窗口的木欄杆上
端立一身白玉的美人,這明透的瓷像
奉放在紅軒閣上,佛龕溫馨
檀香總把燈台的絨蕊烘成朵朵棗花
慈母天天祈禱,春暉無斷在晨光中
倆雙雙的慈心保百災不犯
只是,我總嫌台上烽火太盛,蠻煙無識
恐惘惘然太濃的祝語刺目
薰黃了超凡的面宇,天地間一枚佛
之後,便欲以一掌桂棹自西樵南麓
齋沐了,向你無定的島界,裙邊的波意
茜香由縫合的線步、輕輕,揚了起來
而案首慣常的白玉蘭修長的花蕾
淡白的子房緩發,決定在誕辰那天
邀齊了山後的喜鵲,群集紫林之外
以花蓓為苗,羽族暫充琴箏
吹彈一套柔錦的婉音,陣陣
沿岸迤邐向北方的海崖老港,傳遍五湖
瓊音玉磬琢磨不滅,一點點
渾成般若的意識,為我的筆
洗濯,為我的石硯研引無窮的黑素
溶五百斤油,法龍的濃焦,墨的漩渦
把這夜漫填作山山水水,方池中
僕僕然,一幅無上的潔帕裡
蜻蜓牠龍矯的飛態,乘紫玉的高低
借菩薩的真意,深信的法門
普渡眾生的,千身的蓮舟隱隱
是一禪實實在在的靈肉在心裡
因為年紀小,生怕人家罵,不敢到處亂闖,每走一步都小心奕奕。
觀音廟門前,亂草怒長及膝,大概許久無人清理了,門上紅漆剝落,看來古老破舊,就是微風偶爾吹過,兩扇大木門微微擺動也顯得懶懶洋洋,宛如飽歷風霜的老人,萬事不繫於心,不受紫竹林外的繁華俗世叨擾。
觀音廟依山而建,門庭業已破落,香客鮮至,過去歷史悠久的祠院現已淪為一座破廟,大殿內供奉的先人骨灰早搬走了,野草蓋著庭園,破爛生鏽的窗框隨風搖動,結滿蜘蛛網,景物一片蕭瑟,只餘一方「慈雲勝地」的牌坊和一尊觀音像供人朝拜。
觀音為佛家的菩薩之一,千百年來皆被奉為慈悲之神,俯聽下界生民苦難。有關觀音的出處、名位及性別,仍未有定論。從中國十二世紀前的歷史、傳記、圖畫及塑像可見,觀音本為男身;乃是天竺之神,其教義相信大約在公元五世紀傳入中國。其後觀音被變為女神,一方面可能是中國佛教缺乏女神有關;另方面相信與天竺的刻像有關,因古代的刻像對性別的區分並不重視,是男是女,並不易辨識,且神具兩性亦不為奇。
有說觀音為古興林國 (今柬埔寨) 的公主,本名妙善,生於二月十九日,為苗莊王之幼女。由於父親無兒,乃決定由諸女繼承大統,並選賢為駙馬。惟妙善不從,為王所戮。妙善死後下至地獄,惟妙善慈愛溫柔,使地獄頓成樂土。閻王不得已,求玉帝使妙善還陽;妙善經九年修煉以後,卒成佛相。
另一說以妙善為苗莊王之獨女,生於二月十九日,為人溫順,王甚寵之;惟妙善一心向佛,無意繼統。一日,妙善於御苑見蟋蟀捕蟬,頓起惻隱之心, 攀樹救之,惟被蟋蟀刺手而墮地,損其容顏,王盡召國中之名醫亦無法補其憾。一日,僧人於殿上稱蓮花能復公主之原貌,惟蓮花世間罕有,分別在上天、仙山 (今喜瑪拉雅山) 及南海。妙善不怕艱辛,長途跋涉往仙山尋找蓮花。仙人對其說,摒棄俗世物慾,受佛門戒,容貌自復原;臨別贈以玉花瓶,教妙善朝夕禱告,待有苗茁壯成長,神明即降。妙善回國後,決心皈依佛法;多年後羽化登仙,手擁玉花瓶,冉冉於天際,是時為九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九日,觀音入海成水神。
觀音廟又稱水月宮,以水與月清靜無華,脫離塵俗之意。觀音廟亦稱蓮花宮,因蓮花為佛教的象徵。該廟初期由慈雲村村民主持,後與司祝發生糾紛,至1928年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善信以廣東、福建人居多,其中以婦女佔大多數。香火最旺盛之時日為觀音誕 (分別為二月、六月、九月及十一月的十九日,按序為觀音之生日、受戒日、登仙日及為水神日)、觀音開庫、歲暮及歲首。戰前到該廟上香的善信甚眾,與侯王廟實不遑多讓。
戰後該廟殘破不堪,經華人廟宇委員會修葺後,始得今貌。及後更加建三寶佛堂、膳堂、亭台。廟內外有龍床、姻緣石及照寶石等神跡。
慈雲山昔日稱為廟山。此山後來稱為慈雲山,因山上有一觀音廟之故。可是近年觀音山下城市變化極大,且新建一觀音閣,香火善信都捨遠圖近,觀音古廟不復昔年風貌。
廟中擺設和許多佛像已移往山下的觀音閣了,廟內長日陰暗冷清,香火寂寥。但我反而喜歡這裡的闇靜,有一份安祥寧息,比起觀音閣終日煙火燻目,別是一種閒逸的氣氛。
我們在觀音廟內駐留一會,便從廟宇旁的小門離開,走上一條窄小的幽道,向原來的登山徑邁進。
這段路較先前入山石路陡斜,雖不若剛才那道天梯難登,卻有另一番艱苦。大約走了十幾分鐘,經過一條清溪,溪水會集山中儲水,四季不竭,就是嚴寒的冬天,也涓涓滴滴、不休不涸。
我們蹲下身子,雙手掬一捧清水,先拍打微沾汗珠的臉龐,再掬水往咀裡送,一道清泉瞬即在胸腹奔流,若在盛夏,暑氣立即消解,嚴冬更有灌頂的效果,頓時精神大振,渾身暢快。我們相視微笑,坐在溪旁大石歇息,看著每位經過的晨運客或喝水或洗臉,有時他們會交談幾句,彼此臉上綻放的笑容同樣燦欄、同樣無慮無愁。
稍事休息,氣力漸漸回復,繼續行程。接著是登臨獅子亭前最後的一段路,也是全程最艱難的。這路沿清溪旁蜿蜒向上,地上沒有鋪上石塊,只是遊人多年來踐踏而成的泥路,攀爬時手足並用,雙手抓緊附近長草,前腳作試探找立足點,身子挪上,然後另一腳伸前,周而復始,越攀越險。老實說,這和爬山沒有分別,幸好只是五分鐘的路程,否則以我們微薄的氣力,根本不能支持下去。有好幾次,一些好心的晨運客伸出援手,或在上面伸手牽拉,或在下面輕托,我們一一報以微笑答謝,他們問為什麼兩個女孩子走這樣陡斜的山路,又沒有大人作伴,不怕危險嗎?我們不知怎樣回答,只好展露笑容,點頭躬身,有點不好意思。
也曾想過拿一根柺杖助行,瞧那群上了年紀的嬸嬸伯伯都是人手一根,走起路來健步如飛,如履平地。但這樣一副老人賣相若給同學見到,很丟人的耶!
這樣邊爬邊走,好不容易離開山徑,踏上車行的馬路--沙田拗道,這路段一般汽車(雙層巴士或大貨柜車當然不可以進入)自然可以輕易駛到。其實要上觀音山或獅子亭,最快的方法莫過於乘車由山下的沙田拗道出發,沿山路花十分鐘車程便可到達。像我們兩個傻妹攀山越嶺的走上來不是沒有,那群每天早晨,風雨不改走山路上來的晨運客便是如此,但這樣才可順道遊覽觀音廟和享受登山的樂趣啊。
(獅子亭)
獅子亭是個小亭子,十個人便站得滿滿,旁邊的獅子園才是此行的重點。那是個偌大依山而建的園子,上下有幾個大平台,中間以迴廊貫通,向南開天,整個九龍半島的面貌盡在眼下,背山對海,維多利亞海峽曲折的港灣漾映對岸高廈臨立,灰暗的太平山山影雄踞在香港島上,像一座大堡壘,固守著這片繁華樂土似的。
獅子亭是個十尺不到的細小亭子,亭頂飛簷朝天,四柱支撐,柱身雕以龍紋,亭子中間一張圓桌子,想不起上面是否刻有棋盤,看來或許有吧,但記憶中未見有人在這處下棋。
亭中奕棋這景像在許多山水國畫中出現過:在群山萬壑的半山小陘上,一座遺世獨立的小亭,二位仙人當中對奕,旁邊有小書童斟酒奉待,閒閒幾筆,已將那種閒情意趣表露無遺。
我們經過獅子亭,駐足一會,朝右方攀登陡斜的石梯,走上面積較大的獅子園。登臨園頂,早見幾位老人在,有些伸手屈腿做體操,一些躺在附近的長椅上閉目養神,也有幾個人圍在一起熱烈交談。其實早晨的這個時光,來來去去都是幾副老面孔,大家蠻熟識了,可是跟他們年紀差太遠,在這群長者眼裡,我們只是兩個小孩子,不是交談的對象。這樣也好,樂得自在,況且聽不懂他們說什麼,談個啥?
獅子園面積約有籃球場般大,依觀音山山勢而建,位置最高的平台便是我們腳踏之處。從另一邊往下走,經過迴廊,到達另外幾處較小的平台,每個平台都栽植了不同品種的花草樹木,亦有長椅供遊人休息。因著山高,無論坐在園中那個角落,都可以看到九龍半島的風貌:較近的慈雲山,往下的黃大仙,兩側的新蒲崗和樂富,再遠一點的九龍塘、何文田直至九龍半島的末梢尖沙咀也依稀可辨。這時目光跳過維多利亞海峽,日方東昇,一道灼目燿眼的粼光從觀塘的避風港一直閃爍到紅磡碼頭,彷彿把港島對岸沿海的高樓大廈點起了火頭,片片的光影便由大廈的琉璃窗中煇射出來。
(山下景致)
天色晴朗時,一碧藍天,香港和九龍大部份的景物盡入眼底,腳下城市生氣蓬勃,道路車子往來,宛如小人國的玩具一樣。我和小貓最喜歡在這幅廣大真實的地圖上指指點點,猜想遠處的白色小方塊是什麼建築,右方清綠的小片草地位處那方,或者猜猜某某街道到底躺在何處,當然這些問題最終沒有答案,因為大家都認為自己正確,對方錯誤,在沒有公証人的情況下,爭辯最後不了了之。
在這塊大地圖中,最觸目要算是位於九龍城的啟德機場了。我們初上獅子園時(約1997,還在唸小學),大嶼山赤蠟角新機場還未啟用,所有飛機的昇降仍得靠這個位處鬧市中心的機場。啟德機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已經建成,一直負責香港對外的航空交通。
觀看飛機昇降是登獅子園的最大娛樂。機場跑道上每部飛機遠看都像一隻鐵鳥,機身漆了鮮艷的色彩。開始時,準備起飛的飛機緩緩駛離停機坪,身子轉向,跟跑道成水平,突然,機翼側兩個渦輪引擎噴出長長的白煙,飛機加速前行,越跑越快,跑到臨海的邊沿時,機頭仰起,成三十度向上爬昇,隨即收回起落輪,轟轟隆隆的引擎巨響,遠遠的山頭都在迴盪,情境壯觀。這時,飛機已經爬到太平山的上空,兩縷煙尾巴緊跟在後。再過一會,飛機越過山嶺,向香港島的西面--吸水門馳去。
飛機降落又是另一番趣味,通常大型的飛機如波音747,要降落這個高廈林立的城市機場,據說要有十年民航經驗的機師才能勝任。飛機準備降落時,機師操控飛機飛抵香港的外島--長洲,便要提高警覺,直到看見機場最大的13號跑道才可著手降落。只見飛機打個盤旋,由右方的獅子山頂滑翔而下,越降越低,掠過九龍塘、何文田,最後是九龍城,這時飛機高度極低,機肚子距離最高的民居只幾十公尺,隨時會相撞一起似的,這時機底伸出兩支起落輪,以水平的角度落在跑道上,大車輪即時冒起白煙,發出一陣尖銳的制動聲音,機身震動了一下,仍以高速前衝,直駛到跑道末端才完全停止,再轉向駛回機場大樓讓乘客下機。
站在獅子園看飛機升降,每次看上十幾次也不厭惓。可惜自從機場遷到赤蠟角後,啟德機場失去了昔日的活潑,繁華不再,只餘下冷冷清清的機場大樓。然而對機場附近的民居卻是好事,終于脫離忍受了幾十年的噪音,日間得以睡個甜美的午覺了。
(啟 德 機 場 向 東 南 / 西 北 升 降 的 跑 道 ,
於 一 九 五 六 年 興 建 時 情 況)
(啟 德 機 場 )
時近中午,陽光由頭頂貫下,獅子園上的長者大都下山去了,亦是我們回家的時候。倘若再由這處出發,向東爬過幾個山頭,便是極度陡斜,年中總有幾人掉下來摔傷摔死的獅子山;向西沿車路前行是山頂的發射站,九龍半島大部份家中的電視電台都非它不行;若再艱苦一點向北走,由一條崎嶇的石澗捷徑下山,不怕滿身傷痕的話,必定可以到達山後的沙田--另一個新界市鎮。
就這樣,半天時間花在登山、入園、看景和看飛機,回家通常走平坦的車路,比較省力。
下山路上,日光已在頭頂,曬得人昏昏卻睡,該是回去睡個午覺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