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下水道」隨筆

狂想的文字格鬥

版主: 余學林霂晟

「下水道」隨筆




那污穢感,只能以「沒有溝蓋的下水道」來形容。

當初,不知是誰修築的。武功強盛、怕死的帝王?給特務走的?像陵寢,一定要在驚天動地後的最佳時辰動工?這些事,在現實中,偏偏讓誰遇見了。

幾年前,一則簡單而有效的廣告,讓知名的大型廣告公司創意人員也紛相模仿,「整型前/整型後」、「治療前/治療後」。時至電子時代,網路上也經傳著這類的圖片。某公眾人物的「小時候/現在」,以及性好整容聞名的某國明星「整容前/整容後」,多不勝數。

記得在一年多前,曾收到一系列「珍藏地球」照片,其中一張「核爆後的車諾比」令我印象深刻,除了「荒涼」,不知如何形容那毫無生命跡象的土地。那殘存的建築體,成為禁地的圖騰!

2005年前,南亞大地震後,又收到一張人造衛星拍的「地震前/地震後」照片,我不忍將它儲存到電子相簿裡。那陣子,媒體充斥著相關的報導,尤以網路,因其全球即時、多樣化格式的傳播能力,最顯得豐富。這些現象,雖是網路時代的常態,我深深感受的是e世代的文化變異。

用鍵盤代替筆、用搜尋取代上圖書館;動、靜態影像與聲光並茂、符號式的語言、即時通訊與留言板的群集,已成為他們習慣的溝通方式,完全進入了他們的生活。一堆錯別字、發育不良的筆算能力,同時炒熱的是「瞬間爆發」的話題。相對的,當一些事件發生,就循著這樣的「新文化」進行。

南亞大地震後,相對引現的全球現象,給了我這樣的思考。特別的是,它剛好跟整個環保、休閒化生活趨勢、高科技〈包含衛星、網路、通訊〉、國際救援以及媒體霸權時代等相扣聯。當全世界的媒體用它們的方式來「對待」這個事件,首當其衝的是災區與受難者,更嚴酷的是生態與人性的考驗。倖存者挽回活著的身體,其心靈的創傷又如何!

不論存歿,受難者的親朋好友又是怎樣的「遭遇」!這樣的事實,並非訪問專家以及人道主義就能完結。我知道,對於這些,「無奈」是庸俗的想法。更庸俗的是,遇到了如此庸俗的對待。那麼多權威人士在大加分析、評論;那麼多專業人士在大談規則,然而,人生的觀照是否跟上時代的腳步。

「慾望是原罪!」,請別老是這麼說、就只能這樣說!而學術之所以學術,是因為必須具體規範學術的領域。就像一條不知何時建成的下水道,儘管選擇權握在手上,卻只許順著軌道走。不是沒有出口,是不必有出口。所以,不必比較。這樣的污穢感。


特於2005.03.15

下水道的上方
或許擁擠喧囂
或許舒心寧靜

各有一番美好的風景

一切自在為快 :)

嗯~
有勞阿哲準備大型電鑽
撈魚出來透透空氣

看看還會不會跳~

感恩!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