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煙雲三---海港的興衰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鹿港在短短兩百年間,由極盛而衰敗,是台灣的一則傳奇。

談到鹿港史,就要談起其眾說紛紜的地名來源。有一說主張此地為鹿群聚集之處,故名鹿仔港;有人則認為鹿港為當地平埔族巴布薩人Rokau-an語音轉譯而來;又有人主張鹿港因早期港灣形似鹿角而得名,到底孰是孰非,已難以稽考。但這這些說法綜合起來,恰巧可勾勒出鹿港在漢人未開墾前的樣貌:這地方本為巴布薩人「馬芝遴」社的聚落,族人仰賴港灣捕魚與獵取滿山遍野的鹿麋為生,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明末開始有漢人渡海來台,開闢榛莽,據說最早來的是福建興化人,之後泉州人、漳州人、粵東客家人接續渡海而來。地理優勢是鹿港崛起最重要的因素,它位於台灣海岸線的中軸,擁有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最短航線,加上「西南風由廈門來,西北風由蚶江來,皆一日夜可渡」的順風之利,隨著腹地彰化平原的開發與兩岸貿易的頻繁密集,鹿港的地位日漸隆昇。雍正九年(1731),鹿港開放為島內貿易之港,成為中部米糧的集散中心。

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繼安平之後,正式核准鹿港和泉州蚶江對渡,再加上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八里坌,「一府、二鹿、三艋舺」,這三處港口分別成為北、中、南貿易中心,鹿港正式邁入鼎盛時期。
當今鹿港的人口約七萬左右,可是在嘉慶年間,鹿港的人口據說超過十萬,每日進出的船隻超過百艘,《彰化縣誌》如此形容盛世景象:「西望重洋,風帆爭飛,萬幅在目,波瀾壯闊,接天無際,真巨觀也。」當時鹿港的商業活動臻於鼎盛,「煙火萬家,舟車輻輳,為北路第一大市鎮。」幾欲凌駕府城,居全台之首。

鹿港作為全台首屈一指的貿易商港,商人的地位舉足輕重,影響力甚至凌駕官府之上。嘉慶年間鹿港的商業主體,稱做「八郊」,即由八個行郊組成的團體。郊,是由行(從事批發生意的商行)組成的同業公會,行郊分為兩種,一是外郊,乃由同一地區從事貿易、批發的商號組成,如泉郊、廈郊、南郊;其二是內郊,為同性質商號組成,如糖郊、布郊、油郊等。八郊的功能除了維護共同的利益外,還參與祭祀、調解及慈善事業,台灣規模最大、氣勢最恢弘的龍山寺,資金即多由八郊捐獻。龍山寺是台灣罕見的巨剎,其興建不僅顯示鹿港地區信仰之虔誠,更是鹿港雄厚經濟實力的展現。

貿易的興衰仰賴港口的暢通與淤塞。道光末年以後,濁水溪支流多次氾濫成災,港口淤積;加上台灣西部海岸地盤逐年隆起,大船無法出入,失去河海通航之利,貿易活動大受打擊;咸豐八年(1858),天津條約開放滬尾(淡水)、基隆、安平、打狗(基隆)四口通商,鹿港由於港口機能不足,被排除在外,優勢盡失。日人領台後,台灣與大陸的貿易中斷,無疑雪上加霜,鹿港從此一蹶不振,由中部第一大港沒落為平凡的陸路小鎮。

自然地理的優勢造就鹿港的風華,轉瞬百年,大自然反倒成了鹿港發展的最大阻力。

嗯...
想飛來不及參與鹿港的繁華
但小鎮至今仍有其獨特的風俗民情
雖然 繁華成空 但 平實純樸的風味
令人印象深刻啊
謝謝您的仔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