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餘震
這是一班通往九二一餘震的觀光列車,我們跟隨導演吳乙峰,去觀看他者的生命遭遇,生靈與亡靈的對話,企圖在漫漫長軌裡,尋找一次又一次的出口,你對號入座了沒?潸然淚下的熱切,至今還有餘溫嗎?或者早已冷卻;更甚者蒸發?
我也有一班列車,位於台北市信義路六段至五段間的舊式紅磚道,那是女兒還小的時候讀幼稚園,每天騎腳踏車接送的必經之路,由於磚塊鬆動,叩嘍叩嘍叩的,我就跟女兒說:「嘟嘟,火車開動囉!」,那班列車如今只行駛於腦海裡,因為要蓋捷運之故,路早已挖掉了。而當時陽光樹影斑駁,為躲避一隻昂首兀立的蜥蜴,有時還會演練一番急轉彎,在夢中深怕壓扁一隻無辜的生命…,而生命常常像是一個又一個的場景,真實與虛擬間,經過不斷的辯證與自我對話,取得了妥協的平衡點,那麼在他者的生命裡,你究竟放了多少法碼在你認知的天枰上?當眾多的掌聲與淚水經過吳導演觀點剪輯,所產生精神上的費洛蒙而引起群聚的時候,我選擇用自己的意識之眼當攝影機,來看看究竟「生命」一片的意義所演繹出來的一些思維。
記得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我確實被突如其來的天搖地動所驚醒,直覺的反應是叫醒孩子,可是沒想到他們熟睡異常,怎麼也喚不醒,只好靜觀其變,一個晚上就在忐忑不安中渡過,心裡想一定出事了,打開收音機聽到東興大樓等災情此起彼落。第二天心裡惶惶然的,家裡對面的大廈裂出一道很深的傷痕,我緊張的關心住在對面的友人去電詢問,卻被奇怪的語氣所疑惑,後來深思原來是友人覺得我別再提起裂痕,免得他數千萬所購的房價下跌,頓時我啞然於胸,緘默以對。
孩子們不知人間慘劇,以為賺到一天假期,我怕他們無聊,就帶他們騎腳踏車去附近看一場電影,一去電影院總共就我們一家四口,再也沒其他的人,猶記片名是「世紀末的魔術師」。騎車於街上確實有一種世紀末的詭譎氣氛,其實就在一夕之間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而我們這些「倖存者」,居然比幽靈還幽靈,失序的一日,在街道巷弄間晃盪,拐個彎到東興大樓看看,處處圍起的黃色警戒線,看不到甚麼,深不知那是冥界與陽界的區隔,死神猶在,氣若游絲的地下存者正掙扎於茫然的黑洞中,而我與孩子竟像走入博物館般,沿著參觀的路線遠遠眺望,生命到底以甚麼樣的面貌呈現?諸神缺席的剎那啊!我是否該有宗教式的原罪感?
之後對於九二一的印象全都來自於媒體,當然在賑災與捐款如火如荼的當下,我也深受感動的被這全民運動所感染捐了一點點心意,之後當所有的災難讓媒體像得了一場熱病又告平息,我也墜入平凡百家姓,繼續自己「走馬燈」的生活,直至「生命」一片的出現,才又勾起了我的九二一回憶,那麼你的又是甚麼呢?
其實電影所展現的是慟者能量的釋放,藉由他們對生命的韌性與疑惑,攝影機彷彿在扮演一個渲洩的窗口,讓我們窺視他者的生命扉頁,每一扇窗各自有不同的風景:
第一扇窗:潘順義、張美琴夫婦。一對遠赴日本工作的夫妻,先生是廚師,太太是服務生,每日得工作到晚上十一點,疲倦的搭地鐵回去,日復一日。一雙稚齡的兒子交給老家的長輩帶,死於此次的災難,心中萬般不捨,由於聚少離多,相處的回憶有限,但內疚於沒有好好撫養他們,在夢中夢見大兒子會好好照顧弟弟,而稍稍釋懷。夫妻倆選擇再拍一次婚紗照,並且到夏威夷二度蜜月,告別過去重新開始。
第二扇窗:周明純、周明芳姐妹。一對年輕的姐妹,徬徨無依的青春。父母雙雙身亡,浮萍般的生活,流連在電玩、撞球的場所,姐姐選擇完成高職學業,妹妹選擇生一個孩子,來確認自己生活的目標。
第三扇窗:羅佩如,逢甲大學學生。一家七口全罹難於此次地震,惟二哥與她存活。一開始選擇用恨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認為是親人背叛了她,連夢都吝於相會,也與二哥的未婚妻還未習慣相處,一直走不出創痛的陰影,有輕生的念頭。但是經過吳導演的「訓斥」,未知她的心境是否有所轉折?最後選擇出國留學,轉換時空療傷。
第四扇窗:張國揚、吳玉梅夫婦。一對挖電塔地基的夫妻,女兒維維也身亡於此次地震。藉著工作來遺忘喪女之痛,並且又再度懷孕產下一女,他們認為那是維維的靈魂投胎轉世。他們勤奮地認命地一鏟一鏟挖著地基,讓我想起薛西佛斯的巨石。
無疑我們也被鏡頭裡的世界所感動,企圖與自己的九二一經驗作和麵式的結合,共同煮一鍋感同身受的大鍋麵,產生了集體的台式味覺。
為甚麼我如此地說呢?因為在本土化深耕的今日,庶民的、在地的、草根性的,描寫底層的生活題材,再加上悲情的基調,配上一首哀怨無奈的台語歌曲,非常契合當下的尋找台灣認同的氛圍,無怪乎引起上下各界不斷的迴響。我相信吳導演絕無刻意政治正確,而是長期以來台灣文化的匱乏,自90年代多元化後價值觀的混亂,我們亟欲在一個共同的事件建立共同的情感經驗,擺脫掉藍藍綠綠的咒怨,只是這樣一味的經由大家的認同,是否又自掘一元論的陷阱?而我所謂台式的認同:是否我們得無止盡的悲情下去?我們的集體記憶得受困於曾經的迫害(地震、SARS…或其他),所以我們悲情,所以我們要平反(重新建構),我們是一座孤島,迫切地要把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圖騰建立起來,因此我們總是舔噬著曾經共同的傷口,以為透過共同的記憶可以喚起共識的「認同」。可是很弔詭的是我們的記憶是一致性的嗎?
我一直以為記憶是虛構的,因為它是透過自我屬性的拼湊,而編織出自圓其說的「真假像」混合體,在《氣味、記憶與愛慾─艾克曼的大腦詩篇》(An Alchemy of Mind)作者艾克曼在記憶的章節寫道:「記憶是會被誘拐的……由於媒體的複眼,因此數以百萬計的人都一匙一匙餵食了同樣形象、標語、歷史、神話。那麼個人的記憶該怎麼辦?」她又寫道:「有些叛逆的人拒絕這樣的設計,或者寧可選擇他們自己群體的意識型態,但大部份的人卻由媒體、鄰居,或他們所崇拜的獨裁者那裡,接受了價值觀和對事件的闡釋。」你客觀的檢視過自己的記憶嗎?
而比較令人不知所以的是,「生命」是一部記錄片,卻像商業電影般受到歡迎,我以為記錄片有其嚴肅性與真實性,不同於一般劇情片的羶情,當小眾成為大眾的時候,這到底是令人憂?抑或教人喜?
那麼我再問:當出了戲院之後,走進了餐廳(一般都市人的娛樂模式),嘴裡大啖美食,同時也論述別人的悲苦,方才的淚水應該已經淪為口水,他者的生命痛處不斷的被我們挖掘;又被我們埋葬,在悲情的糖衣下,我們共同吞食下怎樣的文化大補丸?果真一部「生命」就洞見生命的真諦嗎?當我們對著那些小人物行注目禮,那麼儀式過後呢?其實生命本身就是生活,而生活的本質就是瑣碎,你永遠無法耽溺在被塑造的鏡像裡,終歸是要回到平常的日子。
我們是排隊進場,與他們共同進行一場生命的拼圖,每個人的缺角不同,拼法各異,從來就沒有人完整過,除了自我建構、解構、重構,殘缺處,自是──愛。
這是一班通往九二一餘震的觀光列車,我們跟隨導演吳乙峰,去觀看他者的生命遭遇,生靈與亡靈的對話,企圖在漫漫長軌裡,尋找一次又一次的出口,你對號入座了沒?潸然淚下的熱切,至今還有餘溫嗎?或者早已冷卻;更甚者蒸發?
我也有一班列車,位於台北市信義路六段至五段間的舊式紅磚道,那是女兒還小的時候讀幼稚園,每天騎腳踏車接送的必經之路,由於磚塊鬆動,叩嘍叩嘍叩的,我就跟女兒說:「嘟嘟,火車開動囉!」,那班列車如今只行駛於腦海裡,因為要蓋捷運之故,路早已挖掉了。而當時陽光樹影斑駁,為躲避一隻昂首兀立的蜥蜴,有時還會演練一番急轉彎,在夢中深怕壓扁一隻無辜的生命…,而生命常常像是一個又一個的場景,真實與虛擬間,經過不斷的辯證與自我對話,取得了妥協的平衡點,那麼在他者的生命裡,你究竟放了多少法碼在你認知的天枰上?當眾多的掌聲與淚水經過吳導演觀點剪輯,所產生精神上的費洛蒙而引起群聚的時候,我選擇用自己的意識之眼當攝影機,來看看究竟「生命」一片的意義所演繹出來的一些思維。
記得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我確實被突如其來的天搖地動所驚醒,直覺的反應是叫醒孩子,可是沒想到他們熟睡異常,怎麼也喚不醒,只好靜觀其變,一個晚上就在忐忑不安中渡過,心裡想一定出事了,打開收音機聽到東興大樓等災情此起彼落。第二天心裡惶惶然的,家裡對面的大廈裂出一道很深的傷痕,我緊張的關心住在對面的友人去電詢問,卻被奇怪的語氣所疑惑,後來深思原來是友人覺得我別再提起裂痕,免得他數千萬所購的房價下跌,頓時我啞然於胸,緘默以對。
孩子們不知人間慘劇,以為賺到一天假期,我怕他們無聊,就帶他們騎腳踏車去附近看一場電影,一去電影院總共就我們一家四口,再也沒其他的人,猶記片名是「世紀末的魔術師」。騎車於街上確實有一種世紀末的詭譎氣氛,其實就在一夕之間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而我們這些「倖存者」,居然比幽靈還幽靈,失序的一日,在街道巷弄間晃盪,拐個彎到東興大樓看看,處處圍起的黃色警戒線,看不到甚麼,深不知那是冥界與陽界的區隔,死神猶在,氣若游絲的地下存者正掙扎於茫然的黑洞中,而我與孩子竟像走入博物館般,沿著參觀的路線遠遠眺望,生命到底以甚麼樣的面貌呈現?諸神缺席的剎那啊!我是否該有宗教式的原罪感?
之後對於九二一的印象全都來自於媒體,當然在賑災與捐款如火如荼的當下,我也深受感動的被這全民運動所感染捐了一點點心意,之後當所有的災難讓媒體像得了一場熱病又告平息,我也墜入平凡百家姓,繼續自己「走馬燈」的生活,直至「生命」一片的出現,才又勾起了我的九二一回憶,那麼你的又是甚麼呢?
其實電影所展現的是慟者能量的釋放,藉由他們對生命的韌性與疑惑,攝影機彷彿在扮演一個渲洩的窗口,讓我們窺視他者的生命扉頁,每一扇窗各自有不同的風景:
第一扇窗:潘順義、張美琴夫婦。一對遠赴日本工作的夫妻,先生是廚師,太太是服務生,每日得工作到晚上十一點,疲倦的搭地鐵回去,日復一日。一雙稚齡的兒子交給老家的長輩帶,死於此次的災難,心中萬般不捨,由於聚少離多,相處的回憶有限,但內疚於沒有好好撫養他們,在夢中夢見大兒子會好好照顧弟弟,而稍稍釋懷。夫妻倆選擇再拍一次婚紗照,並且到夏威夷二度蜜月,告別過去重新開始。
第二扇窗:周明純、周明芳姐妹。一對年輕的姐妹,徬徨無依的青春。父母雙雙身亡,浮萍般的生活,流連在電玩、撞球的場所,姐姐選擇完成高職學業,妹妹選擇生一個孩子,來確認自己生活的目標。
第三扇窗:羅佩如,逢甲大學學生。一家七口全罹難於此次地震,惟二哥與她存活。一開始選擇用恨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認為是親人背叛了她,連夢都吝於相會,也與二哥的未婚妻還未習慣相處,一直走不出創痛的陰影,有輕生的念頭。但是經過吳導演的「訓斥」,未知她的心境是否有所轉折?最後選擇出國留學,轉換時空療傷。
第四扇窗:張國揚、吳玉梅夫婦。一對挖電塔地基的夫妻,女兒維維也身亡於此次地震。藉著工作來遺忘喪女之痛,並且又再度懷孕產下一女,他們認為那是維維的靈魂投胎轉世。他們勤奮地認命地一鏟一鏟挖著地基,讓我想起薛西佛斯的巨石。
無疑我們也被鏡頭裡的世界所感動,企圖與自己的九二一經驗作和麵式的結合,共同煮一鍋感同身受的大鍋麵,產生了集體的台式味覺。
為甚麼我如此地說呢?因為在本土化深耕的今日,庶民的、在地的、草根性的,描寫底層的生活題材,再加上悲情的基調,配上一首哀怨無奈的台語歌曲,非常契合當下的尋找台灣認同的氛圍,無怪乎引起上下各界不斷的迴響。我相信吳導演絕無刻意政治正確,而是長期以來台灣文化的匱乏,自90年代多元化後價值觀的混亂,我們亟欲在一個共同的事件建立共同的情感經驗,擺脫掉藍藍綠綠的咒怨,只是這樣一味的經由大家的認同,是否又自掘一元論的陷阱?而我所謂台式的認同:是否我們得無止盡的悲情下去?我們的集體記憶得受困於曾經的迫害(地震、SARS…或其他),所以我們悲情,所以我們要平反(重新建構),我們是一座孤島,迫切地要把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圖騰建立起來,因此我們總是舔噬著曾經共同的傷口,以為透過共同的記憶可以喚起共識的「認同」。可是很弔詭的是我們的記憶是一致性的嗎?
我一直以為記憶是虛構的,因為它是透過自我屬性的拼湊,而編織出自圓其說的「真假像」混合體,在《氣味、記憶與愛慾─艾克曼的大腦詩篇》(An Alchemy of Mind)作者艾克曼在記憶的章節寫道:「記憶是會被誘拐的……由於媒體的複眼,因此數以百萬計的人都一匙一匙餵食了同樣形象、標語、歷史、神話。那麼個人的記憶該怎麼辦?」她又寫道:「有些叛逆的人拒絕這樣的設計,或者寧可選擇他們自己群體的意識型態,但大部份的人卻由媒體、鄰居,或他們所崇拜的獨裁者那裡,接受了價值觀和對事件的闡釋。」你客觀的檢視過自己的記憶嗎?
而比較令人不知所以的是,「生命」是一部記錄片,卻像商業電影般受到歡迎,我以為記錄片有其嚴肅性與真實性,不同於一般劇情片的羶情,當小眾成為大眾的時候,這到底是令人憂?抑或教人喜?
那麼我再問:當出了戲院之後,走進了餐廳(一般都市人的娛樂模式),嘴裡大啖美食,同時也論述別人的悲苦,方才的淚水應該已經淪為口水,他者的生命痛處不斷的被我們挖掘;又被我們埋葬,在悲情的糖衣下,我們共同吞食下怎樣的文化大補丸?果真一部「生命」就洞見生命的真諦嗎?當我們對著那些小人物行注目禮,那麼儀式過後呢?其實生命本身就是生活,而生活的本質就是瑣碎,你永遠無法耽溺在被塑造的鏡像裡,終歸是要回到平常的日子。
我們是排隊進場,與他們共同進行一場生命的拼圖,每個人的缺角不同,拼法各異,從來就沒有人完整過,除了自我建構、解構、重構,殘缺處,自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