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詩愁」之路──《空山詩選》始末(四之二)──鄧墾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南「詩愁」之路
──《空山詩選》始末(四之二)──

鄧墾

--------------------------------------------------------------------------------

「全國山河一遍紅」後,成千上萬的「紅衛兵爺爺」被趕下了鄉,全國「清理階級隊伍」的「網」也越收越緊。我已是成家之人,不得不四處找臨時工做,只要有活幹,髒累都不怕,能掙錢養家糊口就行。陳墨屬無業閒雜、東飄西蕩、總感覺被「網」住了,決意邀九九一起到西昌鹽源縣插隊落戶。1970年3月1日晚,是一個「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日子。我和徐坯、羅鶴、馮里、楊楓、雲朗、祖祥、伯勞、黎明等10多人,聚在漿洗街辦事處所安排的武侯祠大街一家旅館裡,為即將上山下鄉的陳墨、九九送行。大家擠在一個房間內,分坐在兩間床上,亮燈夜敘,或慷慨高談,或激昂闊論,或輕聲叮囑,或掩面暗泣,坐待天明。3月2日晨,一群人浩浩蕩蕩從旅館出來,步行到漿洗街辦事處大門外,送陳墨、九九登上一輛帶篷的解放牌貨車。汽車開始啟動,陳墨忽然從車內人叢中擠到車後擋板前,大聲地向諸友揮手說:「再見了!」一聲未了,他已是淚流滿面。送行諸友受其感染,竟哭聲大起,響成一片:「哭聲直上干雲霄」,塵埃不見萬里橋。我於當天一氣吟成一首《送友人赴山中》,又於第2天寫了1首《似水離愁》。

據考證,中國歷史上曾有一條由成都出發,經邛崍、雅安、滎經、西
昌進入雲南而至南亞諸國的南絲綢之路。誰曾想到,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這條路上撒下的不再是絲綢而是「詩愁」?

我曾在這條路上荷鋤淹留,何歸曾在這條路上凄然回首,白水曾在這條路上臨風吟走,謝莊曾在這條路上訪我停車問候,張基曾在這條路上與我橋頭夜遊,徐坯曾在這條路上與我巧遇握手……而今,陳墨和九九,也踏上了這條路,似乎不走這條路,這群人就少了一種緣,更少了嚴道古鎮上的一群詩友!

說來也怪,我於1969年中秋,娶了一位滎經縣的知青,了我一生姻
緣,竟也因此另結了一份詩緣!

我妻子有一位滎經女友,名叫何東平,與我妻一樣,喜讀雜書1970
年春節,何東平帶了一本小說《阿列霞》來我家探望我夫妻。我竟在
該書扉頁上看見一首題詩《讀〈阿列霞〉》,驚問作者,東平道:
「是滎經的一位農民寫的。」這還了得,我隨即信口說:「明年我回滎經探親,一家要會會這位農民!」誰知東平當了真,回滎經後即將此口信帶給了「農民」阿寧、啟邦(巒鳴)、長虹等人,而我卻忘
了。1970年9月的一天黃昏,我從二號橋畔的日用化工廠(烘盤香)
下班回家,一位滿臉絡腮短鬚的青年正在我家裡等候,自我介紹說:「我叫楊啟邦,滎經人,是何東平的朋友。聽東平介紹,你很喜歡詩,我和滎經的幾個朋友也很喜歡,特不揣冒昧登門求教」云云。我聽得雲裡霧裡。他又說:「我今天上午11點鐘就到了成電,在宿舍區一幢一幢地問,因不知令尊大人的名字,又不知你住幾幢幾號,只知你的名字,問了許多人,都說不知道,下午5點過,有人指著你住的這幢樓說:『2單元有一家姓鄧的,你去問問看』,我這才找到你父母。」我簡直感動得無地自容!世上真有這等執著尋找一個「帶言者說」的人,而且終於在近萬人的一個學府裡找到了我這個與學府不相干的外人。這只能說是一種緣,一種一見便永遠砍不斷的詩緣!

1971年春節期間,我到了滎經拜見岳父母及探望妻女後,擠時間去了楊啟邦的家。他家在嚴道鎮西街,進一條房與房之間形成的狹窄甬道,深處的一個獨立小院落就是,一溜瓦屋前有一個小曬壩。我被啟邦熱情地引領進一間生著火爐的屋內,一張靠木壁的木長凳上坐著兩位青年。經介紹一個名叫阿寧,一個名叫長虹,均是啟邦的詩友。啟邦的母親以一種我永遠難忘的微笑歡迎我,說:「山野之家,幸勿見笑。」我驚得一愣一愣的。這哪裡是農民的語言?果然,楊老伯母原係古藺一書香門第,至今還能隨口將吳芳吉的那首長詩《婉容詞》背誦完,唐詩宋詞更是信手拈來,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家有知書達理之母,乃子女之幸。然楊氏一家4個子女,皆因大飢荒年代其父餓死後各自逃生,方撿得一條活路。楊老伯母忙著為我們準備夜宵。我和幾位詩友圍坐火爐談起了詩。很明顯,阿寧是這幾位中學識最淵博、詩也寫得最好的一位。他的一首《活著為什麼》就把我「鎮」住了。長虹的《故園》也寫得十分生動形像……品詩論詩總令人特別興奮。我將臨時抄寫的幾位成都朋友的詩拿了出來,也請阿寧等人指教。他們也是一驚一詫的。三更時分,楊老伯母親手做的湯圓端上了桌,豈只我讚不絕口,連阿寧都至今難忘。你說大名鼎鼎的「賴湯圓」算什麼?通宵長談,竟毫無睡意。這詩的魔力真可使人忘卻長夜,忘卻嚴寒……

兩天後,啟邦陪我沿山路步行去花灘區六合鄉拜見阿寧。阿寧的家,在六合街後,一幢瓦屋被四周的田野樹木和一彎清溪環繞,頗有「結廬在人境」的況味。那時,阿寧的父母是「雙管」分子,被周圍的鄉鄰監控得規規矩矩,不敢亂說亂動。我只知他的父母原在四川大學任教,50年代下放原籍務農,卻不知我的造訪會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危害!稼軒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他斷然想不到千年後的我們卻是「少年不識世道險」。吳老伯父只對我點點頭就不知躲到哪裡去了。吳老伯母微微一笑並不言語便進廚房忙晚飯去了。我和啟邦被安坐在阿寧的臥室裡,聽得阿寧在廚房小聲地對其母說:「把屋樑上的那塊腊肉取下來做菜。」吳伯母小聲說:「那是準備給你妹妹寄去的。」阿寧說:「我去信給妹解釋。」說完,無事似的走出廚房進入臥室與我們交談。掌燈後,我和啟邦應邀共進晚餐。那是一頓令我百感交集的晚餐。阿寧雙老簡直是象徵性地吃了一點飯就離桌了,說是不打擾我們談話。飯後又擺談一陣。啟邦因有事,獨自摸夜路回城去了。我留宿阿寧家。那一夜,我和阿寧抵腳而臥,窗外遠山隱隱,流水潺潺,林葉搖動,萬籟俱寂。我倆躺在床上,談詩到天明。我甚至將擬搞《空山詩選》的打算也說了,忘形了不是?

南絲綢路上,我是滿載「詩愁」而歸了。

嗯.....
該是還有續集...
大時代的故事
小戀戀洗耳恭聽^^
謝謝小戀戀!
我即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