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台湾情怀

王水宝

今年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在孙中山长达40年的革命生涯中,一直为祖国的统一而奔波,而台湾也一直萦系在他的心中。
1894年,孙中山先生因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政治主张被拒后,到檀香山于11月24日创建了革命团体兴中会。为了在台湾建立兴中会分会,以唤起台湾同胞的民族精神,1897年,经孙中山先生同意,派革命党人陈少白抵达台湾,于12月在台北成立了兴中会台湾分会。甲午战争失败后,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莶讨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然而,光复台湾一直成了孙中山先生毕生的追求,他提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
1900年,孙中山想以香港为基地,在广州起事,夺取南方,但因港英当局禁止在香港登岸,孙中山便改在惠州起义。9月28 日,孙中山先生为筹划惠州起义,他单人匹马从日本到达台湾,在台北新起町设立了革命总司令指挥所。10月8日,在指挥所指挥惠州起义,却因日本在台殖民当局的破坏,起义失败,11月10日孙中山离开台湾。这是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台湾之行。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后,他又想到了台湾,于是,在1910年发展了台湾籍的蔡明俊为台湾第一位中国同盟会会员,并负责有关会务,9月宣告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但他还是关怀着台湾的命运,他向各界宣称:“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充分表达了孙中山先生收复台湾的决心。
孙中山先生组织的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等人遭到通缉,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于1913年8月5日,孙中山与胡汉民等人从福州乘“抚顺号”取道台湾去日本。在基隆登岸,住在台北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馆里,并赠给店主“博爱”二字,同时接见了同盟会的一些会员。由于日本政府警卫森严,使孙中山没有如约和黄兴会面,在台湾短暂停留后,便离开了台湾。这是孙中山先生第二次台湾之行。
孙中山先生第三次台湾之行,是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为了寻找革命出路,孙中山想在台湾建立大陆以外的革命基地,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唤起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1918年6月7日,孙中山自汕头乘船抵达基隆,但日本殖民当局害怕孙中山与台湾民众接触,故当轮船一靠岸,就派员上船,直接护送孙中山上岸,使孙中山无机会与台湾民众见面。孙中山在台湾只住一晚就离开了台湾。
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接受冯玉祥北上共谋南北统一的邀请,在宋庆龄陪同下,抱病二次北上。孙中山从广州乘船,途中在台湾停留,但孙中山没有上岸。这是孙中山先生第四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到台湾。(关于孙中山先生到台湾的次数,说法不一,有的资料是3次,这次孙中山虽未上岸,但在台湾停留,也应算到过台湾。笔者注。)
从孙中山先生情系台湾,和他的4次台湾之行,足见孙中山先生对台湾的前途和台湾人民的命运,是多么的关怀备至。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台湾之行和对台湾的关切,台湾人民把孙中山先生第二次到台湾住过的旅馆“梅屋敷”,改名为“孙中山台湾史迹纪念馆”,在纪念馆里摆放着孙中山先生用过的茶几、屏风等物品,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博爱”二字,也挂在屋子的中间。台湾人民在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台湾之行的影响下,也激发了革命意志和民族精神,在台南、台北、苗栗、南投、台中等地的台湾民众曾多次发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同盟会会员罗福星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中被捕,慷慨就义前,赋“孙逸仙救”藏头诗一首:“孙真国手著光唐,逸乐丰神入既章。仙客早贬灵妙药,救人于病身相当。”体现了台湾人民不但恋恋不忘孙中山先生,也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期冀。
1925年3月12日,距孙中山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到台湾仅4个月,带着未竟的事业和对台湾人民的深切怀念,孙中山先生病逝北京。噩耗传到台湾,台湾民众悲恸万分,《台湾民报》发表了社论《哭望天涯吊伟人》。台湾的民众团体和台湾人民不惧日本警察的干扰,于3月24日冒雨召开了规模盛大的追悼会。追悼会上,民众团体的代表纷纷发言、致悼词、叙述孙中山先生生平、介绍孙中山先生临终情况,充分表露了台湾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孙中山先生把反对分裂,谋求祖国和平统一,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在他病重期间,还心系台湾,他留言说:日本必须放弃与中国谛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应在台湾实行自治。就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争取建设一个和平、统一的中国,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台湾同胞,还连喊“和平!奋斗!救中国”等语。然而,祖国至今仍未完全统一,台湾依然与祖国分裂,作为同是炎黄子孙的两岸同胞,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早日金瓯一统,以告慰孙中山先生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