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的魂魄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詩,似乎不應該如此。

  就像在富麗堂皇的建構裡,缺少了溫度,在精雕細琢的文字間,遺失了靈魂;攤開齊梁以來的詩冊,詩人低聲地吟哦了幾句;便恍然發現,這些詩句的載體,如同一個包裝精美的盒子,除了華麗的裝飾,粗淺地勾引著感官,充填其間的心靈樣貌,竟是一片廣泛的空白。本來「空白」應該是文藝之所以構成美感的基調,在符徵與符指間,保留一點理解的距離;然而齊梁以來的詩歌,卻只是一種符號上的精緻,而精緻的背後,遺失了深刻的思想與靈魂;因此這空白反而讓詩人承受著一種莫名的勞累,而勞累大抵來自於一個具備文化鑑賞能力的思維,在咀嚼了幾百年來的詩歌文明後,所感覺到的心靈匱乏;於是他只得闔上手邊的詩冊,回溯起詩歌藝術的起源與開展,在一段段的流域中,擷取較為明媚的部分,因此,當我們看見秦漢的興寄與魏晉的風骨,全部匯聚在他的思維當中時,我們知道,那是中國詩史一次精采的反芻,這反芻透過詩人的筆墨發抒開來,在距今已經相當渺遠的初唐,彷彿左手剛闔上一道雕花的窗口,右手便打開一扇明畅的大門,而大門內迎接的不是別人,正好是那些燦亮了一整片中國藝術的點點星光。

  韓愈不是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本來每一個時代的文學現象,除了垂直的銜接,絕對還有水平的攤展;因此,將整個盛唐詩的大鳴大放,全都扣上陳子昂的旗幟,這多少透露了幾分角度上的偏執,然而卻也不應該以此,便將盛唐詩與陳子昂間的臍帶割斷,客觀地來說,應該是陳子昂的思想,滋養了盛唐詩的萌芽,卻又因為這初初的萌芽,迎來了一個詩的春季。因此追根究底,陳子昂在詩歌上的見解與突破,對盛唐而言,絕對具有一個影響性的指標。
這指標之所以具備影響的原因;在於提供了一種文學本體上的深思,而這深思基本上觸碰了文藝美學相當重要的部位,這部位涉及了文藝之所以構成美感的架構;這架構粗略地說,大抵上分為內容與形式,由形式導引出內容,再由內容呼應形式,如此基本的理解,在唐代的最初,卻仍是一種創新,它起碼看穿了包裹在文字軀殼中的華糜競艷,並導引了一截缺乏回味與蘊藉的詩歌流域,將詩從一種文字遊戲上解放出來,而回歸到一種生命的寄託,與靈魂的物化。
因此可以說,詩歌藝術經過了幾百年的追索,到了陳子昂手上,終於有了比較細緻的端詳。

  這端詳起源於一陣深沉的感嘆,在那彩麗競繁的詩歌裡,詩人一眼看穿了這種創作心態上的扭曲,於是持秉著一點抱負與遠見,他挺起身來,為那一段走彎的河域重新導引,這導引的方法,不能再委婉敘述,只能是一種提綱挈領式的藝術指導,也就是必須從詩歌創作的本質上,來重新思考與衡量,於是他想起了漢魏年間,那些結構嚴謹,又極富有藝術感染力的篇章;這些篇章的精髓,來自於風骨的追求,再加上儒家文化的影響使然,使他深切地明白到,詩歌裡的思想,應該經過提煉、濃縮,灌注在字裡行間,從而成為一種內心寄託的揭示,於是綜合地說,詩人的文學觀,便是希望藝術成為一種思想的載體,這載體必須注視到結構上的鋪排,以藝術的手段表達,至於怎樣的表達合於藝術的定義,由於那時仍較傾向於政教上的功利主義,因此與現代純粹以審美為出發的藝術定義,存在著時代性的差異,然而,這並不能抹煞詩人在中國詩歌上的建設,因為他的一聲感嘆,於是詩的藝術,在頹廢了五百多年後,唐詩的軀體裡,我們才又清楚看見了--漢魏的魂魄。
人類過度庸俗之後會將藝術家標上天價
好像可以藉由沾染儒生風骨平衡一下自身打滾紅塵的朱門腥臭
所以我總是一邊悲慘正風正骨未死前的窮途潦倒
又期盼他們的酸味像梵谷一樣死後竟然香氣四溢又名揚四海
只是這個時代大概已經不需要這樣悽涼
會一點商業廣告上的勾搭大概有才氣的人不用活的太酸
別問我不會的人怎麼辦
酸人不愛出名

陳子昂後來被武攸宜陷害死在獄中
一生文骨死的酸酸的
現在聞起來倒是香的= =
奇怪不奇怪?
  因時空背景和人情而有所更動,但會留存人心的,必有其價值。堆砌瑰麗辭藻的文章或詩文,一眼便可看出,無需時間證明。

  只是囿於時空限制,風俗環境使然,讓人人不得不順應這風格。

  在過去,文人是沒多大能力的,文字大多淪為政治工具,而這些文仁也苦不堪言,藉由文字抒發一己鬱悶,因而留下許多令人琅琅上口的詩句。

  韓文公的理論,或多或少有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因為在古代士本有儒的身分,而儒家便是冀求國泰民安的實際行動者。其實以載道來論文學,友時淪於說教與道德指點,對於文學生命是種壓抑與扼殺。

  只因為平凡人終究是人,無法成為一個儒所要求的完人,而往往這些懷有高度理想的儒,也常常露出凡人的姿態。過往壓抑的文學路,太累人了。

  讀完這篇文章,文字的焠鍊、體裁、內容與時代背景是息息相關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情操,使用者的氣可以決定文章的走向。這也是典論論文裡面強調的。

  一眼能看出弊病者,實屬不凡,而後跟隨的浪潮,更是洶湧不絕,難得可貴,也許盛唐的詩殿堂,正因為有這些人不捨的努力,才能邁向新的里程碑,為後世傳承雋永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