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加護病房待了一個月後,手術順利結束,轉入一般病房。他是因心衰竭在左心室加裝輔助器,幸好才六十四歲身體硬朗還挺的過來,但從醫生的角度來說,這本是可以避免發生的。
也許是他個性向來倔強,有什麼事情就放在心裡不說,亦有可能是我與他的關係從離開孩子後便漸行漸遠,以至於當接到消息至今最緊張的,反而是父親的同事、兄弟姐妹與教會的朋友。
由於入院日是在2021的4月,此時是疫情開始的一年,醫院早已有相關的配套措施,但對來探望的家屬就略顯麻煩,像是加護病房只能在每天早上探望,還需要配合線上登記,這讓排隊的家屬總是跟保全大眼瞪小眼,在後來本土爆發,禁止探視後一切又平靜下來。
轉到一般病房時是在三總的23號病房,是心臟內科,當時因沒有健保房而入住需自費的兩人房。最初幾日父親身上插滿各種點滴,引流管,那幾日沒辦法進食,他就像孩子般,時而昏睡,時而醒來盯著天花板唸唸有詞,其他的都需要人照料,像是翻身、換尿布等大小事情。那時狀況還不穩定,外連接臟的輔助器總是響個不停,護理師一下要幫他量血壓,一下要調整藥物。
住在隔壁床的是中年的台商,預計要做心臟支架的,術前幾日只有妻子偶爾會來,也許是悶的慌,或是擔心公司的事情,總是抱怨著疫情導致的虧損與未來。台商偶爾會與我閒聊著,可能是看我年輕,不像其它陪病的不是看護,多半都是夫妻,聊的內容也很隨興,像是對於疫情的看法,手術,還有許多零散的。他經常會在病房外的走廊散步,就像在巡視自己的公司般,也許是長年做老闆的關係,總有著一種特別的氣質,他的目光有神,說話時平穩而有力。
反觀我的父親,在開始能進食後也沒吃幾口飯,也許是醫院的餐不對胃口,或還在煩惱錢的事情,跟他交代的一句也沒聽上。後來才從親戚哪裡得知,年初他用房子借了一筆錢,如今又有一筆手術的費用。雖然我並不這麼想,因為他還有幾棟房子,賺的錢也夠他用,但他依然煩惱,依舊覺得不夠。
輾轉到下一間病房前,那一日台商要準備動手術,我們簡短地祝福對方,而後告別。
新的病房是健保房,住了三人一空床,有一位是隨我們後面近來的,剛開始的時候還不清楚自己在哪,總是小夥子的叫著我,後來才知道他是做鐵工的,一個月前左腳粉碎性骨折術後出院,沒想到傷口感染,被送回來清創,因為骨科那滿床,才被轉了過來。
戲劇性的是沒住幾天,在23病房內就傳出疑似的個案,導致每個病床的病人、陪病與醫護都要篩檢。一夕間能辦出院的就辦出院自主隔離,不能的就要轉到樓上65的負壓隔離病房。那個鐵工嘴上抱怨著自己真是無辜,除了要清創外,現在還要被隔離,越說越是沮喪。
在這之前,我本想著疫情是離自已相當遙遠的,就像一年前剛開始一樣,或是那些習以為常的政治,僅只是媒體與網路,或是朋友之間的閒談,卻沒想到有如此突然與接近。
在65病房是住一般病房改成的負壓隔離病房,空間寬敞,就是不能出去外並沒有什麼不便。比較辛苦的是醫護人員,每次進出一次就要穿脫一次隔離衣,更別說有緊急狀況和或同時處理多個病人了。為了減少醫護的壓力,一些簡單的操作和或故障排除等就由我協助操作,減少醫護進出的次數。
父親已經能在床邊練習踏步,但多半時意識仍在遙遠的彼方,彷彿當下的他只是空有肉體般。我在想病床是他孤獨的小船,而他仍然在緩慢地漂泊著。照顧他的時候我常想起那個年幼的自己,只是如今角色對換了,他變成那個不聽話的少年,而我成為那嘮叨的老父親。
病房有著一扇小窗,從那裡能窺視遠方的天空,在醫院的時間過得很快,彷彿只要一個眨眼,一切都會消逝。很難想像一個多月前,自己還在思考該如何跟父親告別,如何告訴他如果有萬一所剩無幾的生命。
在結束兩週多的隔離後,輾轉的到23的病房是心臟外科,在這裡除了心臟相關的病人外,最多的是等待洗腎的病人,他們待的時間不長,卻得經常來醫院裡報到。
每天我會讓父親坐在輪椅上,在外面二樓的長廊緩步而行,我們之間沒說起什麼重要的事情,有的只是輪椅轉動的咔咔聲。這場病不會修補我們的關係,只是一種無形的束縛,早在幾年前我就放棄跟他溝通,因為每次談到我想或正在做的事情時,他表面認同,但眼神還是流露出你應該以我的方式做,那會使人難受與沮喪。
偶爾當父親熟睡的時候我會離開病房,思索著自己也是有病的,像是軟弱,或是無法融入社會等,但我也試著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生存的方式。不需要逼迫自己沒命的加班,或是刻意奉承他人,儘管收入不多,卻還夠花用。雖然被人看不起或冷嘲熱諷已早已習以為常,可每當想到自己做的事情無法讓父親感到自滿,無奈之於也顯得悲傷。
這幾日隔壁床的病人來了一對老夫妻,丈夫是肚子痛急診送來的,老是唉疼,一疼妻子就慌張,要他不要唉唉叫要聽話,說了不聽便用手打他,這讓他更是叫個不停。
而父親則是身體狀況變得虛弱,走幾步路就喘,身體老是發冷,本來調降的強心劑量又增加,這才好了一些。從護理師哪裡得知,儘管輔助器能改善部分的問題,但仍無法使衰竭的心臟擁有正常的功能。每到夜晚他難受的時呢喃著的話語裡時不時會出現我的名字。我很難猜想他做了什麼夢,只好拍了拍他,說道:「在這裡呢。」有的時候說一次沒有用,我就只好握住手再重複到說道:「在這裡呢!我們回家吧。」就像孩子的時候一樣。
有時我與朋友們在手機上閒聊著,聽他們說起疫情發生後街道的變化與近況,有的朋友因餐廳無法內用而被迫歇業來停止虧損,有的則是看著身邊的人陸續離職還在咬牙苦撐,還有各式各樣的。聽他們談到這些時,我覺得身在醫院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
今早父親睜開眼看似回神,開口的第一句話,說的只是要買配飯用的泡菜與豆腐乳,待都買齊後這才多吃了幾口飯,而後眼神又飄向遠方。還記得孩子的時候,父親嘴裡總會說醬油配白飯,再放上一小塊豬油就是人間美味。我曾試過一次,可能是醬油加的太多,鹹的難以下嚥。
不知幾時隔壁床來了新的病人,是一對中年的夫妻,丈夫是病人由妻子照顧。起初還沒什麼特別,最多就是聽到妻子傳來細碎的抱怨,內容多半是嫌丈夫賺的少,跟別人比有哪些問題與一些陳年舊帳。慢慢演變成兩人的爭執,丈夫不滿妻子說的便反駁,指責她亂花錢,經常晚歸,不顧孩子等。若是吵兇了,妻子便會摔東西氣著走出去。
除了這床的病人外,外面其他床的病人也接連出了狀況,像是晚一天的就能出院的病人在走廊咆哮著要出院,見到東西就亂抓亂扔,自己拔掉管線的傷口咻咻地噴著血,醫護人員則在一旁對峙,場面十分緊張。很快一名護理師要求他躺回病床才幫他辦理,他照做回到病房,身後的護理人員便蜂擁而上,在淒厲的怒吼後結束這場鬧劇。
但很快另一床的老太太大喊一聲:「我要死掉啦!」護理師們的腳步聲又從走廊一頭響了起來,他們趕往老太太所在的病床,安撫老太太的情緒,但這些都掩蓋不住她淒厲的尖叫:「好痛啊!」「快讓我死了!」「我不想活了!」等的話語。
此外除了想出出不去,想死死不掉的病人外,也有進不來的家屬。由於疫情,每個病人只能有一位陪病的,給與公費的篩檢,但其他家屬若未在三日內檢驗,就必須重驗,這也讓不少被攔阻在外的家屬要求要見病人,還一度出動保全。
在吵吵鬧鬧的幾日後,一切回歸原有的安靜,我在這幾日思考著未來,以及如何跟父親討論起他的債務,他的病況與他可能得因病放棄的工作。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的目光也飄向遠方,想到那個高大的背影如今變得瘦弱,就不由得感嘆歲月的無情。
當我與父親正面而作坐,我都忘了這是隔多少年的事情。我們就像是兩個打到精疲力竭的拳擊手,忘記輸贏與勝負,沒有任何觀眾的拍手與喝采,有的只是疲憊與喘息。我緩慢說起事實與未來,他沒有說什麼,只在最後點了點頭,並說出一句沉重的:「我知道了。」隨後目光又再次飄向遠方。
推著他的輪椅回到病房前,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對了,或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我明白一切不會變得更糟,而在這之後的,再做打算吧。
也許是他個性向來倔強,有什麼事情就放在心裡不說,亦有可能是我與他的關係從離開孩子後便漸行漸遠,以至於當接到消息至今最緊張的,反而是父親的同事、兄弟姐妹與教會的朋友。
由於入院日是在2021的4月,此時是疫情開始的一年,醫院早已有相關的配套措施,但對來探望的家屬就略顯麻煩,像是加護病房只能在每天早上探望,還需要配合線上登記,這讓排隊的家屬總是跟保全大眼瞪小眼,在後來本土爆發,禁止探視後一切又平靜下來。
轉到一般病房時是在三總的23號病房,是心臟內科,當時因沒有健保房而入住需自費的兩人房。最初幾日父親身上插滿各種點滴,引流管,那幾日沒辦法進食,他就像孩子般,時而昏睡,時而醒來盯著天花板唸唸有詞,其他的都需要人照料,像是翻身、換尿布等大小事情。那時狀況還不穩定,外連接臟的輔助器總是響個不停,護理師一下要幫他量血壓,一下要調整藥物。
住在隔壁床的是中年的台商,預計要做心臟支架的,術前幾日只有妻子偶爾會來,也許是悶的慌,或是擔心公司的事情,總是抱怨著疫情導致的虧損與未來。台商偶爾會與我閒聊著,可能是看我年輕,不像其它陪病的不是看護,多半都是夫妻,聊的內容也很隨興,像是對於疫情的看法,手術,還有許多零散的。他經常會在病房外的走廊散步,就像在巡視自己的公司般,也許是長年做老闆的關係,總有著一種特別的氣質,他的目光有神,說話時平穩而有力。
反觀我的父親,在開始能進食後也沒吃幾口飯,也許是醫院的餐不對胃口,或還在煩惱錢的事情,跟他交代的一句也沒聽上。後來才從親戚哪裡得知,年初他用房子借了一筆錢,如今又有一筆手術的費用。雖然我並不這麼想,因為他還有幾棟房子,賺的錢也夠他用,但他依然煩惱,依舊覺得不夠。
輾轉到下一間病房前,那一日台商要準備動手術,我們簡短地祝福對方,而後告別。
新的病房是健保房,住了三人一空床,有一位是隨我們後面近來的,剛開始的時候還不清楚自己在哪,總是小夥子的叫著我,後來才知道他是做鐵工的,一個月前左腳粉碎性骨折術後出院,沒想到傷口感染,被送回來清創,因為骨科那滿床,才被轉了過來。
戲劇性的是沒住幾天,在23病房內就傳出疑似的個案,導致每個病床的病人、陪病與醫護都要篩檢。一夕間能辦出院的就辦出院自主隔離,不能的就要轉到樓上65的負壓隔離病房。那個鐵工嘴上抱怨著自己真是無辜,除了要清創外,現在還要被隔離,越說越是沮喪。
在這之前,我本想著疫情是離自已相當遙遠的,就像一年前剛開始一樣,或是那些習以為常的政治,僅只是媒體與網路,或是朋友之間的閒談,卻沒想到有如此突然與接近。
在65病房是住一般病房改成的負壓隔離病房,空間寬敞,就是不能出去外並沒有什麼不便。比較辛苦的是醫護人員,每次進出一次就要穿脫一次隔離衣,更別說有緊急狀況和或同時處理多個病人了。為了減少醫護的壓力,一些簡單的操作和或故障排除等就由我協助操作,減少醫護進出的次數。
父親已經能在床邊練習踏步,但多半時意識仍在遙遠的彼方,彷彿當下的他只是空有肉體般。我在想病床是他孤獨的小船,而他仍然在緩慢地漂泊著。照顧他的時候我常想起那個年幼的自己,只是如今角色對換了,他變成那個不聽話的少年,而我成為那嘮叨的老父親。
病房有著一扇小窗,從那裡能窺視遠方的天空,在醫院的時間過得很快,彷彿只要一個眨眼,一切都會消逝。很難想像一個多月前,自己還在思考該如何跟父親告別,如何告訴他如果有萬一所剩無幾的生命。
在結束兩週多的隔離後,輾轉的到23的病房是心臟外科,在這裡除了心臟相關的病人外,最多的是等待洗腎的病人,他們待的時間不長,卻得經常來醫院裡報到。
每天我會讓父親坐在輪椅上,在外面二樓的長廊緩步而行,我們之間沒說起什麼重要的事情,有的只是輪椅轉動的咔咔聲。這場病不會修補我們的關係,只是一種無形的束縛,早在幾年前我就放棄跟他溝通,因為每次談到我想或正在做的事情時,他表面認同,但眼神還是流露出你應該以我的方式做,那會使人難受與沮喪。
偶爾當父親熟睡的時候我會離開病房,思索著自己也是有病的,像是軟弱,或是無法融入社會等,但我也試著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生存的方式。不需要逼迫自己沒命的加班,或是刻意奉承他人,儘管收入不多,卻還夠花用。雖然被人看不起或冷嘲熱諷已早已習以為常,可每當想到自己做的事情無法讓父親感到自滿,無奈之於也顯得悲傷。
這幾日隔壁床的病人來了一對老夫妻,丈夫是肚子痛急診送來的,老是唉疼,一疼妻子就慌張,要他不要唉唉叫要聽話,說了不聽便用手打他,這讓他更是叫個不停。
而父親則是身體狀況變得虛弱,走幾步路就喘,身體老是發冷,本來調降的強心劑量又增加,這才好了一些。從護理師哪裡得知,儘管輔助器能改善部分的問題,但仍無法使衰竭的心臟擁有正常的功能。每到夜晚他難受的時呢喃著的話語裡時不時會出現我的名字。我很難猜想他做了什麼夢,只好拍了拍他,說道:「在這裡呢。」有的時候說一次沒有用,我就只好握住手再重複到說道:「在這裡呢!我們回家吧。」就像孩子的時候一樣。
有時我與朋友們在手機上閒聊著,聽他們說起疫情發生後街道的變化與近況,有的朋友因餐廳無法內用而被迫歇業來停止虧損,有的則是看著身邊的人陸續離職還在咬牙苦撐,還有各式各樣的。聽他們談到這些時,我覺得身在醫院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
今早父親睜開眼看似回神,開口的第一句話,說的只是要買配飯用的泡菜與豆腐乳,待都買齊後這才多吃了幾口飯,而後眼神又飄向遠方。還記得孩子的時候,父親嘴裡總會說醬油配白飯,再放上一小塊豬油就是人間美味。我曾試過一次,可能是醬油加的太多,鹹的難以下嚥。
不知幾時隔壁床來了新的病人,是一對中年的夫妻,丈夫是病人由妻子照顧。起初還沒什麼特別,最多就是聽到妻子傳來細碎的抱怨,內容多半是嫌丈夫賺的少,跟別人比有哪些問題與一些陳年舊帳。慢慢演變成兩人的爭執,丈夫不滿妻子說的便反駁,指責她亂花錢,經常晚歸,不顧孩子等。若是吵兇了,妻子便會摔東西氣著走出去。
除了這床的病人外,外面其他床的病人也接連出了狀況,像是晚一天的就能出院的病人在走廊咆哮著要出院,見到東西就亂抓亂扔,自己拔掉管線的傷口咻咻地噴著血,醫護人員則在一旁對峙,場面十分緊張。很快一名護理師要求他躺回病床才幫他辦理,他照做回到病房,身後的護理人員便蜂擁而上,在淒厲的怒吼後結束這場鬧劇。
但很快另一床的老太太大喊一聲:「我要死掉啦!」護理師們的腳步聲又從走廊一頭響了起來,他們趕往老太太所在的病床,安撫老太太的情緒,但這些都掩蓋不住她淒厲的尖叫:「好痛啊!」「快讓我死了!」「我不想活了!」等的話語。
此外除了想出出不去,想死死不掉的病人外,也有進不來的家屬。由於疫情,每個病人只能有一位陪病的,給與公費的篩檢,但其他家屬若未在三日內檢驗,就必須重驗,這也讓不少被攔阻在外的家屬要求要見病人,還一度出動保全。
在吵吵鬧鬧的幾日後,一切回歸原有的安靜,我在這幾日思考著未來,以及如何跟父親討論起他的債務,他的病況與他可能得因病放棄的工作。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的目光也飄向遠方,想到那個高大的背影如今變得瘦弱,就不由得感嘆歲月的無情。
當我與父親正面而作坐,我都忘了這是隔多少年的事情。我們就像是兩個打到精疲力竭的拳擊手,忘記輸贏與勝負,沒有任何觀眾的拍手與喝采,有的只是疲憊與喘息。我緩慢說起事實與未來,他沒有說什麼,只在最後點了點頭,並說出一句沉重的:「我知道了。」隨後目光又再次飄向遠方。
推著他的輪椅回到病房前,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對了,或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我明白一切不會變得更糟,而在這之後的,再做打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