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回顧自己求學、服役到今年已過了一半,依然秉持著最原始的初衷:文學。
試圖拋開求學時一些不快樂的過程,雖然依然是個性、木訥的我,喜歡步行於河岸、獨自走在騎樓的我,算是文學的養成,自2014年開始寫詩,閱讀《一首詩的誕生》,於是文學與詩成為人生極重要的部分,甚至亟欲實踐與開拓的版圖。
這兒可分成兩項:一、文學,因為喜歡自然生態,所以追求著自然書寫的各式樣貌,舉凡山水、動植物觀察等題材;再者,因為升學研究的關係,也想探索著女性書寫的面向,以及母語方面的議題,這點則涉及學術。二、詩,那些意象、創意的部分,在六年期間一直學習著,累積許多經驗。
關於學習,我能再回顧我的創作之路:一、高中歷史是差點被當的,超不喜歡年表之類的,因為文學,讓我想克服,畢竟文史哲不分家,因為「文學」讓歷史漸有了起色。二、有的朋友常看我跑活動也許會想問原因,或許「學習」是個動力吧!會想要知道很多文學及寫作的事,好幫助自己更多成長,那些作家合影(簽書)與講座不僅是回憶,也灌溉著生命的點滴。
再回過頭來看,從歷史不好到喜歡台灣文學的過程,已是投入想當多的時間與熱情,就像這期《人間魚》的「熱情不減」。這些年來,有台文社、許多詩社和近年的人間魚詩社陪伴,人生充實著,也在一些詩獎、詩刊和編《人間魚》上,認識並肯定自己,讓很久以前沒什麼自信的自己,多了點力量。
這段文學路上,難免還是有困境和瓶頸的,就像天氣變化的起伏不定。例如,缺乏創作力、和朋友或家人有爭執、待業等......這些會造成負面的情緒,輕者可能質疑自己的能力,嚴重者可能否定文學的價值。烏雲一飄來,「黑洞」說多深就有多深,「理科的人很厲害」、「文科賺不多」、「有的人很會賺錢」、「有的人很會出書」、「我怎還沒出書」......這種不積極、悲觀、忌妒或羨慕的想法浮現,任何人都會感到失望。這些想法像黑色顏料,所幸我是調色盤,自行排解、調和各式的色彩。
有時覺得自己是想到什麼就想趕快執行的人,例如爬山、參加演講(研討會),這有好有壞,好的是看似具行動力,不好的是常沒找人商量,而弄巧成拙,因此也帶點壓抑、總獨自承受的個性。
再回顧這文學路,總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可分為五個層面:一、階段論,舉凡幼稚園到研究所的同學、老師們,最重要的是指導教授,還有一個要好的朋友,時而能分享生活、生命的點滴;二、活動論,覺得吹鼓吹雅集和我們的文學夢在寫作上,給我許多影響和收穫;三、文學論,感謝過去至今對台灣文學貢獻的人們,如鍾肇政、葉石濤、封德屏社長......等,希望我也能成為文學史或詩史的一部分,這是個小小的企圖;四、工作論,感謝老闆在今年春季讓我有工作機會,那時總珍惜著新北的時光,也學到一些基層的事務;五、服役論,南部當兵一開始真的很不習慣,但跟學長學弟們打成一片後,才發現是北部以外的另一道風景。
有一陣子,常把諸事不順推給嚴峻的疫情,這顯得很不負責任、不成熟,因為文學上有時會有些事造成陰霾或沮喪,例如被退稿、論文不順等。常跟自己說,我能把文學當信仰或嗎?我真的能出書受讀者肯定嗎?或許,鏡子裡的我正為這些「疑問」打氣著,除了有想法,更要有具體的做法呀!
悲觀地想:一下子就一年過一半了;樂觀地想:我還有下半年能努力呢。每一天都充滿文學力,就看是否願意去嘗試然後執行;每一天都有無限的可能,每一種想法都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就像我的筆名,用翅膀掌握每一道詩的天空,人生因文學而完整。
試圖拋開求學時一些不快樂的過程,雖然依然是個性、木訥的我,喜歡步行於河岸、獨自走在騎樓的我,算是文學的養成,自2014年開始寫詩,閱讀《一首詩的誕生》,於是文學與詩成為人生極重要的部分,甚至亟欲實踐與開拓的版圖。
這兒可分成兩項:一、文學,因為喜歡自然生態,所以追求著自然書寫的各式樣貌,舉凡山水、動植物觀察等題材;再者,因為升學研究的關係,也想探索著女性書寫的面向,以及母語方面的議題,這點則涉及學術。二、詩,那些意象、創意的部分,在六年期間一直學習著,累積許多經驗。
關於學習,我能再回顧我的創作之路:一、高中歷史是差點被當的,超不喜歡年表之類的,因為文學,讓我想克服,畢竟文史哲不分家,因為「文學」讓歷史漸有了起色。二、有的朋友常看我跑活動也許會想問原因,或許「學習」是個動力吧!會想要知道很多文學及寫作的事,好幫助自己更多成長,那些作家合影(簽書)與講座不僅是回憶,也灌溉著生命的點滴。
再回過頭來看,從歷史不好到喜歡台灣文學的過程,已是投入想當多的時間與熱情,就像這期《人間魚》的「熱情不減」。這些年來,有台文社、許多詩社和近年的人間魚詩社陪伴,人生充實著,也在一些詩獎、詩刊和編《人間魚》上,認識並肯定自己,讓很久以前沒什麼自信的自己,多了點力量。
這段文學路上,難免還是有困境和瓶頸的,就像天氣變化的起伏不定。例如,缺乏創作力、和朋友或家人有爭執、待業等......這些會造成負面的情緒,輕者可能質疑自己的能力,嚴重者可能否定文學的價值。烏雲一飄來,「黑洞」說多深就有多深,「理科的人很厲害」、「文科賺不多」、「有的人很會賺錢」、「有的人很會出書」、「我怎還沒出書」......這種不積極、悲觀、忌妒或羨慕的想法浮現,任何人都會感到失望。這些想法像黑色顏料,所幸我是調色盤,自行排解、調和各式的色彩。
有時覺得自己是想到什麼就想趕快執行的人,例如爬山、參加演講(研討會),這有好有壞,好的是看似具行動力,不好的是常沒找人商量,而弄巧成拙,因此也帶點壓抑、總獨自承受的個性。
再回顧這文學路,總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可分為五個層面:一、階段論,舉凡幼稚園到研究所的同學、老師們,最重要的是指導教授,還有一個要好的朋友,時而能分享生活、生命的點滴;二、活動論,覺得吹鼓吹雅集和我們的文學夢在寫作上,給我許多影響和收穫;三、文學論,感謝過去至今對台灣文學貢獻的人們,如鍾肇政、葉石濤、封德屏社長......等,希望我也能成為文學史或詩史的一部分,這是個小小的企圖;四、工作論,感謝老闆在今年春季讓我有工作機會,那時總珍惜著新北的時光,也學到一些基層的事務;五、服役論,南部當兵一開始真的很不習慣,但跟學長學弟們打成一片後,才發現是北部以外的另一道風景。
有一陣子,常把諸事不順推給嚴峻的疫情,這顯得很不負責任、不成熟,因為文學上有時會有些事造成陰霾或沮喪,例如被退稿、論文不順等。常跟自己說,我能把文學當信仰或嗎?我真的能出書受讀者肯定嗎?或許,鏡子裡的我正為這些「疑問」打氣著,除了有想法,更要有具體的做法呀!
悲觀地想:一下子就一年過一半了;樂觀地想:我還有下半年能努力呢。每一天都充滿文學力,就看是否願意去嘗試然後執行;每一天都有無限的可能,每一種想法都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就像我的筆名,用翅膀掌握每一道詩的天空,人生因文學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