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潑夜雨,讓人看不見前路。
阿昆把車開到了朋友的茶莊裡,讓我和小玲也先坐坐避雨。我在微信群裡問老師們,化學老師已經先開摩托車安全到家了。兩個物理老師——一個是教我們高二、高三的鐘老師,一個是教我們高一的曾老師,兩人一輛小電驢,肯定被雨給困住、成了落湯雞。
三位老師都沒什麼變化,我們都三十幾了,鐘老師也六十、明年就要退休了。他笑起來還是和小孩子一樣。晚飯的時候,他問我是否還記得四年前在校園裡和我散步。我說記得,你當時還和我說自己一直有個未了的心願:創業。曾老師說,鐘老師有個理論,六十歲還可以創業。鐘老師趕緊說,到什麼年紀做什麼事,現在就想安度晚年。
老師們對於國外的生活很好奇,問我們外面的人是否真像自媒體裡報導的一樣歧視華人。小玲說她在美國的時候真的沒有什麼感覺。其實我在加拿大的時候也沒有多少感覺。不過,我說,歧視是難免的,但就和某些上海人歧視外地人一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視。我在多倫多生活了四年,當地人請我去他們家做客也有好多次,但是我在杭州四年還沒有去過當地人家裡。
曾老師問,國外是否不是人情社會?化學老師說,國外人更公正、更理性,他們即便是你的好朋友,選舉的時候覺得你不行,還是不會選你。小玲說,他們更單純,比如請你去家裡做客,或者請你吃飯,就是請你去玩,不會說要你幫忙什麼的。(我請老師們吃飯也就單純地想找他們聊聊天,覺得很久沒見了——誰料在醫院上班的阿昆搶先結了賬,微信轉錢給他也拒收,實在可惡!這小子讀書時就和我爭,說我乒乓球打不過他!)
我跟老師們說,人都是一樣的,無非是他們多發展了一百多年,法制更健全,教育水準更高;我們再過幾十年也會那樣。你看現在我們家鄉市政府、醫院裡工作的人大多是像阿昆一樣的大學生……
比過去好很多了!滴滴司機說,以前大家明的知道,多少關係戶,現在更公平、更透明,像我表嫂博士畢業去考公務員,以前沒關係怎麼進得去!
我和小玲在滴滴上打了個車先回家了,昆還在他朋友那打牌,他的汽車停在茶店下麵。
我問司機是否專門跑滴滴。他說不是,也就出來賺奶粉錢,下雨他就喜歡出來,接單都接不過來。
我問他在哪上班。他說在日東教語文。
我說,教語文好啊,影響很多人的價值觀,以後他們都會記得你。
他說,那些鄉里人非常淳樸,剛打出來的魚,那種很小的,煎一煎非常好吃,還有土雞蛋,首先就想到送給老師,家長會的時候能裝一麻袋!市區哪有這樣?哪有這樣被人尊重?市里還各種評比、比賽、形式主義!真正能用來教學的時間還更少!我那邊加上校長就9個人,誰管你啊?想怎麼教就怎麼教!教得反而更好,成績不比市里的差!說得難聽些,我們在那裡拿得錢還更多,各種補貼!
不過,我們那裡學生在減少,以前還有一百多個學生,現在只有七十多個學生了。現在都是這樣,都想往市里遷。剛開始,我們有五個同學畢業去那裡教書,後來兩個女同學嫁人後就調到市里了,她們都很後悔。我爸說,難道你就在那裡教一輩子?我說我就打算教一輩子,老了在那蓋個別墅,多好!多少人削尖了腦袋都要往市里調,其實市里哪有我們那邊好,在那裡感覺真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那些家長種田的時候,很遠看到我們就停下打招呼!
真的像我們這邊二十年前一樣!小玲說。
——回憶至此,我也不禁想:到底是過去更好,還是未來更好?
晚飯的時候,曾老師問小玲為什麼要回國?小玲說其實她不想回,是小康非要回。阿昆說,我覺得像小康這樣的人才就該回國做貢獻!
鐘老師問,國外有什麼吸引你的?有什麼比能見到父母還更重要的?
我是覺得那邊生活非常便利,人與人之間相處也很好,不會有惡意的干涉,而且你有需要的時候也會很熱心幫助你。
我說,說白了,就是發達國家,我們遲早也會那樣!
回憶至此,我也不知道當時哪來這樣的樂觀——或許是當老師的職業病,總覺得自已教出來的都是祖國的希望。那個鄉村教師也是這樣樂觀,說家鄉正變得越來越好,zf也比以前好,鄉里有些人真的非常困難,有一個孩子母親去世了,父親在外地打工,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像他們這樣的,zf就給不少補貼,冰箱、洗衣機都會配置。
我問他這段時間學生們怎麼上網課。他說,他們是用電視機,有專門的教育頻道,鄉里畢竟不比市里,很多學生都沒有電腦。
他說起鄉里學生的困難時,聲音有些沉重,不像之前一樣嗨皮。我猜他可能也受到很多阻力,家裡人肯定經常勸他調回市里,這樣他就不必兩周回一次家。他家裡有兩個孩子,最小的也只有三歲。
我不清楚他為什麼要和我們這兩個陌生乘客說這麼多,是無處訴說心聲?還是需要鼓勵那個理想的自我?而這鼓勵可能恰恰說明他也動搖過、分裂過,所以需要自我肯定,才能繼續按他的理想,自由地活下去。
我比他大三歲,工作也有四年了,有時也會陷入所謂的“中年危機”,懷疑自己的理想,懷疑自己是否走在對的路上。17歲時我想當作家,所以終究沒有選擇物理學,中學同學中以物理為業的,在Nature上發了不少文章。有時我也會想,如果像小康他們一樣,或許我也能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去年我有一篇科幻小說獲獎,去北京領獎,看劉慈欣給我們錄的小視頻,當時也覺得很受鼓勵,覺得應該繼續寫下去,但是後來看了別的獲獎作品,發現別人寫得更好,尤其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中篇、一等獎得主,作者也只是業餘寫寫、平時在公司上班,聽他說以前也沒怎麼寫過,而我其實從大學裡開始,寫了有十多年了,也沒寫出什麼名堂。所以,後來我大部分時間還是放在心理學上,寫作發表的心理學論文也有十幾篇了,但有時也會懷疑自己寫的,到底有幾篇有價值?
晚飯的時候,曾老師說我寫的小說,他幾乎每篇都看,寫得非常好,娓娓道來,不知不覺把你帶進去……
前天坐火車回家鄉時,正好讀到心理學研究發現:閱讀文學作品可以讓人更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情,因而更可能幫助別人;看電視、讀一般的文獻就沒有這個效果。文學性的敘事的確能淨化人心,至少能淨化作者自身——就像那個開滴滴的鄉村教師,在和陌生的乘客敘述時淨化了自己,甚至有時在無意中淨化了乘客……
曾老師說起我們過去的一個女同學,那年高一他在學校旁的河邊散步時碰見她,聽她敘述:她是養父母帶大的,最疼她的養父那時車禍去世……
曾老師說,那應該是她最艱難的時候,後來她上大學後還和我寫過幾封信,後來就一直沒有聯繫了。他問我們是否還有和她聯繫,說我們要多關心下她。
其實我們和她也不怎麼聯繫。高中畢業後我只見過她一面,那還是在四年前,那時她還是單身,不清楚她現在怎樣,是否有了幸福的家庭。
我們都不瞭解她的處境,曾老師或許是她那段幽暗歲月裡唯一的一束光。一個物理老師,也可以是一個業餘但是很有意義的心理老師——至少對於某些學生來說。
所有人年輕時可能都有過理想,想要光芒萬丈,可最後,絕大部分人都只有那麼一小束微光,只能照亮身邊的人,而這,可能就是平凡人生的全部意義。就像那名鄉村教師的幾十位學生,就像我這篇文章的幾十個讀者,其中有些是像曾老師一樣的老朋友,沒有特級教師的榮譽,沒有十萬加的閱讀量,只是平凡地活著。
阿昆把車開到了朋友的茶莊裡,讓我和小玲也先坐坐避雨。我在微信群裡問老師們,化學老師已經先開摩托車安全到家了。兩個物理老師——一個是教我們高二、高三的鐘老師,一個是教我們高一的曾老師,兩人一輛小電驢,肯定被雨給困住、成了落湯雞。
三位老師都沒什麼變化,我們都三十幾了,鐘老師也六十、明年就要退休了。他笑起來還是和小孩子一樣。晚飯的時候,他問我是否還記得四年前在校園裡和我散步。我說記得,你當時還和我說自己一直有個未了的心願:創業。曾老師說,鐘老師有個理論,六十歲還可以創業。鐘老師趕緊說,到什麼年紀做什麼事,現在就想安度晚年。
老師們對於國外的生活很好奇,問我們外面的人是否真像自媒體裡報導的一樣歧視華人。小玲說她在美國的時候真的沒有什麼感覺。其實我在加拿大的時候也沒有多少感覺。不過,我說,歧視是難免的,但就和某些上海人歧視外地人一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視。我在多倫多生活了四年,當地人請我去他們家做客也有好多次,但是我在杭州四年還沒有去過當地人家裡。
曾老師問,國外是否不是人情社會?化學老師說,國外人更公正、更理性,他們即便是你的好朋友,選舉的時候覺得你不行,還是不會選你。小玲說,他們更單純,比如請你去家裡做客,或者請你吃飯,就是請你去玩,不會說要你幫忙什麼的。(我請老師們吃飯也就單純地想找他們聊聊天,覺得很久沒見了——誰料在醫院上班的阿昆搶先結了賬,微信轉錢給他也拒收,實在可惡!這小子讀書時就和我爭,說我乒乓球打不過他!)
我跟老師們說,人都是一樣的,無非是他們多發展了一百多年,法制更健全,教育水準更高;我們再過幾十年也會那樣。你看現在我們家鄉市政府、醫院裡工作的人大多是像阿昆一樣的大學生……
比過去好很多了!滴滴司機說,以前大家明的知道,多少關係戶,現在更公平、更透明,像我表嫂博士畢業去考公務員,以前沒關係怎麼進得去!
我和小玲在滴滴上打了個車先回家了,昆還在他朋友那打牌,他的汽車停在茶店下麵。
我問司機是否專門跑滴滴。他說不是,也就出來賺奶粉錢,下雨他就喜歡出來,接單都接不過來。
我問他在哪上班。他說在日東教語文。
我說,教語文好啊,影響很多人的價值觀,以後他們都會記得你。
他說,那些鄉里人非常淳樸,剛打出來的魚,那種很小的,煎一煎非常好吃,還有土雞蛋,首先就想到送給老師,家長會的時候能裝一麻袋!市區哪有這樣?哪有這樣被人尊重?市里還各種評比、比賽、形式主義!真正能用來教學的時間還更少!我那邊加上校長就9個人,誰管你啊?想怎麼教就怎麼教!教得反而更好,成績不比市里的差!說得難聽些,我們在那裡拿得錢還更多,各種補貼!
不過,我們那裡學生在減少,以前還有一百多個學生,現在只有七十多個學生了。現在都是這樣,都想往市里遷。剛開始,我們有五個同學畢業去那裡教書,後來兩個女同學嫁人後就調到市里了,她們都很後悔。我爸說,難道你就在那裡教一輩子?我說我就打算教一輩子,老了在那蓋個別墅,多好!多少人削尖了腦袋都要往市里調,其實市里哪有我們那邊好,在那裡感覺真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那些家長種田的時候,很遠看到我們就停下打招呼!
真的像我們這邊二十年前一樣!小玲說。
——回憶至此,我也不禁想:到底是過去更好,還是未來更好?
晚飯的時候,曾老師問小玲為什麼要回國?小玲說其實她不想回,是小康非要回。阿昆說,我覺得像小康這樣的人才就該回國做貢獻!
鐘老師問,國外有什麼吸引你的?有什麼比能見到父母還更重要的?
我是覺得那邊生活非常便利,人與人之間相處也很好,不會有惡意的干涉,而且你有需要的時候也會很熱心幫助你。
我說,說白了,就是發達國家,我們遲早也會那樣!
回憶至此,我也不知道當時哪來這樣的樂觀——或許是當老師的職業病,總覺得自已教出來的都是祖國的希望。那個鄉村教師也是這樣樂觀,說家鄉正變得越來越好,zf也比以前好,鄉里有些人真的非常困難,有一個孩子母親去世了,父親在外地打工,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像他們這樣的,zf就給不少補貼,冰箱、洗衣機都會配置。
我問他這段時間學生們怎麼上網課。他說,他們是用電視機,有專門的教育頻道,鄉里畢竟不比市里,很多學生都沒有電腦。
他說起鄉里學生的困難時,聲音有些沉重,不像之前一樣嗨皮。我猜他可能也受到很多阻力,家裡人肯定經常勸他調回市里,這樣他就不必兩周回一次家。他家裡有兩個孩子,最小的也只有三歲。
我不清楚他為什麼要和我們這兩個陌生乘客說這麼多,是無處訴說心聲?還是需要鼓勵那個理想的自我?而這鼓勵可能恰恰說明他也動搖過、分裂過,所以需要自我肯定,才能繼續按他的理想,自由地活下去。
我比他大三歲,工作也有四年了,有時也會陷入所謂的“中年危機”,懷疑自己的理想,懷疑自己是否走在對的路上。17歲時我想當作家,所以終究沒有選擇物理學,中學同學中以物理為業的,在Nature上發了不少文章。有時我也會想,如果像小康他們一樣,或許我也能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去年我有一篇科幻小說獲獎,去北京領獎,看劉慈欣給我們錄的小視頻,當時也覺得很受鼓勵,覺得應該繼續寫下去,但是後來看了別的獲獎作品,發現別人寫得更好,尤其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中篇、一等獎得主,作者也只是業餘寫寫、平時在公司上班,聽他說以前也沒怎麼寫過,而我其實從大學裡開始,寫了有十多年了,也沒寫出什麼名堂。所以,後來我大部分時間還是放在心理學上,寫作發表的心理學論文也有十幾篇了,但有時也會懷疑自己寫的,到底有幾篇有價值?
晚飯的時候,曾老師說我寫的小說,他幾乎每篇都看,寫得非常好,娓娓道來,不知不覺把你帶進去……
前天坐火車回家鄉時,正好讀到心理學研究發現:閱讀文學作品可以讓人更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情,因而更可能幫助別人;看電視、讀一般的文獻就沒有這個效果。文學性的敘事的確能淨化人心,至少能淨化作者自身——就像那個開滴滴的鄉村教師,在和陌生的乘客敘述時淨化了自己,甚至有時在無意中淨化了乘客……
曾老師說起我們過去的一個女同學,那年高一他在學校旁的河邊散步時碰見她,聽她敘述:她是養父母帶大的,最疼她的養父那時車禍去世……
曾老師說,那應該是她最艱難的時候,後來她上大學後還和我寫過幾封信,後來就一直沒有聯繫了。他問我們是否還有和她聯繫,說我們要多關心下她。
其實我們和她也不怎麼聯繫。高中畢業後我只見過她一面,那還是在四年前,那時她還是單身,不清楚她現在怎樣,是否有了幸福的家庭。
我們都不瞭解她的處境,曾老師或許是她那段幽暗歲月裡唯一的一束光。一個物理老師,也可以是一個業餘但是很有意義的心理老師——至少對於某些學生來說。
所有人年輕時可能都有過理想,想要光芒萬丈,可最後,絕大部分人都只有那麼一小束微光,只能照亮身邊的人,而這,可能就是平凡人生的全部意義。就像那名鄉村教師的幾十位學生,就像我這篇文章的幾十個讀者,其中有些是像曾老師一樣的老朋友,沒有特級教師的榮譽,沒有十萬加的閱讀量,只是平凡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