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思想起480-流金歲月談說書』

  早年尚未有電視之時,在都市裡流行看電影聽廣播。在鄉下除了節慶大戲之外,沒有幾家擁有收音機,更別說是電視機啦。於是廟口之「說書」,就成為民眾消遣主項之一。那些說書人不見得出身高學歷,但他們對於通俗故事熟若家珍。而這些通俗故事在其口中,信手拈來滔滔不絕,從頭至尾絕無冷場。在當時只要能口條便給,說出一套引人入耳芝通俗故事,吃香喝辣絕非難事。

  當時的每場說書開始,但見說書人往講台上一站,現場立刻喧嘩停止,無人敢再吭聲。但見說書人擺個文雅的姿態,抱拳羅圈一禮,或向聽眾一個鞠躬,然後坐下拿起茶杯,揭蓋喝口茶潤潤喉嚨。接著再裝腔作勢的乾咳兩聲,於是焉,一篇篇的通俗故事自其口中源源而出,瞬間便抓緊了聽者之心思與注意力。聽眾的情緒隨著他說書音調之抑揚頓挫,高低起伏,個個如醉如痴的陷入其中。

  非到整個故事說完,聽眾才會回神過來。故事講完之後,就在聽眾們饗以一陣熱烈掌聲中,說書人便悠然的下台,走入廟廂眲休息。此時台下聽眾才意猶未盡的散開回家,好好地等待著可望的明日之「下回分解」。山村居家附近的廟口廣場,最近整齊擺放著一列列的長條木椅。廟壇左側空處,有張高腳橫桌文案。一塊黑黝黝的驚堂木,靜靜的放在桌角上。

  我和死黨們都猜不透,這種陣仗為啥而擺設。就連包打聽阿丁這傢伙,他也搞不懂這些擺設要幹啥用的?翌日謎底揭曉啦,原來廟公文廷伯應鄉佬們的請託,從外地請來一位說書先生進駐。準備利用農餘之空閒時間,為村子裡的老人家說書解悶。因為那位說書先生,在別處尚有場子主持,所以,他僅答允每星期來這裡開講兩天。時間就訂定於每星期三、六兩天,每天中午和晚間各講一場。

  這位說書先生年紀約模五十開外,長相白淨動作斯文,十足是個書生模樣。第一次開講日的午場來人踴躍,每條長條木椅上都已坐滿。斯日,我恰巧去附近找朋友。他的母親告訴我說,他陪著他家阿公去廟口聽書了。聽完其母所說,我便快步小跑趕到廟口廣場找他。當我上氣接不到下氣的趕到廟口,我那朋友和他阿公坐在前排正中央,目標顯著,所以我很快就找到了他們。

  此時,有個小販走過來推銷零食。瓜子、花生和糕餅、擺滿在他頸上掛吊的木筐內。朋友的阿公買包瓜子給我們,他自己則買塊鹹糕細細的咀嚼。小販走完一圈,木筐內的東西賣掉不少。於是現場一片嗑瓜子剝花生的雜音,加上相互間候寒暄的交談聲,現場顯得十分熱鬧。不過這位小販十分面生,他能夠在現場自由穿梭叫賣零食,想必是與某人有著相當的關係吧?

  事後探聽果然不出所料,原來他是說書先生帶來的親戚。小販剛剛走完一圈回到前台,放下木筐之後,替說書先生端上一杯熱茶。接著拿著一副竹製響板,的拉啪啦的響敲幾下,書說場便要開始了。稍頃說書先生上場,他先拿起茶杯喝口茶。然後他把驚堂木往桌上一拍,「碰!」的一聲響遍全場。人聲嘈嚷的現場在驚堂木響聲之下,頓時鴉雀無聲,整個場面跟著安靜下來啦。

  現場安靜下來,只見那說書先生俊眉一揚,晃歩搖身走向太師椅坐下。接著翻書開口啟講。開場首篇就是眾所喜歡的「三國演義」,說書先生口若懸河,滔滔不覺得自桃園三結義說至驅逐黃巾,過程一氣呵成毫無間斷。台上說得風起雲湧,台下個個聽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每每台上說到精采之處,台下聽眾必然為響起熱烈的掌聲以應之。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之間已經夕陽西下。此時說書先生突然停住口氣,喝口茶水潤潤喉嚨之後。緊接著說書之場次,便在「請待下回分解」聲中結束了。曲終人散,聽客滿意的各自回家。一路上猶嘰哩呱啦的在討論著劇情,走到了自家門口,他們都還捨不得停下話題咧。村子廟口得說書場,我只去聽過兩回。嗣後因為工作關係,我離鄉背井到外地去就業。

  接到入伍令當天下午,我人回到了村中與家人聚面。心想久未到廟口逛走,於是邀請幾位好友陪我前去走走。三年不見的廟口更加繁榮了,昔日的說書場已經沒了。取而代之者,就是一大排的小吃攤子。而這些小吃攤不但南北口味雜陳,而且它也為平日寂寥的廟口,帶來了另番繁榮熱鬧的景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