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思想起405-蕗蕎的故事』

  在我家鄉,「蕗蕎」是一種不錯的開胃菜。味覺或胃納不佳之時,吃上幾顆鬱氣排放,胃口大開食量大增。這種近蔥似蒜卻又非蔥非蒜之植物,它是鄉下極為普遍之醬菜素材。早年台灣菜園裡常見其蹤,現今則以成大量生產之蔬菜類。古早的台灣寶島不論客家或閩南人,大家都很勤儉節省。人們秉持一食一物取之不易的關係,故爾都具有一種想當然耳的節儉習慣。

  因為受到時空背景之影響,省吃儉用愛惜物質就成為,當時每個家庭的生活基本準則。也正因為大家秉持相同理念,這才奠定日後台灣經濟奇蹟的基礎。印象中猶深刻記憶著當時生活步調,家家貧窮大家辛苦,所以,誰也別笑誰家落魄誰家沒錢。平日生活中的食物,如果過剩絕對不會隨便的糟蹋或丟棄。家家的婦道人家必會將之加工,予以儲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基於這項目的之需要,醃漬泡製與加工之「醬菜文化」,遂爾代代相傳,世世永續,時至今日,它已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到難以分捨矣。在當時鄉村僻壤之處,人們醃漬生薑曬製蘿蔔,或者製作酸菜或製作醬油,極為平常自然之事。而醃製蕗蕎者,也算是家家常做之醃漬食物之一。這種介於蔥蒜韮之間的植物,因其容易生長加上收穫奇快,所以,它就被視為值得推廣的經濟作物。

  根據生物學家報告,蕗蕎生吃熟吃或醃漬產品,全都有幫助腸胃蠕動,以及輔助消化之功效。故爾在早期藥物匱乏之時,它就被引用為健胃整腸之食材。北台灣栽種之蕗蕎顆粒較小,但是它的辣度恰到好處,而且纖維細緻口感極佳。而在宜蘭生產之蕗蕎,顆粒碩大辣度佳且又口感好,因此,它的醃漬產品廣受歡迎。

  蕗蕎在北台灣農家裡,通常近將它當作空地之補白栽種,故爾產量僅限於自家食用罷了。南部農家因為農會之積極輔導與推廣,所以,它的栽植面積廣大,收穫量也相當的可觀。蕗蕎的學名稱做「藠」(音唸孝),或者稱做「薤」(音唸九)。味道介於洋蔥與大蒜之合體,醃漬成醬菜之滋味十分可口。可是有很多民眾無法接受它的味道,因為吃過之後的嘴內會遺留似蒜之臭味。

  再者,因為它一年只收成一次,經濟效益不受農家之青睞。日本人將它糖醃當作開胃菜,客家人則喜歡將它鹽醃用來佐餐。閩南人採以半糖半鹽汁醃漬,滋味甜甜鹹鹹好像蠻受歡迎的。家母極嗜蕗蕎醬菜,每逢當季大量應市之時,她會向挑販整擔買下,然後加以整理去頭尾,在用家中老舊之檜木桶醃漬。當她懷有二弟之時,喜歡吃醃薑與醃蕗蕎。七歲的我,經常被差遣去姨婆家購買。

  每年盛夏蕗蕎遍地是,母親幾乎都會醃上卅、五十斤,然後慢慢食用。最是誇張者,每每醃漬尚未熟化,母親已開始取食。待至整桶熟化,桶內的蕗蕎已經所剩無幾矣。家父也喜歡吃蕗蕎醬菜,可是他不准我們多吃。他說蕗蕎多吃會傷害視覺系統,如同洋蔥或生薑少吃為妙。由於家父受過日本教育,飲食傾向偏甜。因是之故,他吃蕗蕎必須加糖。母親嗜鹹父親嗜甜,兩人經常為此而爭論不下。

  蕗蕎嫩苗可以炒肉絲苦可以煎蛋,滋味之佳不輸給青蔥或蒜苔。唯一缺點是吃過上小號之時,那種特有之嗆辣氣味氤氳於空氣中久久不散。此外它像甘藷一樣,吃過之後容易引起排氣,臭味也是嗆鼻令人難受!蕗蕎雖然吃過會留臭味,但是它確實是一種不錯的開胃菜。小時候胃況不好之時,大人會強迫孩子吃下兩三顆,然後一陣屁響過後胃口就沒事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