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思想起294-漫談木雕刻藝術』

  殊有「台灣雕刻之鄉」稱呼的苗栗三義鄉,早期因為盛產樟木而發展出雕刻工業。這些樟木經過設計、打圖、雕刻、修飾、加工,雕出觀賞或為傢具裝飾作品。由於雕工細緻,作品栩栩如生獲得好評,外銷數量逐漸擴張,因而導致三義木雕工業大為興盛。 三義鄉之木雕源起於日據時代,早期以天然奇木藝品為主。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大部分工人被征調從軍,於是木雕業生意無人問津。

  待至台灣光復之後,尖豐公路於民國53年開通,閉塞之三義鄉門戶大開,加上越戰美軍輪流來台渡假,台灣木雕引起他們注意。其中有些美軍買它當記念品寄回美國,於是造成木雕之購買風潮。木雕市場需求量大增,原本奄奄一息的三義木雕,獲得新商機之注入,浴火重生再度掀起買潮。時間來至60年代,世界經濟景氣復甦,從此三義木雕工藝欣欣向榮,維持了將近廿餘年之外銷狂潮。

  在這木雕工藝繁榮的當下,樟木之需求量激增而造成缺料。一些腦筋動得快的木雕工廠,將雕材轉向樟樹砍伐後遺留下來的根部。樹根去除表層之後,依其原型設計圖案,然後依圖進行雕刻,賦予樟樹根新的生命。所謂的「根雕藝術」,在三義掀起狂浪蔚為風潮。遽烈之需求造成材料缺乏,隨著兩岸開放之腳步,有人自彼岸購買樹根粗胚,進入台灣之後再加工成為精品,此舉又再度激起熱潮。

  中國大陸地大物博,千百年前深埋在江河湖泊底層的枯木殘根。隨著年代的久遠,枯木殘根在水底泥沙中浸泡和磨壓,改變了它原來的物理機能。而木質內含的脂肪、醣類等等,都在水中溶解得乾乾淨淨。復以寄生之蛀蟲被清除了,其他細菌的生存空間,也遭水壓浸泡洗淨無存。那些水底泥埋的古木餘根,表層被水力泥沙腐蝕得絲絲縷縷突出,由是更加的強化了材質上的肌理美感。

  這些沉水木之外觀相貌,有的變得剛勁挺撥,有的顯示出它的崢嶸之姿。有些樣貌形成了古樸凝重,顯示出銅打鐵鑄般的外觀效果。至於它的色澤也千變萬化,百色雜並,包括有棕色、灰色、紫色、黑色、亦有外紅內黑、或者是黑皮黃心的相貌。經過長時浸埋的水沉木,其木身木根之碳化現象極為深沉。它所顯現出來的煤炭般的黑色,晶亮耀眼、詭譎多變、神妙非凡。

  這干樹根沉木令人稱道者,那就是它們永不變形、份量輕且密度高,掂在手上反映出來的重量色澤,在在令人愛不釋手。一根上好的陰沉木,它可與紫檀木相互媲美。它們堪被稱為「樹中之精,木中之魂。」一個造詣高深的根雕專家,他們多半對於水底之沉埋木情有獨鍾。因為這是大自然的賜予,更是樹根雕刻之上好材料。根雕家時常會去江畔、河岸、或湖泊之處、尋覓水沉木做為雕材。

  通常根雕藝術家,委託人找到合適的水沉木之後,他並不會急於動刀雕刻它們。他會反復不斷的觀察與品審素材,花費冗長時間去琢磨思考,之後才會動手構圖設計,按部就班,最後才動工雕刻。在他們眼裡認為,能夠展現出水沉木的自然美感,這才是雕刻之第一要素,最後才是展示自己的刀工雕藝。「鬼斧神工,妙趣天成」,這就是根雕藝術家們所追求的至高目標。

  至於根雕藝術界知公約觀點,師傅們皆認為:一件精美絕佳的水沉木根雕作品,最該重視的是它的材質。而一個雕藝高超的師傅,他一定先掌握素材外觀之重點,抓住素材之神韻,然後再把天然材質的奇譎美感,以其精湛刀藝將它展現出來。內行看門道,外行瞧熱鬧。就在一位藝術高瞻遠矚的師傅,高超巧藝的發揮之下,它就會成為一座垂世不朽之根雕藝術作品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