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思想起196-彈塗魚隨筆』

  很久未外出走動,這日心血來潮,呼朋引伴來到紅樹林區遊逛。時值退潮時分,或許是遇上暑假,淺灘水涯早已聚集許多小朋友與大人在打水獵。有人捉蝦蟹,有人利用小網撈海魚。人潮擁擠,熱鬧滾滾,收穫之歡呼聲不絕於耳。附近有個小孩網獲一條彈塗魚,他問父親那是啥麼魚?孩子的父親對它不熟悉,可是看見它在小網內繃跳想要逃生,於是福至心靈的告訴孩子說:「它是跳舞魚啦!」

  當時在一旁觀看的吾友,忍不住插嘴說:「它不是跳舞魚,它是花跳,或者稱呼為彈塗魚啦。」小孩父親一聽滿臉燥紅,吾友則在一旁洋洋得意,讓人真想呼他一個巴掌。在台灣出現的彈塗魚,又稱花跳或跳跳魚,不過也有少數人稱它為跳舞魚。它屬於大彈塗魚族群,最大尾的身長約兩公分左右。雖然它是兩棲魚類,可是台灣之彈塗魚無法離水太久。

  潮間帶區域是彈塗魚的理想生活地帶,它喜歡棲息在河口水區,沼澤與泥灘上。它們的巢穴構築奇特,兩條垂直路線通道洞內,這就是它們最喜歡的安樂喔。繁殖期來臨,雄魚會豎起背鰭引誘雌魚,引誘成功立即帶回洞穴內,快速的完成傳宗接代之交配任務。大彈塗魚以小藻碎屑為食物,潮來躲入洞內休息,潮去立刻離洞活動。彈塗魚的腹鰭堅強有力,有助於它在泥灘上跳躍前進。

  小學三年級,我與松山玉成里一位同學,在玉成橋下的爛泥灘上,首次見到彈塗魚的真面目。它那身體上的色彩與跳躍式的步伐,深深吸引住我的眼光。印象深刻的是這位同學,他也說它是跳舞魚。當兵時期,我曾去台南北門一個漁村過夜,並還幫助班兵夜捕花跳。那是用小竹製魚籠插在洞口,次日早晨錢去收籠收獲不錯。記得當晚我們放置兩百多個小籠,第二天大早回收籠籠有魚,有些兩條或三條呢。

  翌日收籠後回到家,將所有花跳分成大小兩桶,然後陪著他送到傳統市場,將它賣給一位阿桑小販。所得一疊鈔票之外,還帶回一大包的新鮮豬肉。雖然收入不多,但是她母親接過鈔票之後,滿佈皺紋的老臉掛滿笑容。那是一種感恩與滿足,這就是小市民的最美反映。根據那位班兵告知,台南四草,布袋,以及許多紅樹林區都有花跳,而它就是當地一種最佳的庶民副業收入。

  當天在班兵家中之早餐,除了道地鄉下食物之外,桌邊還有一大鍋的薑片花跳湯。此湯僅只花跳與薑片同煮,沒放味精卻是湯鮮味美,吃過一次就能讓人永久不忘。之後有朋友送我家一批花跳,我下廚依樣畫葫蘆烹煮一大鍋,家人吃過之後也都說滋味不錯。當晚煮湯之外,剩餘一小碗醃過的花跳,我將他拖過麵漿下鍋油炸之金黃酥脆,人人吃過之後無不嘖嘖稱讚,並說它是天下美味呢。

  受到日本卡通「天才小釣手」之影響,我對日本有明海釣彈塗魚之技巧深感興趣。釣手利用一支彈力極佳的長竹子釣竿,釣線末端綁著一個鐵絲彎成之尖鉤釣具。利用一塊約兩尺餘長尺半寬度之木板當滑板,釣者一腳跪於滑板上,另腳撐地當划具,輕快的在泥濘上滑動,進退自如。釣者用其超強視力,來回梭巡遠方地面。一見彈塗魚出洞便甩出釣具,迅速將那魚鉤住後回收。

  釣者功力百發百中,魚兒鮮少能夠逃出其鉤爪。而那中鉤之魚用力掙扎,但因鉤尖倒鉤,所以,它就無法掙脫而乖乖的就逮。釣者將它取下丟入木盆之中,然後繼續梭巡目標下手。這種神乎奇技的表演,令人百看不厭。至於日本人吃彈塗魚,以蒲燒(むつごろう蒲焼)或佃燒處理。其滋味甜鹹兼具,吃起來還蠻順口的。我曾吃過彈塗魚與番薯籤同炸之天婦羅,它的滋味與口感我都喜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