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思想起21-東坡肉物語』

  我是個肉食族群,一日不肉令人瘦。盡管醫生三交代四吩咐,要我盡量少油少鹽少吃甜,這樣才可避免三高索命,永保平安無事。我毫無避諱坦然承認,從第一次交代開始至今,我始終無法戒除少近油鹽少吃糖的習慣。我的肉食領域相當寬廣,只要是肉,雞鴨鵝豬牛羊,甚至山珍異味從不落空。在此諸多肉食之中,我還是獨鍾於豬肉,紅燒蒸燉燜煮來者不拒,尤以「東坡肉」更是我的最愛。

  「東坡肉」是一道紅燒料理之豬肉,它是杭州的名菜之一。家庭主婦人人會燒,但要燒得晶瑩剔透,入口即化,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它的工序是先將一大塊的五花肉,去毛處理乾淨之後汆燙去除血水。再將大塊之肉切成多塊約五公分的小方塊,對疊以曬乾之瓠瓜帶綑綁。然後取一砂鍋,將蔥段薑片墊鍋底,豬肉對塊排放好,加入黃酒、醬油、冰糖,大火煮沸再轉小火慢慢燉煨約兩小時光景。

  之後,它就成為色澤紅亮,酥爛而形不碎之紅燒肉。這種紅燒吃起來肥而不膩,甜而不黏,濃淡適度而不鹹,並還帶有酒香的美味佳餚。相傳它的由來與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有關,所以,它才會有「東坡肉」之雅名。宋朝「三蘇」之父親蘇洵、兒子蘇軾與蘇轍、以文學素養詩作決佳而享譽文壇。蘇軾即蘇東坡,他於宋仁宗嘉佑二年考上進士,官爵累至禮部尚書,然因不善於公關而官運不佳。

  他的政治立場雖然偏向舊黨,反對新黨王安石之急進改革,但他也不贊成司馬光盡廢新法之作風。因是之故,他遭受新舊兩黨的排斥夾擊,以致仕途坎坷不順,處處遭受打壓貶謫。盡管宦途輾轉不安,但他為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故爾深受人民愛戴。他是一個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美食專家。神宗元豐二年,他因案被構陷,死裏逃生被貶至黃州。

  生性豁達的他,經常烹煮紅燒肉饗友,並與友人品酒下棋,吟詩作對。官場酬酢完全拒絕門外。他的門親故舅都知他愛吃紅燒肉,逢年過節便送酒與豬肉過來。由於人氣不錯,每每豬肉堆積如山酒樽不空。為了保存問題,他交代家人將肉切成小方塊,仿用四川燉肘子燒法,以文火慢燉方式紅燒,將豬肉燉到熟透四處飄香。然後將肉送至西湖慰勞清湖民工,著名的「酥堤」就是這些民工之奉獻。

  而民工大夥感謝東坡之慷慨愛民,遂將蘇東坡送來慰勞分食之紅燒肉,稱之為「東坡肉」。東坡謫貶黃州之時,曾留下一首吃豬肉之詩。其詩云:「黃州好豬肉,賤價如糞土。富貴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兩碗,飽得自佳君莫管。」自此詩中去體會,東坡雖然被貶官至偏僻之地,日子依然過得幽閒自在。

  傳說東坡肉加酒燒是來自於誤會,當其家廚切肉燒煮之時,東坡矚咐送肉之時「連酒一起送」。結果因為川音特重,以致廚子誤聽成「連酒一起燒」。萬沒想到此一失誤,竟然燒出香醇可口,甜鹹恰好,肥而不膩,入口即化之名菜「東坡肉」。嗣後「東坡肉」之名氣越傳越廣,於是乎,凡是蘇東坡足跡踩踏過之地方,皆有「東坡肉」出現,如黃州東坡肉,蘇州東坡肉,陽州東坡肉......等等等。

  甚至還有「江西東坡肉」,「四川東坡肉」,「雲貴東坡肉」之名詞出現。國府播遷台灣之後,將全中國之料理方法帶進台灣,於是引起台灣飲食文化之大融合,而「東坡肉」也在這次的大融合中,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台灣食壇上。早年家窮都是吃肥膩的稠頭肉(脖子肉),來自蘇杭的堂姐夫,教導我與母親燒煮東坡肉方法。在我家紅燒肉中加入冰糖與福壽酒,從此我家也有「東坡肉」可吃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