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倩影龙河桥
王水宝
自古以来,凡有河流,就要架桥。早在元朝,万载县城便开始在龙河上筑有南浦、双虹两桥;后经明、清两朝,又先后在县城仅只有1公里的龙河上筑起了迥澜、安乐、龙河三桥。万载县龙河桥因其横跨龙河而得名。此桥系万载城内至今保留原来面貌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古代石桥。虽已有500年历史,且又几经风雨,但一直保存完好。
龙河桥在万载县城北文昌阁下,此处是龙河流经万载古城的出口处。
常言道:“县治夹水而城,欲成,必先是桥。”明朝正德年间(1506~
1521年),万载知县张帮谷为抵御外敌,和为商贾行人往来,在城门口修
建了城墙。于是乎,在建城墙的同时,也在龙河上,建起了龙河桥。故城
墙在龙河桥的西面,至今还保存着一段万载古城墙的遗迹,它在向人们诉说
着那段历史。由于此处是龙河流经万载古城的出处,成为万载龙河“全流出
口”,所以龙河桥有“南浦(南门)、龙河(北门)二桥,为上、下锁钥”
之称。但桥未建成,知县张帮谷奉命调离,至使龙河桥半途而废。
清朝嘉靖元年(1522年),知县卢秉章继承未了事业,将没有造好的龙
河桥修改为3孔石桥,其长为20米,宽为7米,称为“新桥”。新桥之名
一直流传至今,人们多为只知“新桥”,而不知“龙河桥”也。
将3孔龙河桥建成不久,遂为洪水冲毁,后由邑人谭钺独资修建。但总
因水患,其桥总毁,后谭钺之子谭登龙重举其颓。直到清朝万历4年(1576
年)5月,一场大水又冲垮了3孔龙河桥。当时的情况是:“龙河水横流,
環邑怀壤,桥也荡没无存。”此时,在建桥时还发生了这么一个故事:谭登
龙之子谭熜为了把龙河桥早点修好,毅然以其母常氏纺绩的数千缗,以及先
君遗资以捐,修葺了龙河桥。期间,其家“工匠饮食若流,夫妻子母无愠色。
”经过众人的努力,龙河桥的修建工作,历时5个月,才告落成,并建亭5
间两侧还建有栏干。万历37年(1609年)夏6月,因天降淫雨,时达一旬。
到24日,大水终于冲坏了龙河桥。这时,谭熜的两个儿子谭嘉猷、谭嘉模
又出资重建龙河桥。当时,因水利失修,暴雨成灾,龙河桥屡修屡坏,几乎
倒塌无几。万历44年(1616年),谭钺第四孫谭经济,也就是谭嘉猷之子
又投资重修。谭经济为抵御洪水,将3孔龙河石桥改为单孔龙河石桥,并加
高加宽,计耗费700余金。到了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邑人
辛守身募集资金,邑众捐款再次修建龙河桥,并加做石桥栏杆,龙河桥才臻
完善,遂成今样。留下现在面貌,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龙河桥,也为万载城
内留下了一个古迹。1963年万载县人民政府公布,龙河桥为万载县级文物
保护单位。
龙河桥自谭钺创建,500年来经其5代迭修,至今依然坚固,屹立在龙
河之上,让人们尽情享受。
顾名思义,在龙河上架桥,故也称做龙河桥,是万载东西人民进出县城
的必经之桥。至于龙河的源头有二:一在距城40里的竹山洞,洞内长年蓄
水,并自洞中蜿蜒流出,经北洞口,往县城北门而去。二是乌溪关水,也流
经此处而往县城北门而去。龙河桥横跨龙河下游,地处城北青石甲路,桥长
15·76米,高8米,宽6米。桥面以砖砌栏杆,高达0·9米。桥孔内圈由九行长方形条石弯曲而成圆孔,拱的跨度为10米,东西两端桥台高8米。由于是单孔石桥,由麻石迭砌而成,并在逢夹中以灰浆浇灌,因此,每逢洪水季节,龙河水虽汹涌而至,直泻桥孔,而桥身却安然无恙。
龙河桥分别以30级台阶与地面相接,桥的两侧,均用青石板铺路,便于往来行人。但现今桥面的青石台阶因年代久远,皆踩踏得凹凸不平且全部倾斜,行人行走极不方便,如有善举者出资,将桥面青石台阶挖起翻面重铺,方便行人,也是一场慈善事业,实乃功德无量。
由于龙河桥古老、坚实、且又庄重、美观,1950年2月10日,同年10月12日,万载人民全民动员,疏浚南浦桥至龙河桥下一段龙河河床,挖掘河道,修整并加高河堤,遂使龙河桥更加庄实。怪不得,龙河桥的图案被选用为锦江酒的驰名商标。
龙河桥古色古香,座落在县城东北文昌阁下,与万载县城连成一片。县城东北文昌阁又是当年毛泽东主席率红一军团来万载居住过的地方,今成为万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畔还是当年商贾云集之地,此处还修有摄斗口,上为盐岩。桥畔也是商船装卸货物的船埠,还新建有纸业堆栈和靠船码头,并可溯江而上。足见,当时是水路繁华,帆影点点。古人曾作诗赞叹龙河桥:“泛舟下龙河,长桥驾横空。河边几万竹,并作桥间风。悠扬读书韵,来自桂花丛。听之忘返棹,山迴夕照中。”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是“万载八景”之一的《龙河晚渡》。邑人邓斯沂举人,曾赋七律诗一首,赞叹龙河桥畔《龙河晚渡》:“夕阳斜映绿杨红,唤渡人来识短蓬。一悼水痕城郭外,半江烟景画图中。漁翁罢钓归新浦,骚客沽春醉晚风。古寺钟声催月上,匆忙影散各西东。”此渡位于县城门外一里地的马脑山麓,渡之右侧是久负盛名的“龙河书院”(现今为万载中学),渡之左侧是凉亭庵。
当夕阳西下,渔樵醉归,争渡之声,不绝于耳。加之书院朗朗的读书声,庵里笃笃的木鱼声,还有龙河桥下哗哗的水流声,真有点诗情画意。特别是每当月白风轻之夜,若邀上一二知己,借一叶扁舟,荡漾龙河,夜宴画舫,吟诗作对,则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王水宝
自古以来,凡有河流,就要架桥。早在元朝,万载县城便开始在龙河上筑有南浦、双虹两桥;后经明、清两朝,又先后在县城仅只有1公里的龙河上筑起了迥澜、安乐、龙河三桥。万载县龙河桥因其横跨龙河而得名。此桥系万载城内至今保留原来面貌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古代石桥。虽已有500年历史,且又几经风雨,但一直保存完好。
龙河桥在万载县城北文昌阁下,此处是龙河流经万载古城的出口处。
常言道:“县治夹水而城,欲成,必先是桥。”明朝正德年间(1506~
1521年),万载知县张帮谷为抵御外敌,和为商贾行人往来,在城门口修
建了城墙。于是乎,在建城墙的同时,也在龙河上,建起了龙河桥。故城
墙在龙河桥的西面,至今还保存着一段万载古城墙的遗迹,它在向人们诉说
着那段历史。由于此处是龙河流经万载古城的出处,成为万载龙河“全流出
口”,所以龙河桥有“南浦(南门)、龙河(北门)二桥,为上、下锁钥”
之称。但桥未建成,知县张帮谷奉命调离,至使龙河桥半途而废。
清朝嘉靖元年(1522年),知县卢秉章继承未了事业,将没有造好的龙
河桥修改为3孔石桥,其长为20米,宽为7米,称为“新桥”。新桥之名
一直流传至今,人们多为只知“新桥”,而不知“龙河桥”也。
将3孔龙河桥建成不久,遂为洪水冲毁,后由邑人谭钺独资修建。但总
因水患,其桥总毁,后谭钺之子谭登龙重举其颓。直到清朝万历4年(1576
年)5月,一场大水又冲垮了3孔龙河桥。当时的情况是:“龙河水横流,
環邑怀壤,桥也荡没无存。”此时,在建桥时还发生了这么一个故事:谭登
龙之子谭熜为了把龙河桥早点修好,毅然以其母常氏纺绩的数千缗,以及先
君遗资以捐,修葺了龙河桥。期间,其家“工匠饮食若流,夫妻子母无愠色。
”经过众人的努力,龙河桥的修建工作,历时5个月,才告落成,并建亭5
间两侧还建有栏干。万历37年(1609年)夏6月,因天降淫雨,时达一旬。
到24日,大水终于冲坏了龙河桥。这时,谭熜的两个儿子谭嘉猷、谭嘉模
又出资重建龙河桥。当时,因水利失修,暴雨成灾,龙河桥屡修屡坏,几乎
倒塌无几。万历44年(1616年),谭钺第四孫谭经济,也就是谭嘉猷之子
又投资重修。谭经济为抵御洪水,将3孔龙河石桥改为单孔龙河石桥,并加
高加宽,计耗费700余金。到了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邑人
辛守身募集资金,邑众捐款再次修建龙河桥,并加做石桥栏杆,龙河桥才臻
完善,遂成今样。留下现在面貌,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龙河桥,也为万载城
内留下了一个古迹。1963年万载县人民政府公布,龙河桥为万载县级文物
保护单位。
龙河桥自谭钺创建,500年来经其5代迭修,至今依然坚固,屹立在龙
河之上,让人们尽情享受。
顾名思义,在龙河上架桥,故也称做龙河桥,是万载东西人民进出县城
的必经之桥。至于龙河的源头有二:一在距城40里的竹山洞,洞内长年蓄
水,并自洞中蜿蜒流出,经北洞口,往县城北门而去。二是乌溪关水,也流
经此处而往县城北门而去。龙河桥横跨龙河下游,地处城北青石甲路,桥长
15·76米,高8米,宽6米。桥面以砖砌栏杆,高达0·9米。桥孔内圈由九行长方形条石弯曲而成圆孔,拱的跨度为10米,东西两端桥台高8米。由于是单孔石桥,由麻石迭砌而成,并在逢夹中以灰浆浇灌,因此,每逢洪水季节,龙河水虽汹涌而至,直泻桥孔,而桥身却安然无恙。
龙河桥分别以30级台阶与地面相接,桥的两侧,均用青石板铺路,便于往来行人。但现今桥面的青石台阶因年代久远,皆踩踏得凹凸不平且全部倾斜,行人行走极不方便,如有善举者出资,将桥面青石台阶挖起翻面重铺,方便行人,也是一场慈善事业,实乃功德无量。
由于龙河桥古老、坚实、且又庄重、美观,1950年2月10日,同年10月12日,万载人民全民动员,疏浚南浦桥至龙河桥下一段龙河河床,挖掘河道,修整并加高河堤,遂使龙河桥更加庄实。怪不得,龙河桥的图案被选用为锦江酒的驰名商标。
龙河桥古色古香,座落在县城东北文昌阁下,与万载县城连成一片。县城东北文昌阁又是当年毛泽东主席率红一军团来万载居住过的地方,今成为万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畔还是当年商贾云集之地,此处还修有摄斗口,上为盐岩。桥畔也是商船装卸货物的船埠,还新建有纸业堆栈和靠船码头,并可溯江而上。足见,当时是水路繁华,帆影点点。古人曾作诗赞叹龙河桥:“泛舟下龙河,长桥驾横空。河边几万竹,并作桥间风。悠扬读书韵,来自桂花丛。听之忘返棹,山迴夕照中。”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是“万载八景”之一的《龙河晚渡》。邑人邓斯沂举人,曾赋七律诗一首,赞叹龙河桥畔《龙河晚渡》:“夕阳斜映绿杨红,唤渡人来识短蓬。一悼水痕城郭外,半江烟景画图中。漁翁罢钓归新浦,骚客沽春醉晚风。古寺钟声催月上,匆忙影散各西东。”此渡位于县城门外一里地的马脑山麓,渡之右侧是久负盛名的“龙河书院”(现今为万载中学),渡之左侧是凉亭庵。
当夕阳西下,渔樵醉归,争渡之声,不绝于耳。加之书院朗朗的读书声,庵里笃笃的木鱼声,还有龙河桥下哗哗的水流声,真有点诗情画意。特别是每当月白风轻之夜,若邀上一二知己,借一叶扁舟,荡漾龙河,夜宴画舫,吟诗作对,则更是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