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迎著傍晚的涼意出門,把從馬來西亞帶回來的三本書放進包包裡,出發去位於南勢角的「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捐掉,供來自四面八方在台工作、生活、讀書甚至長久紮根的東南亞居民借閱。
出發之前我坐在房間裡把這三本書好好的翻閱一次,雖然看不懂,但大概猜測的出一本是如何烹調玉米的食譜、拿著筆的手映在牆上的影子是手槍的那本是探究社會時事真相的報導合集、另一本在樹下跳著「蘇菲旋轉」的剪影的是詩集。
當時本來就故意挑選3本完全不同類型的書籍,如果知道有專門捐贈的平台,應該會多帶一點回來,他們的書紙質輕薄、開數小也都不會太厚,而且附錄的圖片都是彩色的,本來年前就一直在篩選捐贈書的我那時有些猶豫,還是在書架上清了一個位置把它們放回去,畢竟我帶它們回來,就是希望能保留家鄉的事物在身邊,意義如同一張沖洗出來的相片一樣。
但我在翻閱時一個字也讀不懂,三本書僅有一本封面上寫著一句英文「The untold story」。對無法看懂字義的我而言確實每一本都成為不能被說出口的故事,只是排列整齊的符號,每一個字都像準備過冬的小動物,蜷縮著脊椎在書架一角的土穴中冬眠,如果沒人讀懂它們,字就永遠醒不過來。與其把他們當成收在地窖裡的標本收藏,還不如讓它出去被讀懂、被翻閱,徹底活絡字該發揮的機能。
書店在小巷的轉角口,有兩層樓,居家式的格局,呈設東南亞的象徵圖騰和顏色,書籍種類都與東南亞移民遷移歷史、各式文化層面相關。我把書拿出來給店員,她請我在書上簽名跟拿著書拍照,之後在櫃台邊和她閒聊,稍微提了一下我和馬來西亞的淵源,她一聽到沙巴州的斗湖,馬上回答:
「喔在東馬啊。」
從小我把這個地名說出來,幾乎沒有人聽過,更不用說知道方位,我當下立刻知道這間店安靜的坐落在四周有9萬緬甸華人居住的聚落中,最重要的意義。我完全可以想像一個剛來到此的異鄉人,正經歷著彷彿自己是一塊形狀永遠無法與周遭嵌合的拼圖一樣孤單的時期,能有人把自己的來處認出來的心情。
我待了將近兩個鐘頭,和她聊著移工和外配在台灣的的處境,融入的困難、仲介和雇主的雙重剝削、虐待與犯罪,以及已經漸漸成年的年輕新移民二代,對於自我身份認同模糊的摸索,越戰時跟著美軍一起來台駐唱之後就長住下來的越南奶奶、被挖角來台灣的泰國果雕師傅、就靠這次翻身、把人生整個梭哈下去過著白天工作、晚上攻讀博士學位的印尼女孩......種種平常就在發生卻無法被清晰顯像的真實故事。
他們幾乎都把賺的錢寄回家鄉,身邊只會留僅供基本開銷的數目,如果不幸受傷、生病、被雇主虐待又被仲介丟包的話幾乎就如同被綁住手腳丟入陌生海域一樣孤立無援。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國外工作的時候,是在一個安全、有保障的環境裡,而且三年期滿可以平安回家的話,那就應該學著先好好善待別人的孩子。
店員說:「來這裡的新二代孩子,就算今天說自己是台灣人,明天認為自己是越南人,我們都覺得無所謂。」
真正的接納,是看見你的不同,與我無異,不貼標也不評價。
這個世界永遠不缺乏故事,我一直只在乎能不能把它說好而已。這些故事平凡、充滿沒有任何一種語言能夠承重的現實,有被揭露、挖掘的形體也可以不斷的變形,絕望與冀盼共生,偶爾錯綜分支、互相穿梭而且永遠矛盾的維持順向和逆行,獨立的凝結,成為四處漂流於異鄉的秘密,The untold story。
2017/01/06
出發之前我坐在房間裡把這三本書好好的翻閱一次,雖然看不懂,但大概猜測的出一本是如何烹調玉米的食譜、拿著筆的手映在牆上的影子是手槍的那本是探究社會時事真相的報導合集、另一本在樹下跳著「蘇菲旋轉」的剪影的是詩集。
當時本來就故意挑選3本完全不同類型的書籍,如果知道有專門捐贈的平台,應該會多帶一點回來,他們的書紙質輕薄、開數小也都不會太厚,而且附錄的圖片都是彩色的,本來年前就一直在篩選捐贈書的我那時有些猶豫,還是在書架上清了一個位置把它們放回去,畢竟我帶它們回來,就是希望能保留家鄉的事物在身邊,意義如同一張沖洗出來的相片一樣。
但我在翻閱時一個字也讀不懂,三本書僅有一本封面上寫著一句英文「The untold story」。對無法看懂字義的我而言確實每一本都成為不能被說出口的故事,只是排列整齊的符號,每一個字都像準備過冬的小動物,蜷縮著脊椎在書架一角的土穴中冬眠,如果沒人讀懂它們,字就永遠醒不過來。與其把他們當成收在地窖裡的標本收藏,還不如讓它出去被讀懂、被翻閱,徹底活絡字該發揮的機能。
書店在小巷的轉角口,有兩層樓,居家式的格局,呈設東南亞的象徵圖騰和顏色,書籍種類都與東南亞移民遷移歷史、各式文化層面相關。我把書拿出來給店員,她請我在書上簽名跟拿著書拍照,之後在櫃台邊和她閒聊,稍微提了一下我和馬來西亞的淵源,她一聽到沙巴州的斗湖,馬上回答:
「喔在東馬啊。」
從小我把這個地名說出來,幾乎沒有人聽過,更不用說知道方位,我當下立刻知道這間店安靜的坐落在四周有9萬緬甸華人居住的聚落中,最重要的意義。我完全可以想像一個剛來到此的異鄉人,正經歷著彷彿自己是一塊形狀永遠無法與周遭嵌合的拼圖一樣孤單的時期,能有人把自己的來處認出來的心情。
我待了將近兩個鐘頭,和她聊著移工和外配在台灣的的處境,融入的困難、仲介和雇主的雙重剝削、虐待與犯罪,以及已經漸漸成年的年輕新移民二代,對於自我身份認同模糊的摸索,越戰時跟著美軍一起來台駐唱之後就長住下來的越南奶奶、被挖角來台灣的泰國果雕師傅、就靠這次翻身、把人生整個梭哈下去過著白天工作、晚上攻讀博士學位的印尼女孩......種種平常就在發生卻無法被清晰顯像的真實故事。
他們幾乎都把賺的錢寄回家鄉,身邊只會留僅供基本開銷的數目,如果不幸受傷、生病、被雇主虐待又被仲介丟包的話幾乎就如同被綁住手腳丟入陌生海域一樣孤立無援。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國外工作的時候,是在一個安全、有保障的環境裡,而且三年期滿可以平安回家的話,那就應該學著先好好善待別人的孩子。
店員說:「來這裡的新二代孩子,就算今天說自己是台灣人,明天認為自己是越南人,我們都覺得無所謂。」
真正的接納,是看見你的不同,與我無異,不貼標也不評價。
這個世界永遠不缺乏故事,我一直只在乎能不能把它說好而已。這些故事平凡、充滿沒有任何一種語言能夠承重的現實,有被揭露、挖掘的形體也可以不斷的變形,絕望與冀盼共生,偶爾錯綜分支、互相穿梭而且永遠矛盾的維持順向和逆行,獨立的凝結,成為四處漂流於異鄉的秘密,The untold story。
201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