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課曾經學過「依附理論」,在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實驗中,區分為安全行依附、矛盾型依附、逃避型依附與紊亂型依附,雖然這是一個針對幼兒設計的理論,但對現代人的人際相處而言,這是十分重要的。

不管友情、愛情或親情,「依賴」往往是維繫一段關係的方式之一,只是一旦造成「窒息」似乎會造成反效果。冬天到了,「依賴」就像繫在脖子上的圍巾,雖然令人暖和,但過緊的圍巾也會讓人不好受。就友情上來看,若強求朋友去接受自己的興趣,好像朋友跟自己有一樣的興趣,就能一起討論、分享,從中獲得友誼的安全感,但這樣似乎不快樂;就愛情而言,若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到對方身上,那也是不妥的;最後親情這方面,父母也不會是子女永遠的依靠,只要出社會,就如翱翔的鳥接受試煉。

「媽媽以後會老去,以後還是要靠自己。」媽媽的這句話,總提醒我自己要獨立,別太依賴身邊的人。尤其看到文化上或媒體用語,如直升機父母、媽寶等詞,我就更覺得要警惕,凡事都先去嘗試,而不是怕遇到挫折就找別人,畢竟身邊的人不能靠一輩子,並不會成長呀!

無時無刻被叮囑,或一再鞭策,過度的依賴像將兩人銬在一起,久了會有勒痕、不悅,然後不歡而散。呼吸都不順暢了,如此的相處怎麼會快樂呢?是需要溝通的,緊密的連結如纏繞太多次的繩索,經過時間的累積邊難以鬆開。不管依賴或是被依賴,這樣的關係一定在生活中總是上演,不妨「挪」個空間吧,相信這能改看相處的困境,變得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