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對現代人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事物,一旦少了時間,人們規律的生活,將會顯得紊亂。

而「時差」則是延伸出的命題,狹義來說是一種對時間的要求,廣義來說是對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有的人就是要求多一秒、少一分都不可以,有的人則覺得少個幾分無所謂,這算是「時差」對每個人所出現的價值觀差異,這在生活中有著緊密連結。

台灣的火車,對部分的上班族或學生而言,是常用的交通工具,「時差」影響於其中。例如等待自強號、普悠瑪通過,或是有其他事故,造成誤點,這可是考驗人的耐心呀,這樣的「時差」將會影響一件事的效率。在從投稿或是繳交報告,及重要發表來看,時間已規定了,就是得在那時刻完成,一旦截止,若是晚個幾分、幾小時,甚至幾天,將會造成個人的損失,而怨不得人。

每個人都同樣擁有二十四小時,就看大家怎麼利用與分配,有的人能準時做好許多事,有的人則因「時差」造成懊悔或遺憾。「時差」這聘提看似沒甚麼,但它總悄悄影響我們做事的態度。差一點就是差很多,有時是不被允許的。

「時差」在寫作中是常見的,在詩作中,可能是把尺,就是得斤斤計較每分、每秒,每刻都很有價值;在散文中,時差雖是無形的狀態,但也時常被提起。而在小說裡,「時差」充斥於複雜的情結,影響著角色的結局。

「晚到比不到好」這樣的觀念,反映時下年輕人在時間認知上,普遍出現的迷思。時差像是個時間的黑洞,吞噬人心的缺口,讓人來不及填補,為了不讓自己限在遺憾中,還是好好對待時間吧,一旦出現時差,可是很難回到過去,將逝去的彌補回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