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與某個老闆面試後,我沉澱了一下該次對談的內容,分享給大家思考。
此次面談是應徵戶外用品銷售的工作,過程裡,我主要說到近期在當兵去爬百岳的行程,以即之後當完兵透過打工度假去日本工作與旅遊的過程。
而後該老闆開始討論我來這裡的規劃與想法。
其實在這個面試中我並沒有扮演好一個面試者的角色,或是面對這個產業的一個專業度,我用一個比較輕鬆的方式對談,所以導致之後的過程都是一面倒的。
在我說完後,老闆便覺得並不切實際,構思方面也不夠扎實。
摘自規劃內容的一段。
我: 我希望自己可以工作3年,至少在30歲之前再透過打工度假的方式去其他國家。(我在這裡並非想要表達只想工作3年,但老闆在這之後似乎有所誤會)
老闆:你覺得自己在3年內就可以學到這麼多嗎?假設你去了國外,又能夠有什麼收穫呢?
我:我覺得可以去學習他人的戶外用品店的經營模式,觀察不同的消費者需求等。
老闆:好吧,假設你三年內確實存了錢,但就算你出國,不論去那個地方最多三個月就差不多結束了,你認為自己真的能有所學習嗎?應該沒有辦法吧,就算你到實體店面又能學到些什麼呢。
我:可是…(在此時我稍微想了一下,導致沒有做出很好的反論)
老闆:其實只要透過展覽,就能夠接觸國外的廠商,更有機會去他們的工廠參觀,這些多數不需要花很多錢,為什麼又非得需要透過打工度假的方式。(我確實沒有想到這點,在我有限的知識裡。
規劃內容一面倒後,更別說我到公司來本身的計劃了,那說穿了只是沒有想法的擦邊球,我主要說到我對是希望能學習基本的管理、銷售方式、參與戶外活動等,老闆方則是從基本短期根本學不了這麼多一概否定。
之後老闆開始針對我去日本的行程做了很多的分析。
他並不認為我這樣的做法對工作是有加分的效果,只是跟著別人走過的行程去走,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其次他覺得現代年輕人去國外打工度假回國後會產生價值觀的扭曲,像是你在國外會想要種田,是因為薪資高,沒有人看見,語文不通所以你去做,可是回來你根本不會想要種田,因此這樣一點意義也沒有。
再者我本來是想要環四國聖地巡禮,這個1200公里的距離我只環了一半,我表達原因的過程很誠實的說到自己並沒有做好準備,我是第一次負重騎車有犯了很多錯,行程到最後並不如預期,所以我退回來想要重新再做規劃。
老闆方,他表達自己過去成在美國東岸到西岸5000公里,自己也只是隨便買了一台單車,沒有變速也結束自己的行程,因此他認為我並沒有努力完成的意志力,所以才會導致我放棄。
基本上他把我所說的都不贊同的說完後,他並不認為我這些日子以來作的事情是很有價值的,自己應該想清楚要的是什麼,多做點規劃等。
他在討論的過程中也有問到,你覺得你去這個行程有什麼價值嗎?妳不覺得這些東西在網路上都看得到嗎?那你去這個地方到底有什麼意義。
不過我覺得作一件事情並不一定要為了某種目的或價值去做,我是想要在過程中能有所學習改變所以我才去做。
或許是從整段過程開始,老闆就有先說「你不覺得現在社會都在教年輕人怎麼作夢是很不實際的嗎」
導致後面他或我有很多地方都因為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念受到侷限。
你說這樣的過程裡有收穫嗎?我覺得有,但幫助不大,因為我幾乎都想過,也了解,只是被很現實的說出來,當頭棒喝之感。
這就好比你說乞丐窮,又說這個社會為什麼那麼多好手好腳的人想去當乞丐一樣,那你還不如給他一塊錢都還比你對著他的行為抱怨來得實際。
至於年輕人該不該築夢這點,其實我有跟他說到,不是現代的年輕人要追夢,而是要有所行動。對我而言,在我身邊並沒有一個實際的例子可以參考,例如去國外打工度假也好,或是接觸這個產業該準備些什麼好,要是我想太多反而就難以行動,所以我習慣一半做好準備,無法準備的在失敗中學習。這些我也有嘗試跟老闆說,但他能接受的程度似乎不高。
我個人還是比較傾向築夢這個論點,因為我讀書的環境並非名校,許多同學多數都比較傾向玩樂或是工作,較少有自己的想法,或實際的計劃。
反論,如果我今天什麼都不做,就是普通的當完兵,普通的去找工作。
那是否又會有一派老闆說,你就只是一個唸書的料,又沒有工作經驗或其他相關經驗,我為什麼要用你呢?
所以,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提供不論是身為主管的你,或是身為學生、工作者的,一個參考。
此次面談是應徵戶外用品銷售的工作,過程裡,我主要說到近期在當兵去爬百岳的行程,以即之後當完兵透過打工度假去日本工作與旅遊的過程。
而後該老闆開始討論我來這裡的規劃與想法。
其實在這個面試中我並沒有扮演好一個面試者的角色,或是面對這個產業的一個專業度,我用一個比較輕鬆的方式對談,所以導致之後的過程都是一面倒的。
在我說完後,老闆便覺得並不切實際,構思方面也不夠扎實。
摘自規劃內容的一段。
我: 我希望自己可以工作3年,至少在30歲之前再透過打工度假的方式去其他國家。(我在這裡並非想要表達只想工作3年,但老闆在這之後似乎有所誤會)
老闆:你覺得自己在3年內就可以學到這麼多嗎?假設你去了國外,又能夠有什麼收穫呢?
我:我覺得可以去學習他人的戶外用品店的經營模式,觀察不同的消費者需求等。
老闆:好吧,假設你三年內確實存了錢,但就算你出國,不論去那個地方最多三個月就差不多結束了,你認為自己真的能有所學習嗎?應該沒有辦法吧,就算你到實體店面又能學到些什麼呢。
我:可是…(在此時我稍微想了一下,導致沒有做出很好的反論)
老闆:其實只要透過展覽,就能夠接觸國外的廠商,更有機會去他們的工廠參觀,這些多數不需要花很多錢,為什麼又非得需要透過打工度假的方式。(我確實沒有想到這點,在我有限的知識裡。
規劃內容一面倒後,更別說我到公司來本身的計劃了,那說穿了只是沒有想法的擦邊球,我主要說到我對是希望能學習基本的管理、銷售方式、參與戶外活動等,老闆方則是從基本短期根本學不了這麼多一概否定。
之後老闆開始針對我去日本的行程做了很多的分析。
他並不認為我這樣的做法對工作是有加分的效果,只是跟著別人走過的行程去走,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其次他覺得現代年輕人去國外打工度假回國後會產生價值觀的扭曲,像是你在國外會想要種田,是因為薪資高,沒有人看見,語文不通所以你去做,可是回來你根本不會想要種田,因此這樣一點意義也沒有。
再者我本來是想要環四國聖地巡禮,這個1200公里的距離我只環了一半,我表達原因的過程很誠實的說到自己並沒有做好準備,我是第一次負重騎車有犯了很多錯,行程到最後並不如預期,所以我退回來想要重新再做規劃。
老闆方,他表達自己過去成在美國東岸到西岸5000公里,自己也只是隨便買了一台單車,沒有變速也結束自己的行程,因此他認為我並沒有努力完成的意志力,所以才會導致我放棄。
基本上他把我所說的都不贊同的說完後,他並不認為我這些日子以來作的事情是很有價值的,自己應該想清楚要的是什麼,多做點規劃等。
他在討論的過程中也有問到,你覺得你去這個行程有什麼價值嗎?妳不覺得這些東西在網路上都看得到嗎?那你去這個地方到底有什麼意義。
不過我覺得作一件事情並不一定要為了某種目的或價值去做,我是想要在過程中能有所學習改變所以我才去做。
或許是從整段過程開始,老闆就有先說「你不覺得現在社會都在教年輕人怎麼作夢是很不實際的嗎」
導致後面他或我有很多地方都因為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念受到侷限。
你說這樣的過程裡有收穫嗎?我覺得有,但幫助不大,因為我幾乎都想過,也了解,只是被很現實的說出來,當頭棒喝之感。
這就好比你說乞丐窮,又說這個社會為什麼那麼多好手好腳的人想去當乞丐一樣,那你還不如給他一塊錢都還比你對著他的行為抱怨來得實際。
至於年輕人該不該築夢這點,其實我有跟他說到,不是現代的年輕人要追夢,而是要有所行動。對我而言,在我身邊並沒有一個實際的例子可以參考,例如去國外打工度假也好,或是接觸這個產業該準備些什麼好,要是我想太多反而就難以行動,所以我習慣一半做好準備,無法準備的在失敗中學習。這些我也有嘗試跟老闆說,但他能接受的程度似乎不高。
我個人還是比較傾向築夢這個論點,因為我讀書的環境並非名校,許多同學多數都比較傾向玩樂或是工作,較少有自己的想法,或實際的計劃。
反論,如果我今天什麼都不做,就是普通的當完兵,普通的去找工作。
那是否又會有一派老闆說,你就只是一個唸書的料,又沒有工作經驗或其他相關經驗,我為什麼要用你呢?
所以,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提供不論是身為主管的你,或是身為學生、工作者的,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