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蒙馬特遺書》有感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蒙馬特遺書》/BY邱妙津

看過《蒙馬特遺書》後,不難對作者以自殺結束生命的行為感到理解。因為愛欲是這樣的濃,而生命的扞格卻是無可避免,唯有自殺一途方能解脫現世。雖說此書被喻為臺灣女同志文學聖經,然而,如同維吉尼亞.伍爾芙所說:「你必須先忘掉你的性別來寫作,然後你才可能會贏。」此書中所坦現的愛恨情慾,對於生活的哲學性、心理性、藝術性的思考,皆是可以跨越性別來閱讀理解的。「遺書」之所以珍貴,乃是它作為一篇「絕筆之作」的價值,在生命終結之前,你想要留給這世界什麼樣的隻字片語,成為你在這世界自我型塑的模樣。作者富有層次感的筆鋒,論述筆觸兼以書信體鋪陳文句,間雜著精神性的意識流、後設的自我解剖、理性的知識探索以及感性瘋狂的情感告白。此書完成一周後,作者便以自殺的方式訣別人生,徹底地實踐「遺書」的存在價值。

邱妙津選擇以刀刃入心臟的方式自殺,暴烈且決絕,若不是一種極大的悲傷和絕望,是不會選擇此般毫無轉圜餘地的自殺方式。這種直接的生理痛楚也可以視作對於世界加諸在她心靈痛楚的實體展現,或是一種報復。作者在第一章提到的死亡的「兔兔」,是她與愛人的寵物。兔兔的死亡宣示著她們愛情的遠逝,也可視作任何戀人愛情紀念品的毀損。相信兔兔的死亡加速了作者對死亡更深的體認。在我的人生之中,死亡的念頭出現不下十次,然而都是因為太軟弱或是自殘手段不夠狠辣,總是與冥界錯身而過。我不是拉子,卻可以體會作者那般「愛之欲其死」的執念。感情的事跨越性別後,樣貌是相去不遠的。背叛和分手的痛,不會因為外在性別而有所差異。作者自殺身亡那年二十六歲,比我現在的年齡多了一歲。闔上此書,我自忖,明年二十六歲的我會是怎樣的型態?能否如同作者自問自思這個世界的虛假意識呢?能否能像作者以這麼多角度去審視自身的情感呢?我現在所接觸的文學、哲學、電影、音樂、性別理論、傳播理論......在我臨終之前所剩幾多呢?現在的我,充滿著閱讀完的無力困惑與期待未來的興奮感,矛盾至極。

嗯....
想飛很少看書 這本當然也不例外
不過 愛情若是可以欲死欲生
那生命又何償不可 只是
天底下最可悲的事 莫過於自殺一途
那樣的舉動 實無理智可言
為了證明啥呢 啥也不是 對吧
小小的河床區塊 總是見不了大堤的岸上風華啊
那種生命的流逝 最是不值.....

瑀瑀以前也寫過"蒙馬特遺書,雜感"
不見笑的貼來分享一下囉


【藏心手札】蒙馬特遺書,雜感

◎關於惡寒

關於惡寒,你無法將祂定義,那是一種靈魂上說不出來的寂冷,想像是結冰的沙漠或是無人居住的不知名行星都好,我無法描繪出這多麼的冷僻,只能說,不是每個人的靈魂都有惡寒,所以無法體會我所體會的。我的靈魂時常處於惡寒,我的惡寒在於,一種強而有力掐住咽喉的悲傷,無力控制的憂鬱,無法跟外界聯繫上的失訊,以及永遠醒不來的惡夢,沒有任何官能知覺。

◎關於憂鬱
關於憂鬱,剛開始的時候很微小,幾乎不知道這就是憂鬱。祂像小王子裡面的巴歐巴一樣可怕,你分不清楚祂是玫瑰還是破壞的種子,每天靜靜的縮在角落,不用任何生長的要素,只要一皺眉,就是給了祂能量。無形中,當發覺時已經無法控制,像癌症末期細胞一樣蔓延,祂很難好,也許得花一輩子時間拔河,或是賣出靈魂換取苟延殘喘的一口氣。

◎耳洞的祕語
我有十三個耳洞,那不是叛逆時趕流行打的洞。每個洞都是一個人一個故事一件事情,當然這些都不是好人好事情,我選擇讓祂留在我身上,是因為,每當我穿戴一次耳環的時候,就要惡狠狠的想起當時的痛苦。然後,提醒自己,這些苦難表面上消失了,卻被憂鬱拖進更深的惡寒,要記得,曾經如此痛不欲生過,那是生命給我的禮物,就像瘡疤一樣,看不清楚,不挑起,你就不記得祂的存在與痛。我不會後悔有這些故事,如果能把故事賦予生命,也是件可喜的事情。祂不會再多,但是會像鮮紅的A一樣,烙在胸前,讓世人的眼神玩弄。

◎蒙馬特遺書
蒙馬特遺書,改變了我,祂如此強大,每字每句,都是我在拷打自己時候發出的狂嘯。讓我體會,原來作者跟我身處的惡寒是一樣的,因而我相知相惜,讀了又讀,讓我知道愛的巨大,太可怕,太可怕了。我因而不再祈求有人能從惡寒中將我帶出,這是一本惡寒的聖經,我將在此無人之境,膜拜頂禮。然後我同作者一樣,在大徹大悟後蛻變並且死去,知道這才是唯一遠離惡寒的方法。

後記:用"祂"表示所有的,主宰我的,未知的一切,所以我敬重,如神。

2004.01.17

我在最低潮的時候讀這本書
一路流下不少淚
痛了又痛
但想到邱妙津
卻很神奇地
勇敢或者怯懦地活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