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信中醫?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北京中醫、廣州中醫都要學西醫。我的觀點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每種中醫治療的實際效果。而非要劃分“中醫”、“西醫”,就像黨派之爭一樣,無益於對事實本身的深入瞭解。中國人的邏輯論證方法往往毫無意義。舉中華民族的幾千年,還有那少數長壽者又能說明什麼呢?——印度、埃及也有啊。這是中國學生非常習慣的論證方法。別人跟你說:種白菜要有陽光。他們就說:“那好多菜都不用陽光能長,那陽光還能把白菜烤死!”而不是具體到白菜生長與陽光這件事情上。
我聽過一個多倫多大學西人教授、包括這邊一個中國來的博士後對中醫也有一些肯定的地方,但那是出於事實、數據出發的。中國人對科學很陌生,對實驗也不清楚是怎麼回事。其實科學的本質就是用事實說話。而不是什麼“西方”的。科學就是不要像中國人現在這樣去講道理、爭論不休,而是大家基於各自的理論做出不同的推論、預測,然後用事實去驗證各人的推測,最後看誰預測得准,誰就更科學。
任何一種治療的效果都應該由這樣一個實驗過程驗證:
30個人不做任何治療,30個人接受謊稱的中醫治療(喝一種苦味飲料),30個人接受中醫治療(喝中藥)。一段時間後,這三組人中一般都會有人康復,因為人體自身有免疫能力;然後,第二組中康復的人數一般要高於第一組,尤其是他們對中醫很有信心的話,儘管他們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但是他們心理狀態好,有助於康復(“安慰劑效應”)。只有當第三組比第二組康復的人數更多,並且這一差異顯著(p <0.05,表示這一結果因為偶然因素得到的概率不高於5%)我們才能說這一中醫治療有效。假如,第三組只比第二組康復人數多一個,這個結果很可能是偶然得到的,p值>5%。但是,如果第三組比第二組多15個人,這一結果就很難因為偶然得到。科學家才有信心說,這一治療很可能有效。這三組人的健康、經濟狀態等應該大致一樣,才能使科學家的信心更強,但是科學家永遠不能說,這一治療100%有效,因為p值永遠存在。牛頓的經典力學也會出錯,更何況愛因斯坦的?
具體可看這篇文章:
http://forum.pon99.net/viewtopic.php?f=3&t=71230
總覺得標題挺聳動的。讓我想到某些社群網站上會流動的轉貼文章,往往也引起很多討論,或者說是筆戰。
但讀完內文後又覺得其實作者並非完全否認中醫,而是以一種能為人所驗證的、可信的方式去理解中醫。
據我淺薄的認知,中醫目前也有許多療法是經過實驗室檢驗,或者配合西醫治療的,尤其是中藥材藥效的部分。
不過我個人還是不太喜歡看中醫就是了,倒不是可信度的問題,而是單純不喜歡大部分中藥的氣味。
當然,能不看醫生就不看醫生是我的原則。
我認為所謂科學方法一詞是個載舟亦能覆舟的權威詞彙,有時候太信賴科學也許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對於科學,我比較認同的是科學精神,尤其是保持懷疑、好奇的態度、求證的邏輯脈絡等等。
文章在最後段也提到科學不說百分百,因為實際上本就不可能完全如人所願,總是有其他可能性存在會影響結果。
所以也許,對於中醫的宣告或看法,我們該改善的根本也是一種態度的問題,而不完全是方法的問題。

P.S.對了,我記得牛頓的力學並不是被推翻(用這詞似乎太過絕對?),而是不適用量子力學這種微觀科學,但反而越巨觀的東西越符合牛頓力學。
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的一部份:中微子)則很有可能(或者已經)被現今的粒子研究發現所推翻哦。

個見盼諒

敬祝
文安

緞華
緞華 寫:總覺得標題挺聳動的。讓我想到某些社群網站上會流動的轉貼文章,往往也引起很多討論,或者說是筆戰。
但讀完內文後又覺得其實作者並非完全否認中醫,而是以一種能為人所驗證的、可信的方式去理解中醫。
據我淺薄的認知,中醫目前也有許多療法是經過實驗室檢驗,或者配合西醫治療的,尤其是中藥材藥效的部分。
不過我個人還是不太喜歡看中醫就是了,倒不是可信度的問題,而是單純不喜歡大部分中藥的氣味。
當然,能不看醫生就不看醫生是我的原則。
我認為所謂科學方法一詞是個載舟亦能覆舟的權威詞彙,有時候太信賴科學也許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對於科學,我比較認同的是科學精神,尤其是保持懷疑、好奇的態度、求證的邏輯脈絡等等。
文章在最後段也提到科學不說百分百,因為實際上本就不可能完全如人所願,總是有其他可能性存在會影響結果。
所以也許,對於中醫的宣告或看法,我們該改善的根本也是一種態度的問題,而不完全是方法的問題。

P.S.對了,我記得牛頓的力學並不是被推翻(用這詞似乎太過絕對?),而是不適用量子力學這種微觀科學,但反而越巨觀的東西越符合牛頓力學。
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的一部份:中微子)則很有可能(或者已經)被現今的粒子研究發現所推翻哦。

個見盼諒

敬祝
文安

緞華
謝謝緞華,你的知識面很廣博!
我把“推翻”改成了“出錯”。
還有,這樣一篇屬於雜文了,不知道有沒有文學價值。
我今天寫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這篇講的是我們心理學研究領域的一些事情和我對科研與生活的感悟,我覺得還可以算是有文學價值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