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不死,中国不亡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里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早已把“侠义”贬说为“好管闲事”。中国人几千年来几次亡国,在蒙古人手下做最下等的贱民,有骨气的人大多被杀尽了;自己人内斗层出不穷,各种灭族、消灭异己、“异端邪说”,把最勇敢的那些知识分子也都杀尽了。剩下的大多是不管闲事、安分守己的良民。所以,五个日本兵就可以威逼着两千个中国人集体跳河自杀,甚至是自己人给自己人挖好坑,一圈圈坑杀完以后,再让日本兵推下去全死绝。这两千个人难道对付不了五个日本兵?就算他们都是神枪手,哪有两千颗子弹?只是因为中国人都不愿意做那第一个吃子弹的;更有心存侥幸,觉得自己帮助日本兵杀了自己同胞以后就可以当“良民”的,所以五个日本兵就可以不费一颗子弹把两千中国人杀光。
有人就说,那五个日本兵是训练有素、有组织的,而那两千个中国人是乌合之众。呜呼!中国人几千年来受尽政治迫害,无论是汉人的还是北方游牧民族,哪个不是一小伙人稍微组织起来,甚至于那些腐败透顶的政府也能够让几亿国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暗无天日的政治迫害中!若要说中国人是集体主义,恐怕让德国人和日本人笑掉牙:中国人的集体主义,顶多到自己家门口,出了家门外,陌生人是死是活都与己无关;而年青人若稍有义愤,就有许多老朽不堪的人说他们楞头青、多管闲事!于是,一些寡不敌众的勇士被有组织的恶人灭绝了他们刚硬的种,剩下一些敢怒不敢言的青年也在这样人人自危的社会中学会了明哲保身、变成老油条。
现在我们又听那些安分守己的老油条们造出了一个词“愤青”:愤怒的青年。只要青年稍微对社会不满,就盖上这个名号,说他们不懂事、不成熟,只知道抱怨现实。自然,青年人有对现实不满的权利与义务,如果连青年人都对他们父辈的社会满意了,这个社会就没有任何进步的动力了。自然,青年人不够成熟,做事情考虑不够周全。但我不晓得,除了不断地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体验失败,还有什么成熟的道路和成功的经验可言?
在这个言论备受监控的时代,“愤青”也常常带上政治色彩。试问,我们的体制真的无可指责了吗?那为何反腐进行到现在了,贪官污吏还是层出不穷?
德国人教育里非常强调批判与质疑,对社会贡献最大的,就是那些“老愤青”,永远保持对现实清醒地批判,永远寻求改进的途径并且付诸实践,而不只是空口议论。
中国人不应该批判“愤青”,而应该鼓励“愤青”,鼓励他们永远对现实不满、永葆年青的斗志,无论经受多少挫折和失败,都能够为心目中的理想奋斗。须知,这些愤青就像珍稀的火种,是冷漠的民族得以延续的最后一线希望。
文友您好:

凡事都有不同角度的看法,無論保守或是變革都是時代演進必須的要素與條件。
當然,我也贊成變革的動力是需要的,並且透過變革的觸發,讓事物呈現多元的面貌,
不過,要注意的是凡事太過都不好,激情和理性並非不能共存,我想「教育」是最主要的調和基礎。
也就是說,思考與判斷是需要率先建立的認知基礎。這是我個人的想法,提供分享。

謝謝。

古塵
古塵 寫:文友您好:

凡事都有不同角度的看法,無論保守或是變革都是時代演進必須的要素與條件。
當然,我也贊成變革的動力是需要的,並且透過變革的觸發,讓事物呈現多元的面貌,
不過,要注意的是凡事太過都不好,激情和理性並非不能共存,我想「教育」是最主要的調和基礎。
也就是說,思考與判斷是需要率先建立的認知基礎。這是我個人的想法,提供分享。

謝謝。

古塵
我這篇過去寫的文章,確實是激情多於理性,對很多概念也沒有很好的界定,或許也沒法界定清楚。可能更好的概念還是當年清政府時期一個傳教士說的,中國人缺少的不是智力和才華,而是為正義站出來的勇氣。不過 ,對於一個如此龐大國民說這樣一句話恐怕也不妥當: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事實上,對於全局的、群體的事情,想要用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去總結,恐怕是野心太大。所以,我再看過去寫的這些有帶政論的文章,還是覺得價值不大,文學的意義在於文學本身,是對作者本人深刻的情感體驗的表述,而要拿去說明一些和社會、政治相關的問題,恐怕還是學術文章更妥當,所以我以後盡量不再談論這種主體太過龐大的問題。
當然,一篇短文,表達作者當時的激情,可能價值僅在於此。
謝謝古塵文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