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導師那夥人研究“智慧”多年,有一次讓德國人提名的一批“智者”給人生十字路口上的年青人提建議,但這批“智者”大都拒絕了。
我是個大齡光棍,許多老人就給我人生忠告。其中有一條是:經驗證明,結婚的男人比不結婚的男人更長壽。
我就說,也許是長壽的男人更容易結婚。或者是,長得帥的男人往往健康長壽,也更容易結婚。
世間總有許多因素,以各種方式關聯著,而人們總是因為看到兩件事一起發生,就以為一件事是另一件事的原因,卻看不到這兩件事在一張巨大的網絡上,只是網絡上的兩個結點。
因果關係說到底是一種時間關係:A出現後B也會出現。而人們看到結婚的男人更長壽時,結婚的男人一定成了句號,結婚和長壽都已成歷史,很難分清兩者的時間先後關係。
給我忠告的老人不服氣,說:男人結婚後飲食更規律。
這個因果推論看上去很合理:大部分男人結婚後確實得到了老婆很好的照顧。
但是,這個推論也有致命的漏洞:有可能是責任感提高導致男人結婚了,而提高的責任感又繼續使男人的飲食更規律。也就是說A的發生是C導致的,而C的繼續存在導致了B。
同樣的,一個總統、政黨上臺後發生的變化,也不一定是新一屆政府導致的,因為新一屆政府的上臺本身是諸多經濟、政治因素的結果,而這些因素很可能繼續在他們上臺後存在並發生作用。
事實上,人生和歷史都只有一種情況,沒有第二種可能:一個人不可能有結婚與單身這兩種人生,正如德國不可能有希特勒上臺與不上臺兩種歷史——所以不可能有任何因果推論,只能統計經驗。例如,比較兩個各方面都相似(收入、本身健康水平等)的男人,一個結婚、一個不結婚,看看最後兩個人的壽命。比較東德和西德,南韓和北韓,一個實行資本主義,一個實行共產主義,看看最後的經濟水平。
但事實上,每個人和國家都是獨一無二的,而結婚、社會體制的具體情況也千差萬別,所以個例不能說明問題,只有大量的事實,比如好幾萬人,好幾千個國家分成兩組去比較才能得出可靠一些的結論——這就叫歸納統計。
在現代科學誕生以前,人類的知識大都來源於對經驗的歸納,都是不太靠譜的猜測。所以,至今還沒有哪個歷史學家能夠預言南北韓是否最終會統一。
經驗統計的致命傷是:原因不能被觀察者隨機改變。
一個男人結婚,一個國家實行共產主義,可能是某些因素導致的,這些因素很可能繼續影響到事物的發展。
但從實用的角度講,我們不必把有關係的因素都考慮進去,我們只需要知道,結婚是否可以使人長壽。這就須要一個暴君,將一批條件差不多的男子隨機分成兩半,命令一半男人結婚,一半不結婚,最後統計一下他們的壽命。因為是隨機分組,所以結婚與不結婚這種命運的安排純屬偶然,與暴君的喜怒、愛惡等因素毫不相干,而在這種情況下觀察到的差異,就可以推測是結婚導致的(如果有一億的男子的話,隨機分組基本上可以獲得大致條件相當的兩組男人。)
事實上沒有哪個暴君有這麼高的科學素養和閒情逸致,所以“結婚使人長壽”、“讀博使人呆板”這類說法都可以當作笑話。
人生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只有一條路線,沒有第二種可能,所以沒有人能說清楚哪個選擇更適合你:結婚,還是單身?許多時候是你心底的一種信仰和熱愛召喚你選擇了某一個方向。或許你和她在一起總是覺得很開心,而離開總是很難過,你不可能說清楚這是為什麼,但你相信幸福與她是緊密聯繫的,於是你就以某種世俗認可的方式公佈了兩個人的聯繫。而幸福是什麼?怎麼測量?誰又能說得清?“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我覺得這兩句話充分說明了人的個性自由、而不必聽信別人的忠告。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作者說人生是不能計劃的即興表演:托馬斯曾猶豫是否要聯繫特蕾莎,但其實她在他生命中的出現和影響都是他所不能預料的。
一個因果推論成立的兩個必要條件是:可以衡量原因和結果,可以隨機改變原因。
有關人的許多因果推論都不可能被驗證,因為原因不可以被隨機改變。不過,人腦歷來不會這樣較真,只要兩件事在時間和空間距離不太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就會將它們關聯起來。人在學會邏輯推理前,就有了情感。情感是人那些重要的經歷再次出現時在生理和心理各個方面的反應。一個人經歷過離別,才會懂離愁,類似的情境出現時,才會有傷感。有些情感恐怕是天生的,比如對蛇的恐懼,對性的渴望——那些重要的經歷早已在我們祖先身上深深烙印了。(上個世紀興起的人工智能一度受困,就是因為沒有瞭解到人腦的這種學習方式:經驗聯結。)
有關人生的忠告歸納起來就兩句:
因果推論的必要條件是:可以測量因果,可以隨機改變原因。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條獨特的軌跡。
我是個大齡光棍,許多老人就給我人生忠告。其中有一條是:經驗證明,結婚的男人比不結婚的男人更長壽。
我就說,也許是長壽的男人更容易結婚。或者是,長得帥的男人往往健康長壽,也更容易結婚。
世間總有許多因素,以各種方式關聯著,而人們總是因為看到兩件事一起發生,就以為一件事是另一件事的原因,卻看不到這兩件事在一張巨大的網絡上,只是網絡上的兩個結點。
因果關係說到底是一種時間關係:A出現後B也會出現。而人們看到結婚的男人更長壽時,結婚的男人一定成了句號,結婚和長壽都已成歷史,很難分清兩者的時間先後關係。
給我忠告的老人不服氣,說:男人結婚後飲食更規律。
這個因果推論看上去很合理:大部分男人結婚後確實得到了老婆很好的照顧。
但是,這個推論也有致命的漏洞:有可能是責任感提高導致男人結婚了,而提高的責任感又繼續使男人的飲食更規律。也就是說A的發生是C導致的,而C的繼續存在導致了B。
同樣的,一個總統、政黨上臺後發生的變化,也不一定是新一屆政府導致的,因為新一屆政府的上臺本身是諸多經濟、政治因素的結果,而這些因素很可能繼續在他們上臺後存在並發生作用。
事實上,人生和歷史都只有一種情況,沒有第二種可能:一個人不可能有結婚與單身這兩種人生,正如德國不可能有希特勒上臺與不上臺兩種歷史——所以不可能有任何因果推論,只能統計經驗。例如,比較兩個各方面都相似(收入、本身健康水平等)的男人,一個結婚、一個不結婚,看看最後兩個人的壽命。比較東德和西德,南韓和北韓,一個實行資本主義,一個實行共產主義,看看最後的經濟水平。
但事實上,每個人和國家都是獨一無二的,而結婚、社會體制的具體情況也千差萬別,所以個例不能說明問題,只有大量的事實,比如好幾萬人,好幾千個國家分成兩組去比較才能得出可靠一些的結論——這就叫歸納統計。
在現代科學誕生以前,人類的知識大都來源於對經驗的歸納,都是不太靠譜的猜測。所以,至今還沒有哪個歷史學家能夠預言南北韓是否最終會統一。
經驗統計的致命傷是:原因不能被觀察者隨機改變。
一個男人結婚,一個國家實行共產主義,可能是某些因素導致的,這些因素很可能繼續影響到事物的發展。
但從實用的角度講,我們不必把有關係的因素都考慮進去,我們只需要知道,結婚是否可以使人長壽。這就須要一個暴君,將一批條件差不多的男子隨機分成兩半,命令一半男人結婚,一半不結婚,最後統計一下他們的壽命。因為是隨機分組,所以結婚與不結婚這種命運的安排純屬偶然,與暴君的喜怒、愛惡等因素毫不相干,而在這種情況下觀察到的差異,就可以推測是結婚導致的(如果有一億的男子的話,隨機分組基本上可以獲得大致條件相當的兩組男人。)
事實上沒有哪個暴君有這麼高的科學素養和閒情逸致,所以“結婚使人長壽”、“讀博使人呆板”這類說法都可以當作笑話。
人生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只有一條路線,沒有第二種可能,所以沒有人能說清楚哪個選擇更適合你:結婚,還是單身?許多時候是你心底的一種信仰和熱愛召喚你選擇了某一個方向。或許你和她在一起總是覺得很開心,而離開總是很難過,你不可能說清楚這是為什麼,但你相信幸福與她是緊密聯繫的,於是你就以某種世俗認可的方式公佈了兩個人的聯繫。而幸福是什麼?怎麼測量?誰又能說得清?“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我覺得這兩句話充分說明了人的個性自由、而不必聽信別人的忠告。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作者說人生是不能計劃的即興表演:托馬斯曾猶豫是否要聯繫特蕾莎,但其實她在他生命中的出現和影響都是他所不能預料的。
一個因果推論成立的兩個必要條件是:可以衡量原因和結果,可以隨機改變原因。
有關人的許多因果推論都不可能被驗證,因為原因不可以被隨機改變。不過,人腦歷來不會這樣較真,只要兩件事在時間和空間距離不太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就會將它們關聯起來。人在學會邏輯推理前,就有了情感。情感是人那些重要的經歷再次出現時在生理和心理各個方面的反應。一個人經歷過離別,才會懂離愁,類似的情境出現時,才會有傷感。有些情感恐怕是天生的,比如對蛇的恐懼,對性的渴望——那些重要的經歷早已在我們祖先身上深深烙印了。(上個世紀興起的人工智能一度受困,就是因為沒有瞭解到人腦的這種學習方式:經驗聯結。)
有關人生的忠告歸納起來就兩句:
因果推論的必要條件是:可以測量因果,可以隨機改變原因。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條獨特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