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的午後,一個人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週六,家裡只你一人,你晚起,十點多才吃早餐,吃紫米粥;午餐你隨便吃,吃竹筍蚵仔粥,都是從冰箱拿出來,裝到碗盤,再送進微波爐加熱。

  午餐後,你走到書房,坐在電腦前並點了根菸。窗外天空烏雲密佈,典型的颱風才剛掠過這個島嶼的午後。一點多,你裝了一些水到小茶壺,擺回插電的基座準備燒開它以便沖泡一杯即溶咖啡。

  這只有你一人在家的週六午後,你慵懶得不知做啥好,於是,你進到網站找出前天午夜才看了一小段的電影。水開了,你沖泡好了咖啡,開始看電影。視頻流速很順暢,於是你端著咖啡,翹起二郎腿,聚精會神得看了起來。

  電影片名叫《鄉愁》,導演你聽過,是俄國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有電影詩人的稱號。從頭到尾,你幾乎都看不懂。影像時而黑白時而彩色,你知曉有導演以這樣的色差表現過去與現在,或是夢境與現實,《鄉愁》似乎兩者混雜,深深迷惑了你,還好你晚起,精神正好,所以能「看」完劇情天馬行空的兩個小時的《鄉愁》。

  電影非常緩慢的調子,讓你一直想起昨天才看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惟後者你看得心有戚戚焉。如果《鄉愁》是新詩,那《橫山家之味》便是散文,而新詩你大多無法讀懂,散文則是剛好相反。

  你第一次知道是枝裕和是偶然看了《幻之光》這電影,當時你覺得有非常濃厚的侯孝賢的味道,查了資料後才知自己的感覺沒錯。《鄉愁》與《橫山家之味》,顧名思義,都和家庭有關,前者在片尾打出「獻給我的母親」的字幕;後者是導演受訪時坦言為了紀念雙親而拍攝的。

  你想著,你此生至今不曾有過鄉愁,生活上的憂愁倒是有,但你尚未老到須憂慮孩子的婚姻、工作,甚至不幸的白髮人送黑髮人。還有,你不是女人,也非出生於更傳統的年代。傳統女人要學習的生活哲學比男人多,比方,發現丈夫外面有女人時,得睜一隻閉一隻眼,頂多像橫山家的母親那樣,背著次子跑到丈夫情婦的住處,不是去「掠猴」,只是站在外頭看一下,然後聽到丈夫正在裡頭興高采烈地唱著一首情歌,於是回家後特地去唱片行買了丈夫唱給情婦聽的那首歌的單曲唱片,不只自己偷偷聽,甚至在老年時,當在大城市討生活的次子,於長子的忌日這一天,帶著其家人回來探望的晚餐時刻,突然興起把唱片找了出來,隨手遞給次子,要他放來聽。次子狐疑老舊的唱機還能播放,卻果真還可以。

  唱機傳出來的老歌,聽得橫山家的父親,尷尬不已,只好猛扒鰻魚飯;看得一旁的名義上的孫子偷偷竊笑。當然,這樣的陳年秘密,子女都不知道,父親也以為妻子不知道,沒想到妻子老早就知道了,還刻意選在那樣的時刻以那樣的方式告訴丈夫: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在外頭和女人鬼混!

  兒女的婚事是傳統的母親和父親最關心的事。橫山家的次子,娶了寡婦不打緊,還有個拖油瓶。母親和沒有留下來吃晚餐的女兒白天聊到時說,娶個離婚的還能接受,至少離婚是自己能作主的。的確,離婚的前夫應該沒有幾個女人會懷念,但死去的丈夫,如果恰好是個好丈夫,那,女人肯定很難忘懷。但彷彿老天爺作弄似的,成為寡婦的橫山家長媳也再嫁了,以致於前婆婆不便邀請她回來給死去的前夫上香。

  你這樣想著,馬上聯想到《幻之光》的劇情主軸不就是如此:一對感情融洽的夫婦,第一個孩子才出生幾個月,丈夫卻突然臥軌自殺,沒有留下隻字片語。幾年後,守寡的妻子經人介紹,遠嫁一位也有孩子的鰥夫,希望可以就此開始另一段人生,不意,那想知道前夫為何突然自殺的念頭,始終無法消除,總會在不特定時刻出現。這樣的日子該怎麼過?你想著那電影的最後一幕:鋪著榻榻米的房間的小茶几上,有一張紙和一枝筆。

  有拖油瓶的夫妻可以再生孩子嗎?你想到調子比較輕鬆的一句對白:「親愛的,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正聯手打我們的孩子。」你想到一位友人與其妻子之前都各有一段婚姻,妻子前一段婚姻的孩子跟著他們一起生活,已經讀高中了,而那一天在餐聚的場合,你聽到友人的妻子懷孕四個多月了,馬上舉起酒杯敬友人夫婦,那敬酒不是說一聲恭喜而已,而是由衷的佩服其勇氣。

  橫山家的母親,於晚餐後藉由送媳婦自個珍藏的和服時,除了暗示女人不該喝酒之外,還挑明地問媳婦有沒有打算再生?叫媳婦差一點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你想,橫山家的母親那樣的言行舉止,其實只是身為母親的,老到唯恐自己隨時會撒手人寰而一有機會非得暗示或明示自己想法不可,她也有說不出口的時候,但非《鄉愁》裡的獨白所云的最動人的情感,反而是最深的怨,對她老伴以前的外遇的怨以聽歌來表達;對長子犧牲性命所救之人,以請其於每年長子的忌日前來上香來表達。

  眼睛看電影《鄉愁》腦袋這樣五四三想著的你,看完後,心想,一個下午又快過了,看窗外天空的烏雲彷彿不曾移動過,但你知道,像地球自轉那樣,雲隨時都在動,人呢?就像《橫山家之味》的原片名與英文片名《Still Walking》所蘊涵的,人只要活著,就要動,就算老邁到得撐拐杖,還是要走動,因為,那意味著勇敢地過完一生,沒有逃避。
把自己客化抽換主詞為「你」更有客觀審視自我的味道,也有一種讀小說或觀劇的感覺。
也許是想對應電影的長鏡頭,此篇散文有連綿的意識流動。個人覺得在第一段動作處理得很好,並不會因為過多的動作而顯得枯燥或成為流水帳,也正好和「紀實」相呼應。
而文中不斷的「想著」也不斷地激發讀者的思考,這不僅僅是三部電影交織平鋪的感想而已,而是濃縮了作者對家庭生活的思考與電影理念的激盪內化。
一部好電影最成功的地方莫若如此,留給觀眾善意的思考空間,這不但能給我們一篇好散文也能同時回饋給電影更多的觀眾。

敬祝
文安

緞華
緞華版主好:
謝謝美言
您的解讀講到enigma寫此文時的想法
第一、二段其實是模仿不少電影以人物的日常生活瑣事來開場
而剛好《橫山家之味》是以母親和女兒在廚房切菜準備午餐開場
所以就那樣寫

enigma大學時看過不少看不懂的電影
有些在工作多年後重看,不懂的地方減少了
不過,就算十年後再重看《鄉愁》,應該也是不懂

enigma
這是一篇場景豐富的文章,作者雖說不懂鄉愁滋味,讀來卻有一股濃濃的鄉愁參雜在文字之間,從電影《鄉愁》、《橫山家之味》、《幻之光》漸漸喚起青春時期的記憶,當時也是看過很多看不懂的電影,尤其偏愛很多奧斯卡甫得獎的那些心靈片,還好電影中總是有一些些情節能感動著我,而串起來整部電影導演想到底想表達那些意境,思索起來卻又模糊無法彙整,那是一種矛盾的心結,只能循著那一絲絲的感動安慰著自己既然走入了電影院其實仍是值得!

橫山家的點滴,是這一篇作品的長鉤,在起承轉〝合〞之末段,呼應了文章開頭「週六,家裡只你一人....」這一番話,像電影倒敘的場景運鏡,悄悄連結了「一個人」可能會想;可能會做;可能會發生的一切之...可能或不可能!

麻吉讀後有感~
召集人麻吉好:

enigma喜歡看電影
有時看完後會想寫下心得之類的
也曾經寫了從高中開始的看電影歷程的回憶文
算是永遠的影迷

enig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