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母 亲
王水宝
魂归故乡
电视里《母亲》的歌声,惹出了我这个古稀之年的人老泪纵横,不禁联翩的往事,桩桩件件在我脑海中如滔滔不绝的浪涛不断翻滚。我不敢回忆我的母亲,我怕想起我的母亲,因为我会哭,因为我会难过……
那是我母亲逝世不久,我得了一场大病,在卫生院打吊针,因医生用了过期的药水,点滴了不多时,我浑身大汗,昏迷不醒,送人民医院抢救,才逃过一劫。后有人要我去法院告卫生院,我摆摆手说“算了”。出院后没几天,我趟在床上,望着母亲的骨灰盒,不知不觉中,进入梦境,冥冥中母亲对我说:“水宝,我吊在上面很吃力,很难受,你把我放下来。”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大概是我时刻思念母亲的缘故。本来是为了我可与母亲朝夕相处,天天可以看到母亲,才将母亲的骨灰盒和遗像,放在钉在墙壁上的木架上的。不料骨灰盒才放没有多久,母亲就托梦和我说了这几句话。咳,原本出于好心,却让老人家吊在墙壁上受苦,这是儿子的不孝,罪过罪过!
我不相信迷信,但我还是遵循母亲托梦的遗言,在菊花盛开的秋天,和我儿子携带母亲的骨灰盒回到杭州故乡,在亲人的帮助下,将母亲的骨灰盒埋在了她母亲坟脚下,母亲的骨灰终算落土为安了。怪也怪,自此后,哪怕我日日想母亲,夜夜想母亲,却从来没梦见过我母亲。这一点似乎很难让人相信,也很难让人理解!但我细细一想,因为儿子与母亲之间有一种情感相互牵挂着。我母亲在世时,总是为儿子操心,担忧,我们浙赣两地分居,但母子连心,相互牵挂。母亲逝世后,依旧不放心,为了让我不因思母心切而有损身体,才让我将母亲的骨灰盒从眼前移到杭州。母亲啊,你在阴间还牵挂着你的儿子。呵,我那辛辛苦苦一辈子的母亲,我那生生死死都在为儿子操心的母亲……
“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做,你上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生病的时候有人掉眼泪,你走千里之外有人在牵挂……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听着听着,我也动了容,不知不觉中,我满眶热泪,也跟着哼了起来……
电磁炉前思母亲
我站在液化炉前,轻轻地按一下开关,12个小孔即刻亮了起来。望着这无烟又无味,十分方便的液化炉,不禁让我想起了离我而去的母亲……
母亲俭朴一生,过惯了节俭的生活,像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柴”,母亲也十分注重节约。30多年前,我家烧的是煤球,一个一个像鸡蛋那么大,呈橢圆型。为了省煤球,每天晚饭后,便熄灭了炉子,第二天早晨重新生火。而每次生火前,母亲总要把炉中尚未燃尽的煤球捡出来,然后蹲下身去,用手一颗一颗地剥去煤灰,直到露出黑黑的煤块后,再把它放进炉中,再次使用。而每次生火时,都要用刨皮引燃干柴,因此每次都是烟雾腾腾,熏得我母亲透不过气来。遇到阴湿天或梅雨季节,炉火发不着,还要用扇扇、用嘴吹,那一阵一阵的煤气、煤烟味呛得我母亲连连咳嗽,眼泪鼻涕直往外流。这时,她才坐到小板凳上,边用手帕擦眼睛边用蒲扇扇炉子,直到炉子里的煤球烧着了,但这时我母亲的呼吸也更急促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积劳成疾,终于躺倒在医院里,经检查是气管炎和肺气肿。医生告诉我,这也和长期吸进煤气、柴烟有关。不久,我母亲便离开了人世,使我遗恨终身。
如今,市面上已很少见到煤球了,大多数家庭都烧蜂窝煤,有的家庭烧管道煤气,用电饭煲,有的家庭用液化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家也用上了液化气灶,可惜,我的母亲却早早离我而去,如果她老人家活到今天,亲自用剥煤球的手去打开液化气的开关,当她听到那“啪”的一声,液化气灶上的12个小孔齐刷刷地喷出了12道兰色火焰时,望望这熠熠的火苗,听听那咝咝的响声,她老人家一定会分外高兴的。
今天,我要告慰母亲在天之灵的是,我们已搬了家住进了新居,用的是燃气和电磁炉,方便又卫生,再也不烧呛人的煤球了,在九泉之下也让您老人家分享分享人间的幸福。
月圆桂香思娘亲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每当中秋月夜,这古人的诗句,又自然而然地将我带入了月圆桂香的诗情画意之中,那缕缕浓郁的桂香,盈满了天地,那圆圆纯净的皓月,普照着环宇,也寄托了我这个游子思念母亲的深深眷念……
今夜,我步出家门,仰望明月,凝眸着这朗朗月光下的桂花树,更增添了几多思亲的愁绪,恋恋地沉入了无限的遐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忘不了的千古名句,似乎在倾诉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勾起了我绵绵的怀念情景。记得儿时,每每月圆桂香时节,母亲总会拿出事先准备好了的月饼、石榴、桂花酒等水果、糕点,点上两支蜡烛,然后遍地插香,待拜了菩萨后,我们就沐浴着清辉,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饼赏月,说说笑笑,是多么的和谐可亲啊!
长大后,我羁留他乡1000余里,不能与父母亲朝夕相处,但在我想念清瘦的父母亲时,不管什么时候,或每当月圆桂香时节,只要有机会,我总要设法回到故乡,带着思念、带着伤感,在明月清风中,与父母亲团聚。记得1967年初夏,因老父病重,我千里迢迢赶回杭州,已万家灯火。我以迫不及待的心情,举手敲门,此时母亲出来开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节俭惯了,用支光小的灯泡),只见母亲整个人又瘦弱了许多,心里立时升腾起无限的感伤,没有言语,只叫了声“姆妈”,眼泪已滴在心里。但却见母亲的脸上依旧露出了点点慈祥的笑容,为此我还写了一首小诗:“万家灯火夜叩门,白发双亲喜泪盈。重压心头万千语,一抹苦笑掩涕痕”。在无法回家时,苍老的父母亲就会千里迢迢给我寄来月饼,我含着眼泪凝望着父母寄来的那蕴涵着深情厚意的月饼,含着的点点热泪,便一泻而下,此情此景,时隔几十年,我已当爷爷了,依旧历历在目……如今,父母亲早已离我而去,再也见不到他们慈祥的面容了,每每在这月圆桂香时节,少了不少的欢乐与团聚,多了不少的思念与惆怅,唯有泪千行,情难忘。这种思乡怀亲之情,岂能用言语、文字可以释外的呢?
月透纱窗,桂花飘香,柔和的月光已洒满了整个房间,也映照在微带笑容的母亲的遗像上,似乎她依旧在关心着我、陪伴着我。那大大的眼睛,笑容可掬的面容,一副慈善可亲的姿态,脸上还露出了慈母思儿难眠的点点忧伤!
“姆妈,我摘了几枝桂花,插在花瓶里,供奉在你的遗像旁……”
更深人静,月华如水。我透过飘动着的桂花树叶,面对普照九州的明月,不知怎的,两行老泪慢慢地流到了腮边……我默默地点燃三支清香,那袅袅烟雾是我虔诚的祈祷,在这月圆桂香时节,我只有拜托明月清风,捎去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缅怀,祝你在天国安息。
那“嘭、嘭”的捣衣声
那是初夏的一个早晨,久雨初霁,我迎着朝霞,漫步渡出家门,只见龙河
边垂柳倒挂,河面上雾气氤氲……“嘭、嘭”,忽然从河边传来木杵的敲击声。这声音是那样的熟悉,却又是那样的陌生,好久没听到过了。我循声望去,只见在龙河的埠头,一位约莫40来岁的妇人,正用一根木杵在敲打着衣服。
咦!时之今日,洗衣机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怎么竟还会有人到河边捣衣……我还来不及思索下去,那“嘭、嘭”的捣衣声又把我的思绪带进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意境。这是我十多岁在读高中时,文学课本上李白《子夜吴歌》中的一首诗。写出了一位妻子在月下捣衣,从“嘭、嘭”的捣衣声中,想起了远在边关的丈夫,希望早日平定敌人,丈夫不再远征的心情。这捣衣声,寄托着亲人绵绵的情愫;这捣衣声,给人一股亲情、思念之感。
是的,在万事万物中,往往一件细碎的小事,就会让人勾起无限的眷恋和无穷的回味。这久违了的捣衣声,也让我思念起了我那已仙逝多年的慈祥的母亲。
母亲温顺善良,一生俭朴。她没有文化,从小当童工,她天不亮就要赶着到火柴厂去上班,每逢寒冬腊月,母亲总会将饭炒好盛在碗里,隔水放在锅里,用锅盖盖好,让我醒来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母亲在工厂劳累一天,直到日落西山才匆匆赶着回家。但她没有休息,下班回家还要洗全家人的衣服,那时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洗衣机,每每总是在晚饭后,将一家人换下来的衣服用竹篮盛好,提到离家约半里地的一个叫长池沿的河埠头,然后将衣服取出,在河水中漂洗,再将衣服放在石板上,用木杵(家乡人叫敲棒槌,约一尺来长,呈扁圆型)敲打衣服,发出“嘭、嘭”的声音。儿时的我,几乎每次都要跟着我的母亲到河埠头,理由是和母亲作伴,其实是玩水,更不是帮洗衣服,所以,这“嘭、嘭”的捣衣声,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
夏夜,在朗朗的月色下,河塘显得是那样的静谧,只是水草中时而传来几声“呱呱”的蛙鸣。母亲或跪或蹲在青石板上,用木杵捣衣,对面山坳里就会传出“嘭、嘭”的回音……洗着洗着,母亲有时会突然拎出一件我的衣服,愠怒地说:“看看,弄得这么脏兮兮的。”但脸上丝毫没有责备的表情,且还流露着慈母那一片疼爱的笑容。而我便低下头来,不好意思地笑笑,依旧玩水。当河水溅满我的脸面时,母亲就会用毛巾在水中搓搓,绞干后一边给我洗脸,一边笑着说:“喏,喏,弄得浑身水淋淋的。”此时此刻,一股母爱的暖流,就会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久久地久久地回荡……
“嘭、嘭”的捣衣声,把我从沉思中唤了回来,不知怎的,我已古稀之年,竟老眼昏花起来,泪水渐渐模糊了我的眼帘……是呵,往事不堪回首,母亲的情,母亲的爱,一桩桩一件件,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甜蜜,将永远永远深埋在我的心间……
呵!叫人缠绵、叫人思念的捣衣声……
王水宝
魂归故乡
电视里《母亲》的歌声,惹出了我这个古稀之年的人老泪纵横,不禁联翩的往事,桩桩件件在我脑海中如滔滔不绝的浪涛不断翻滚。我不敢回忆我的母亲,我怕想起我的母亲,因为我会哭,因为我会难过……
那是我母亲逝世不久,我得了一场大病,在卫生院打吊针,因医生用了过期的药水,点滴了不多时,我浑身大汗,昏迷不醒,送人民医院抢救,才逃过一劫。后有人要我去法院告卫生院,我摆摆手说“算了”。出院后没几天,我趟在床上,望着母亲的骨灰盒,不知不觉中,进入梦境,冥冥中母亲对我说:“水宝,我吊在上面很吃力,很难受,你把我放下来。”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大概是我时刻思念母亲的缘故。本来是为了我可与母亲朝夕相处,天天可以看到母亲,才将母亲的骨灰盒和遗像,放在钉在墙壁上的木架上的。不料骨灰盒才放没有多久,母亲就托梦和我说了这几句话。咳,原本出于好心,却让老人家吊在墙壁上受苦,这是儿子的不孝,罪过罪过!
我不相信迷信,但我还是遵循母亲托梦的遗言,在菊花盛开的秋天,和我儿子携带母亲的骨灰盒回到杭州故乡,在亲人的帮助下,将母亲的骨灰盒埋在了她母亲坟脚下,母亲的骨灰终算落土为安了。怪也怪,自此后,哪怕我日日想母亲,夜夜想母亲,却从来没梦见过我母亲。这一点似乎很难让人相信,也很难让人理解!但我细细一想,因为儿子与母亲之间有一种情感相互牵挂着。我母亲在世时,总是为儿子操心,担忧,我们浙赣两地分居,但母子连心,相互牵挂。母亲逝世后,依旧不放心,为了让我不因思母心切而有损身体,才让我将母亲的骨灰盒从眼前移到杭州。母亲啊,你在阴间还牵挂着你的儿子。呵,我那辛辛苦苦一辈子的母亲,我那生生死死都在为儿子操心的母亲……
“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做,你上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生病的时候有人掉眼泪,你走千里之外有人在牵挂……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听着听着,我也动了容,不知不觉中,我满眶热泪,也跟着哼了起来……
电磁炉前思母亲
我站在液化炉前,轻轻地按一下开关,12个小孔即刻亮了起来。望着这无烟又无味,十分方便的液化炉,不禁让我想起了离我而去的母亲……
母亲俭朴一生,过惯了节俭的生活,像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柴”,母亲也十分注重节约。30多年前,我家烧的是煤球,一个一个像鸡蛋那么大,呈橢圆型。为了省煤球,每天晚饭后,便熄灭了炉子,第二天早晨重新生火。而每次生火前,母亲总要把炉中尚未燃尽的煤球捡出来,然后蹲下身去,用手一颗一颗地剥去煤灰,直到露出黑黑的煤块后,再把它放进炉中,再次使用。而每次生火时,都要用刨皮引燃干柴,因此每次都是烟雾腾腾,熏得我母亲透不过气来。遇到阴湿天或梅雨季节,炉火发不着,还要用扇扇、用嘴吹,那一阵一阵的煤气、煤烟味呛得我母亲连连咳嗽,眼泪鼻涕直往外流。这时,她才坐到小板凳上,边用手帕擦眼睛边用蒲扇扇炉子,直到炉子里的煤球烧着了,但这时我母亲的呼吸也更急促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积劳成疾,终于躺倒在医院里,经检查是气管炎和肺气肿。医生告诉我,这也和长期吸进煤气、柴烟有关。不久,我母亲便离开了人世,使我遗恨终身。
如今,市面上已很少见到煤球了,大多数家庭都烧蜂窝煤,有的家庭烧管道煤气,用电饭煲,有的家庭用液化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家也用上了液化气灶,可惜,我的母亲却早早离我而去,如果她老人家活到今天,亲自用剥煤球的手去打开液化气的开关,当她听到那“啪”的一声,液化气灶上的12个小孔齐刷刷地喷出了12道兰色火焰时,望望这熠熠的火苗,听听那咝咝的响声,她老人家一定会分外高兴的。
今天,我要告慰母亲在天之灵的是,我们已搬了家住进了新居,用的是燃气和电磁炉,方便又卫生,再也不烧呛人的煤球了,在九泉之下也让您老人家分享分享人间的幸福。
月圆桂香思娘亲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每当中秋月夜,这古人的诗句,又自然而然地将我带入了月圆桂香的诗情画意之中,那缕缕浓郁的桂香,盈满了天地,那圆圆纯净的皓月,普照着环宇,也寄托了我这个游子思念母亲的深深眷念……
今夜,我步出家门,仰望明月,凝眸着这朗朗月光下的桂花树,更增添了几多思亲的愁绪,恋恋地沉入了无限的遐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忘不了的千古名句,似乎在倾诉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勾起了我绵绵的怀念情景。记得儿时,每每月圆桂香时节,母亲总会拿出事先准备好了的月饼、石榴、桂花酒等水果、糕点,点上两支蜡烛,然后遍地插香,待拜了菩萨后,我们就沐浴着清辉,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饼赏月,说说笑笑,是多么的和谐可亲啊!
长大后,我羁留他乡1000余里,不能与父母亲朝夕相处,但在我想念清瘦的父母亲时,不管什么时候,或每当月圆桂香时节,只要有机会,我总要设法回到故乡,带着思念、带着伤感,在明月清风中,与父母亲团聚。记得1967年初夏,因老父病重,我千里迢迢赶回杭州,已万家灯火。我以迫不及待的心情,举手敲门,此时母亲出来开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节俭惯了,用支光小的灯泡),只见母亲整个人又瘦弱了许多,心里立时升腾起无限的感伤,没有言语,只叫了声“姆妈”,眼泪已滴在心里。但却见母亲的脸上依旧露出了点点慈祥的笑容,为此我还写了一首小诗:“万家灯火夜叩门,白发双亲喜泪盈。重压心头万千语,一抹苦笑掩涕痕”。在无法回家时,苍老的父母亲就会千里迢迢给我寄来月饼,我含着眼泪凝望着父母寄来的那蕴涵着深情厚意的月饼,含着的点点热泪,便一泻而下,此情此景,时隔几十年,我已当爷爷了,依旧历历在目……如今,父母亲早已离我而去,再也见不到他们慈祥的面容了,每每在这月圆桂香时节,少了不少的欢乐与团聚,多了不少的思念与惆怅,唯有泪千行,情难忘。这种思乡怀亲之情,岂能用言语、文字可以释外的呢?
月透纱窗,桂花飘香,柔和的月光已洒满了整个房间,也映照在微带笑容的母亲的遗像上,似乎她依旧在关心着我、陪伴着我。那大大的眼睛,笑容可掬的面容,一副慈善可亲的姿态,脸上还露出了慈母思儿难眠的点点忧伤!
“姆妈,我摘了几枝桂花,插在花瓶里,供奉在你的遗像旁……”
更深人静,月华如水。我透过飘动着的桂花树叶,面对普照九州的明月,不知怎的,两行老泪慢慢地流到了腮边……我默默地点燃三支清香,那袅袅烟雾是我虔诚的祈祷,在这月圆桂香时节,我只有拜托明月清风,捎去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缅怀,祝你在天国安息。
那“嘭、嘭”的捣衣声
那是初夏的一个早晨,久雨初霁,我迎着朝霞,漫步渡出家门,只见龙河
边垂柳倒挂,河面上雾气氤氲……“嘭、嘭”,忽然从河边传来木杵的敲击声。这声音是那样的熟悉,却又是那样的陌生,好久没听到过了。我循声望去,只见在龙河的埠头,一位约莫40来岁的妇人,正用一根木杵在敲打着衣服。
咦!时之今日,洗衣机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怎么竟还会有人到河边捣衣……我还来不及思索下去,那“嘭、嘭”的捣衣声又把我的思绪带进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意境。这是我十多岁在读高中时,文学课本上李白《子夜吴歌》中的一首诗。写出了一位妻子在月下捣衣,从“嘭、嘭”的捣衣声中,想起了远在边关的丈夫,希望早日平定敌人,丈夫不再远征的心情。这捣衣声,寄托着亲人绵绵的情愫;这捣衣声,给人一股亲情、思念之感。
是的,在万事万物中,往往一件细碎的小事,就会让人勾起无限的眷恋和无穷的回味。这久违了的捣衣声,也让我思念起了我那已仙逝多年的慈祥的母亲。
母亲温顺善良,一生俭朴。她没有文化,从小当童工,她天不亮就要赶着到火柴厂去上班,每逢寒冬腊月,母亲总会将饭炒好盛在碗里,隔水放在锅里,用锅盖盖好,让我醒来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母亲在工厂劳累一天,直到日落西山才匆匆赶着回家。但她没有休息,下班回家还要洗全家人的衣服,那时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洗衣机,每每总是在晚饭后,将一家人换下来的衣服用竹篮盛好,提到离家约半里地的一个叫长池沿的河埠头,然后将衣服取出,在河水中漂洗,再将衣服放在石板上,用木杵(家乡人叫敲棒槌,约一尺来长,呈扁圆型)敲打衣服,发出“嘭、嘭”的声音。儿时的我,几乎每次都要跟着我的母亲到河埠头,理由是和母亲作伴,其实是玩水,更不是帮洗衣服,所以,这“嘭、嘭”的捣衣声,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
夏夜,在朗朗的月色下,河塘显得是那样的静谧,只是水草中时而传来几声“呱呱”的蛙鸣。母亲或跪或蹲在青石板上,用木杵捣衣,对面山坳里就会传出“嘭、嘭”的回音……洗着洗着,母亲有时会突然拎出一件我的衣服,愠怒地说:“看看,弄得这么脏兮兮的。”但脸上丝毫没有责备的表情,且还流露着慈母那一片疼爱的笑容。而我便低下头来,不好意思地笑笑,依旧玩水。当河水溅满我的脸面时,母亲就会用毛巾在水中搓搓,绞干后一边给我洗脸,一边笑着说:“喏,喏,弄得浑身水淋淋的。”此时此刻,一股母爱的暖流,就会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久久地久久地回荡……
“嘭、嘭”的捣衣声,把我从沉思中唤了回来,不知怎的,我已古稀之年,竟老眼昏花起来,泪水渐渐模糊了我的眼帘……是呵,往事不堪回首,母亲的情,母亲的爱,一桩桩一件件,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甜蜜,将永远永远深埋在我的心间……
呵!叫人缠绵、叫人思念的捣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