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普魯斯特的似水年華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胡也鄭琮墿

   不記得多久以前知道《追憶似水年華》這部小說的,當然也沒讀過。一直以為它是「一本」小說,直到在一部電影《浪蕩世代》(臺譯)裡看到一個特寫一本書的鏡頭後,不禁納悶:書名明明是《Swann’s Way》,為何字幕顯示《追憶似水年華》?起初還誤把Swann當成天鵝這個英文字,又想,不對啊,浪蕩的人怎麼會讀和天鵝有關係的書?上網查詢後,才知道《追憶似水年華》是長達七大部、超過兩百萬字的作品,《Swann’s Way》是第一部。

  七大部的作品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據說普魯斯特以將近十五年,而且來得及在他嚥下最後一口氣前完成。十五年,一個人以這麼不可思議的時光寫作,毅力真是令人敬佩,絕非凡人所能辦到的。事實上,普魯斯特真的不是一位平凡人,據說他是富二代,一生從不愁吃喝,當然也不必工作,除了家中的傭人和司機,交往的都是上流社會的人。

  什麼樣的內容需要寫到兩百多萬字?是像杜思妥也夫斯基寫的小說嗎?還是像有著錯綜複雜情節的後宮小說?都不是。只是普魯斯特個人的回憶錄,回憶三十五歲之前的點點滴滴。嗄?是的,沒錯,《追憶似水年華》就只是普魯斯特「追憶」他個人的過往,而且花了十五年來追憶,追憶法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上流社會人士的生活點滴。然後,之所以寫了這麼多字的原因,據說是因為普魯斯特有異於常人的時空觀。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有名的「阿基里斯與烏龜」悖論描述勇士阿基里斯永遠無法追過在他前方不遠處的烏龜,因為,比方說,烏龜爬過的地方有一棵榕樹,再來是一株牽牛花、一坨牛糞、一群吃草低頭的羊、一洼池塘...等等,而阿基里斯勢必也要經過,這不是沒完沒了嗎?普魯斯特就有類似這樣的時空觀。據說他以四十頁的文字來描述失眠的一夜,以一百九十頁講一個三小時的聚會(真是非得考驗讀者的耐性不可),難怪要兩百多萬字才能追憶完。

  許多流傳千古的著作,大都有發人深省的喻意,《追憶似水年華》不過是普魯斯特的回憶錄,為何會廣為流傳?據評論家所言,普魯斯特的寫作手法是前無古人的,讀來像小說,也像散文,並且夾雜著評論,換言之,普魯斯特樹立一種新的寫作典範。一位能創立某種新的里程碑的人物,必定有異於凡人的特質,據說普魯斯特非常神經質,對一般人而言的芝麻綠豆之事,他的感受卻非常深刻,也難怪只不過夜晚睡不著的事,他能長篇大論,寫景、寫物、寫自己恍惚到能聽到木製傢俱的纖維裂開的聲音;吃一口在茶中泡過的小蛋糕,也能回想起小時候住在某個地方的人事物等細節。平凡如我者,長大後吃到蛋糕,很難有啥回憶,因為小時候很可能沒吃過,或者是,難得的有一點回憶,但可能只會這樣描述:在一個下著豪雨的夏日午後,二舅突然帶著一盒小蛋糕來訪,家裡只有年紀還小的我和弟弟,二舅只停留一下便離開,我和弟弟兩人直盯著那一盒小蛋糕,我問弟弟想不想吃?弟弟當然猛點頭加猛嚥口水,於是我拿來一把鐮刀想割斷綁著蛋糕盒子的紅白相間的塑膠繩,不料,在我笨得可以地將刀尖朝著自己的方向施力之後,塑膠繩是斷了,但同一瞬間,刀尖也非常準的,在我的眉心留下傷痕,接著,被嚇著的弟弟哭了,我也跟著哭,完全忘了吃蛋糕,直到母親回來。這樣描述又短又平凡,像日記,沒有人會想讀的,除非再以這個時間點為基準,往前或往後延伸。

  還有,彷彿是上帝刻意安排的,不必工作的普魯斯特,從三十五歲開始,就被嚴重的哮喘纏身,以致於他只能足不出戶,待在房裡十幾年追憶過往,等待死亡的來臨,這要是換成一般人,十幾年形同坐牢的日子,如何熬過?不知會變成什麼樣的狀況?

  當然,要能從某個時間點出發,任意在時空的迴廊回憶過往,除了要有敏感的心思,好的記性也是必備的,或許普魯斯特就是天生記性好,也或許是因為他坐了十幾年「牢」,腦中存有的東西,完全沒有新增的,使得他在回想時,能像重複觀看影片那樣,有實境感受,也能抽象地演繹,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人的記憶據說會選擇性地淡忘不愉快的事,所以如果你我要追憶自己的往事,最容易寫的一定是關於自己求學階段的死黨、關於情愛之事。然而,據說普魯斯特是同性戀,一生從未與女子有過關係,所以他的似水年華的追憶之作,不像谷崎潤一郎或太宰治的作品那樣,純以風花雪月之事為基礎,而是建構於家人、友人、社交場合之上。對於家人的感受深刻是非常合理的,對於摯友的也是,但對於社交場合能有多深入的觀察與感觸,真的只能以「神經質」來形容。當然七大部的內容,我想寫的不是只有關於美好的回憶,那,當一個人想要把傷感之事訴諸文字,內心那波濤洶湧的程度,對於像普魯斯特這樣感性到極端的人,實在令人好奇。

  普魯斯特是以十五年的時光,創造了佛洛伊德所講的,不是「受挫慾望的替代性滿足」,就是「取悅自我的退行性產物」的一個「新現實」嗎?還是因為「唯一真實的樂園是人們失去的樂園」、「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我想,遑論對一位能自由行動的人而言,逝去的歲月總有幸福的,無論是在白天或黑夜回想起,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更何況是一位已經不能自由行動的人。
真的不能忽視一位作家的毅力,有時候他們的執著,勝過政治家甚或科學家!

這一套「新現實」理論真的讓人震撼,如「唯一真實的樂園是人們失去的樂園」、「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這二段話讀來就相當鏗鏘入心?對一位正常的文人而言,當他想將滿腔熱血亟欲轉化成一部曠世巨作之前他真的可以不眠不休的,更何況是一位已經不能自由行動的人啊!

謝謝分享,麻吉問好enig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