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最初領略 一默如雷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在佛教的支派中對於「禪宗」有著許多的好奇心,也許沒有外在的規範也沒有深奧難懂的經典是讓我獨愛的原因吧!上了一整學年的佛學概論,聽也不是很懂,懂要懂的徹底就更難,連皮毛的程度都沒有,看起來似乎沒有,卻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迷惑。


我很喜歡「一默如雷」這四字,那是很早期練習書法的某板字帖中寫著,它讓我想起「拈花微笑」的典故。


發掘「禪」的真理的人,釋迦牟尼佛將這「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道,傳給了迦葉尊者,於是乎『禪』就這樣在拈花微笑間產生了,對當時的我很難理解,這樣深沉的肢體語言所代表的涵義?



經過這些年跌跌撞撞的從紅塵間來回,放下名利的牽絆回歸校園的同時,我在秋風的落葉間微笑起也輕鬆許多。是心的作祟吧!聽的見二葉松的沙沙聲響,聞得出土壤濕潤的青草香,不再是與時間斤斤計較的可憐蟲。



當心胸豁然時,肉眼所見皆是自然的美妙,側耳傾聽不再是蜚短流長的閒言話語,恍惚中聽見時間慢慢滴答的聲響,隨著窗外的日落星辰而喜悅。也許你會笑我是愛作夢的孩子,不誨言的承認在此時我擁有一顆易受感動的心靈。



世間上任何東西,無論是山河大地、樹林花草,都是藉由其自身的特點來表明,它們的存在是具有真實性,人人都能看到、接觸到的,因此有詩、歌、晝等的產生,由此可見,人類的感受,來自實物的體驗,而語言的傳達,不是絕對的重要。


如同王維膾炙人口且朗朗背誦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詩中所呈現的靜諡、安閑的山景,勾勒成一幅清淡幽靜的畫色,情趣深遠審美價值也極高。




「一默如雷」也是,沉默並非無聲,而仍有真實的聲音,只因音階不同,一般人聽不到罷了。也許必須有實際的體驗,才能領略到無言的聲響,才能體會無聲勝有聲的境地。
因此當思想、感情上跳脫一種超現實的境界,不受外界的束縛,寫出來的詩就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詩的禪味也油然而生。




佛學中的「禪境」與詩境、辭境頗有相似之處,從這樣來理解似乎就能體出,語言文字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時甚至會弄巧成拙,把本來很清楚的事物,越說越糊塗,甚至離題千里,所以「禪」,不靠語言文字,倒是要靠人去思維。

200.11.20. 晴子上課隨意書寫 筆

讓我想起「--捻--花微笑」的典故。
不--悔--言的承認在此時我擁有一顆易受感動的心靈。

嗯....
心是一切因 亦是一切果
因果本乎心之使然
卻因心的種種迷障誤失方向
善惡最終分揚
直至塵埃落滿淨土....
一默如雷在小戀戀的觀點是一階禪境
當你進入甚深三摩地可以聽到的聲音
學過打坐的人或許偶然可以經歷吧

不過一般顯教多注重在平常的生活中
如如而安體會大自然的一動一靜
由此來達到禪境的安適殊勝
也是很崇高的理想和生活觀了^^
詩意中能達到禪的況味也算是雅俗共賞了呢......

晴子文中平實恭敬的清涼心境
讓小戀戀也跟著法喜充滿了~ :w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