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 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說了許多大道理都很有實證性,頗具有可行性。他周遊列國目 的也是要推廣自己這套思想給各國的領導人,堪稱古今最積極的推銷 員,但無論基於什麼理由,在政治上孔子推廣理念的壯麗行徑很顯然 是吃癟的。

他憑著先天俱來的好資質,加上後天的肯問肯學、肯活動腦筋多方思 索(原來,他也不是生而知之的),總算留下一部由弟子收錄的「先 生言行集錦--論語」,這論語的被後人高度肯定乃至於譽為「半部 論語即可治天下」,只可惜直到後世也沒有在人間真正被確實實踐過 ,國父天太平的期許終歸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說穿了還是卡在政治既 得利益的諸多考量所致。

從來有學問的人難免總會將自己膨脹些,尤其懷疑論語出自景仰老師的子弟們之輯錄,基於對偉大前輩的敬畏更有渲染的可能,加上為使文辭生 動,肯定是犯了堆砌的毛病,唯恐層遞而上的說理不夠精彩,所以硬 生生的把實際上完全講不通的「生而知之」列入。 按說「生而知之」在屬於身體求生本能層級,諸如不經教導也會張口 吃喝、對聲音、顏色形狀的基本辨識,以及知道爬行(站立還須要經過後天好長時間的模仿與學習)、知道對簡單的需求和危險做出趨避 之反應……這些不用經過大腦思考、判斷的東西勉強以「良知良能」 稱之還說得過去,但這一連串句子把生而知之賦予比「學而知之」更 高,屬於知識智慧等級的才能,不是胡扯是什麼?

不疑處且疑,況乎確然可疑?可惜查看網路上的應答者都持肯定的同樣論調,近百則都是 這樣不加思考、不加懷疑,活剝生吞相互援用之「最佳解答」,而發 問者也欣然接受,因為教育部網站也是直接翻譯而未加註解啊!千古 謎題誰來解惑?對於制式教育的權威與因襲我不能不感到有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