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生死符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91年5月15日  中國時報浮世繪版
《天龍八部》裡,那個八荒六合、惟我獨尊的天山童姥,能以「生死符」控制一群野蠻的江湖人士。看到那些像神農幫一類的凶狠人物,竟要對靈鷲宮的少女使者唯唯諾諾,不禁令人莞爾。
  
中了生死符,每過一段時間就要發作,全身麻癢難當,生不如死。發作後就要吃靈鷲宮的解藥。解藥只能控制一時,生死符不解,中符之人一生都要仰賴解藥、受天山童姥擺佈,十分可憐。

  
生死,為佛門中之要義。學佛不為升天堂,或來生大富大貴,最重要的是解脫生死。什麼是生死?微觀的來說,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就是一個生死。菜根譚有云:「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佛菩薩的境界,和我們一樣生在紅塵中,卻對紅塵中的名利富貴、喜怒哀樂,毫不執著。舉例來說,菩薩可以作大官,但是不會為了榮華富貴去貪污,結黨攻訐;而是以不執著的心,用大官的身分利益眾生。所謂:「公門之中好修行。」

  
我們一般眾生,對紅塵外境,會有取捨,生喜怒哀樂:有了東西,怕失去;沒有東西,渴望著要得到。如此的心態,造成了生死的業力。譬如讓我們滿足了一個願望,我們就會渴望新的願望。以此類推,慾望永遠沒有填滿的一天。

  
這種執著慾望的心態,就像中了生死符一般。過一段時間,就為了得到一樣東西,心中麻癢難當,直到得到那樣東西,就暫時止癢,安靜一段時間。但過一段時間,又有新的慾望,又為了追求而心癢,不得安寧。

  
這樣的追求,就是生死的來源。如果不解脫生死,就永遠追逐慾望,而解脫後的隨緣而安,要靠自己。可不是像《天龍八部》裡,有個虛竹小和尚,能用高強武功替你解開生死符。畢竟,造成生死的慾望追求,是自己的心念所造成,解鈴還須繫鈴人。任何一個神仙或高人上師,可都不如自己了解自己的心是怎麼一回事喔。
這種時局,做官不貪污的人間菩薩,要維持低調,做好事幫人像小偷(老子曰:建德如偷),才不會被官場裡的惡黨視為眼中釘整治吧!
.

超脫生死唯有了悟生死,這不止是修行者的最大功課,也是所有目前還有一口氣在的人最最難以平常心視之的大事。
學佛不為了上天堂、不為了來生大富大貴,那是上乘者才敢說的話。一般認知學佛(修行)是為了累積點數以用於來世,點數高的意義同時表達今生所有各項奉獻的綜合表現不錯,以及來生的富貴如意必然更上層樓。如此是吸引普羅大眾甘心願意在這輩子多付出一點的原因,但這也沒什麼不好;一者未來生的自己加保保險、一者可以多少造福他人。

以功利主義誘使人們從善助人絕對是人間的額外福利,這福利也同樣利己利人,是個值得以訛傳訛繼續下去所謂美麗的誤會。能力強的付出者高興以小換大,能力稍差的自足之餘還願意繼續繳保費,能力不及或遭逢諸多不如意者因有了未來的寄託而比較願意接受事實,再為來生的門票努力奮鬥。不彈高調的話,學佛其實也不過是自己提昇自己人生觀的一種方式,是一種獨善其身的自我救贖,又因為洞悉沒有天堂沒有來生的富貴反而不願意大方的布施,個人的智慧反倒不如愚夫愚婦的自私。好諷刺!

又,因為當世「建德如偷」的公門怪現象使然,至少使得揚善上面少了一些力道,絲毫無改於「好人不當官、當官皆為錢」的負面印象。為德不敢先於長官是怕長官面子不好看而招來打壓,為德不敢先於屬下是怕為難屬下,惹來飽漢不知餓漢飢的嘲諷而消極牴制。人在公門原來也是「不好修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