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紹龍是他留人的傑出人物,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在他留山,我像一個孤獨的行者,試圖找到一種讓我的心靈棲息的地方。這次,我們一群人在那個名叫雙河的地方,心裏懷著一種寧靜而漂泊的境界遊走。走進蘭紹龍的家,純粹是一個偶然。
春天就要到來了,山裏的桃花開得早,我們的鏡頭裏滿是桃花粉紅色的影子。循著桃花的指向,我們在一家他留人家的牆腳走著,一彎一轉,就來到了另外一家人的門前。前面的人推開門走了進去,我也跟著走了進去,一直走過了他家的院子,往偏房裏走。房裏已經站滿了人,屋裏的火炕上坐著和家修——麗江納西族的學者型官員,另外與他一起坐在炕上的是一個當地的他留人,手裏拿著什麼東西,因為人多,我就沒有進去,在外面的廊沿上找了一個草墩,坐下來歇腳。
突然,一個聲音從屋裏傳出來,就像一股清流從我的耳畔淌過。
我被這美好的音樂給震住了。自小,我就對音樂非常敏感,也養成了我對音樂的一種近似苛求的鑒賞。一般情況下,我不會對山野的音樂給予過多的肯定的。但這次是一種突如其來的征服,在暫態之間,我就覺得這種音樂是我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充滿了生命情感的律動,它一下子讓我的激動越過層層的疲憊,在我的心靈中充滿了葉子和清風一樣的活躍。那音樂貼近了我很久以來一直在浮躁著、沉悶著、徘徨著、碰撞著的心靈,讓我安靜下來,給我講述一種對生命和生活的寧靜與安詳,仿佛是一條清澈的河流,或者是一滴晶瑩剔透的晨露,讓我感受一種滋潤和夢幻一樣的平緩。
我不由自主地站起來,擠進屋裏,重新審視奏樂的人。
坐在炕上的,是一位五十來歲的他留人,褐色的臉龐,低著頭,很專注地撥弄著手裏的樂器。他手裏拿著一件很小的樂器,很顯然,那是三弦的一種。旁邊的人介紹說,那就是小三弦。他那滿是碎碎的裂縫的手指,在那細細的弦上出乎意料地滑動著,他留人常年不熄的火在炕上燃燒著,照在他的臉上,告訴我那是一個曾經經歷了許多風雨滄桑的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極為普通的他留漢子,他能用自己的手指,通過自己的心靈對山上每一棵樹、每一個石頭、每一滴泉水、甚至是每一粒沙子的情感,以音樂的方式,從他的小三弦、葫蘆笙、口弦中表現出來。在他的樂器裏,我分明看見了篝火,看見了舞蹈,看見了山鬼,看見了愛情,看見了婚姻,也看見了飛鳥和牛羊在山林間留下的痕跡。
聽說,就是我們眼前的這位名叫蘭紹龍的老人,他十三歲的時候,在山裏挖了一棵紅栗樹,自己製成了現在為我們演奏著的小三弦,開始了他的戀愛。它伴隨著他翻山越嶺穿村過寨去串“青春棚”,成家以後,又伴隨著他在田間地頭耕耘生活。以後的幾十年裏,他就拿著他手裏那只小三弦,從村裏演奏到村外,從村外演奏到縣城,從縣城演奏到了麗江的那些慕名而來的外國人面前。再後來,這位他留山的兒子,在他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聽眾以後,寧靜地回到了真正屬於他的故鄉,美麗的他留山。
這不知名的音樂,正是他留山靈性與靈魂的化身。也許,剛到他留山的人,一下子走進他留人數以萬計的墳山,再看看山坡上寂寥的村落,就會對他留山發出感歎,覺得這是一座正在沒落的山,它的靈魂正在消逝。但是,就是這清遠的音樂,只要是有幸聽到的人,一定會被它那充滿了對生命的感悟與熱愛的情愫所感染。
很久以來,在幾次進入他留山以後,我總想給他留山以及山中的他留人找一種象徵。在這裏,我終於找到了,就是至今我都不知道名字的樂曲,這不經意間闖進我的心靈的樂曲,讓我真正認識了他留山。
在他留山,我像一個孤獨的行者,試圖找到一種讓我的心靈棲息的地方。這次,我們一群人在那個名叫雙河的地方,心裏懷著一種寧靜而漂泊的境界遊走。走進蘭紹龍的家,純粹是一個偶然。
春天就要到來了,山裏的桃花開得早,我們的鏡頭裏滿是桃花粉紅色的影子。循著桃花的指向,我們在一家他留人家的牆腳走著,一彎一轉,就來到了另外一家人的門前。前面的人推開門走了進去,我也跟著走了進去,一直走過了他家的院子,往偏房裏走。房裏已經站滿了人,屋裏的火炕上坐著和家修——麗江納西族的學者型官員,另外與他一起坐在炕上的是一個當地的他留人,手裏拿著什麼東西,因為人多,我就沒有進去,在外面的廊沿上找了一個草墩,坐下來歇腳。
突然,一個聲音從屋裏傳出來,就像一股清流從我的耳畔淌過。
我被這美好的音樂給震住了。自小,我就對音樂非常敏感,也養成了我對音樂的一種近似苛求的鑒賞。一般情況下,我不會對山野的音樂給予過多的肯定的。但這次是一種突如其來的征服,在暫態之間,我就覺得這種音樂是我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充滿了生命情感的律動,它一下子讓我的激動越過層層的疲憊,在我的心靈中充滿了葉子和清風一樣的活躍。那音樂貼近了我很久以來一直在浮躁著、沉悶著、徘徨著、碰撞著的心靈,讓我安靜下來,給我講述一種對生命和生活的寧靜與安詳,仿佛是一條清澈的河流,或者是一滴晶瑩剔透的晨露,讓我感受一種滋潤和夢幻一樣的平緩。
我不由自主地站起來,擠進屋裏,重新審視奏樂的人。
坐在炕上的,是一位五十來歲的他留人,褐色的臉龐,低著頭,很專注地撥弄著手裏的樂器。他手裏拿著一件很小的樂器,很顯然,那是三弦的一種。旁邊的人介紹說,那就是小三弦。他那滿是碎碎的裂縫的手指,在那細細的弦上出乎意料地滑動著,他留人常年不熄的火在炕上燃燒著,照在他的臉上,告訴我那是一個曾經經歷了許多風雨滄桑的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極為普通的他留漢子,他能用自己的手指,通過自己的心靈對山上每一棵樹、每一個石頭、每一滴泉水、甚至是每一粒沙子的情感,以音樂的方式,從他的小三弦、葫蘆笙、口弦中表現出來。在他的樂器裏,我分明看見了篝火,看見了舞蹈,看見了山鬼,看見了愛情,看見了婚姻,也看見了飛鳥和牛羊在山林間留下的痕跡。
聽說,就是我們眼前的這位名叫蘭紹龍的老人,他十三歲的時候,在山裏挖了一棵紅栗樹,自己製成了現在為我們演奏著的小三弦,開始了他的戀愛。它伴隨著他翻山越嶺穿村過寨去串“青春棚”,成家以後,又伴隨著他在田間地頭耕耘生活。以後的幾十年裏,他就拿著他手裏那只小三弦,從村裏演奏到村外,從村外演奏到縣城,從縣城演奏到了麗江的那些慕名而來的外國人面前。再後來,這位他留山的兒子,在他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聽眾以後,寧靜地回到了真正屬於他的故鄉,美麗的他留山。
這不知名的音樂,正是他留山靈性與靈魂的化身。也許,剛到他留山的人,一下子走進他留人數以萬計的墳山,再看看山坡上寂寥的村落,就會對他留山發出感歎,覺得這是一座正在沒落的山,它的靈魂正在消逝。但是,就是這清遠的音樂,只要是有幸聽到的人,一定會被它那充滿了對生命的感悟與熱愛的情愫所感染。
很久以來,在幾次進入他留山以後,我總想給他留山以及山中的他留人找一種象徵。在這裏,我終於找到了,就是至今我都不知道名字的樂曲,這不經意間闖進我的心靈的樂曲,讓我真正認識了他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