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鐵觀音

鐵觀音,是這兒的代名詞。

是的,你沒聽錯,也沒聽差,既不是形容詞,也不是譬喻句。因為這裡,根本是為了體現鐵觀音而存在的。別那麼驚訝的問這兒是哪裡,請容我慢慢的道來。

還記得,那煙霧繚繞的三月雨帶著果香,一整片的相思林瀰漫著茶褐色的水紋,茶香和果香所揉和的步道沁涼著。那種甜絕對不是那甜膩以致倒胃的豐年果糖,那只有品嘗過現摘的果實才懂的果香。不過一轉身,路過幾處雕樑畫棟,往青草青的文理大道步了下來,那迎面來的風,就像是用暑氣殺青的香味。鐘樓擺盪,神秘的時光膠囊封存著數十年的古香,突然聽到一聲麻雀啾鳴,驚起抬頭,沒看到麻雀。卻看到左方的唐宋風華,以沉默的紙筆來品嘗那,煙霧瀰漫的蓋甌;右方的德先生賽先生,把試管充當茶甌觀察著、研究著褐黃色的實驗衣。只是不論綠茶還是烏龍,鐵觀音就是鐵觀音,都是那衝鼻的聖妙香。

我在說哪兒?別急,我還不能告訴你。

只記得那個地方,即使煙霧蒸騰,也可以看到那明晃晃的月光。月光灑下,映著水色的月光,把鐵觀音幻成了水月觀音,讓人崇敬,也讓人恍惚。仿若在東海的普陀山下,映著月光的觀世音,端坐在水濂上,有些枯黃、有些古意,就如那不變的褐黃明月,明晃晃的。遙想千年前,床前的明月光,大概也和今日的月光一樣吧。唯一的差別是千年前的牡丹風華,變成今日的淳厚鐵觀音。鐵觀音哪,想忘也忘不掉的味道,出了這芝蘭般的地方,抖落雜質般的雜香,卻抖不散鐵觀音的果香。

這兒是哪兒去?請恕我不能馬上告訴你。

因為這兒是城市少見的淨土,很少看見一個地方宛若一個城市的肺,即使學生來回走動、即使工業區就在隔壁,仍然如此綠意盎然,榕樹鬱鬱的開在兩旁、樟木微笑的獨自成林。轉頭一望,野放的五節芒搖曳,咸豐鬼針在每個人的肩上散布著笑意。海風的鹹味過了山頭,拂吹下來,化為陣陣清涼。和朋友偕遊,才知道那兒有一整片青翠的紫竹林,纏繞著虔敬的青竹絲,吐信合掌,祈求一甌鐵觀音。驟然,蛙鳴四處,是赤蛙嗎?還是蟾蜍?低頭一看,不過小指指甲般的大小,卻鳴叫著,貫穿一整個鐵觀音,帶著燙舌、也帶著香甜,一看見人靠近,又撲通撲通,跳進了鐵觀音裡去。

這裡到底是哪兒?別急,給你一些線索,請原諒我不能馬上告訴你。

詩人楊牧曾經在金門感嘆的風,吹過來也有點類似;司馬中原的夢谷,也只剩下遺跡似的回憶;那個熬過九二一的合掌,依舊虔誠的屹立不搖;沿路的唐宋風華,化為一絲絲帶著果香的鐵觀音。學生在不知不覺間便多了、上山的路也在不知不覺間變寬了、對面的小吃店也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醫院…只是鐵觀音,依舊是鐵觀音,從來不變,也從來不改變:那個涵洞還在,只是變成了禁地;旋轉門仍在那兒,卻已經人煙杳杳;女鬼依舊在橋上,只是多了點尾生笑意;那個滿腔積怨的廁所,傳出一絲又一絲的笑聲。

這兒到底在哪兒?

我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我已經告訴你景色了,不是嗎?
通過“敘述者”的幾次插入,來連接對“鐵觀音”的描寫。
這種寫法有新意,但“插入語”所試圖製造出的懸念似乎不夠。
段落的描寫不夠精煉,
段落與段落之間好像也缺少較為明晰的遞進關係。
個人偏見,如有不敬,敬請原諒。
感謝您的評語了,這算是我寫小品文的初嘗試

寫得不好還請多多見諒,畢竟懸念這玩意兒

不是我想寫就能夠寫得透徹的說...還是有些不足

不過也感謝您的指教,讓我看清我有待改進的地方
同意遠子所說懸念不夠與遞進關係的缺乏
線索細心地分布在文章裡
只是覺得可以再更明確更有條理地作層遞


不然 只有待過那裏或熟悉那裏的人(包括我)才知道那是什麼
也才更能勾起讀者探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