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浩瀚的人文长河中,因为一首诗而名垂青史的人并不很多,但崔护是其中一个。那首诗一点都不奇特,平白如话:“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可是人们就记住了,世代不忘。
其实写桃花的诗很多,早在《诗经•国风》里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描述,将桃花盛开的热烈娇艳喻作随时都会燃烧起来的火焰,妖冶美丽。用桃花为女子的婚姻、希望和憧憬作歌,贴切自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也有描写,而且还是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这里,桃花是世外仙境里面最美的一种花,它成了和平、宁静、幸福的象征,可见人们是多么推崇和欣赏桃花。近代的桃花诗文那就更是无可数计了。一句话,人们喜欢桃花!后人受崔护桃花诗的影响,类品百出,比如大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比如民间搞笑的还有“去年今日此街过,油条麻花相对搓。油条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等等。这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造假和仿品一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桃花与崔护连在一起,甚至可以说密不可分,以至于有时让人觉得“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不是那位知书衷情的千古佳人,反倒是诗作者崔护本人,可见崔护享誉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崔护生于唐时一个书香世家,豪门望族,他完全可以像当今许多权富子弟那样,游历享乐,玩鸡走狗,堂馆进酒肆出,但他不愿纨绔人生,他甘愿埋头寒窗,苦读五更,偶尔偷闲出城,也是独来独往,绝无浅薄文人捧酒挑担的虚浮排场。
清明是个特别的节日,亦可欢欣,亦可悲怆。摆脱了严冬的桎梏,满眼花红柳绿,绿意蓬勃,没有比这更愉快了;扫墓祭祀,思念亲人,情切声哀,人之大德,缅怀多能励志,眼泪中站起来的人是经得住雨雪风霜的。对于崔护这样胸怀大志的人,感受民间烟火,想必也是他的必修课,不然我们今天的人,不会读到如此与春天,与节日,与踏青,与爱情……交相辉映的好文字。
今人多也写诗,但为何鲜有流传,重要的原因恐怕只有一个,总认为深奥难懂才是高境界,岂不知天地间的基本道理是:简单的就是最好的,质朴的就是有魅力的。武术界有一句名言:无招为高招。我们今天再看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首诗,二十八个字,没有哪一个字学龄儿童不认识,没有哪一个词不能理解。这样的诗过目成诵,记忆还会是难事吗?更何况它是生活中的一个鲜活断面,是一段有趣动人的家常话,亲切得就如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于是,凡能记住年年妖娆、岁岁弄姿的桃花,记住崔护那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之类的歌为何能广泛流传,恰也正是这个道理。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倘是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还让人疑心不是真货色,无异于“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
一首诗让一个人不朽,这个人就是崔护。
其实写桃花的诗很多,早在《诗经•国风》里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描述,将桃花盛开的热烈娇艳喻作随时都会燃烧起来的火焰,妖冶美丽。用桃花为女子的婚姻、希望和憧憬作歌,贴切自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也有描写,而且还是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这里,桃花是世外仙境里面最美的一种花,它成了和平、宁静、幸福的象征,可见人们是多么推崇和欣赏桃花。近代的桃花诗文那就更是无可数计了。一句话,人们喜欢桃花!后人受崔护桃花诗的影响,类品百出,比如大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比如民间搞笑的还有“去年今日此街过,油条麻花相对搓。油条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等等。这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造假和仿品一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桃花与崔护连在一起,甚至可以说密不可分,以至于有时让人觉得“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不是那位知书衷情的千古佳人,反倒是诗作者崔护本人,可见崔护享誉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崔护生于唐时一个书香世家,豪门望族,他完全可以像当今许多权富子弟那样,游历享乐,玩鸡走狗,堂馆进酒肆出,但他不愿纨绔人生,他甘愿埋头寒窗,苦读五更,偶尔偷闲出城,也是独来独往,绝无浅薄文人捧酒挑担的虚浮排场。
清明是个特别的节日,亦可欢欣,亦可悲怆。摆脱了严冬的桎梏,满眼花红柳绿,绿意蓬勃,没有比这更愉快了;扫墓祭祀,思念亲人,情切声哀,人之大德,缅怀多能励志,眼泪中站起来的人是经得住雨雪风霜的。对于崔护这样胸怀大志的人,感受民间烟火,想必也是他的必修课,不然我们今天的人,不会读到如此与春天,与节日,与踏青,与爱情……交相辉映的好文字。
今人多也写诗,但为何鲜有流传,重要的原因恐怕只有一个,总认为深奥难懂才是高境界,岂不知天地间的基本道理是:简单的就是最好的,质朴的就是有魅力的。武术界有一句名言:无招为高招。我们今天再看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首诗,二十八个字,没有哪一个字学龄儿童不认识,没有哪一个词不能理解。这样的诗过目成诵,记忆还会是难事吗?更何况它是生活中的一个鲜活断面,是一段有趣动人的家常话,亲切得就如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于是,凡能记住年年妖娆、岁岁弄姿的桃花,记住崔护那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之类的歌为何能广泛流传,恰也正是这个道理。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倘是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还让人疑心不是真货色,无异于“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
一首诗让一个人不朽,这个人就是崔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