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若非驪歌輕揚,若非詩環歌繞,還不知在沒有鳳凰木與蟬鳴的夏日午後,沉甸甸的雲氣下,幾朵庭院落花,可以讓人這麼感傷。

離愁有如濃霧,獨處時但見四周白茫茫,一種讓人無處躲藏,無從分辨方向的氛圍油然而生。我不是文人墨客,此刻卻努力避開人群,試圖藉物抒情,一解「書被催成墨未濃」之苦。

落花終究是落花,不是六月飛雪。那滲入毛細孔裡的淒涼又是什麼呢?是昨日夢裡穿越時空,盤進回憶肌理的絲絲惆悵還是當下耳畔飄進熟悉的旋律,《告别的時刻》意境抖落的一地傷

那是英國女高音莎拉·布萊曼與義大利盲人歌手安德烈·波伽利在1996年合唱的曲子。我很喜歡,希望你也是。無論如何,在心靈的感知上,離散都是一種美感,因距離改變所衍生出來的美感。

還記得那天我跟你提到,突然很想一個人到蘭嶼住個幾年,不是漂泊不定的性格使然,而是早已看透,也看淡人世間的聚散,無常恐怕才是翱翔天地間的一隻小小燕鷗吧!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親愛的,經過我的心情分享,不知你對「離散」是否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呢?還是一如前陣子,文學季進入活躍期,而我們卻因捕風捉影的緣故,讓情詩情話盪入谷底,立成一株咬人貓。
麻吉 倒是對「離散」的感覺蠻正念的.....

對情人來說,小別勝新歡!對親人來說,給彼此互相適應與成長,對自己來說,偶爾放逐讓情緒漂流也是一種抒壓。

所以,當我看見關於「離散」的文章時特別有味,尤其讀入作者內心的孤寂又產生共鳴時最棒。

告別 不一定要哀傷,可以用很多種情緒來面對。不過說得容易做時難呀!畢竟 放手會比提起更沉重吧。
對於當初落筆離愁的動機而言,更確切的說,對象是不是「落花」並不重要,字裡行間之所以縈繞離愁之情,是在於當下感同身受小六孩子面對人生中的第一次畢業典禮,心底油然而生的莫名悲戚,以及背景音樂「告別的時刻」對生命所產生的共鳴。
因離散所引發的一切情緒,一直都是自己而非外在。只是人往往沈溺於「落花」或「夕陽」等美感,以致於無法擺脫這樣的負面情緒。因此,有時候我也會質疑,離愁究竟是復原的過程,還是文人潛在病態本身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