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阿蓬江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CENTER]
09091110091b60f86b2ee85a0f.jpg
[/CENTER]
[LEFT]·

很多河流都死了,阿蓬江还活着。[/LEFT][LEFT]
夏天的时候,我在渝东南见到了阿蓬江。那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就像记忆中,任何一条活着的河流一样。它从湖北利川出发,一路向西,在高山峡谷中,静静地流过武陵山腹部,经过 250 公里的长途奔袭,在重庆酉阳一个叫龚滩的小镇,汇入了另一条活着的河流乌江。时间,对于阿蓬江没有太多意义,它从岁月远方流来,一直我行我素,依山就势,随物赋形而已,对文明的发生、争斗、变革和突飞猛进,并不十分关心,始终坚持独立的姿势,深情地抚摸着鄂西、渝东南大片土地。有这样一条古老而年轻的河流滋养,对于生活在那里的汉人、土家人和苗族人,应该非常幸运。

先是坐在汽车上,看到了阿蓬江。离开黔江双江镇以后,汽车几乎挨近大山山脊前行,道路狭窄而弯曲。植被丰厚,风景迷人,把道路的惊险化解了,可能的尘土也被过滤,空气格外清润肺腑。有限的土地里种着包谷、小麦、土豆、花生和烟叶,绿得密密实实;而香樟、麻柳、斑竹、松柏和灌木,一起制造了绿的汪洋。我们裹夹在绿色之中,汽车船一样穿梭。突然在丰满的绿里,看到陡峭深谷中的阿蓬江,就像看到了暗恋已久的某个女子,不知什么时候,把翠绿的腰带留在了大山的根部,让人不得不想入非非。习惯了污水和尘土的身体,还以为走错了地方。我们停了下来。我们没法不停下来。我的相机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干净的物象了,它的惊喜和急切,差点把我当成了奴隶。我没有选择,只能为它汗流浃背。在古老的大地面前,对于改变主人身份,没有人会反对,心甘情愿给它当牛做马。 [/LEFT][LEFT]
这是一段赏心悦目的行程。汽车下到沟谷以后,继续贴近澄莹清澈的阿蓬江行驶。我以为走在过去某条江河的画片中,或者某张照片保管的时间里。水流舒缓澄澈,两岸青山连绵,不时有白鹭或其它的翅膀,轻盈地滑过江面。虽然汽车的引擎,把很多声音都覆盖了,看到河湾里那些停靠在过去时代的渔船和竹筏,似乎有桨叶击水的美妙响声,在耳边丝竹管弦。是的,水岸边的山竹丛林,在它清晰的影子里跟天空约会,让我产生了通感,就像葫芦丝和竹笛留在身体内的声音造型。声音也是有形的,给视觉的影像一样可靠。这种意象的音乐,让我突然忧伤起来,逼迫我想起了过去的漓江,或另外被江枫渔火丢弃的什么江。我们很清楚,装着马达的机动船、水坝、电站、铁路、公路、桥梁、工厂和乱七八糟的化学和农药,已把很多河流的万古柔情,连同鱼虾蟹鳖一起赶进了博物馆。世界上,已经没有更多的河流,可以继续恩育文明。那些船桨、鸬鹚、渔火和山歌呢,尽皆走散。“河流诞生了文明,文明照亮了河流”。现代文明对河流究竟是一种照亮,还是遮蔽?只有神灵知道。但神灵在很多心里,同样死了。 [/LEFT][LEFT]
阿蓬江,也许例外。天地万物、日月星辰,从亿万年起,一直就没有离开过这面镜子。濯水古镇那座宏伟古朴的风雨桥,依旧充满了松脂和古木的香气。混浊的 蒲花河于此汇入阿蓬江 ,岸边有无数挖掘机在埋头工作。无须涉足关中,泾渭已经分明。古镇在大兴土木,土家族式样的吊脚楼已经修复一新,好像刚刚刷过一层油漆,正在水中清洗它的身体。我应邀来到濯水,正是为古镇做旅游规划的。在阿蓬江,在濯水古镇,我身体里死去的部分,被意外地唤醒复活了。突然和过去相遇,我不想说规划。我知道,任何说出的规划,对传统和经验都是绑架。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刨去祖先的坟头搞旅游,结果往往就是破坏。从事旅游规划这个职业,让我越来越迫切地觉得,这是人生选择的又一次错误。我总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规划错误。但旅游作为各级政府产业发展战略,一次次被放大到了带动经济的万能地位。我很清楚,旅游开发大多以牺牲或破坏稀缺资源为代价,它远远没有人们一厢情愿希望的那样伟大。政府为打造濯水古镇,已经花了很多钱,但并没有因此给古镇带来令人振奋的人气。很多地方的改造建设,因为功利和性急,旅游还没有真正开始,其实已经结束。 [/LEFT][LEFT]
没有吵闹和工厂的濯水,是我喜欢的。我对那些古旧的木头、石刻、木雕、花窗、牌匾、天井、门墩、挑檐、瓦当,甚至包括柴房中废弃的石磨、蒸笼、筲箕、斗戗、簸箕、菓笆、芭篓等,完全缺少抵抗力,它们总是和过去的温度联系在一起,只是时间把我们隔开了。我想通过它们,找回已经被遗弃的意义。这种努力,似乎并不成功。后来,在濯水砖木建筑的老街,我在一家生意冷清的土家小食店,看到了一张镂空雕刻的木质窗棂,被老板钉在煤烟熏黑的木板墙壁上。这扇有石榴蝙蝠图案和回纹木格的窗棂,答眼一看,就知道它有多古老,两米见方的大小,以前大户人家的建筑才够格使用。我很想买下它,老板弄死不干。他说这个东西是从山上寨子里的老宅搬过来的,是他的爷爷的爷爷,唯一留下的想头。祖先的东西,咋能随便卖呢?“再高的价钱也不卖!” [/LEFT][LEFT]
我们坐在旧窗棂主人家的门口,一人吃了一碗冰粉,里面放了很多红糖。狗在身边走来走去。人们坐在街上摇着蒲扇歇凉、理菜洗衣、缝缝补补,或蹲在自家门前端着斗碗吃饭,顺便跟街对面的邻居小声说着闲话。小镇生活的敞开和缓慢,很是让人羡慕。旧窗棂放在这个地方,比我买回去冒充古董更有意义。尽管,它的确是一件做工精细的艺术作品。[/LEFT][LEFT]
我完全忘了自己的使命,一直在和陪同我的人说着跟旅游不想干的事物。不想说规划,但可以说说阿蓬江。沈从文的湘西,几乎就在濯水镇隔壁,中间隔着一座武陵山和一条泸溪河。我去过湘西,但至今没有去过凤凰,没有去是因为去那里的人太多了,多到了已经插不下一只凤凰的翅膀。在阿蓬江岸,我差不多就把水中的苦草当成了沱江的植物,一样清澈舒缓的河水,一样的竹筏和小木船,一样的木头和砖石,一样的红灯笼和旗幡,一样的狗吠鸡鸣;人们穿着同样的服装,说着同样的语言,吃着同样的食物,讨论同样的话题……只是,阿蓬江多出了巴人悬棺的千古谜团,以及发生在官渡峡那场远去的驱苗战争。很明显,濯水比凤凰安静,知道它的人还不多。很多东西还是原来的样子,还没有被匆忙的脚步搞乱。如果可能,我很愿意经常在阿蓬江廊桥闲逛,喝茶看书打牌聊天,站在那里打望河流的远方;或者干脆赤裸上身,脱了面具,跟躺在长椅上瞌睡的农民兄弟一样鼾声雷动,枕着流水的声音,做自己的春梦,不管路过廊桥的脚步和人群如何的噪杂,也不管科技和物质如何叫嚣,我行我素地睡得安心自得。那是诗歌的幸福。[/LEFT][LEFT]
阿蓬江的傍晚,那些衣袖半挽,露出白生生的小腿,站在河边捣衣的女人是看不到了,但浆声还在远远近近地响起,并伴有鱼儿落网的蹦跳声响。曙色中,如果信步江岸,会有小木船穿过炊烟潜伏的河面,向你渐渐靠近。摇桨的那个女子,很可能就是《边城》里的翠翠。当然,她已经不是摆渡女了,只是从上游的某个村寨,驾船前来赶集的张翠翠或王翠翠。但并不影响你踏上小船,挑选鲜活的鱼虾和菜蔬瓜果,跟阿娜多娇的翠翠们讨价还价。遇到调皮的翠翠,还会故意晃动一下船头,让你在轻盈的嬉笑声中虚惊一场。其实,沈从文的翠翠,不在事实现场,那只是一个旅人,独自坐在古镇一间空荡荡的大餐厅,对着镜子里的吊脚楼,自顾自地做着梦呢。现场的翠翠,穿着苗家服装,坐在看得见河流和田野的挑廊,用耳塞听着手机音乐。她偶尔站起身来,满身的银饰叮当作响,走过来给茶杯续完水,又慢悠悠地回到挑廊,继续享受缓慢安逸的小镇时光。

古镇那些迷人的建筑,代表着过去生活的复杂结构,以及相应的身份地位,门脸、环廊、过厅、大堂、卧室、厢房、耳房,每个人都有对应的房间,可以对号入座。不像现在,大家都住着一模一样的房子,除了张三李四的名号,没有什么不同。翠翠的绣楼,在大院最深的地方,于今已经不再使用。翠翠成了一张普通的门票,皱巴巴地捏在游人手里,没有选择地夹进了一本书的尾声。 [/LEFT][LEFT]
下午的阳光很透明,坐在木质气味的天井,头顶一方蓝天,感觉不到夏天的暑热。穿堂风从河面徐徐吹来,落在身上像是蛇信子在舔,自然凉了诸多万马奔腾的心思,可以暂时放下城里那些要命的账单和合约,平静地享受一下古老的生活。过去的濯水古镇还在修复,意图现代化的心情也有些迫切,用了很多不太合体的建筑材料。究竟什么物质适合修葺古镇?木材和石头,以及有祖传手艺的木匠、石匠和泥水匠,问题是,你有么?钢铁和玻璃幕墙的大量使用,已经让人开始怀疑古镇的真实身份。 [/LEFT][LEFT]
我不在我的职业里,在阿蓬江,我回到了山歌和童谣时代,有一种失散多年的温情,突如其来,瞬间把我拽到了时间的远岸,无数清心明净的喜悦水一样蔓延,把我弄得丧魂失魄。我深信,跟我走散多年的诗歌散文,在阿蓬江找到了纸墨。[/LEFT][LEFT]
太阳落山的时候,没有渡船和游人的神鬼峡静无声息,好像一切都已停止。上帝在这里把高山笔直地砍断了,碧绿的阿蓬江,看上去很柔软,在峡谷里纹丝不动,像一脉翡翠,或者水晶?其实,有的力量需要深度和隐蔽,秘密就在水的内部。静谧的阿蓬江,只是我们容易看到的部分。静水深流这个道理,已经被祖先不厌其烦地念叨过数千年,估计还没有一种物质,可以阻挡水,朝着海的方向。[/LEFT][LEFT]
天空有些灰暗,大地静默无语。河面上漂浮的竹叶,是唯一在眼前活泛的事物。河流安静地敞开,一切都静寂得让人害怕。正是在可以听见树叶落地声音的时刻,覃政和他的打鱼船出现在了峡口,并缓缓向我们的方向驶来。河谷里,顿时响起了清脆的桨声。那声音听上去,是如此的美妙贴心,就像阿蓬江入睡前的唱词,预先为梦境点燃了半江渔火。覃政是阿蓬江年轻一代的渔民,上完高中就开始了渔猎生活,已经当了三年渔民。我们见到他的地方,在神龟峡的游船码头。覃政和他十岁的弟弟,刚从峡谷下网归来。有据可考,覃姓是土家族最大的姓氏。你们祖上是从鄂西过来的么,招徕河畔?覃政一下子红了脸,“我是土家人,不晓得老辈子的事情。”我那点从书本上得来的常识,想在阿蓬江卖弄的意欲并不成功,人家不买账。一个普通的渔民,自然不需要知道上古时期的家族编年。覃政和祖辈一样,继承了打鱼传统。很多年轻人都离开了这里,但传统和经验并没有完全遗弃。覃政留了下来,继续日出收网,日落下网的渔民生活。阿蓬江是慷慨的,只要适度,不贪心,活着的江河,就会源源不断地供养人们基本的生计。覃政站在岸边栓好船索,伸手把十岁的弟弟抱上了岸,并匆匆离开了我们。这个情景,把我摇动。[/LEFT][LEFT]
当一个阿蓬江的渔民,也可以丰衣足食,在神龟峡那个傍晚,我就是这样想的。神龟峡应该是神灵的最后领地,除了覃政和他的桨声,我们什么活物也没有看到。能够看到和听到什么,除非有鱼的眼睛和耳朵。[/LEFT][LEFT]
阿蓬江活着,对此,没有人怀疑。活着,于我是有伤的动词,为了阿蓬江,我宁愿继续颠沛。
离开阿蓬江有些日子了。于今,城市里那些人造景观的草叶,已经由绿渐黄,正在变硬的风影里,等待枯败。我不停地想,绞尽脑汁,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入口,用以表达我对一条河流的记忆。找不到更多活着的感觉,只能使用陈旧平庸的表述:活着的阿蓬江。也许,它最能安置我对一条河的牵肠挂肚。 [/LEFT][LEFT]
坐在朋友中间,有咖啡啤酒,也有红茶绿茶。斗地主,玩麻将,说说女人或者物价,以及即将到来的《 2012 》。很多时候,我还是更想,说说阿蓬江。
还不到一个季节,阿蓬江就像成了我的往事。一条活着的河流,用一种必然的柔情,为剩余的虚构签发了护照,使得我在忙碌无趣的工作之后,在夜深时刻,无需任何签证,就能顺利地抵达梦的国度。相遇虽然短暂,但水的干净和灵性,就像仍在大地内部的神灵,再一次移居心底。很多年了,还没有一条河流,能像阿蓬江一样让我如此费神牵记。因为记忆中的很多河流,已经死了。有的河流看上去似乎还活着,但流淌的不再是大地的恩情,是工业污染、城镇下水道、农药化学或不知是什么东西的慢性毒药,既不能浇灌庄稼,也不能喂养鱼虾。 [/LEFT][LEFT]
一条活着的河流,可以成为圣经,注定要被我挂在嘴上。 [/LEFT]
嘎玛丹增的旅遊文字
就是一種過癮

洋洋灑灑
深入文化
更深入人心
喜菡 寫:嘎玛丹增的旅遊文字
就是一種過癮

洋洋灑灑
深入文化
更深入人心
誠如喜菡老師所言,每當我閱讀 嘎玛丹增 的旅遊文字時,就像是在忙碌的午後,突然有人送來一杯熱騰騰的卡布基諾咖啡一般讓我雀躍。已經很久沒有過,讀文章時能夠油生出那種愉悅的感覺了!

記得以前在聆聽作家:林清玄《打開心內的門窗》有聲書的時候,我時常也有此悸動的感覺,因為他的文字非常自然又那麼具有豐富的故事性!也像是以前在看 中國電視公司製作;熊旅揚 主持的《大陸尋奇》的節目一樣,看著看著心頭總是洋溢著一份滿足與喜悅感。

喜歡這種不做作的敘述,一如這篇《活着的阿蓬江》,活著的也是這一篇對事對物對人都能自然流露出一種關懷與熱誠溫度的那些文字,因為這些原本刻板的字眼卻帶著一股禪味撼動著人心。

麻吉榮幸拜讀.
就像活了一樣,其他不曉得該說什麼。
喜菡 寫:嘎玛丹增的旅遊文字
就是一種過癮

洋洋灑灑
深入文化
更深入人心


站长好!
阿蓬江这个名字本身就吸引了我,透出清新古朴的气息,至今仍在想念它。
麻吉 寫:
喜菡 寫:嘎玛丹增的旅遊文字
就是一種過癮

洋洋灑灑
深入文化
更深入人心


誠如喜菡老師所言,每當我閱讀 嘎玛丹增 的旅遊文字時,就像是在忙碌的午後,突然有人送來一杯熱騰騰的卡布基諾咖啡一般讓我雀躍。已經很久沒有過,讀文章時能夠油生出那種愉悅的感覺了!

記得以前在聆聽作家:林清玄《打開心內的門窗》有聲書的時候,我時常也有此悸動的感覺,因為他的文字非常自然又那麼具有豐富的故事性!也像是以前在看 中國電視公司製作;熊旅揚 主持的《大陸尋奇》的節目一樣,看著看著心頭總是洋溢著一份滿足與喜悅感。

喜歡這種不做作的敘述,一如這篇《活着的阿蓬江》,活著的也是這一篇對事對物對人都能自然流露出一種關懷與熱誠溫度的那些文字,因為這些原本刻板的字眼卻帶著一股禪味撼動著人心。

麻吉榮幸拜讀.


握手麻吉。字的背后,永远是那个站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