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講義(三)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我採取重點式的摘要,畢竟考慮到有些專有名詞根本有人不懂,就連我一字聽經敲打的時候,也是有不懂的地方,因此這篇我以重要的幾段開示來提醒。(心翡合掌)


怎樣做到不懷疑?就得看破。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瞭,把事實真像搞清楚搞明白,像我們中下根性的人,只有在經教理頭,慢慢搞明白搞清楚,明瞭之後,你就很容易放下,你就自己知道不放下是錯的,大錯特錯!為什麼要放下?因為它本來沒有,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皆空。

直截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我們能遇到,這是多大的福報!多少法界虛空界的菩薩想求求不到。我們這個道場雖然不大,聽眾之多,我們肉眼看不見,如果你要看到的時候,聽眾之多數都數不盡。我們這裏雖然是開放,也歡迎大家,沒有條件的,可是依然有護法神,有不少眾生被護法神擋在門外,進都進不來。我們給他供著牌位就是設立座位,他有他的座席,他就能進來聽經。到這個地方來修行。一切法全是幻化,心量大,小道場會變成大道場,心量小,大道場會變成小道場。

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這要常講,〈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經上說的。〈大乘起信論〉裡講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菩提心的體,就是真心。真心的體是什麼?就是真誠。真誠到極處就是至誠心,深心,這不好講,古大德說,好善好德。自受用就是用什麼心對自己,清靜平等覺。用什麼心對別人?大慈大悲。這叫發菩提心。所以我們修行就是修心,清靜心是戒律,平等心是禪定。正覺心是智慧,戒定慧。持戒如果心不清淨,白持戒了,修定沒有開智慧,白修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我常常來提醒一些同學,廣學多聞好,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到那個地方去,頭一個我們得的條件是無量壽,再多的東西,行!我有的是時間,這個地方生命太短促,我們不能浪費時間,浪費不起。而且在這個世間,智慧沒有開,學東西,學得不會圓滿,一知半解,老是犯了一堆錯誤,何必呢?所以要老實,要聽話。佛教(ㄐㄧㄠ)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佛教的。

四十八大願這兩願最重要,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第十九願,發菩提心願。古大德說第十八願最為重要,十念一念必能往生,條件是具足什麼?條件是具足信願。這一念十念是指什麼時候?是指你要往生的時候,要離開世間的時候,最後的念頭,最後那一念是阿彌陀佛,那一念就往生,所以臨命終時最後一念,如果還念著家裡那些財產,那完蛋了,到鬼道去。要是一念有人還冤枉我,我恨他,到地獄道去。最後一念,是你從這個地方死,往下個往生的關鍵在那一念。所以那一念太重要了。

送往生最重要的就是幫助他最後一念,別忘記阿彌陀佛,我們ˊ在旁邊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個功德無量,提醒他,叫他不要有其他念頭。古大德做得更好,家親眷屬要不準接近他,他在快要斷氣的時候,免得引起他的情執,一引起情執,馬上就墮落,就三惡道去了。家親眷屬離開,這些同參道友來幫助他,這是正確的。家親眷屬有學佛的也要離開,一看是他的兒子孫子會動感情阿,一動感情就麻煩大了。家親眷屬離開是非常正確的。
海風音文友針對系列佛學課程整理的筆記很完整,也看見您的用心,尤其對佛門外眾生有心修持者來說很有幫助,但是我思量了又思量,倒建議此類文章放在"心情留言版"來廣泛討論是否更恰當?

當然散文版也不是說一定不妥,只是這個版面能有一些純粹「關於自己」的抒發的心情、想法、故事..等等題材更好,換言之;將您上完課後的心得或感想寫出來會更棒,這些講義可以當作是備註的參考文獻.

淺見,純為參考。麻吉 問好.
其實,上完課後,我只記住一句話,就是念頭一起,就阿彌陀佛將念頭打掉。

這樣做也有一個禮拜了。

從前,遇到別人對我不好,或是講話嫌棄,我就會放在心裡很久,非常不舒服,可是奇妙的是念了阿彌陀佛之後,我會覺得沒有什麼好在乎的。

因為下一秒,那個人就不在面前或是情況內了。

更好玩的事情是,我看到以前朋友寫給我的書信,情愛糾葛的部分阿,現在看來,都沒什麼感覺了,慢慢得好像分得清混濁和乾淨的感覺。

學佛阿,對於煩惱和一大部份的想法都會轉變的,而且也能夠將憂鬱愛哭自責的心情變成理性明智的想法做法。

會越變越好的,相由心生,我朋友見到我會說妳差真多,沒有傲氣了。

如果別人對我不好,我就會想他替我消業障,事實上也是如此的。

其中,淨空法師說遭遇到一次挫折之後,境界會大幅度提升。

因此,別人對我不好,看來是一件好事情阿!
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瞭,把事實真像搞清楚搞明白,像我們中下根性的人,只有在經教理頭,慢慢搞明白搞清楚,明瞭之後,你就很容易放下,你就自己知道不放下是錯的,大錯特錯!為什麼要放下?因為它本來沒有,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皆空。
您好:
佛學是最現實之學,然說假話者多,因為不會得罪人,又符合佛法慈悲的假相,在文學的領域裡大家保持風度,互不相得罪是必然的修養,惟若要談佛學,必然是契合現實,欲契合現實就一定會得罪人,在此先道個歉

以"放下"為例,當父母致力於培育子女,當學生努力專研自己的研究,當文人在苦思自己的創作...,是不能放下的,放下等同停頓自己的思維,阻礙自己的進步,如果"凡所有相都是虛妄",那麼一切不想.一切不作亦皆虛妄,因此"放下"本身亦皆虛妄,那麼什麼才是"真"呢?也許是必須思維的問題

"放下"二字我已聽佛教界說了四十年,一直都沒有進步,就如同鼓勵人家放生功德,結果法師的親戚正是提供放生"材料"的飼養業者,可以說是兩頭賺,無知的眾生只一廂情願的以為自己放生有功

放下是在所有該做的,必做的,都完成以後,不要去眷戀所得到的成果,如老子道德經所說的"功成而弗居""功成事遂身退",是為了磨掉內心裡的貪婪.驕傲.恐懼.無知.欲望,而不是要人落得一副輕鬆無事的感覺,否則"放下"的背面即是"不負責任",當我們看某個人披著佛法外衣,悠閒的在城市叢林漫步,第一想到的不是"自在"二字,而是想到1.他的背後也許受過很多苦難,值得我們學習 2.他周邊的人付出很多心力.勞力.財力,才能成就他的悠閒,意即不看表相而看內涵,內涵是有智慧成份的,比較接近"功德"二字,[六祖曰"平等是功,見性是德"],一切均與"放下"無關

那麼當初學的我們,應該"一切法門誓願學",而不是學"放下",包括"煩惱"都不能放下,煩惱是成就菩提的資財,輕易不負責任的放下,必招致後面更難處理的後果,如同考試,一年級的功課給它放下,二年級必更吃力,終致放棄學業,不如一點一滴用心去經營,才是佛學現實之法

總結:遇到自己討厭的事要看開,遇到自己喜歡的事要放下

一切純屬多言,敬請原諒
放下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要。

而是認真工作努力學業,盡心盡力的做事情活在當下,但是事情過後,心中沒有掛礙,事情的是非人我,煩憂困擾,都不去想,這才是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