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靈魂的對談】複合式的隱憂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與靈魂的對談】複合式的隱憂

  究竟在我們的心中,所謂的書及書店應是什麼模樣,是否有一定的準則……  

  傍晚八點,重覆出現的書櫃依舊原封不動的矗立在虛擬空間中,其中的黑與白混亂交雜著,空間內的擺設異於之前的界線分明,一切雜亂的散佈著。

  以書櫃設立而成的迷宮為起點,通往四周通道的盡頭分別設置特有的空間。有的被放置數台電腦,有的設立角落吧檯,吧檯上頭擺滿瓶瓶罐罐的調飲原料。更有自助吧及文具販賣區,像極網咖,又像是書店,讓一向整潔的空間模糊應有的分界。

  「喜歡這複合式的想法嗎?」妳出現在吧檯邊,伸手調製一杯看似透明澄亮,卻帶有淡淡乳白色的飲品,並在杯的邊緣放上一片半圓形的薄片黑巧克力當裝飾。

  將調飲置於吧檯上,妳隨即動手沖泡一杯最適合這個空間色調的咖啡,忠於原味不加任何調味,排斥外來需求,口味雖然單調卻從嘗起的第一口至終了都始終如一,不曾改變。

  「所謂的複合式,是複合多人的需求,又或者是附和他人的想法?」不偏愛咖啡單一苦澀的滋味,妳選擇複雜有趣的調飲,獨留咖啡在檯上。將飲料湊進嘴邊啜飲,顯露出滿足的神情。

  「這兩者有分別嗎?」分不清兩者的差別,無視四周扭曲的事物,端起半涼略嫌苦澀卻在舌尖殘留餘韻的黑咖啡,逕自走向書櫃,拿起其中一本書閱讀。

  「喪失獨自生存的意義,沒有市場需求,只好尋求其他物質的外力介入,藉此提升自我價值,這就是所謂的『複合式』。」妳捧著調飲,走向電腦上網,彷彿來到時下的網咖。

  「妳認為書店就該像書店,文具店就該保有文具店的樣貌,網咖就應保持網咖應有的分界?」我不以為然的表情似乎引起妳的不悅。轉過身,妳露出可笑的眼神瞪視著我。

  「至少它們皆有原先應盡的職責與存在的理由。」板起臉,試圖以白色隔板將雜亂的空間做個區分。

  「獨立生存只會加速它們消失的速度。」不知何時,妳已端著飲料坐在位於迷宮正中央的黑色沙發上。

  沙發前擺放一張白色長方形烤漆木桌,上頭放置三本書,分別是包裝精美且富設計感的詩集,及被不知明內容物塞滿的網路言情小說,與平淡無其的散文小品集。

  拿起非一般書籍應有重量的網路小說,拆開透明包裝,散落而出的除了小說,還有為數不少的贈品,看起來像是書店常有的『驚喜包』。贈品內容琳瑯滿目,包含書籤、信紙、禮卡、原子筆、便條紙、手機吊飾、海報......等,讓人看不清這項商品原先販賣的究竟是書還是禮品。

  「妳認為,這東西有多少人願意購買?」妳挑著眉盯著在妳正前方的我,不是很在意解答,彷彿心中早有正確答案。

  「缺貨。」輕吐出兩個字,肯定的口吻令人訝異。曾在書店工作數年的我,過於暸解其中的殘酷生態,為了不使庫存量增加,再花俏的包裝手法都是其必要的手段。

  「因為這樣的行銷手法讓時下年青人感興趣,甘願被這種銷售方式所俘虜。」身為讀者,就算看穿出版社的拙劣技倆,卻還是忍不住被吸引。

  將小說置於桌上,妳喝口飲料繼續說著:「由原先價值延伸而出的附加價值,就算一本賣價490元,內容比起一般小說言之無物,仍受到消費者歡迎,這類書籍的複合式概念讓它找到生存的理由。」面無表情的將那些雜七雜八的贈品掃落一地,隨即拿起精美的詩集。

  翻開使用高級紙質印刷的詩集背面,上頭顯現初版一刷五百本,且不再版,可以感受到出版社與作者是想營造少量印刷以保有本身的質量。就像品牌的精品價值觀,迎向高級感。

  「妳認為這樣的書,能在怎樣的環境中被販賣?」這樣精品高質量的書籍,若是被放置在不知是雜貨店或書店的模式下銷售,只會矮化它原先設定的構想。反覆思考,也只有百貨公司內設置的書店適合它的存在。無法普及傳達的思想,就像作品本身般的狹隘,僅管賣至絕版,也只是小眾閱讀的權力。

  這讓人不禁擔憂,若是精品百貨不再設置書店,那充滿高質感的書籍又該何去何從?又或者,書店不再保有書店原始的樣貌,這多樣化的書籍又該被置往何處?是否僅剩網路才是它們的容身之處?

  「附和他人的需求,以致於原先商品找不到其生存的管道,模糊掉最初的定位,這矛盾只讓販賣品更加扭曲。」放下手中原有的精美詩集,將散文書緊緊握在手中,那質與量相等的真實感塞滿心中。

  「知道嗎?複合式的愛叫劈腿,無法忠於本質,需用附屬品襯托其存在,即喪失原先應有的格調。」說完,虛幻時空內只剩下一開始應有的書櫃,其餘空間與陳設皆消失殆盡。

  至此,妳不再開口,靜靜的端坐在沙發上閱讀手中的散文集。不知從何處飄來的音樂聲,播送著舒服悅耳的輕音樂,使得虛擬空間散發著知性,原有的雜亂不堪彷彿未曾存在。今晚,我們各佔據一方,即便不再開口,所擁有的靈魂藉著最原始的閱讀更加靠近。


宛淨


ps.此文談的是指書店的複合式生態與衍生出的產物,並不氾指所有的複合式經營模式。這篇乃「我們書寫的並非垃圾」的延伸,本想寫在一起,不過考慮到篇幅問題,所以分開將話題獨立出來。
所以,迷惑本身就是種消費哪。
有時迷惑遠遠超於被需求的商品本身。

問好宛淨。
在書店工作數年間,我明白消費是衝動的。
但在衝動過後,當初興起購買的感動,究竟還能剩下多少?
看著被過度包裝扭曲的書籍,很難界定它們的分類,在時間無情的流逝中,又有多少這類商品的內容真能停留在消費者心中?
我無限感慨著,也像瑀珊所提的迷惑著。

感謝瑀珊回覆,文安。
宛淨你好:

由於我的電腦出了一大點問題,所以直到現在才有機會來欣賞你這篇文章。
對於複合式經營,我倒沒有什麼迷惑,終究它還是為書籍盡了一份心力,即使因此而壓垮了傳統書店,也只是代表傳統書店已有了缺失,所以戰敗了。不過,這倒給了我一種形式書店的靈感,如果我可以開書店,我要特別開闢一大空間,擺著許多張椅子,提供給客人可以舒服地坐在那裡看書。如此不僅能賺取有能力買書人的錢,又能提供一個場所,給買不起書的人閱讀的空間,而店面也會因此看起來很熱鬧,來吸引買氣,這樣是不是很完美?也許商人會覺得這樣的書店會賠錢,只是如果真是會賠錢的話,大不了就經營到倒店為止吧!我想這麼有美意的書店,老天爺應該會捨不得它倒店的,說不定還會大賺錢,讓它可以繼續提供場所,給買不起書的人閱讀的空間,你覺得呢?我會不會想得太美了?

玟蒂
玟蒂

  書店,站在經營者的立場,不管是何種樣貌,都是以營利為目的,否則,蓋圖書館就好。至於妳說的書店理想中的樣子,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這樣的書店存在。

  猶記得,在南投草屯念二專時,我最愛翹課到草屯最大的書店。它的外表是鐵皮屋,但內部裝潢是樓中樓建築,裝潢得還滿高級的。書店外有賣小吃,一樓是文具區,店家還刻意弄了一塊童書區,童書閱讀區的地板是架高的像和式,脫鞋就可以在裡頭席地閱讀,上頭略為昏黃的燈光,營造出溫暖的氛圍。書店二樓牆上全是書籍,繞店一週,盡頭一小塊是禮品區,三樓是網咖兼賣飲品。整間店的範園比一般書店大上許多,大概跟寶雅有得比。

  可惜的是,等我畢業後兩年,再次去到相同的地方,書店不見了,整棟建築被夷為平地,那一大塊空地讓人不禁懷疑它曾經存在的痕跡,當時草屯的連鎖書店倒閉到只剩一間。我騎著機車問了約十來人,沒人記得那間連鎖書店,它,徹底的消失在人們的記憶裡。

  上頭文章裡提到的書店,就是以這間書店為範本描寫的。複合式或許有它存在的意義,但太多書店因進了雜七雜八的東西,以至於縮小了書籍擺放的範圍,這讓我感到可惜。而且很多客人只看不買,只能說現在沒營養的書太多,無法讓消費者心甘情願的拿出錢來買這些書籍。

  很高興妳抽空回覆我的文章,問好。
可是圖書館是沒有收入的,所以只能由擁有雄厚財力的機構開設,數量也無法太多間。我是這麼想的,書店是擁有營利功能,所以可以提供經營所需的財源,加上圖書館的功能性質(提供免費閱讀空間),讓它就像7-ELEVEN那樣普遍化,或許可帶起閱讀的風氣來。一旦普遍化,店面也就不必太大了,至於作品的品質,那就是文學界的人該去傷腦筋的事了。我覺得書籍不是奢侈品,且是很好的精神食糧,價格也不算太高,所以一旦碰上讓人感到值得收藏的作品,就算是貧窮的消費者,也是絕對捨得花錢的,而提供免費閱讀空間,就是要鼓勵消費者多去閱讀,才有機會發現值得收藏的作品。況且這樣少了點唯利是圖的商業氣息,不是更符合文學的氣質嗎?
還有你說的那種書店我知道,只是我覺得它還不夠徹底,因只提供給兒童,但成人卻無法感到也能舒服地看書,那樣效果就打折扣了。而複合式的經營,還是得花吃的錢,也是會讓窮人卻步。其實我不認為我說的書店會賠錢,大方地提供熱誠的服務,反而才會帶來商機,你覺得呢?

玟蒂
  在我還沒到書店工作前,跟玟蒂的想法差不多,因當時我的夢想是讓文學作品也能像租書店裡的漫畫言情小說般的普及。可是到書店工作後,每天賣出的書籍不到十本,來店的客人多半寧願在書店泡上一整晚,吹免費冷氣,就是不願意買書。

  曾做過問卷,多數人認為,在書店就可以閱覽完畢,何必要花錢?而且許多書,並沒有有內涵到會使人有一看再看的衝動。太有內涵的書,除非是老師要求,否則沒人要買。我記得文學類架上,有一格擺滿村上春樹的書,從我開始去上班的第一天到最後一天,我每天都要去撢灰塵,因為沒人看,也沒人買,更沒人動。它幾乎就像裝飾品,被鑲嵌在書架上,僅管它幾乎是很多文學人心中的聖書,但在普通人心中,他們寧願去買財經書。

  而且書籍是被動的,它沒過多的宣傳花招,書店店員也沒義務推銷,要不要購買真的只能靠運氣,有些人看對眼當下立刻買,買回家後悔馬上回來退。所以書店經營,除了依靠文具禮品,真的很難維持下去。有一段日子,我發現我工作的地方根本不叫「書店」,像極了7-11,只差在它沒有黑貓,也不會24小時為大家服務,更不會幫客人微波便當,除此之外,賣的東西,比7-11還五花八門呀~
不好意思,很有興趣再與你聊這話題。
從你的說明中,讓我有個疑惑?受文學界敬重的作品和消費者的喜愛有很大的差距,為何經營書店的人沒去思考這方面的問題?他開書店是為了服務消費者呢?還是為了要以賣作品來賺錢?如果是為了服務消費者,那消費者的品味和程度,是不是就該列為最優先的考慮,應該是書店去迎合消費者,而不是要消費者來達到書店所賣作品的程度吧?而且消費者包含的不只有文學界的人士,他可是所有學界,還包括一般性的人士哦!所以我才說要像7-ELEVEN那樣,既能提供多樣化品味的書籍(有淺顯易懂的、專業深度的、還有大眾化的)和走幾步路就有的普遍化,這樣大家才會隨時都能去。而提供免費閱讀,是為了能隨時掌握現在的消費者需求的品味是什麼?哪些書籍是較多人在閱讀的。我知道這其中也一定會有,純粹只想進來吹冷氣的,不過,他們所看的書,也是提供品味資訊的有效票哦!況且一個以服務大眾為宗旨的書店,是不需去計較這些少數人的,你說是不是呢?

玟蒂
玟蒂

  我覺得這話題如果認真談下去,大概講個三天三夜都沒有結論的,而且要談論的範圍也很大,考量的因素也很多。消費者的知識水平,要考慮到地域性的問題,在台北高知識份子充斥的地方,所處的書店,一定書籍比重佔大部份,因為他們重視質感。但在中南部非都市,也就是所謂的下港和鄉下,書籍的比重反而沒這麼被民眾所需求。妳說是書店迎合消費者,而非消費者迎合書店,要書店像7-11一樣普及大眾,這有困難。妳知道實體店面能擺放多少的書籍?而書籍的成本又有多少,一般書店如何在有效的實體書店排面上創造商機,這是書店經營者極需暸解的部份。畢竟經營不是做善事,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長久下來,書架上擺放的永遠都是暢銷書,一些非市場性書籍連上架的權利都沒有就被店員直接退回。加上鄉下不比都市,對於資訊的敏銳比較遲緩,都要等網路或電視造成話題,或大家口耳相傳,才會來買書籍。就以哈波為例好了,哈波每次出版都有所謂的預購,而且它和其他書籍不一樣的是,它在市場上是屬於買斷的,因有合約問題,就是書店進書幾本,就要賣完,賣不掉就一直賣。到哈波7的時候,我工作的書店預購的客人不到五十個,書店為避免像前幾集造成搶購而錯失商機,所以進書一百本,結果賣了進半年,存書塞滿倉庫。我工作的書店離台中火車站騎機車只有三十分鐘,書籍中盤卻表示,市區的哈波光預購就上千本。

  消費者的知識與消費水平無法提升並不是書店經營者的錯,而是推廣有問題,對書店經營者而言,書籍只是商品不具任何意義。而所有消費者眼中看到的販賣形式,不論是誠品或複合式書店,都只是一種行銷手法。不然你以為設立排行榜,是為了消費者方便著想還是為了刺激市場把書賣出去?

  任何商業式行為都是有其目的,那就是利潤,沒利潤的生意,沒人會想長期經營。

  其實我遇到很多跟妳一樣的屬於消費者立場的人談論這話題,他們跟妳一樣,有過於美化的想法,對我而言,我的看法是這樣。有時我真的很想跟他們說,去書店打工一陣子吧,會發現現實真的沒有我們想的這麼美好。因為商人就是商人,店家就只是店家呀!服務大眾不表示要賠本做生意,上不了檯面的書,書店會以服務的立場要求店員親切的幫客人代訂,但在店內想找到那本書,就算等上個半年整年,每次去找,也找不到那些書的。至於為啥我說是以服務的立場,是因為書籍的中盤並不是只有一間,沒人會為了一本書而幫書店送書,通常店員要合併其他書籍,達到一定的訂貨量,中盤商才會出貨幫書店送書,所以為了客人一本書,而訂了一大堆賣不出去的書,最後退回中盤這種事,幾乎每天都在書店發生。對實體書店而言,物流費也是一筆很大的成本。

  就因為普羅大眾的口味太多樣化,書店也只能依靠市區回傳回來的消費資訊來鋪貨,以達到一定的銷售利潤,否則根本維持不了,加上書籍並非必需品,在物價上漲的現今,多數人認為沒書還是可以活下去。至於妳說的書店,若沒有幾百坪,應該很難開得起來,還有地點應該要設在台北市區,不然會倒閉的很快。妳覺得新學友在一夕之間全省三十幾間分店全倒完是為了什麼呢?還有一個暑假兩個月的期間,中部倒閉六十多間書店的理由又是什麼?並非它們不懂經營,而是實體店面所要負擔的成本比網路書店還要多上幾倍。當然我也不否認還是有人憑著一股善心在經營,但那畢竟在少數。
其實這當中還有幾個爭議點,我們的想法是不一樣的,不過我真的不覺得我的想法太不切實際了,只是我無能力去開書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可不可行。我們倆的說法有一個很大關鍵性的差異,就是在於書店該是用商業,還是善事的經營方式,才比較有可能生存下去。我的想法就是,要與以往不同思考的模式去走,才比較妥當。我認為文學的經營方式,不應該太商業化了(因文學是對人有幫助且不褪流行的,像童話書和經典流傳的著作),把它商業化反而會有反效果。
還有,我之所以說要普遍化,就是要改善你所提及的佔地大和要開在大都市的缺點。普遍化就不需每間書店都要擺那麼多種書籍,因在這家找不到的,可以到另一家找,也可以依不同城鄉的風氣,來選擇擺放的書籍種類和數量。當免費閱讀空間的書店和網咖同時存在時,你覺得大多數的消費者會選擇哪一個,做為打發休閒時間的地方呢?
這是我個人的意見,只想說出來,看有沒有人也認為行得通,且有能力去嘗試看看而已。當然這不只是書店的改變而已,還需出版商也改變才行的。如果真有人認為可行,也萬一真的經營成功了,可千萬別忘了分點紅給我吃哦!
抱歉!寫太多篇了,你可以視情況決定,回不回應都沒關係。

玟蒂
玟蒂

  不好意思,我最近正在考慮換工作,為了找新的工作,所以鮮少上線,這麼晚回覆,真的很抱歉。

  只能說我們的立場不同,我的想法比較考慮到現實面,畢竟出版社也要生存,希望書店把書賣出去,有時候文學已經不單單是純文學了。很多書籍多半要考量到市場性的問題,正因如此,市場扭曲了我們原先應有的文化。

  我在書店工作期間,發現很多父母不願意多花錢幫小孩買書,或許是受大環境的影響。小孩從小就沒有閱讀的習慣,導致市場逐漸萎縮,加上網路氾濫,許多書籍在網路上都找得到相關文章,變成實體書的需求銳減,所以書店的經營真的很不容易。

  要讓書店像租書店一樣的普及,首先要先激起國人對閱讀的需求與慾望,而這方面並非單一己之力就能改變的。

  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