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斷魂·詩詞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清明·斷魂·詩詞

王水寶

自古以來清明節有祭掃先人的習俗,加之一篇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清明》絕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人們便把清明認為是“欲斷魂”了。其實清明節的到來,正是農歷的四月四日左右,意味著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天氣開始暖和起來,伴隨著春意盎然來到人間,草木扶疏,桃紅柳綠,踏青、賦詩、懷念的文化現像也隨之而來。古今的騷人墨客,也為清明節留下了不少詩詞。

唐朝時平昌人孟雲卿寫過一首《寒食》詩:“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詩中點出了介子推的故事。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介子推跟隨晉文公重耳逃亡國外十九年,曾割股肉為重耳充飢。重耳回國當皇帝後,曾隨他左右的臣子,紛紛自報功德以獲得重賞。唯有介子推既不報功,又不領賞,卻攜母隱居山林。重耳思念甚切,乃焚燒山林,逼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不肯下山領賞做官,結果母子倆人活活燒死在山上。重耳在哭拜介子推時,發現遺體堵住一棵燒焦的柳樹樹洞,樹洞裡藏著一片血衣,重耳一看,上面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時隔幾千年,這首血詩對我們如今反腐倡廉和對各級的從政者,仍起著啟示作用。

宋代詞人晏珠在清明時曾寫過一首清明詞:“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郊女伴,采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 ,笑以雙臉生。”寫出了宋代婦女出游郊外,踏青采桑的情景。又如宋朝人吳惟信寫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枝楊柳屬流鶯。”生動具體的描述了半數的杭州人,在清明這一天去蘇堤踏青游玩的情景。還有明代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等等。

至於清明掃墓,緬懷先人,也有不少詩詞。如宋代詩人高翥寫的“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明代高啟的《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寫到這裡,我又想起了遠在台灣的同胞,他們在清明時節思鄉懷親,紛紛在報刊上發表了大量的詩詞,讀來甚為催人淚下。如曹希元先生的《春寒》詩:“春寒料峭憶家鄉,草長鶯飛農事忙。我若騰空駕霧去,清明與祭好商量。”還有郭湯盛先生的《清明感賦兩絕句》:“今日又清明,心傷為客居。松楸阻路遙,莫奠一杯酒。”和“佳節倍思鄉,胸中常抑塞。何時得賦歸,祭拜先塋側。”字裡行間都道出了一個客居異鄉的游子,在清明時節思親懷鄉的真情實感。讀來令人傷感,不禁潸然淚下。像在清明時節寫這樣懷念的詩詞,還很多很多,祝願祖國早日統一,以了卻台灣同胞無限的思念之情。
清明掃墓的風俗行之已久。
有時候我會想:也該掃掃心裡的那座墓了......

問好水寶:)